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每周画刊

文化古城泉州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海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中外著名的古代世界贸易大港、闽南侨乡的中心和台湾同胞的“祖家”之一。
泉州城始建于公元八世纪唐朝开元年间,城市不大,但名胜古迹遍布。城内西街有闽南最大的佛教建筑开元寺,殿宇辉煌,气派雄浑。寺内东西两座宋代大石塔涌地插天,凌空而立,是古代泉州文化的骄傲。城东涂门街的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城北风光绮丽的清源山上有李老君石像等宋元以来的石雕石刻。城南聚宝街一带,曾经是古代繁荣的外贸市场。
泉州尤以“中世纪的东方贸易大港”蜚声四方。远自公元六世纪的南朝开始,文献上就有泉州与海外交通的记载,唐时成为我国四大通商港口之一,至宋元时发展到全盛时期。那时的泉州港,风樯林立,云帆遮天,海舶穿梭不息。来自南洋群岛、印度、阿拉伯直至南非各国的商人、游历者、传教士络绎不绝。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取道泉州出海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泉州“商货、宝石、珍珠之多,竟不可思议”。比马可·波罗晚半个世纪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都称泉州为“世界最大之港”。当时经泉州与我国贸易的国家达近百个,还有数以万计的阿拉伯人、印度人和东南亚人定居在泉州,与中国人民友好相处,结下深厚的情谊。
由于元末的一场战乱和明初实行“海禁”,泉州日渐衰落。到解放前,她已经成为满目疮痍的破烂城市。解放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泉州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荒凉的百源池畔,如今建起了工人文化宫和华侨旅行社;风景幽静,万木葱茏的东郊群山下,华侨大学的一座座教学大楼平地而起;沉寂多年的泉州湾后渚港,正在建筑码头,修筑铁路。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进程,千年古城泉州,正在恢复她美丽的青春。
黄必贤 黄少波 郑瑞德 孟仁泉摄影报道
巍峨壮美的东西擎天石塔,是古城泉州的象征。塔为八角形五层,高四十多米,塔上有宋代人物浮雕一百多尊,东塔塔座上有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出家的连环故事浮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是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宋代远洋木帆船,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可载重二百吨以上,是当时我国造船技术成熟的重要物证。现存泉州海外交通史馆。
泉州新貌。这是纪念泉州1949年9月1日获得解放的九一路。
座落在泉州东郊的华侨大学,主要招收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籍青年学生。这是台籍学生在科技外语进修班装有新式视听设备的语言教室听课。
泉州清净寺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礼拜寺形式,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造型壮观雄伟,具有浓厚的阿拉伯建筑风格。
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对外贸易需要,泉州湾后渚港正在恢复建设中,将建成年吞吐量为350万吨左右的现代化中型港口。这是建设中的3,000吨栈桥式钢筋混凝土高桩梁板码头。
千年古刹开元寺,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与北京的广济寺、杭州的灵隐寺齐名。左上为寺内大雄宝殿顶梁架上雕刻精美的“飞天乐伎”,共24尊,形象栩栩如生,与敦煌壁画中“飞天”近似,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殿宇建筑所罕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