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一封感谢信鲁光同志:
读了《当代》上您写的《中国姑娘》,十分感动。我们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我国姑娘们英勇搏斗、战胜劲敌的场面;读了您的文章,才知道她们是经过多么艰苦的锻炼,流了多少汗水和泪水,才取得这样的成果的。更重要的,是您写出了荧光屏上看不见的东西,那就是姑娘们的热爱祖国,为了给祖国争荣誉,之死靡它,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她们的心灵是这样高尚美丽,而能够发现、描绘和讴歌这种美的人,也一定是具有最可贵的美的感情的。没有姑娘们的英雄事迹,就不会有您的英雄诗篇,没有您的诗篇,人们也就不可能那样形象地深切地认识这些英雄们。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的伟大作用。看电视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喜悦的眼泪,读《中国姑娘》的时候,我又情不自禁地淌下了深挚的感激的眼泪。我们要有亿万个象“中国姑娘”那样的英雄儿女,我们又要有千万篇象《中国姑娘》那样的英雄诗篇。希望您写出更多更多这样好的作品来!
因为不知道您的地址,就让这封信公开发表吧。
林默涵
十一月二十二日


第8版()
专栏:

怀念裘盛戎同志
张梦庚
今年,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同志逝世十周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剧协北京分会和北京京剧院联合举办裘派艺术专场演出,由裘盛戎的学生方荣翔、吴钰章、李欣、杨博森、裘少戎以及裘盛戎同志生前的好友谭元寿、王淑芳等合作演出裘派名剧《盗御马》、《姚期》、《铡美案》、《锁五龙》、《白良关》、《将相和》和《遇皇后》,作为对他的纪念。同时,学习他在京剧表演艺术上不断革新、创造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为发展京剧而鞠躬尽瘁的精神以及谦虚谨慎、顾全大局的高尚品德。
裘盛戎同志生前经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裘盛戎”。这句话确实是他发自肺腑之言。在旧社会,他虽然在艺术上已有一定成就,但由于各种原因,曾使他衣服当尽,陷入穷困潦倒难以生存的境地。解放后,党和人民对他无限关怀,不但使他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而且为他革新、创造、发展京剧花脸艺术,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裘盛戎同志在表演艺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了五十年代,他的演唱艺术进入了成熟时期,被观众一致公认为“裘派艺术”的创始者,受到了广大京剧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裘派艺术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它的完整性。裘盛戎以前的京剧花脸,有的人以唱功取胜,有的以表演见长。裘盛戎则是全面地发展了京剧花脸行当的唱、念、做、打(舞),使之在演唱上形成独特的风格。看他的精彩演出,能使人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都得到艺术美的享受。裘派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裘盛戎在舞台上不是为唱而唱,为舞而舞,更不是为了换取观众的掌声来讨好观众,而是严格地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唱、念、做、舞综合性艺术手段,来刻画剧中人物的性格,表现剧中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所以,他表演的人物,如《秦香莲》中的包拯,《将相和》中的廉颇,《锁五龙》中的单雄信,《盗御马》中的窦尔墩等,性格鲜明,形象逼真,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这两大特点,正是今天广大的戏曲工作者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裘盛戎同志不但在表演艺术上锐意精进,不断创新,而且,为了发展京剧事业,他在工作上一向是屈己从人、谦虚谨慎、顾全大局。解放后,裘盛戎就已经是挑班的剧团主演了,但是为了更进一步发展京剧艺术事业,提高京剧表演艺术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1955年,他主动和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合作,成立了北京京剧团。为了加强团结,通力合作,他在职位上、工资上、戏码上,都是先人后己,甘居末位,从来没有任何怨言。这对一位已经成了名的演员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他对演出剧目也是从不挑剔,不论戏码前后,不管角色大小,他都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演出。如他在《赤壁之战》中扮演黄盖,在《赵氏孤儿》中扮演魏绛,虽然都是配角,但都演得十分精彩,取得了深刻感人的艺术效果。正是这种顾全大局的高尚品德,使得他和其他艺术家一起,团结了北京京剧团全体人员,把京剧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并且培养了许多京剧事业的接班人。裘盛戎同志对京剧艺术事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附图片)
裘盛戎饰姚期 刘玉茗摄影


第8版()
专栏:电视之窗

以老兵的名义
——看电视剧《老兵》
赵群
党风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电视剧《老兵》,以当前现实生活为背景,描写一位老干部在离休前同特殊化、不正之风进行斗争的故事,热情歌颂了我党我军老干部的高尚品德,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剧中塑造了一位身经百战、久经考验的老干部、某海军基地司令员战杰的形象。剧情是围绕他离休前所面临的选拔接班人、女儿入党和工作调动等问题展开的。通过老中青三代之间纵横交织的矛盾,展现出他的高尚品德和老兵的本色。离休前,他觉得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但他清醒地看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为党选好接班人。他是一个老兵,深知党风的重要,他把党风问题作为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条件。在他看来,一个干部即使能力再强,如果党风观念淡薄,就不能委以重任。譬如副参谋长吴凡,为了想使战杰在离休前建议把自己提为正职,挖空心思,为战杰安排豪华的住所,不顾群众的反对,想硬拉战杰的女儿战小芳入党,并把她从海岛调回基地等等,明明是为了自己,却美其名曰“为了老首长安度晚年”。对此,战杰深感不安,当年自己是两个肩膀扛着一张嘴参加革命的,现在要离休了,却成了大富翁。他严厉地批评吴凡不该借他离职搞特殊化、不正之风。群众对此不满,写了匿名信批评,有的同志不明真相,担心发动群众议论会影响战杰的威信,战杰激动地说:“我的威信值几个钱,你为什么不考虑一下党的威信遭到破坏呢?”这句话发自战杰内心的呼喊,也是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老干部的肺腑之言。这句话象一面镜子,照出了战杰的思想光彩,他所以能自觉地抵制不正之风,就是因为他时刻想到的是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而不是自己。他看到党风观念在吴凡头脑中确实淡薄了,便建议把第二副参谋长丁波提为参谋长,冲破了那种论资排辈、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把一块好钢用在刀刃上。
战杰身居高位,但始终不忘自己是个老兵,对人对事常说这句话:“以老兵的名义,想一想啊!”这句话也是他衡量是非曲直的一把尺子,很有分量。革命事业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老兵要带领新兵去继承、去创造。因此老兵的一言一行对下一代,对社会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战杰身上,我们看到为革命创业的一代老兵的本色,他们为了恢复党的优良传统、纠正不正之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啊。这样的老兵是可敬可亲的,在四化建设的道路上确实需要更多这样的老兵带领新兵去奋斗、去创造。这就是战杰这个人物形象的积极意义。这个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与风貌,唤起人们前进的力量。
战杰这个人物形象叫人感到真实可信,还在于编导并没有把他写成十全十美的人,如对吴凡的问题,他没有及时察觉;对女儿的思想演变,生活情趣都关心不够,等到问题严重了,才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悔恨没有尽到一个老兵对下级、父亲对女儿应有的教育责任。
这个电视剧对当前纠正不正之风,恢复党的优良传统是有现实意义的。不足之处是战杰、丁波写得不够丰满,吴凡、战小芳的转变过于简单,有些突然。后半部的戏进展仓促,缺乏含蓄回味的余地。


第8版()
专栏:

奋斗者之歌
——赞影片《沙鸥》
陈存诚
看完影片《沙鸥》,女主人公沙鸥的顽强搏斗精神,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弦。这是一曲闪耀着崇高精神美的奋斗者之歌!
影片通过对女主人公沙鸥的精心塑造,深刻地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哲理:“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战斗。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目标最后是否达到,而在于为达到目标的奋斗之中。”沙鸥的这种不断奋斗的精神是十分感人的。她把个人的“小我”完全溶进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为了给祖国争得荣誉,为了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奋斗,她立下豪迈的誓言:“不想当冠军就不是好运动员。”为达到这个崇高目标,她在短暂的人生征途中一次又一次地搏斗着:她不畏病魔侵袭,一面顽强地与病魔斗争,一面争分夺秒地苦练球艺;她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毅然把银牌丢入水中,斩钉截铁地说:“要争当世界冠军!”她在出国比赛失利和爱人牺牲的双重打击下,强忍悲伤,愿作一颗铺路石子,精心培育新的队员,把“争当世界冠军”的希望寄托在后继者身上。影片通过这些情节的描述,用沙鸥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告谕人们一个真理: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倘若都能象沙鸥那样奋发图强,搏斗不止,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一定能够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就一定能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在万众一心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的今天,这种奋斗精神不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吗?
影片在艺术上,也力求另辟蹊径,别具一格。影片的编导曾深入运动队体验生活,接触了许多运动员,从大量的素材中,提炼出精彩的情节。在情节的安排上,编导者也颇费心机。它不象有些体育题材的影片那样,描写主人公怎样走“训练——比赛失败——受到教育鼓励——再刻苦训练——比赛获胜”这样一条模式化老路,而是赋予她另一种新的奋斗之路。影片描写沙鸥和同伴们经过刻苦训练,参加了国际比赛,但失败而归,与此同时又传来爱人殉职的噩耗,自己的病情也越发加重。在这种严重的困境中,她甘当人梯,殚精竭虑辅导新的队员。当战友们为祖国赢得荣誉时,她却已经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瘫痪病人了。这真是不落俗套的神来之笔!众所周知,我国的某些体育项目原来基础较差,要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往往不是一代运动员一蹴而就所能完成的。编导这样处理,不仅生动地刻画了新中国运动员忘我献身的高尚情操,也十分符合客观事实。《沙鸥》在描写运动员的爱情生活时,也一反那种花前月下女奔男追式的庸俗手法,而把沙鸥与爱人沈大威的“恋情”浓缩在十分有限的几个镜头里,让他们用符合运动员粗犷坦率性格的方式来彼此交换眷恋的情感,用直抒胸臆的真挚话语来互相共勉。在这些镜头里,看不到卿卿我我的举止,听不到温柔花俏的情话,然而,他们的纯朴爱情却博得了观众的首肯。
《沙鸥》确实是一部众口赞誉的好影片。
祖国的四化建设需要千千万万个“沙鸥”,让我们以她为楷模,为振兴中华而永远搏斗不止吧!我们也恳望广大电影艺术家,创作出更多好影片,为人民提供优良的精神食粮。


第8版()
专栏:书林漫步

读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
李国文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最近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于而龙和他的对手王纬宇四十年的生死搏斗,从广阔的社会角度揭示了我国革命的尖锐性和复杂性。
全书写了于而龙回乡后不到三天的经历。粉碎“四人帮”后,尚未复职的某厂厂长于而龙重返故乡石湖,了解他的妻子芦花——当年游击队的指导员三十年前突然被害的秘密。凶手是谁呢?就是和他共事四十年之久、一直以他“战友”面貌出现的王纬宇。
全书以于、王之间的斗争为主线,纵横展开,写了于而龙四十年来充满血和泪、铁和火的革命生涯,写了他和芦花短促而炽烈的爱情,写了十年内乱中他家庭的儿女悲剧,写了在疾风暴雨中把身家性命同共产党维系在一起的人民群众……。
书名《冬天里的春天》含有深刻的寓意。冬天是寒冷的,但是心和群众跳动在一起,就会感到地底下春天的温暖。相反,无论假丑恶怎样显赫强大,怎样变化面孔以适应气候,最终逃不脱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
作者李国文,我们不太陌生。他的《月食》曾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冬天里的春天》是他的第一部长篇。从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作者驾驭生活的能力。《冬天里的春天》整整写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十七年、“文化大革命”共四十年的生活,时间跨度大,生活容量丰富。作者运用多种手法,从各个历史时期中,择其最闪光的东西,穿珠似的把它们编织成了完整的故事,作品色彩丰富,气势磅礴,动人肺腑。
(泮)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当代书法家盛会兰亭
最近,一批书法家盛会在浙江绍兴的兰亭,研究书学,交流书艺。
据史载,一千六百二十八年前,晋代大书家王羲之、谢安等四十一人曾在古山阴兰亭雅集。大家赋诗制序,兴乐而书,为后人留下了书法艺术的瑰宝——《兰亭序》。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沙孟海、陈叔亮、宋日昌、谢雕柳、徐邦达、罗丹、胡公石、黄绮、侯镜昶、钟明善等四十多人又咸集兰亭,研究传统的书法理论,交流学术观点,努力促进书法艺术的繁荣。
与会书法家对书法美学、书法史、书法创新、《兰亭序》书艺等进行了专题探讨。会上宣读交流了一些具有相当水平的书学论文。
深秋的兰亭,天朗气清,书法家们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围绕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兴致勃勃,当场挥毫表演,交流书艺。随后流觞曲水,即席吟诗,情绪十分热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