1981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
本报评论员
最近,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正式成立,它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在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引下,中西医结合取得了不少成就。全国已有四万多名西医学习了中医,其中有相当水平的专家、学者、教授约四千多人。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一直坚持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疗、科学实验和教学工作,为中西医结合事业作出了贡献。十年动乱和长期“左”的错误影响,在中西医结合工作中,也出现过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搞了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粉碎“四人帮”以后,通过总结经验,这些偏向已经或正在纠正。不能因为具体工作产生过某些缺点和错误,而否定中西医结合的正确方向。
有的同志认为,中西医结合非驴非马,四不象。言下之意是中西医结合既不如中医,也不如西医。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中医或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中西医结合,正是为了使这两种医学互补长短,融会贯通,发展具有我国特点的新医药学。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一些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某些急腹症,骨关节损伤,心、脑血管病,急性感染以及肛肠疾病等病症,在疗效和治则上,一般都优于中医和西医,有些在医疗理论和医疗思想上还有新的发展。这些事实说明,中西医结合得好,确实可以高于单纯的中医和西医。这是我国医疗卫生界绝大多数同志公认的医学科研成果,其中有些成果也已经博得国际医学界的赞许。对此,我们应该引以自豪,而不应当错误地贬低它。
为了发展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卫生部在去年3月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都要发展的方针。希望这三支力量加强团结,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平等对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于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来说,除努力学习现代医药科学知识外,更要积极认真地学习中医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如果不相信中医,甚至认为中医不科学,没有什么可学的,那就根本谈不上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是艰巨的事业,卫生行政领导部门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积极热情地扶植支持。目前,我国已经有了一支中西医结合的队伍,这是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基础。这支队伍还需要巩固、壮大。当前,特别要注意把现有力量组织起来,解决学而不用,用而不当,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问题。中西医结合所需经费、设备、基地等具体问题,也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领导部门认真研究解决。否则,坚持中西医结合很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第3版()
专栏:

探索科学的垦荒途径
——少耕开沟种植法的研究在宁夏初见成效
本报记者 商恺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部,在巍峨的贺兰山和包兰铁路银川段之间,有一条南北狭长西高东低的沉积带。这里风大沙多,降雨量少,土壤为沙质淡灰钙和白僵土,有机质含量极低,自然植被稀疏。但是,这里冲沟较少,地势较为平坦,地下径流较多,具备发展农林牧业的有利条件。
解放以来,农垦工作者在这里陆续建立了七八个国营农牧场,开发这片处女地。三十年间,大约开垦了30多万亩,尚有1 00多万亩宜垦荒地有待开发。如果每年开垦1万亩,要一百多年才能开垦完毕。这个速度显然是慢了。
然而,开荒速度受着种种条件的限制。一是成本太高。仅机械燃料和人工,每亩成本就达200元以上。二是搞不好会受大自然的惩罚。开荒破坏了自然植被,翻上了生土,头三年捉不住苗,甚至连草也不长,要经过两三年的熟化,才能种植作物,在这期间,刮上几场大风,就要造成沙化。因此,即使国家财力物力允许,每年也不能开荒太多。
农垦科学研究者一直在思考、探索:能不能在这片干旱荒漠的土地上,用最少的成本,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好的垦荒和种植效果呢?他们参照国内外经验,进行科学研究和大胆的试验,创造了少耕开沟种植法。
少耕开沟种植法(以下简称少耕法)这个名字已经概括了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不翻地,不平田,只用一台联合耕作机,直接在未耕地或生荒地上一次完成松土、开沟、施肥、播种、覆盖等作业,出苗前后,再酌情浇灌几次小水,就只等收割了。它把传统种植方法的耕翻耙磨、施肥播种、间苗灭草、追肥浇水、中耕培土等十五六道作业程序,减少到四五道,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年就可以收到经济效益。
今年夏天,少耕法的倡导者刘寅夏同志,带领我们参观了几片试验地。
我们踏进宁夏农垦科学研究所附近的一块少耕法试验田,只见田面上平行分布着一道道深约25厘米,口宽约60厘米的沟,沟的两边是两条作物带,生长着两行株秆粗壮,叶子宽大,颜色深绿的玉米,多数株秆上结了两个以上又粗又长的玉米棒。参加这项研究和试验工作的同志介绍说,开沟是为了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灌,既可以节约用水,又可以防止土地板结和次生盐碱化。把玉米种在沟两边,苗小的时候土垄可以防风,日后便于根系及时接触到水分。作物带下面按设计施三层底肥,使肥料随着作物根系的发展,分期发挥肥效。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沟与沟之间留有一条很宽的草带,约有一米宽,上面长满了天然牧草。很清楚,加宽玉米的行距,缩小玉米的株距,是为了通风和充分利用阳光;草带是为了保护植被,防止土壤的风蚀和沙化,并便于土地轮歇。研究人员说,这样种植,在玉米收获以前,可以割取牧草,玉米收获以后还可以直接放牧,或者在第二年实行农牧轮作时将牧草翻在地下,增加粮带下面的腐殖质。
和少耕法玉米试验田相毗邻,是用传统耕作法种植的玉米试验田。它的土质和玉米种同少耕法试验田都一样,只是种植方法不同。它进行了十三四次作业,每亩还多施用了30多斤饼肥和25斤尿素。这块试验田的玉米,看上去也还茂盛,但由于施肥比较分散,通风透光不够好,株秆不够壮实高大,颜色比较浅淡,底部的叶子已经变黄,双穗率不高。由于大水漫灌,田面出现了板结。
这项对比试验,是宁夏农垦科学研究所1979年开始的研究课题。三年来的试验,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1980年用少耕法种植的玉米,每亩产量为696斤,产值为78.65元,纯利润为37.98元。用传统法种植的玉米,每亩产量为454斤,产值为51.3元,纯利润只有3.33元。我们在现场参观时,1981年试验田的玉米正在生长旺期,其效果还不好估算。最近他们来信说,两块玉米试验田已经收打完毕,初步计算结果,用少耕法种植的玉米,单产为839斤,盈利55.8元。用传统法种植的玉米,虽然吃了偏肥,单产才达到757斤,盈利35.39元。
少耕法除了适用于农作物以外,也适用于植树种草。在暖泉农场和贺兰山农牧场,我们亲眼见到在满目荒凉的沙石滩上生长着几片茂密的小树林。这些树林横竖成行,树身茁壮。数了数,成活率在92%以上,树行间两米宽的草带上还长满了牧草。研究人员介绍说,这些小树林都是近两年来采用少耕法试验种植的。它的种植也是用联合作业机,在荒地上一次完成松土、开沟、施肥等作业,然后在沟底移栽树苗或扦插枝条,再用小水沟灌几次,第一年的作业就算完成了。以后每年浇几次水。在林木没有长大成材之前,每年可以收割草带上的牧草一两次,等到林木长大之后,也可以直接到林中放牧。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南梁农场用少耕法种植的西瓜、镇北堡生荒地种植的向日葵,长势都很好。
少耕法在宁夏几个农牧场经过三年来的研究和试验,初步显示了它的优越性,研究人员把它概括为八句话:亦农亦牧亦生息,植树造林最适宜;通风透光谁能比,加强抗病抗灾力;省水省肥省劳力,防沙防碱防流失;机械作业大减少,高产低耗多收益。
当然,少耕法还试行不久,也有一些不够完备的地方,这只能在今后的研究试验中继续改进。但是,我们从已经见到的可喜初步成果,可以预见,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获得更加完满的成功。到那时候,不仅贺兰山东麓干旱荒漠的开发利用效率会有成倍的增长,全国各地性质相同的宜垦荒地也可采用这一科学的开发途径,其经济意义将更为明显。


第3版()
专栏:

中医研究院积极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
本报讯 记者鲁南报道:中医研究院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并在科研设备、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励科研人员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探索和研究。
几年来,中医研究院给西医学中医的研究人员,先后举办了10期中医理论补习班,请老中医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讲解中医理论;对中医学西医的研究人员,开设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生化、细胞学、免疫病理、生物物理等西医基础理论课程;并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中西医专家和学者来院讲学,培养具有中西医两套本领的研究人员。另外,还先后招收了54名中西医基础兼优的研究生,经过培养,许多人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科研后备力量。
中医研究院先后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单位,配备了先进技术设备,院部建立了中心实验室,装备了比较齐全的医学研究仪器,为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活动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几年来,该院连续取得青蒿素抗疟疾研究、冠心Ⅱ号、宽胸气雾剂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以及治疗骨折、肛肠疾病等十多项科研成果。


第3版()
专栏:

河南省小麦研究协作组建议
加强小麦科研大协作主攻中、低产
本报讯 河南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研究协作小组的专家们,在总结河南省今年夺得小麦历史上空前大丰收的经验时,建议进一步加强全省小麦科研大协作,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主攻中、低产地区单产的提高方面。他们认为:
一、要坚决克服小麦科研工作中的一刀切。过去在科研和生产上,多偏重于高产地区,而实际上全省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小麦中、低产区,因而应把重点放在主攻中、低产区的小麦增产上。中、低产区情况比较复杂,限制因素也各不相同,不能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指导。为此必须通过调查和试验研究,摸清全省小麦的不同生态类型以及特点和限制因素,从而尽快总结出全套适合全省各种生态类型区的小麦栽培技术和操作规程。
二、目前已有一批提高低、中产区小麦单产的科研成果,要尽快加以推广应用。当前的普及推广工作,除抓好各级农业领导干部的轮训外,要集中力量以各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素质。
三、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小麦科研上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把分散在各方面的农业科技人员组织起来,分工协作,发挥专长,加快科研步伐。在原来全省小麦高产、稳产、低成本研究协作组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健全组织,加强领导,由省政府出面,组织大协作的领导班子,集中使用人力、财力、物力,形成拳头,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小麦科学技术上的重大问题。


第3版()
专栏:短评

积极培训幼教师资
家长都希望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群众要求多办幼儿园,办好幼儿园。多办,需要有老师;办好,也要靠老师。增加幼教师资的数量,提高她们的水平,显得很迫切。
当前,全国幼儿师范学校数量太少,远远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多办幼儿师范学校,是解决幼教师资不足的根本办法。但这不能一蹴而就,当前,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在发展幼儿师范学校的同时,大力加强教养员在职培训。
教养员在职培训,简便易行,省钱省力,比较适合当前各地的实际情况。现在已有不少地方采取多种形式办起了幼教培训班。有的地方在普通高中里挂幼教职业班,并且明确规定,对职业班的毕业生不包分配,由使用单位择优录取,这个办法值得提倡。
总之,我们要在两条腿上使劲——不论是“正式幼师”,还是“培训”、“挂班”,都应积极发展提高,使其为迅速发展的幼教事业多快好省地培养师资。


第3版()
专栏:为了下一代

武汉募集儿童福利基金百万元
本报讯 武汉市募集儿童福利基金百万余元,用于改善儿童的文化游乐场所及卫生保健设施。
今年5月,武汉市妇联、市工会、团市委等单位联合发出《关于筹集儿童福利基金的倡议》。一些单位积极赞助。截至8月底止,共募集112万余元。江城


第3版()
专栏:为了下一代

儿童高兴 家长放心
——宁波市仓桥街道办起九个少年儿童俱乐部
浙江省宁波市镇明区仓桥街道,九个居民区都有少年儿童俱乐部。活动总面积达500平方米左右,每天约接待700多名少年儿童。俱乐部内设有各种棋类、图书、乒乓球、康乐球、报刊。五个俱乐部还有电视机,经常为少年儿童免费放映电视。俱乐部每周开放一至二天,孩子们在这里兴致勃勃地打康乐球、乒乓球,翻阅各种画报和连环画,玩各种棋类。
俱乐部未成立时小学生荡马路多、吵架多,个别学生甚至有赌博等不良行为。现在,这些问题基本解决。原来有些家长人在单位心在家,担心孩子有三怕;一怕玩河头,二怕晒日头,三怕入坏队。现在从担心变为放心,放心变为安心,赞扬居民区为群众办了一件好事。
宁波市妇联


第3版()
专栏:为了下一代

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要一致
我们常可以见到一些本来挺和睦的家庭为教育孩子引起矛盾和不愉快。例如:爷爷奶奶娇惯孙子,父母管紧了老人就有意见;有的爸爸不耐心,动不动就打小孩,当妈妈的舍不得,于是夫妻也少不了吵架拌嘴。一个家庭中,妈妈下班见孩子把屋里搞得乱七八糟,就批评孩子“玩后不收拾,什么活都留给大人干”。奶奶听了这话,既怕委屈了小孙子,又以为媳妇嫌自己不勤快,赌气饭也不给做了。孩子看到大人意见不一致,就自觉不自觉地寻找“保护”,有错先找“护身符”,逃避要求严格的家长。
儿童对社会的认识,来自他的生活经验。周围的人,特别是家长对孩子要求不一致,在孩子心中就树不起一个统一的行为标准,形不成正确的是非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要严格要求孩子,使他明辨是非,不要一个打,一个哄。意见不统一,正确的教育也是没有力量的。
年轻的父母们在教育子女上不能各行其是,要平心静气地商量,一致对待。老人都是疼爱孙子的,对老人的意见要虚心倾听,并说服老人不要溺爱孩子。在正确的培养目标下,全家人统一口径,不但是教育好孩子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家庭团结和睦的一个重要因素。方湘


第3版()
专栏:为了下一代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西宁二中举办小论文报告会
本报讯 青海省西宁市第二中学最近举办了一次少年科学小论文报告会,有十二位同学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
这所学校组织学生成立了生物科技小组。同学们在课余观察蚂蚁、瓢虫、蜜蜂、草蛉虫,饲养兔、鱼、蚯蚓,试种向日葵、小麦、豆角等。今年暑假有的同学还跟着老师、家长到海拔4,000多米的大坂山上去采集高原植物标本。张天姗同学采到了一株珍贵的雪莲,回来后她写了一篇有关采集雪莲的小论文,在报告会上宣读。还有的同学将自己试验、观察过的生物现象,写成小论文,如《一粒小麦种子是怎样变成一株幼苗的》等。
陈宗立


第3版()
专栏:为了下一代

要重视幼儿师范教育工作
今年秋季,北京一个市属幼儿园招生,不少家长在报名的前一天晚上,抱着棉大衣到幼儿园门口去排队;另一个市属幼儿园预定招收50名新生,报名者竟达500名之多。
其实,并不是每所幼儿园都这样难进,有的幼儿园就招不满名额。为什么?家长反映,这些幼儿园质量低。
群众所说的“质量低”,主要不是指吃或住,而是指教育质量。那些市属的幼儿园,不但明确规定有各项教育内容,而且讲究教学方法。他们设有语言、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计算、体育、音乐、美术等多种课目。可惜市属幼儿园只有几十所。其他绝大多数园、所是企事业单位、城市街道、农村社队办的,许多园、所都谈不上什么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的老师还是文盲。去年北京市总工会作过一次调查,在汽车工业公司所属的32个园、所的526名保教人员中,有文盲126人;在矿务局、地质局、园林局、水产局等11个局的64所幼儿园的821名保教人员中,无一人是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
一方面,幼教师资奇缺;另一方面,幼儿师范太少。1981年秋季,北京市仅有的一所幼儿师范学校毕业160名学生,除市属各区、县报计划要人外,还有400多个中央和地方单位争着“要老师”。空军系统要25名,结果只分给1名,这还算“照顾”了。
北京市共有幼儿园、所4,000多个,只有一所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幼教师资,以每年毕业160人计算,需要二十五年的时间,全市每个幼儿园、所才能分到一名毕业生。这怎能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呢?
愿意读幼师的人也很多。1979年这所幼师招生160名,作为第一志愿来报考的竟达1.8万人;今年也是招生160名,作为第一志愿来报考的仍在五六千人以上。
多办几所幼师目前还有困难。就连现在仅有的一所学校也是困难重重。该校18亩地盘上,除了教学楼、宿舍楼、食堂之外,只有一个篮球场和一块相当于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空地,作为全校480名同学的活动场地。现在幼师的教室不够用,办公室也很挤。搞一次全校性的集会,还得花钱向外单位租借礼堂。
还有一个较大的难处,是缺乏师资。现在该校共有教师50人,其中受过专业教育因而较为内行的还不到10人。十年动乱中被调走的教师,至今未能全部归队。
从北京幼师所存在的困难,可以看出社会需要与教育现状存在着很大矛盾,而且这些矛盾较难解决。然而,幼儿教育是个重要问题,解决幼儿师资是当前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求得逐步解决。
本报记者 王溪元


第3版()
专栏:为了下一代

为了解决双职工子女学生吃午饭的困难,北京崇文区永定门外三元街花庄子街道办起了“小饭桌”,请退休工人做饭。学生们在“小饭桌”包伙,一个月只花6元钱。这是中午放学的孩子在“小饭桌”吃午饭。
本报记者 孟仁泉摄


第3版()
专栏:

北京钢铁学院采矿系采矿专业七七级党支部的六名党员,是应届毕业生,他们表示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服从国家分配。
新华社记者 顾德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