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三年曲折路 一席肺腑谈
——访去港复归的北京大学讲师石长和
7月间,北京大学党委接到这样一封来信:“本人原在北大地球物理系任教,因随爱人去印尼探亲,经北大党委及北京市公安局批准,于1979年抵香港,在港滞留已逾二载……来到香港后,虽然物质条件上不差,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十分反感而不能习惯与适应,精神生活十分贫乏,因此,本人希望返回祖国,为建设四化贡献力量,望能批准。”
写信人是谁?从漠然离去到热望回归,他的思想究竟是怎样变化的?
11月上旬的一天,在秋色斑斓的北大校园里,记者同这位写信人、如今已获准复职的地球物理系讲师石长和同志交谈。当我向他提出上述问题时,这位钻研高空物理的人,立即援引马克思的话作为回答:在那个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他的语调是低沉的,那里面注入了他在香港的亲身感受。初到香港时,他大姨子对他家似乎很关心,从一套房子中让出九平方米的一间给他们四口住,自己住另一间。这套房每月租金七百元(港币,下同),石长和拿三百五十元。过了些日子,大姨子话里有话地说:“你这间房子,要是租给别人,得收五百元。”在内地生活惯了的石长和,没有理解这话的含义,于是,矛盾发生了。没多久,大姨子搬走了,把房子租给了另一个人。又过一个月,石长和被撵出来,只得每月花五六百元去租另外的房子。亲戚的情谊,被金钱冲得精光。当然,金钱的冲击决不止于亲友之情。他和他爱人的收入,原本是放在一个存折上的。可是,大姨子对他爱人说,香港可不是这样的,每个人的钱都由每个人自己管。如果合存在一起,必须两个人联合签名才能从银行取钱。于是,他们也只好照着这里的惯例办了。在房子和存折这两件“小事”上,石长和开始触摸到那里人与人的关系是如此冰冷,他的心紧缩了。
“一到香港,人家说这里和国内不一样,最讲现实了。”石长和苦笑着说,“很快我就知道了,钱是最‘现实’的。没有钱什么也干不成。”为了钱,他不能不去干很“乏味”的工作。记者曾在一个表格上看到他填写的这段经历:1979年2月至12月,天美时表带厂仓库工人;1980年1月至7月,中国染厂仓库管理;1980年8月至1981年9月,深水涉图书馆职员。收入呢,在工厂时每月工资1,000元,在图书馆每月1,400元。加上爱人工资,每月收入2,800元。开支呢,房费近700元,水电费200元,伙食费900元,还有衣服费、交通费、医药费等等。收支相抵,所剩无几。
也许,仅仅从物质生活上说,并不算很紧迫。但是,用非所学,专业荒废,特别是精神上的空虚,使他难以忍受。这位五十年代被国家送到国外深造、1961年开始在北大任教、而今年已四十七岁的讲师,难道就这样打发日子了此一生吗?可是不这样又当如何?下班回家,房间是那样的狭小,没法看书,也没心思看书。出去走走,看到的是酒绿灯红、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电视、电影充斥着打斗、色情、恐怖的货色。深夜,噪声吵得他不得安眠。在公共汽车上,他未见过象内地那样的扶老携幼的景象。报上不断刊登的所谓“伦常事件”,使人感到人到老年的可怖。特别是那种流行的“笑贫不笑娼”的道德观念,使他感到,这里的确是块“文化沙漠”,……他说:“在香港,我呆了将近三年,仍然感到这是个非常陌生的社会。”
他对那个社会的评价是含蓄而有分寸的,正象他本人的性格一样。但是,那个社会对他和他的家庭的冲击和侵蚀,却是既不含蓄,也不讲分寸的。接着又发生的一连串难以言传的痛苦事实,清楚地告诉他,象他这样一个每月只挣一两千元、既无靠山又守本分的人,在香港是很难混下去的。他憎恨和谴责眼前的这个社会制度。他决心离开它!这时,他想到了他身背后那片曾经养育了他的无比辽阔的大地,他又把脸转向了她……
祖国展开了双臂。他又获得了在北大地球物理系任教的职务。回到学校后,领导上切切实实地帮他解决了住房和其他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老同事也来看他。
“回来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石长和笑了。他说,我看到祖国这几年建设得很快。从西直门到黄庄,一片片新楼房盖起来了。北大知识分子状况确有改善,我的老同事,许多人分了新房,提了薪。
我带着遗憾的口吻说:“要是不走,恐怕你已被提为副教授,工资也长了一级或两级了。”他淡淡一笑,却谈了另外的问题:“香港资本家欢迎内地人员外流,他们打的是压榨过剩劳动力的算盘。而我,党和国家培养教育了多年,虽不能说有什么特长,但业务上还是熟悉的,理应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四化出力。”
我明白了,三年的曲折,使他更深刻地懂得了什么是最宝贵的东西。
本报记者 艾丰


第3版()
专栏:短评

欢迎燕归来
春天到,燕归来。这是自然界的景象。
社会现象当然要复杂得多。在粉碎“四人帮”春回大地以后,却有一些被解开翅膀的“燕子”——主要是知识分子,飞向海外去了。这种看来似乎反常的现象,是十年动乱以及过去长期对知识分子采取“左”的错误政策的结果。
飞向海外的“燕子”总要着陆的,即使落在一时向往的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他们也会发现,那里并不是“理想的乐园”。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贫乏空虚的精神生活,使相当一部分人感到“水土不服”。也还有一些“燕子”,遇到不测风暴,扭伤了翅膀。于是,他们有了归来的想法或行动。对于他们的归来,祖国是热情欢迎的。
当然,一切比喻都不会完全恰当的。我国知识分子绝不是择冷暖而飞的“候鸟”。他们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服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依靠力量。即使是最近几年出走的人,也许他们在辨别“时令”方面有所失误,或者还有其他种种原因,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胸中同样跳动着一颗爱国的心。对于他们,我们也不应歧视。
欢迎燕归来,要做许多切切实实的工作。我国总的形势已不是“乍暖还寒”,而是“风日晴和”了。但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由于“左”的流毒没有肃清,加上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至今没有落到实处,不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甚至还受到压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指导思想和根本政策上加以改进。全党要高度重视知识分子问题,认真落实粉碎“四人帮”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关于知识分子的一系列指示和政策,对知识分子进行生动的、实际的、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倡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在政治上信任他们,爱护他们,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专长。对他们工作中的贡献和成绩,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表扬和鼓励。只要我们政策对头,工作做好,随着国内情况的进一步好转,知识分子外出的情况就会逐步改变,已经出国离境的许多人,还是会回来的。


第3版()
专栏:

发展油桐生产
湖南省黔阳县林业局 介晓
油桐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很长。桐油广泛用于农业、渔业、交通运输、化工、医药、印刷、电器、机械、国防等许多方面,其产品达1,000多种。桐油也是我国一项重要出口物资,我国桐油出口量占世界桐油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
油桐的适应性强,管理容易、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我国南方山区大都具有发展油桐生产的良好条件,很多群众也都具有经营油桐生产的丰富经验。但是,多年来由于重粮轻林、林权不稳、管理粗放等原因,致使油桐种植面积不断缩小,桐油产量逐年下降。我们湖南黔阳县是著名的桐油之乡,过去历年都有桐油外销,而近年来产量急剧下降,连自用都感到十分困难。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各地有关部门的重视。我建议:
一、各桐油产区县、社、队都要因地制宜制定油桐生产的规划,充分调动集体和个人经营油桐生产的积极性。鼓励充分利用土地,在路边、水边、地边、房前屋后多栽油桐树。认真落实油桐生产的责任制。
二、积极推广科学种桐技术。做好优良品种的选择、采摘、收藏和调剂调运工作。充分利用油桐的特性,实行直播造林和育苗造林结合,营造成片的纯林和混交林结合。如油茶、油桐混交,杉桐混交,竹桐混交,农桐混交等。


第3版()
专栏:

因地制宜引种油橄榄
南京植物研究所 江河
油橄榄在我国引入只有十多年的历史。它的果实类似我国的橄榄或枣子,它的油分积累在果肉里面,鲜果肉含油量15—30%,干果肉含油量60—70%左右。因为结果量多,是一种高产油料植物。每亩产量一般可达到400—600斤果或40—90斤油。汉中地区城固柑桔育苗场的油橄榄树,连续六年平均产量达到840斤果,单株产量的最高纪录达425斤果。橄榄油品质优良,适合于高血压患者食用,还有医药用途,多年来一直是国际市场上价格最高的一种食用油料。象这样一种宝贵的植物,无论从消费者或栽植者的利益来说,都是值得引种的。
多年来,对油橄榄的引种和栽培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我国有自己的油茶,不需要再引种其它油料植物;另一种看法认为,油橄榄原产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与中国完全不同,引种不可能成功。这两种看法都有它的片面性。
油橄榄原产于小亚细亚,在我国引种以前,美洲、澳洲和亚洲一些地方,都已进行了引种。我国的气候、土壤和降水量等条件,与它的原产区或主产区有所不同,但只要因地制宜或稍加改良,是可以成功的。十多年来,引种试验的结果表明,我国的汉中盆地、太湖丘陵和鄂西山区的河谷丘陵,都是油橄榄的最适宜栽培地区。适宜栽培的地区还包括北亚热带南部和中亚热带北部,以及滇东高原的多数地区。在这些地区,油橄榄的生长和结果都已崭露苗头。油茶和油橄榄同时种植并无矛盾。发展多种经济作物,是我国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生活所需,既然油橄榄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木本油料,我们就应该设法引种栽培。这个问题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第3版()
专栏:

人工培育的对虾苗放流入海
今年,国家水产总局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山东省昌邑县下营海水养殖试验场,将人工繁殖培育的对虾苗,首次向渤海放流试验成功。
我国渤海、黄海产的大对虾,肉嫩味美,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为了提高对虾产量,满足国内外需要,争取更多的外汇,对渤海对虾产卵场的自然生态调查及幼虾洄游分布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资料;对虾人工育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使每立方米水体最高出苗量达到20.9万尾。今年全国对虾人工育苗量达16亿尾,基本满足人工养殖的需要。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山东昌邑县下营海水养殖试验场合作,利用多余虾苗经过一个来月的小池中间培育,长至体长三、四厘米后,向渤海放流369万尾。中间培育的成活率达74.3%。
这种虾苗放流到渤海里去后,经过100多天的自然生长,就能长成每斤十头左右的大对虾,在经济上也有很大效益。以收入与成本相比较,放流万尾对虾苗的成本为25元,如能捕捞5—10%,产值就可以达到100—200元。因此,他们决心明年放流2,000万尾。
钱志林 金秀弟


第3版()
专栏:

发扬正气鼓励先进
——读者对“一位发明者的遭遇”的反应
正确对待先进人物
《一位发明者的遭遇》一文,提出了怎样正确对待先进人物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
人无完人。任何一个先进人物,任何一个人才,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都不免有缺点错误。一方面,我们应该尽可能准确地宣传他们的事迹,避免把他们说得尽善尽美;另一方面,要引导周围的群众多学习先进人物的长处,正确对待他们的短处。
有一种情况,特别值得警惕:有人对先进人物心怀嫉妒,专门去挑他们的短处和毛病。这些人善于吹毛求疵,抓住一两个真实的细节,串联起来,加以夸大,或者以偏概全,或者推论拔高,把自己的解释和臆想,添枝加叶地塞进去。这种手法很能迷惑人,甚至一些领导也往往被糊弄住。被攻击者有口难辩,即使出了事,攻击者也可振振有辞地说:“我有事实根据”。
对付这种人而又教育广大群众的办法,就是让大家学会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先进人物,肯定他们的先进之处,而又承认他们不足的地方,从而,就可以严格地把善意的批评与恶意的诽谤区别开,使歪风邪气刮不起来。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童言


第3版()
专栏:

先进人物应坚强起来
自古人才多磨难。我国历史上,孙子膑足,屈原被逐,贾谊遭贬……都是因为受人嫉妒和毁谤,但他们却能在逆境中奋斗,终于成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我们今天身处社会主义社会,有党的领导,总的说来各种人才是受到尊重和支持的。但在某些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地方,在一个时期内,有才能的人也可能会受到委屈,象北京化工学院王副教授前一时期的遭遇那样。先进人物万一身处逆境,不为周围的群众以至领导所理解,怎么办?我认为,他们首先应当坚强起来,要充满信心和勇气,只要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人民有益,就不要害怕蔽日的浮云。更要相信党组织和绝大多数的群众最终是一定会站在正义的一边的。这样,就可以在精神上、思想上掌握主动权,对善意的误会,耐心解释,对恶意的诽谤,坚决驳斥,千万不要想不开,否则正中了毁谤者的下怀。我国一位画家有两句诗:“能容毁誉风中过,坐看烟云笔底穿”,用以赠给身处逆境中的真正的先进人物,希望他们依靠党组织,依靠群众,坚强起来!
广西河池地区水电设计队 廖世洁


第3版()
专栏:

制止毁人声誉的“人言”
北京化工学院王副教授在获发明奖一年多后得了精神病,这类事的环境条件决不是化工学院所特有,类似的事情在我们周围时常发生,那些可畏的“人言”一有机会便纷纷扬扬,起着恶劣作用。
在背后不负责任地议论人,甚至无中生有地捏造一些流言蜚语,一旦传开,立即会有人随声附和。这本来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在革命队伍内部不应有它的市场。但为什么现在这种歪风邪气盛行?我认为,主要是各级党组织没有很好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现在党内党外“老好人”多,对于那些算不上违法乱纪的流言蜚语,谁也不愿多管。即使反映到领导那儿,顶多给以“正确对待”之类的宽慰言词;更有个别领导自己也参与这种捕风捉影的议论,造成了歪风邪气的蔓延。我呼吁,报纸和社会各界要造舆论,党的纪律检查部门更要制定一些切实的办法,首先使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人负起责任来,同广大群众一道,坚决制止毁人声誉的“人言”。
安庆市经委 张桂生


第3版()
专栏:

嫉妒——狭隘自私的病态心理
嫉妒,是私有制社会遗留下的一种痼疾。染上这种嫉妒病的人,看到别人好就不高兴,更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在私有制社会里,特别是在剥削阶级内部,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彼此有着利害的冲突,这种嫉妒现象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即使在那时,嫉妒,也为一切正直的人们所鄙视和谴责。
我们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私有制已被消灭,人与人之间是利害与共的关系,应当是互助互爱。但是,这种嫉妒的病态心理依然在一部分人身上流行,严重地损害着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从北京化工学院发生的一位副教授因一项发明招致流言蜚语,最后得精神病的事件中,我们就看到了嫉妒这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对事业的危害,应当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警惕和深思。
在今天,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人嫉贤妒能,必然扼杀人才,压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如果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对先进人物心怀嫉妒,也难免会伤害别人,影响团结,助长不良的风气,而又阻碍自己的进步。因此,嫉妒,是革命者的大敌,在今天不应有它容身的地方。
政治学院 程家明


第3版()
专栏:卫生与健康

食道癌的防治
食道癌就是平常说的“噎嗝”或“噎食”,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女性别之差约为3∶1,也有年轻患者,为数很少。此病在我国以华北地区较多,确切病因还不完全了解。根据调查,初步认识到有几个因素能引起食道癌。
食道癌患者多见于有常年饮烈性酒或常食过热、过硬及粗粮习惯的人,由于食道粘膜常受刺激有关系。神经精神因素对发病也有影响,祖国医学即有“七情暴怒伤肝,思虑伤脾”之说。平时性格暴躁,精神郁闷,暴饮暴食的人好发此病,这与易引起食管痉挛有关系。另外,口腔不清洁,有龋齿或缺齿的人也易得病。据悉,长期习惯蹲着进食的人,也是诱发此病的一个因素,这是因为蹲食容易引起胃肠消化不良。
得了食道癌最主要的表现是吞咽困难,起初一般硬食不易咽下,逐渐连粥和水也下咽困难。也有病程中自始至终无咽下障碍者,这多见于“溃疡型食道癌”。有的病人在病程中有进食刺痛,胸骨后痛,心窝部烧灼感等症状。此外,还常有唾沫样物或呕血等发生。随着病变的进展,病人逐渐消瘦,皮肤粗糙干皱,眼眶下陷,贫血,体重下降等。
预防食道癌,除尽量少饮烈性酒外,定时、定量,细嚼慢咽等饮食习惯的养成也很重要。平时不要偏食,适当的多吃些新鲜蔬菜或水果,以防止身体缺乏甲种维生素。每次进食不宜过饱,纠正蹲食习惯。注意口腔清洁保健,天天刷牙漱口,及早医治龋齿,镶补缺失齿,防止口腔病菌繁殖。此外,注意心胸舒达开朗,在饮食先后更不宜暴怒,忧思。
对此种病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后往往是乐观的。至于治疗方法,一般可采用手术或放射治疗,配合药物应用。
北京市公安医院 袁克俭


第3版()
专栏:卫生与健康

人参并非万能补药
民间相传,人参能使人“壮肾强身,返老还童”。人参确是一种珍贵药材,汉代药书《神农本草经》中,把人参列为“上品”。说它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的作用。国外认为,人参在药理学上属于适应原药。实验研究证明:人参能帮助人体适应应激和纠正肾上腺、甲状腺功能紊乱。可治疗气血虚弱、食欲不振、多汗、失眠等症。近年来,用独参汤或以人参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独参汤和回逆汤,挽救急性心肌梗塞的心源性休克收到良好的疗效。但是,人参同其它药物一样,有其一定的治疗范围。有些人参也具有潜在的毒性。滥用人参会产生副作用,如血压升高、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和鼻孔出血等。美国塞格尔研究了133名人参服用者,结果表明:长期服用人参者大都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激动症状。他把高血压伴有神经过敏、失眠、皮疹或清晨腹泻定为“人参滥用综合症”。所以人参并非万能补药,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李春生 郭军


第3版()
专栏:

吉林省浑江市光学仪器厂在调整中,将一部分工人组织起来参加学习班,每期一年,毕业后达到中专或二年制技工学校的水平。图为教师在给学生上辅导课。
新华社记者 袁兆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