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1-11-24

1981-11-24新闻联播 文字版

沁县县委支持群众因地制宜选择责任制 尊重多数社员意愿 不搞新的“一刀切”

第2版()<br/>专栏:<br/><br/> 沁县县委支持群众因地制宜选择责任制<br/> 尊重多数社员意愿 不搞新的“一刀切”<br/> 本报讯 通讯员郭同德、王兆林报道:在一个生产大队或生产队实行哪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好?山西省沁县县委领导干部坚持调查研究,支持社员采取适合本地情况的生产责任制,不搞新的“一刀切”。<br/> 今年,沁县不少生产大队、生产队经过社员反复讨论,决定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社队干部产生了错觉,以为大包干是最先进的责任制形式;有些队本来多数社员愿意继续实行其他形式的责任制,可是有的干部不敢支持多数社员的意见,也想实行大包干。沁县县委觉察到了这些问题,向干部社员反复讲解党中央关于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精神,引导大家讨论建立生产责任制的目的,使多数社队干部认识到,衡量一种生产责任制是否先进,要看它在当地的条件下,是否为社员群众所欢迎,是否对发展生产最有利,如果群众欢迎,经济效果又好,不管是哪种形式,都应当肯定下来,不断加以完善。<br/> 漫水公社尧山大队以前实行小段作业、定额计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大队、生产队干部也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绝大多数社员同意继续实行小段作业、定额计酬,可是大队干部怕说自己思想不解放,产生顾虑。县委书记扆耀光在这个大队调查了解到这种情况,同群众一起分析对比,权衡利弊,明确表示支持大多数社员的意见,同时找出需要完善的地方。这样,群众满意,干部也解除了顾虑。段柳公社段柳大队是沁县农业生产的老先进单位,去年,他们实行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取得了更大的经济效果。大多数社员拥护这种责任制形式,要求继续实行。但是大队干部听说周围的队要搞大包干,也有些动摇。县委常委张大胜和队干部座谈,支持他们按照多数社员的意见办事。

要了解农民在想什么?

第2版()<br/>专栏:工作札记<br/><br/> 要了解农民在想什么?<br/> 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旗委书记 姜秀文<br/> 从1980年起,我们全旗普遍推行了包产到户等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农村形势变化很大。全旗546个“三靠”队一季摘掉了“穷帽”。农村的情况变了,旗委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怎样变得更有利农村形势的发展?<br/> 旗委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只有了解农民的思想动向,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领导工作。包产到户以后,农民心里在想什么呢?我们在农村调查中发现,有些农民对责任田有“留一手”、“捞一把”的思想,种地只顾当年,不顾长远,只想用地,不去养地,有的还想把分户喂养的牲畜卖掉。这是为什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怕政策变。有的农民直截了当地对我说:“你能不能给俺们咬个牙印(即做个保证),让眼下这法子不要坐蜡(变)。”这是农民中很普遍的思想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农业的发展就要受到阻碍。于是,旗委首先发出通知,肯定我们这里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是好办法,没有经过农民同意不会变;接着我们又总结推广了一些搞得好的队和户的经验。这么一来,农民的心安下来了,放开身子扑闹了。许多人不光把上等农家肥往责任田里上,还平整土地,修渠打井,搞长远建设。过去想卖掉耕畜的农民,也四处打听要买好牲口。去年以来,全旗买进的骡子、毛驴,有四五千头,买进各种车辆近万台。去年,家家打下粮食都想多存点,今年小麦一登场,就争着交公粮卖余粮。三间房公社一位姓杜的社员一次卖给国家5,000斤小麦,有人劝他留点垫底,他说:上头说了政策不变,何必留多了喂虫子。<br/> 包产到户了,是不是生产上的事我们可以不管了呢?当然,象过去那样从种到收都由上而下发号施令,搞“瞎指挥”、“一刀切”,是不行了。但是,对包产到户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是要去领导和帮助农民解决。<br/> 今年春天,我们发现农民搞科学种田的三个新情况。一是家家都在调换良种,或者在当地串换,或者跑几十里上百里外出串换,甚至不惜花上火车汽车费到山西、陕西去换。二是都愿意听有关科学种田的广播,看科学种田的书。村子里的喇叭一广播科学种田知识,大人娃娃就聚在喇叭下边仔细听。三是农业技术人员吃香了。过去,农民叫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为“老推”,现在称他们为“老师”,见他们来了就往家里拉,问这问那,希望增加些科学种田的知识。<br/> 这个动向要求我们把领导生产的重点转移到科学种田上面来,使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得当,不光苦干,还要巧干,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果。我们首先让旗里现有的农技人员到农民中去,推广先进技术,搞科学种田的示范。同时把一些农牧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充实到旗里和有关科局的领导班子里。今年秋收以后,我们还培训一批农民技术员和生产队干部。<br/> 多年来,我们向农民要的多,关心农民的需求少。十年动乱那些年,农民只图个肚饱身暖,我们也满足不了。这两年有了好政策,家家户户有吃有穿,生活富裕起来了,需求也多了高了。当前,农民最需要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和建房材料。我们旗委有责任当好“供给部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农民的需要,同时希望有关部门把积压的钢材加工成钢窗、钢门、钢屋架,支援农民建房。<br/> 去年冬天,农村中有的地方出现了赌博现象。我下去一了解,原来是“人闲出事”。农民吃穿不愁,又有了零花钱,冬季清闲了,有些人就围在一起赌博了(当然也有少数惯赌)。这件事反映出农民需要有精神生活,有文化娱乐活动。今年夏秋之交,农民有一段闲空,全旗组织了30多台戏巡回演出,还组织了十几处物资交流。我们还打算逐渐把各社队的文化站筹办起来,给青年准备报刊图书,给老年人准备象棋、扑克,把农村文化生活搞得热热火火。

提倡实事求是的领导方法

第2版()<br/>专栏:<br/><br/> 提倡实事求是的领导方法<br/> 本报评论员<br/> 沁县尧山大队多数社员想继续实行小段作业、定额计酬的责任制,可是大队干部怕说自己思想不解放,产生了顾虑。县委书记扆耀光深入调查研究后,明确表示支持多数社员的意见,使责任制形式很快确定下来。县委领导干部深入群众,从实际出发完善责任制的作法,值得提倡。<br/> 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生产责任制,这样讲并不难,真正做到却很不易。为什么有些地方也说不搞“一刀切”,实际工作中还是“一刀切”?为什么有些地方反对上边搞“一刀切”,而他对下边仍然搞“一刀切”?这里有思想认识问题,有工作方法问题,也有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搞“行政命令”和“一阵风”的影响还未肃清的问题。对于许多地方实行包产、包干到户,有些同志有一种误解:一是把责任制误认为只有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这种形式,二是把“双包”形式误认为分田单干。还有的同志片面理解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机械地把自己那个地区划为某一类,只准搞某一种的责任制形式。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不对的。党中央确定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就是要求各地根据当地生产发展水平和干部管理水平,采取符合群众愿望,有利生产发展的责任制形式。我国农业发展情况不仅在全国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在一县一社甚至一个队也各不相同。因此,确定责任制形式,不能强求一律。有些同志,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用自己的主观想象去套客观现实,或者限制“双包”,或者硬推“双包”,作法虽不同,却都是违背因地制宜原则的。<br/> 农业生产责任制已普遍建立,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让农民选择他们认为适宜的形式稳定下来。实行哪种责任制形式,要看是否适合当地的生产、管理水平,为当地多数群众所欢迎,能否达到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凡是群众欢迎,经济效果又好的责任制形式,都应该加以肯定。这就叫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按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去选择责任制形式,才能谈到完善和健全。基层干部思想上产生误解和顾虑,责任主要还在于上级领导。只要领导机关的主要领导同志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既不硬推,也不硬纠,更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走群众路线,因势利导,各种误解自会消除,这比一般地讲讲大道理要有说服力得多。<br/> 在完善责任制过程中,也应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搞“一阵风”、“一刀切”。尽管当前这种情况并不普遍,但也值得注意。沁县县委的领导方法值得提倡,道理就在这里。

人工改善作物生长环境 促进作物早熟增产 各地大面积推广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

第2版()<br/>专栏:<br/><br/> 人工改善作物生长环境 促进作物早熟增产<br/> 各地大面积推广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br/>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 我国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从多点试验、示范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昨天在北京结束的由农业部召开的全国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技术总结交流会提供的情况表明: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明年都准备大面积推广这一栽培技术。<br/> 地膜覆盖是当代一项新兴的用人工方法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栽培技术。它采用一种极薄的塑料薄膜(农民习惯叫它地膜)覆盖地面,以保护作物生长。由于地膜具有透光作用,可以增加太阳光照强度,使土壤吸收并贮存较多的太阳辐射能,达到提高和保持地温的目的;同时,它还可以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和肥料流失,有利于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保持土壤的优良性状,可以抑制病虫害发生和杂草生长,加速作物生长发育。我国采用这种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从1979年开始的,今年试验、示范、推广面积已发展到22万亩。从北到南,包括27个省、市、自治区,试验作物由蔬菜发展到棉花、花生、水稻、甘蔗、烟草、西瓜、甜瓜、果树等粮食和经济作物66种。<br/> 三年来,各种对比试验的结果都表明,地膜覆盖对促进作物早熟、增产有着显著作用,一般增产幅度在30%以上,不少的作物增产超过50%,产品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

以营林为基础 加强育林 合理采伐 大兴沟林业局实现采育平衡

第2版()<br/>专栏:<br/><br/> 以营林为基础 加强育林 合理采伐<br/> 大兴沟林业局实现采育平衡<br/> 据新华社长春11月21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甡生报道:吉林省大兴沟林业局建局二十一年,目前森林生长量超过了采伐量,实现了采育平衡。这是不久前有关部门在这里测定的结论。现在,这个局的森林蓄积量已由原来的798万立方米,增加到943万立方米。<br/> 大兴沟林业局是1960年建立的国营森工企业。过去,这里成熟林少,次生林多,后备森林资源不足。建局以来,这个局的干部、职工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的情况下,年年坚持大搞造林更新,低产林改造、成林抚育和合理采伐,终于使这里的森林覆被率由建局初期的58%,提高到74%。<br/> 大兴沟林业局实现采育平衡的主要经验有4条:一、合理布局,全面经营。在天然成、过熟林多的地方建立林场,在只有次生林或荒山荒地的地方建立经营所,把采伐、抚育、改造、营林统一纳入生产计划。各个林场和经营所都实行全面经营,坚持采伐成熟林,抚育幼壮林,改造低质林,绿化荒山荒地。二、坚持合理采伐,注意保护森林资源。多年来,这个局在采伐成熟林、病腐木、劣等木时,注意保留优质健壮树木和幼树,在疏密适度、采留得当上下工夫。三、绿化荒山荒地,扩大森林资源。四、抚育改造次生林,加速林木生长。

造林政策要宽 砍伐制度要严 灵武县实行林木采伐证制度

第2版()<br/>专栏:<br/><br/> 造林政策要宽 砍伐制度要严<br/> 灵武县实行林木采伐证制度<br/> 本报讯 记者梁振亮报道: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本着造林政策要宽、砍伐制度要严的原则,在确定山林权属的同时,实行林木砍伐证制度,使社队集体林木得到保护,乱砍滥伐的现象已基本杜绝。<br/> 今年,灵武县有些社队和个人把“谁种谁有”理解为“林权归我,砍伐随己”,个别地方还借口山林纠纷,乱砍滥伐集体林木。针对这种情况,灵武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林木采伐使用采伐证的试行规定》,自9月份起,对国有林和社队集体所有林一律实行凭证采伐的制度。规定集体所有的主干沟渠及大路上不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林木,必须长成梁材,支斗沟渠旁的林木必须长成檩材,渠沟及路旁的林木必须长成椽材,方可更新采伐。以生产队为单位,凡一年采伐梁材10株以上、檩材30株以上、椽材100株以上的,必须报公社审查,经县林业局批准发给采伐证。无证采伐的,以乱砍滥伐论处。社员个人树木的采伐自行掌握,不发采伐证,但要宣传经营管理林木知识,努力做到多栽少砍。

成县表彰先进农科户

第2版()<br/>专栏:<br/><br/> 成县表彰先进农科户<br/> 本报讯 通讯员张忠、包岩报道:最近,甘肃成县领导部门召开全县首次农科户代表会议,表彰奖励在学科学、用科学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农科户代表72名,其中一等奖6名,各奖耕牛1头;二等奖11名,各奖步犁1部。<br/> 成县农村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以后,一种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好形式——农科户出现了。目前,比较好的农科户全县已有将近400户。这些农科户都是带动群众搞好科学种田的骨干力量。镡坝公社王山大队第一生产队农科户杨松山,近三年来,多次引进小麦优良品种,每年坚持搞100多个材料的小区试验,从中挑选了十多个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较强的良种,积极示范、推广,带动全生产队29户社员都重视良种繁殖,实现了全队小麦良种化。<br/> 为了推广类似杨松山这样的农科户的经验,县农业部门深入调查研究,把它们的经验印成材料,通过这次代表会发至全县,受到广大社员的欢迎。一些社员说:“农科户的经验看得见,听得着,一学就通,一用就灵,是眼前的活样板。”

看粮仓——玉田县双甫大队丰收见闻

第2版()<br/>专栏:通讯<br/><br/> 看粮仓<br/> ——玉田县双甫大队丰收见闻<br/> 听说陈家甫公社双甫大队搞联产到劳责任制,今年粮食产量将近翻一番,户户都有了小粮仓。乍一听,我很吃惊。因为这个村过去在河北省玉田县穷得挂了号。解放三十多年来,粮食亩产一直晃在一、二百斤上下。就属去年高,单产才390斤,总产才30万斤出点头。难道一年的工夫,产量真能翻个番?于是,我决定到社员户看看粮仓。<br/> 头一户,是女社员王玉华家。她的男人在铁路上做工,5个不大的孩子,一个老婆婆。按过去,这样一个缺劳力的户,一年到头要花钱买粮吃。我们走进她家一看,嗬!窗前两边搭起三个装得满满当当的玉米仓,旁边墙根下还立着四、五个一人多高的玉米垛。<br/> “这么多玉米棒能搓多少粒?”我问。<br/> 女主人说:“人家给量了量,说能搓七、八千斤粒。”这时老婆婆插了一句:“那麦秋打的3,000多斤麦子你算上啦?”<br/> “两季粮食加在一起,您已经够成万斤户啦。”我笑着说。<br/> “万斤户在这里不新鲜,往少说也有十六、七户。还有个‘双万斤’呢!”<br/> 说起“双万斤”来,还有段小故事。去年秋季,社员孙凤阁听说从种麦开始,取消“大帮轰”,实行联产到劳,就跟人打赌:“如果我家能包20亩地,保准年终打个双万斤。”孙凤阁一家8口人,4个劳力,恰好包了20亩地,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双万斤的愿望实现了。走进他家的院子一看,果然名不虚传。玉米包就把南面围了一道墙,大小树木上都挂满了玉米棒。孙凤阁跟我们念叨起来:玉米粗算能打15,000多斤,麦子打了4,000多斤,黄豆打了400多斤,白高粱打了500多斤,粘高粱打200多斤,小杂豆打300多斤,搁在一块,两万还挂零头。他说:“要不是今年旱,每亩再多个三百二百的不费劲。”<br/> 从孙家出来,66岁的褚春福老汉叫住了我们,他说:“过去我当了二十多年干部,啥法都使过了,也没象今年这法灵验。”他边说边拉着我们到他家,拿起皮尺当场量起了玉米仓。一测量,两个玉米仓的容积共6方多一点。老汉笑着说:“按一方合700斤粒计算,6方就是4,200斤,再加麦秋2,000多斤麦子,屋里还有200多斤豆子,我们两口之家包的8亩地就打6,400多斤,能顶过去十年分的口粮。”<br/> 这一天,我一连看了8户农家的粮仓,户户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大大小小的粮仓都是社员艰苦劳动的结晶,显示了党的政策的威力。<br/> 本报通讯员 冯连坤

承包户献苗

第2版()<br/>专栏:<br/><br/> 承包户献苗<br/> 湖北省黄梅县胡家墩大队第五生产队主产棉花。今年初,他们承担了黄冈地区繁育优良棉种“鄂沙28”的部分任务。生产队选择集中连片的13亩“尖子地”,承包给29户社员繁育。5月底,由于干旱严重,各家各户的良种棉苗,都出现缺苗。补良种棉苗吧,没有,补常种棉苗吧,将造成品种混杂。有的人说,要是过去,只要队长一句话,把良种棉苗集中移栽就可保纯种。现在承包到了户,这个结子没法解。<br/> 就在这时,老党员王许生和社员胡丙祥、胡石生、胡根喜找到队长,请求将他们的一亩三分良种棉苗献出来,自己补栽常种棉苗。队长说:“这样做,你们的损失就大了。”王许生回答说:“不这样做,让家家户户补常种棉苗,品种混杂,国家和集体的损失会更大。”<br/> 秋后,良种棉亩产平均高达150多斤,而王许生等四户平均每户要减少收入30多元,干部社员都提出给他们补偿。他们却不答应,说良种棉创高产,队里增了收,我们也有份。<br/> 张新平

为集体谋财路

第2版()<br/>专栏:农村新貌<br/><br/> 为集体谋财路<br/> 在河南省泌阳县大路庄公社羊进冲大队马庄生产队,看见沙河东岸那郁郁葱葱的树林、毛竹,那行行簸箕柳、丛丛紫穗槐,人们无不对爱集体的社员张纪明心怀敬佩。今年,张纪明被选为县人民代表。<br/> 前些年,队里考虑到老张年老体弱,让他看管集体的竹园和稻地。老张就利用看管竹园和稻地的时间,在一千五百米的河堤上搞起了绿化,为集体谋财路。他随身带着锄头、铁锹,见闲地就挖,一有空就种。为种紫穗槐、芦苇,他到四十里外的亲戚家采籽、起苗;为了发展簸箕柳,又顶风冒雪,在沙滩上挖坑,从其他地方担土。去年,这些作物都有了收益,生产队编筐篓、扎扫帚、织席箔,收入二千元;还卖条子一万多斤,收入现金四千余元。干部和社员称赞他是“乐为集体谋财路的人”。 张传省

林山就是我的家(图片)

第2版()<br/>专栏:<br/><br/> 林山就是我的家<br/> 河南省新县千斤公社下彭洼生产队老社员杨春礼,不要生产队的五保照顾,自愿上山为集体造林护林。十三年来,队干部先后六次请他下山,他都不肯,并且说:林山就是我的家。现在,老人绿化的这片山林,每年给生产队提供大笔收入,山上的积材价值已达3万多元。他还教育青年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多为集体创造财富。图为杨春礼老人正在给青年传授果木嫁接技术。 张文新摄

图片

第2版()<br/>专栏:<br/><br/> 内蒙古商都县小海子公社向阳大队社员吴富山,经过多年努力,育成多籽胡麻新品种,已在内蒙古、山西、河北等省区部分地区推广。这个新品种抗旱性强,适应性广,出油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比原有品种显著提高。这是吴富山(右二)向社员们介绍多籽胡麻新品种的特性。<br/> 新华社记者 唐茂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