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北京市一些领导干部建议
刹住吃喝风需要上下左右齐动手
动用公款请吃请喝的歪风怎样才能尽快刹住?北京市一些领导部门的负责人认为,吃喝风在各地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北京近来查出的经济领域里不请客送礼办不成事的歪风邪气,涉及到外地一些部门和单位。因此,他们建议,上下左右一齐动手大刹这股歪风,只有这样做,才能把这股互相影响的歪风刹住。
北京市外贸、农林、商业服务、工业、交通等部门普遍反映,北京的吃请受贿、损公肥私等问题和外地纠缠在一起,而且互相影响,不是单靠哪一个单位、部门或地区就能解决得了的。外贸部门反映,他们设在南方一城市的北京鸭转运站,需要装一部电话机,当地邮电部门的人员说,电话机紧张。但当他们送去了3只减价处理的鸭子后,对方答复再研究一下;接着又送去两只,电话机很快就装好了。一些火车站也有这样的现象:不给几只鸭子就出难题,给了鸭子就优先放行。北京一个外贸公司一年光应付这种人情的鸭子就要四五千只之多,使国家约损失两万余元。
很多部门反映,到一些林区买木材,即使是计划内的,如果不给有关人员送烟、送酒,就以没有车皮为借口不给装车,勉强装车也往往少给木材。如果请他们吃喝或送了礼品,就多装、快装,给你好处。东北和其他省、市的一些采购员,谁招待得好就订谁的货,这种风气颇为流行。
鉴于上述情况,北京市的很多区、县、局党组、党委负责人建议:刹吃喝风应该上下左右一齐来抓,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使这股歪风没有藏身之所,找不到市场,才能基本刹住。不然,谁按政策办事就会遇到重重阻力,反而办不成事。
新华社记者 邱永生 周鸿书 夏俊生
(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

开展法纪教育 积极预防犯罪
麻城八一大队治安情况长期良好
本报讯 据最近出版的《人民检察》第九期报道:有84户352人的湖北麻城县铁门公社八一大队,从1960年至今,二十一年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没有一人犯罪判刑,没有一人在外上访或流窜。
做好法纪宣传。粉碎“四人帮”后,新法律一颁布,这个大队党支部就组织干部学习,再由他们到群众中宣讲。最近两年来,大队召开了6次大型学习法律会议,办了3期法律宣传专栏,受到法律教育的群众上千人次,使各项法律规定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睦的家庭对稳定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个大队党支部一方面在全队开展“五好”家庭活动,每年“三·八”节表彰一批“五好”家庭;另一方面,支部成员经常深入到有纠纷的家庭中做工作,使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矛盾不激化,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正确处理邻队关系。八一大队与新洲县潘塘公社的金寨、孙寨、郑楼3个大队接壤,长期以来,八一大队党支部坚持互相谅解、互相支援的原则,正确处理与邻队的关系,避免了因各类纠纷而产生不良后果。一次,邻近大队的个别社员砍走了八一大队15棵树。社员们闻讯后,要把偷树的人搜查出来。为防止事态发展,支书肖子华、大队长肖少东向群众做说服教育工作,讲明搜查只能由司法机关进行,我们去搜查是违法的。而且那样做造成双方对立,容易引起械斗,后果不堪设想,问题应通过组织协商解决。经过说服教育,平息了群众的气愤。后经双方干部做工作,对方生产队长亲自带领10余人,将砍去的树木如数归还,并遵照八一大队山林管理规定,送来了赔款20元。八一大队党支部专门组织人员接待,并盛情款待。他们收下了树木,谢绝了赔款。
干部带头遵守法纪。长期以来,八一大队没有人违法犯罪,与他们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杜绝工作中的漏洞有密切关系。他们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先后制定了治安、山林、鱼塘、劳动、财经、副业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制度。如副业管理制度规定,凡是与大队签订承包副业合同的人,必须保证做到不搞投机倒把,不走歪门邪道,不干违法乱纪的事,否则不批准承包副业。对从事副业生产的专业场队,大队党支部委派专人负责管理。
八一大队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能行之有效,关键在于大队党支部成员团结一心,以身作则。支书肖子华的小女孩在集体地里摘了一把豌豆角,肖子华依照制度规定赔偿。他爱人不同意,认为是“小题大作”,肖子华说:“一把豌豆事小,干部子女出了问题不严肃处理,又怎能处理群众中的问题!”肖子华说服了爱人,称了3斤大米亲自送到保管室作为赔偿。自那以后,大队党支部经常召开生活会,检查自己和家属有没有违反规章制度的事,并在社员大会上号召大家对干部进行监督,有了问题比一般群众加倍处罚,为树立好的风气起了模范带头作用。


第3版()
专栏:新风集

局长妻子扫厕所
在黑龙江省大海林林业局,人们常看到一位40多岁的妇女在清扫机关门前的公共厕所。她就是大海林林业局党委副书记、局长高汝藩的妻子,共产党员肖丽军。
肖丽军在林业局医疗鉴定委员会工作,办公室离公共厕所很近。上这个厕所的人很多,一、两天不清扫,就很不卫生。从去年4月起,她就主动承担起清扫这个厕所的工作。肖丽军体弱多病,能常年如一日地义务清扫厕所,使大家很受感动。在她带动下,其他科室的几位女同志,也经常参加清扫。
存明


第3版()
专栏:新风集

黄正生四年干了六年活
湖南涟邵矿务局共产党员黄正生,从1978年起坚持每两天做三个井下班。近四年来做义务班595个,相当于多干了两年的活。一次,他老伴得重病,要他回去照顾,为了不影响生产,他每次下零点班后,赶远路回到家中照料,第二天照常返矿进四点班。直到老伴病好,从未误一天班。
邓应武


第3版()
专栏:新风集

残废军人义务养猪二十年
河北省荣复军人疗养院年近六旬的一等残废军人吴俊泉,入院后义务养猪20年,已为集体提供肥猪234头,产肉32,000斤,价值近3万元。
段丁


第3版()
专栏:新风集

县委书记给劳改犯回信
王保安原是湖北英山县长冲茶场职工,因触犯刑法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在劳改期间,王保安思想有所转变,给县委书记郑国武写信,表示要立功赎罪,早日回乡参加四化建设。郑国武给他回信,鼓励他认真改造,重新做人,还到他的家里看望了王的父母,要求他们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王保安的教育、改造工作。郑国武的行动,不仅感化了王保安,也感化了其他一些罪犯。
甘宁


第3版()
专栏:

海军某基地领导到第一线
解决互相“踢皮球”的难题
本报讯 本报通讯员黄尧年,记者陆其明、曹国强报道:人民解放军海军某基地主要领导干部带领机关工作组,登舰艇、上海岛、访哨所,调查研究,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互相“踢皮球”的老大难问题。
这些领导分析了过去机关办事“踢皮球”的原因,主要是对部队情况若明若暗。9月中旬以来,基地司令员、政委带着工作组,跑遍了所属部队的团以上单位,现场调查,做到了心中有数,对马上能解决的问题就当场“拍板”。仅一个多月,就在现场解决了久拖未决的65个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也提出方案,列入计划,限期解决。
某水警区近年来发展较快,用电量增加。但是,发电机的维修经费问题来回“踢皮球”解决不了,致使发电机得不到及时维修,有两台“趴了窝”。基地领导来到这里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弄清了问题的来龙去脉,最后作出“裁决”,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某快艇部队添置了一套价值几十万元的精密测试仪器,因为测试间尚未建好,长期锁在仓库“睡大觉”。基地领导通过调查,感到这套仪器如果继续在仓库“睡”下去,可能再也“醒”不来了,当场决定拨款修建简易测试间。


第3版()
专栏:

巧立名目滥发奖金 假公济私游山玩水
四川省原知青办领导人正受到查处
本报讯 记者熊永年报道:四川省原知青办公室领导人,违反财经纪律,巧立名目、滥发补贴费和实物,假公济私、游山玩水,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
省知青办领导擅自动用扶持知青生产资金1.6万多元,购买一辆卡车跑运输,为机关搞“增收”。去年至今年2月,净收入8,229元。加上去年行政费挤占业务费5,158元,共“增收”“节支”13,387元。他们用这些“收入”,滥发各种补贴费和实物。去年和今年上半年,他们发给每个职工实物(折款)和补贴费共计227元。
去年4月,省知青办主任余之光同志等人陪同从北京来成都开会的一位领导同志,乘小汽车前往重庆,途中专程游览了峨眉山。北京来的干部离开重庆后,余之光等又到奉节,游览了瞿塘峡、白帝城。今年5月,又一位领导同志从北京来四川了解有关工作情况。省知青办派出两辆小车,由余之光等3位领导人陪同,从川西到川东,先后游览了灌县的都江堰、青城山,乐山的大佛寺、乌尤寺,峨眉山,大足石刻,北碚的缙云山、北温泉等处。到重庆开完会后,由省知青办一位副主任陪同,又乘船到奉节游览了白帝城,租了一只游艇去观赏三峡风光。
为了严肃党纪,端正党风,教育干部,省委纪委会同有关部门,已将上述问题调查清楚,报省委批准后即将进行严肃处理。


第3版()
专栏:

姜宪恕团结犯错误同志的故事
前几年,山东省黄县冶基大队的社员马金富一直找不到爱人,为啥呢?十年动乱时期,他不分是非,乱揪乱斗,犯了错误,谁也不愿把闺女嫁给他。可是,大队党支部书记姜宪恕却着急了,“三十多岁的人啦,总得帮他想想办法呀!”有人劝姜宪恕别操这份心:“你‘文化大革命’前那样培养他当团干部,他红袖章一戴,还不是照样批斗你!”姜宪恕毕竟是1946年就入党的老同志,他认定的却是另一个理:“过去是党组织培养了马金富,俺不图他记俺个人的情份。现在是党组织教育他认识了错误,俺帮他分愁解忧是尽一个党员的义务。”
马金富刚分家,连一间房子也没有。姜宪恕说服大伙帮他盖房子。生产队派来了15名强劳力,老支书特地叮咛:金富的家底,你们都知道,可别找他要吃要喝噢。木料钱、工钱,他以后会归还的。马金富感动得流了泪。
三间新瓦房几天就盖起来了。找新娘可没这么容易,外出开会,有人来访,姜宪恕都留神打听。他访到了一位友邻大队的女青年王建英,介绍给马金富挺合适,但是,王建英的妈妈对马金富不放心。姜宪恕三番五次向她解释,才答应了这门亲事。喜期到了,大伙把马金富家里布置一新,姜宪恕又让老伴给马金富捎去30元钱。
人心都是肉长的,马金富变啦!婚后,小两口互相鼓励:怎么着也得争口气!他们互敬互爱,关心集体,勤俭持家。现在,他们不仅归还了外债,家里还添了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囤里有余粮,银行里有了1,000多元存款,生活过得挺和美。
本报通讯员 丕艮 永福
本报记者 鹿舫


第3版()
专栏:

新乡市举办待业青年培训班
本报讯 河南省新乡市劳动服务公司积极做好待业青年的培训工作,帮助他们学习文化技术,为就业或升学创造条件。一年多来,这个公司先后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七十一个,培训待业青年四千余名。
新乡市劳动服务公司去年六月成立后,对全市的劳力资源、待业青年的思想状况以及社会的需要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根据待业青年的要求和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举办了文化补习、会计、缝纫、电焊、电子技术、木工、钳工等各种专业培训班。学员结业后,根据各人的特长,分配力所能及的工作。前不久,这个公司针对群众做衣难的问题,安排缝纫班结业的八十四名待业青年到街道缝纫组工作。
这个市的劳动服务公司还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培训工厂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去年,国营燎原机械厂急需一批生产各种电器的青年技工,劳动服务公司及时和厂里联系,共同举办了六期电子工业技术培训班。培训班结业后,由劳动服务公司同厂方签订合同,安置了四百三十二名待业青年。
经过培训,许多待业青年学到了专业技术,去年以来,有一百二十人考上大、中专学校,三百九十三人考上技工学校,二千三百多人走上了工作岗位。
司清云 柴景新


第3版()
专栏:

自强不息的人们
——北京市昌平县盲人厂纪事
在北京市昌平县城东南的龙凤山下,有一个盲人工厂。这个有50多名残废人(主要是盲人)的集体企业,以荆柳编织为主,附带做些车马挽具。十多年来,这个工厂的残废人,艰苦创业,自食其力,赢得了人们的称赞。
那还是六十年代初期,昌平县有两个年青盲人,一个叫纪志明,一个叫吴殿中,从北京市盲聋哑人学校回到了家乡。这两个新社会的青年人不甘心命运的安排,也不愿走旧社会盲人的老路。当吴殿中的母亲要他拜师傅学算命时,小吴断然拒绝了。他们羡慕城里专门为残废人设立的福利工厂,心里想,能不能在农村也建立一个适合盲人生产的厂子呢?从那时起,纪志明和吴殿中在昌平县发起成立了“昌平县盲人事业筹备小组”,开始为盲人的事业奔波。可是,直到1974年,他们才在县供销社的帮助下办起了一个编织组。
1975年,13个盲人盖了两间新房,石头是自己运的,土坯是自己脱的,墙是自己垒的,就连锅台、炕都是自己搭的。盖房子连明眼人都感到困难,而盲人却干成了,他们克服了多少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是什么信念,给了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呢?他们说:“我们也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1975年底,盲人编织组开始有了利润,1976年1月,每人分了十几元钱。当他们第一次拿到自己挣来的钱时,心情是多么激动啊!他们自豪地说:“我们也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了!”
现在,盲人编织组在龙凤山下建设了16间新厂房。全厂有固定资产两万五千多元。盲人厂实行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不吃大锅饭,平均每人一个月收入三四十元。
本报记者 吴元富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三江平原上的赫哲族
黑龙江省东北部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的地区,居住着一个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
赫哲人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渔业为主和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历史上曾因其穿着鱼皮衣和使犬狩猎而称之为“鱼皮部”和“使犬部”。
赫哲族渔猎生产的历史很长久,清朝的《皇清职贡图》中就有记载。据老一辈赫哲人介绍,吃粮食和穿布衣,还是近几十年的事。迄今赫哲人还保留着切鲜鱼肉一盘,拌以食盐、醋来敬客的礼俗。
解放前,特别是在日伪时期,赫哲族的生活是非常悲惨的。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割断赫哲人与东北抗日联军的联系,竟采取民族灭绝的毒辣手段,于1942年实行“集家并屯”,夺去与赫哲人相依为命的猎枪,强迫赫哲人丢弃渔船,远离江岸,集中到荒草丛生、满目荆棘的深山密林或沼泽地带,与外界隔绝起来。在摄氏零下40度的严冬里,赫哲人只有靠篝火御寒,以生糠、树皮和小动物度命。更为残酷的是,日本帝国主义者还用赫哲人作细菌试验,致使疾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在清末尚有二、三千人的赫哲族,到解放前夕,只剩下300多人。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关怀这个人口最少的兄弟民族,帮助他们从“部落”迁回故乡,重建家园,恢复渔猎生产。从此,赫哲人的生活日益改善,人口逐年增加,到1978年,已增加近两倍。昔日野兽出没的地方变成了鱼米之乡。现在,赫哲人同我国各民族一起,正大踏步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融人(附图片)
赫哲人狩猎归来 《民族画报》供稿
赫哲渔乡大马哈鱼收获季节。《民族画报》供稿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我的家乡
在我的家乡——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村,无论大人或孩子,都非常喜爱那支著名的《乌苏里江船歌》,因为它歌唱了我们赫哲人的新生活。
解放前,我们村只有10来户人家,不到50口人,靠渔猎为生。可是那时使用的渔具只有鱼叉和树皮船,猎具只有笨重的扎枪和木棍,所获鱼兽很少。
解放后,我的家乡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面貌。几十年来,人民政府给我们发放了大批贷款,并无偿地拨给我们捕鱼用的船只网具,狩猎用的枪枝弹药,生产上用的农业机械,还有衣服粮食等等。现在我们的生活可好啦!象钟表、缝纫机、自行车这类东西差不多家家都有。
我们村也兴办了学校,适龄儿童都入了小学。县中学、地区中专学校、省里的大学以及北京中央民族学院,也都有我们四排村的学生。前两年省里还给我们送来一架电影放映机,现在小学校里还有电视机,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了。村里还设有医疗站,有本民族的医生,人们有病可以及时就诊,一般病在本公社就可以得到治疗。现在我们村的人口比解放前增加了两倍。
葛中兴(赫哲族)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伊玛堪”
赫哲族的口头文学丰富多采,特别是说唱形式的“伊玛堪”(赫哲语,意为说唱故事),已成为赫哲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伊玛堪”是一种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口头说唱文学。赫哲人用这种形式可以说唱历史故事,也可以即兴抒情。“伊玛堪”的腔调多种多样,有男腔、女腔,有苍劲、悲壮的“老翁调”,也有委婉温柔的少女调,还有欢乐调、悲调、叙述调等。
说唱“伊玛堪”,多在上山打猎、下江捕鱼的劳动之余。每当夏冬夜晚,赫哲人围着熊熊的篝火,边说边唱。逢年过节、操办喜事时,也都说唱“伊玛堪”助兴。
赫哲人过春节是十分隆重的,正月初一的早晨,姑娘、媳妇和孩子们换上崭新的绣了云边的狍皮衣服,到亲戚朋友和邻居家拜年。村里的民间艺人家里更是挤得满满登登的,许多老年人来到这里向他敬酒,请他演唱“伊玛堪”。
闽岩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只有800多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抚远和饶河县的沿江地区。
赫哲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没有文字。一般通用汉语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