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西海口大队巧借“东风” 思想政治工作活泼生动
一场《喜盈门》 教育全村人
本报讯 据《辽宁日报》报道:不久前,锦县天桥公社西海口大队党支部利用放映电影《喜盈门》的机会,向全村社员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教育。
那天晚上,六、七百名社员从四面八方赶到大队来看电影。他们看到放映机前面摆着桌椅,桌上还放着暖瓶水碗,都感到很奇怪。电影开始了,人们被影片中的情节所深深吸引,时而欢笑,时而气愤,都觉得故事好象发生在自己身边。电影刚结束,大队党支部书记就拿过话筒宣布:“今天我们结合看电影《喜盈门》,开一个树新风的表彰会!”话音刚落,只见大队干部把6名孝敬公婆、家庭和睦的女社员让到椅子上,倒上茶水,给她们每人戴上一朵大红花。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接着,党支部书记一一介绍了这些典型的感人事迹,讲了在全大队开展树新风活动的重要性,并列举事实,批评了不孝敬父母公婆的现象。30分钟的短会,在群众中引起很大震动,会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散会以后,有的老人眼含泪水,拉着党支部书记的手,激动地说:“党真是啥都管啊!”
原来,大队党支部早就发现由于缺乏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教育,有些青年结婚以后不赡养老人,有的媳妇虐待公婆。党支部感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改变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于是,就利用电影队来放映《喜盈门》,巧借东风,搞了这样的教育活动。
《辽宁日报》为此发表《这个“东风”借得好》的短评说:锦县天桥公社西海口大队利用放映电影《喜盈门》的机会,向广大社员进行一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教育。这个“东风”借得好,借得巧,为我们提供了在新形势下生动活泼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精神文明的榜样。
最近一个时期,经常听到有些农村基层干部埋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工作没有“抓挠”了,思想政治工作不好开展了;农村青年难教育,忆苦思甜也不起作用了,等等。事情是不是这样呢?西海口大队的实践给了我们启示: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没法开展,根本问题是怎样做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三中全会以来,整个农村的政治、经济、思想、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是沿袭过去那一套简单、枯燥、粗暴的方法,当然是越来越不灵了。如果我们能够象西海口大队党支部那样,认真研究社员的思想情况,抓住有利时机,采用恰当方法,有的放矢,因势利导,象催春的细雨、润物的甘露那样,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深、做活,做到人们的心坎上,怎么会不受群众欢迎呢?怎么会不起作用呢?
在我们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充满着“东风”,一部电影是“东风”,一出戏、一支歌、一场球、一次参观、一篇文章、一个报告……都可能是“东风”。关键问题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是不是有心人,能不能把它“借”到手。一个农村的生产大队做到了这一点,这对我们各级领导机关不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和促进吗?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赵英才的管理艺术
今年9月,在黑龙江省宝清县五九七农场召开的一次抗灾自救动员大会上,全场有名的“拉腿队”、今年又遭受严重涝灾的28队队长赵英才表决心:要在3个月内比计划多收回25万元,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盈利。会场上顿时轰动起来。
“什么,粮豆作物减产一半,还想赚回更多钱”?
“比他强的队都十万八万往里赔,他这不是瞎吹吗?”
可是没过3个月,诺言的确变成了现实。人们在拍案称奇之余,不得不佩服赵英才的管理艺术。
1980年,赵英才担任的是29队队长,当时,他发誓要改变这个队10年亏损的面貌,人们差点没笑掉大牙,说赵英才做梦娶媳妇——净想好事。咋回事呢?原来29队180名职工,只靠4,000来亩兔子不拉屎的薄地、400多只羊和一个石头坑过生活,就是好年景,也收不够支。几任队长都领教过了,可是赵英才却不服气,他通过调查发现,29队主要穷在劳动管理粗放上。只向外放车撒人,不看经济效果,造成生产力大量浪费。于是,他和其他领导干部一起,对劳力进行了重新规划:以总用工量配备劳力,按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订出各班组的产量、利润指标,并核定工资成本,年终联系包干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奖罚。这个办法一实行,全队一下就节余出13名劳动力和半台拖拉机。赵英才领着他们到100多里外的东大甸子春开春播1,500亩荒地,打了20多万斤黄豆;还出外包了500多个车辆人工,增加收入5.5万多元,当年每个职工破天荒分到100多元奖金。
赵英才在谈到这一年的体会时说:“管理是门学问。当干部的如果光会实干,不会计划、组织,就会象黑熊掰苞米一样,前边掰后边丢。”今年赵英才被调到生产一直上不去的28队当队长。这个队除了管理混乱外,当时还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涝灾。9,300亩小麦比别的队整整晚播一个月;9,000多亩大田从种上,机械就没能下去过。麦收又连着下雨不开晴,有机器用不上。别的队都豁上了,顶着雨往下割,连泥带水往起垛。赵英才一想,夏季气温高,湿麦子堆在一起几天就生芽,这种前边割后边扔的事情做不得。他让全队职工、家属准备两样工具:锄头、镰刀。天阴麦子湿时全去抢救大田;雨一停,麦子一干,立刻抢收小麦,实行包收到户、验质验垛计奖罚的生产责任制。由于赵英才指挥得当、管理有方,全队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保住了6,000多亩大豆,割了5,700亩小麦。同样田地、同样成本,别的队每亩只收100来斤麦子,28队却收了260多斤。仅增收的100万斤小麦、大豆,全队就多挣回18万元。
赵英才今年52岁,早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从部队转业到北大荒后,当过多年生产队长。由于林彪、“四人帮”的迫害,他被下放劳动了9年。在这期间,他亲眼看到吃“大锅饭”所带来的“上班砸破钟,干活磨洋工,歇气坐个坑,年底闹亏空”的混乱局面,进一步认识到:管理不善造成的浪费是最严重的浪费。因此,他抓生产特别注意生产效率,从提高效率中增加收入。今年夏天,他碰上一辆新区煤矿来拉基建石的汽车,两下一搭话,立刻打开了主意。新区需要大量基建石,正好全队要拉1,200吨取暖煤,于是便和他们签订了1,000立方基建石的运输任务,本队去拉煤时,顺便捎去一车石头,使一台车变成了两台车,多得了1.3万元收入。人们看到,自从赵英才到28队后,这里灾年不见灾,真是人鼓劲,车出活,地生财,山献宝。都说这是赵英才抓管理抓出来的。
吴继善


第2版()
专栏:

及时修复水毁工程 继续搞好新建工程
四川水利建设出现新局面
本报讯 记者毛朝敬报道:今年洪灾之后,四川水利建设出现“三好”新局面:恢复水毁工程的工作抓得好,经过采取临时性办法抢修,现在大部分的塘堰渠道等水毁工程已基本修复蓄水输水,少数用永久性办法修复的工程质量一般比灾前好;各种工程蓄水好,10月底蓄水总量就达92.9亿立方,已完成年计划的97.8%;各项新建、续建、配套工程的建设抓得好,在严重受灾、水利建设投资减少近60%的不利条件下,1981年度农田水利工程的完工工程已达2.3万多处,新增灌溉面积和小水电新投产装机容量都大大超过年计划。
在特大洪灾之后,四川省的水利建设为什么能取得较大成绩?主要是省领导部门认真吸取洪灾的经验教训,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洪水一退,他们就把修复水毁工程,整治病险工程作为水利建设的中心任务来抓,及时制定修复计划,迅速调拨物资和资金,集中劳力突击抢修。对永久性工程修复有困难的,就先临时修复,并按照合理负担、分级负责的原则,把修复水毁工程的任务落实到社队,把劳力落实到人头,从而加速了抢修进度。与此同时,省政府决定增设区或公社水利水电管理站,普遍推行联系效益计酬等多种形式的工程管理责任制,对新建工程的选点、设计、施工及各项基础工作,都严格审核,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
灾后,省人民政府把江河管理作为水利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对各主要江河加强统一管理,拟定《江河管理暂行办法》,正积极进行江河规划准备和小流域治理的试点。省政府还强调指出,江河河道属国有,任何单位、个人无权侵占。规定洪水线以下不再修永久性建筑,对影响江河行洪的已建、新建工程,和向江河倾倒废渣垃圾弃土,都按规定进行处理。过去,总认为四川“旱大洪小”,考虑抗旱多,对防洪重视不够,对特大洪水普遍估计不足,缺乏思想物质准备。灾后各级党委、政府一手防旱,一手防洪。省人民政府和各地、县已建立了常设防汛指挥部。


第2版()
专栏:

各级领导关心扶持 财贸部门积极支援
滁县地区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
本报讯 记者许仲英报道:安徽省滁县地区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贫困农民发展生产。
最近三年,滁县地区广大农村实行了联产责任制,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改善了。由于生产发展的状况不平衡,有少数农民的生活改善不大,还有一些贫困户。根据典型调查,贫困户的面大约占5%到8%。一些生产上有困难的农民诉说他们的心情是“又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实行联产责任制,着急的是借不到农业贷款和买不到优质化肥。人们反映国家发放的农业贷款和供应的优质化肥,多被有门道、有办法的人或队干部弄去了;愈是生产有困难的,愈是老实人,愈弄不到。对于这方面的不正之风,群众的意见非常强烈。这也是实行联产责任制后,干群关系方面新出现的一个问题。
事实说明,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关键在于领导。天长县郑集公社和滁县施集公社发现这方面的问题以后,就组织信用社、供销社调查本公社需要扶助的困难户,给他们建立贷款和化肥供应卡片,拨出相当数目的农贷和优质化肥直接贷售给困难户。有人质问公社,秋后贫困户还不了贷款怎么办?公社党委答复说,这事由我们负责,只要帮助他们将贷款好好用在生产上,秋后就有能力还。滁县地委号召和支持各级党委这么做,嘉山县鲁山公社将12,350斤化肥直接送到22个贫困户家中。许多地方都用类似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前两年,来安县委对“冒尖户”的事情关心较多,县委书记王业美曾同许多“冒尖户”交了朋友,县里还开大会给他们发奖,戴红花;这对于解除农民怕富的心理,起了积极作用;今年夏天将主要注意力转到扶助贫困户方面来了。他们扩大和加强了县扶贫委员会的工作,统一使用县里各种支农款项,县委的领导同志到贫困户家中,亲自帮助解决各种困难问题。县委带了头,扶贫成了一种光彩的事;各级党组织和许多党员、群众纷纷组织起了扶贫小组。


第2版()
专栏:

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 文体活动应有尽有
上海郊区农村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据新华社上海电 新华社记者赵兰英报道:上海市郊区的400多万农民,现在平均每人每月可看到6、7场电影,“听书”可以不出镇,看戏也不用进城了。
一年以前,上海市郊区还只有一个农村文化中心站,目前已发展到56个。在这些“文化中心”里,有各种文娱、体育设施,每个站每天都有一两千人参加活动。
共有205个公社的上海市郊区,有90个公社已成立了业余剧团,每年大半时间在本公社巡回演出。社员称它是“我伲农民的剧团”。今年上海市的农民业余创作也获得了大丰收,反映农村新貌的现代戏曲,就有50多出。上海市文化局还举办了两次农村业余戏曲汇演。社队的电影放映队已发展到304个。有的新片,郊区放映的时间比市区还要早。各公社的图书室,平均藏书7,000多册,订阅报刊30多种。11月中旬,松江镇还举办了“青年之友”书市。青年农民在这里争购自己喜爱的书籍杂志。
上海市郊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国家投资不多。第一个办起农村文化中心的南汇县新场镇,是上海远郊一个古老的小集镇。现在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占地1,280平方米,所花的资金不到2万元。今年他们整修了防空洞,在那里办起“少年之家”和“青年宫”。镇上一座可供赛球、溜冰、放电影、节日联欢用的体育场,看台是用在“文革”中被砸毁的牌楼条石搭起来的,镇机关干部和居民义务劳动把地面铺了起来。


第2版()
专栏:

河套地区真的开始富裕起来
本报讯 记者刘文山报道:古语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但地处河套地区的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多年来农业生产受吃“大锅饭”和单一抓粮食的影响,粮食总产从未突破10亿斤。三中全会以后,全区实行“大包干”和“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面貌很快改观。今年,粮食总产突破10亿斤,糖菜近10亿斤,葵花籽1.5亿多斤,人均收入达130多元,比去年增长29%。全部创历史最高水平。今日的河套地区,真的开始富裕起来了。


第2版()
专栏:

农民需要健康新颖的家庭中堂画屏、条幅
新华社北京电 河南卢氏县党校一同志给新华社写信,希望画家、书法家们多画多写内容健康、艺术性高、适合农民家庭中堂贴的画屏、条幅,供农民选用。
信中说,今年夏天,我有机会到本县的一个公社,发现这里不少社员家都盖了比较高大的新瓦房。充分显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气象。但是,有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应引起注意,就是在我所到之处,发现社员都在自己家里的中堂上,贴着“天地君亲师之位”等封建迷信的条幅。他说,农村干部和群众迫切希望宣传、出版部门,在春节前多印制一些健康、新颖的适合社员家庭中堂上贴的画屏、条幅。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果香飘四季
蔡远福
水果香甜,人都爱吃。杜甫这样描写人对水果的爱好:“庭前八月枣梨黄,一日上树能千回。”苏东坡则写出了水果对人的巨大魅力:“口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古今中外的人之所以喜爱果品,除了它们的风味可取之外,主要是因为它们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研究表明,果品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维生素。红果、柑桔、草莓含钙多;葡萄、香蕉、樱桃含铁多;龙眼含磷多;梅子含钾多;柚子、柠檬、山楂等含较多维生素C。号称“铁杆庄稼”的栗、枣、柿是最常见的木本粮食,它们供给人体的热量和米、麦不相上下。有些果品不但能够使身体健壮,而且可以治疗一些疾病,因为它们具有清凉、消食、润肺、健胃、安眠、养神等功能。英国有家“果食病院”,专用果品为病人医治疾病。被誉为长寿之国的斐济在进入近代文明以前,竟没有患癌的病人,原来与斐济人常食杏干很有关系。
我国的果品极为丰富,位居世界前列。据植物分类学统计,我国原产及引种的果树共有59科,158属,575种,种以下类型及变种在万数以上。即是同一果品的品种也数不胜数。如“百果之宗”的梨就有华北大鸭梨、北京白梨、山东莱阳梨、吉林苹果梨、河北赵县雪花梨、贵州大黄梨、安徽砀山酥梨等1,032个品种。
果品大都春华秋实,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在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里,可谓四季皆有硕果。桃中就有江西的四月白、北京的五月鲜、浙江的六月血、东北的七月红、南京的八月寿、山西的九月菊,河北西部山区的雪桃立冬至小雪成熟,果色鲜红,味道特甜;陕西商县有一种冬桃,六月开花,年底成熟。李子也是四季都有。《本草纲目》中说:“诸李早则麦黄、御李,四月熟。迟则晚李、冬李,十月、十一月熟。又有季春李,冬花春实也”,真可谓桃李满天下,鲜货四时有。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植物学家们开始利用试管对一些果树植物进行人工繁殖,由于不受季节等大自然的种种条件所限,比起传统的栽培来更具有周期短、效率高、品种优异等特点。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喜见“三红”变“三白”
今年10月,我回到了别离四载的家乡河南省唐河县,亲眼看到了家乡发生的变化。
家乡沿唐河两岸的村庄,本来是盛产小麦的地方。可是前些年肥田沃土逐渐变得瘠薄荒芜,家乡人民过着一季红薯顶一年粮的日子。每个社员一年最多只能从集体分得几十斤麦子。有那么几个冬春,一天三顿啃红薯疙瘩,吃红薯叶,喝红薯面糊糊。群众把这叫做“三红”。自从我当兵吃了军粮,才和这“三红”断绝了关系。当我一日三餐吃着大米干饭、白面馍的时候,我心中曾暗暗默念:啥时家乡才能从“三红”变成“三白”啊!
前不久,大哥来信告我说:再不能用老眼光看农村了。自从去年年底生产上实行了责任制,大家都披星戴月,精耕细作,家家户户的责任田里都长出了好庄稼。口粮光小麦人均就有300斤,有些村子还有每人800斤的,由一季红薯顶一年粮,变成了一季小麦顶一年粮。秋季,责任田里都是紫大豆,亩产400多斤,一斤大豆到粮站可以兑换一斤二两大米。我们这个不种水稻的地区,也有大米吃了。从麦收到现在,家家户户都是白面馍、白米饭、白面条。“三红”真的换成“三白”了!
耳听不如眼见。我回到家后,走亲戚串邻居,所到之处,已看不到乡亲们往日的愁容,都有一张欢快的笑颜了。
解放军某部 王子庆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东山桃李又芬芳
我的故乡——四川省古蔺县白沙公社东山一队,是有名的桃李之乡。我童年的时候,曾吃着香甜的果子在桃李林中捉迷藏。但后来茂密的桃李遭到了破坏,许多果树被当作“修根”挖了。我家自留地上有二十多棵李子树,父亲也不得不忍心砍了。从此,父亲提起果树就心酸。
近几年,有关农村政策一项项落实,农民又开始栽果树了。父亲在我家房前屋后和自留地上栽了五十多棵李子树。今年,正当李子成熟的季节,我回家探亲。全队三十八户人家,家家院里都散发出李子的清香。我家也已有三十多棵李子树结上了香甜的果实,共摘了二千多斤,全部卖给供销社,收入一百多元。父亲高兴地对我说:“李子树硬是栽得,栽下不管,三年也会果成串,一棵收入六块钱,十棵就是六十元,今年我栽二百棵,三年后就可收入上千元。”父亲已年近六旬了,最近还叫我给他买果树栽培书,准备对桃李进行科学栽培。他说:“只要现在的政策不变,东山桃李定会更芬芳。”
四川省纳溪县
张枝俊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庄户新楼
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农村,近两年农民依靠集体力量富裕起来后,正在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兴建了很多各式各样的楼房。社员们高兴地说:我们旧社会住草棚,解放后搬进了瓦房,现在又住上了“洋楼”,真是政策对了头,一步一层楼啊! 姚长祥摄


第2版()
专栏:

江西省九江县江洲公社自筹资金,建成文化中心站。内设小型业余剧团、业余创作组、电影队、图书室和文体室等机构,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新华社记者 王绍业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