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总结致富经验 从今年看明年
海城县部署明年农副业生产
本报讯 《鞍山日报》记者李化一、本报记者康文第、纪希晨报道:10月中旬,中共鞍山市委第一书记孙洪志、市委书记张健中带领3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市郊海城县农村调查研究,总结致富经验,从今年看明年,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安排布署明年的农副业生产。
海城县是辽宁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年来,由于认真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实行生产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今年粮食总产达11.5亿斤以上,向国家交售商品粮5亿多斤,比1978年增长一倍半。但是,粮食品种上存在单打一,社员的口粮和向国家提供的绝大部分是粗粮。随着粮食大幅度增长,城乡人民要求多吃细粮了。市委领导总结了西四和西柳两个公社扩大种植小麦等细粮的经验。准备从明年开始,在保证总产稳步上升的基础上,逐步调整作物布局,压缩粗粮面积,扩大小麦和油料面积,并适当增加小杂粮、小油料的种植,以调剂城乡人民生活。
海城县以种植、养殖、编织和手工加工业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村、专业户成批涌现,多种经营蓬勃发展。市委领导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专业户、专业村生产的农副产品销售很不方便,占去社员很多时间;有的加工困难,有的运不出去,加上商业流通环节太多,很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大屯公社东房身大队地处山区,盛产水果。去年秋,他们与鞍山市罐头汽水厂合资,在本大队办了一个年产千吨的罐头厂。这样,大队生产的水果就地加工成罐头,直接交商业部门销售,减少了环节,降低了成本,各方都有利。市委领导同县、社干部商量,明年除了继续鼓励和扶持专业户的发展外,还要逐步引导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
随着集体和社员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手中的钱多了,这些钱往哪里用?全县比较富裕的大屯公社东房身大队有长远打算,在保证社员收入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不断增加公共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六年来,往山上投资发展林果105万元,集体家底越来越厚。毛祁公社为适应社员建房需要,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建材工业。目前,已建起水泥厂、砖瓦厂、石料厂等10多个建材厂。市委领导通过调查典型社队指出,当前应当教育干部和农民想当前,看长远,把钱用在刀刃上:一是留足积累,扩大再生产,为明年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准备足够的资金,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二是用于建房,改善居住条件。县社队要制定建房规划、节约用地。有条件的社队要发展建材工业,向农民提供建筑材料。三是用于发展小城镇建设,满足农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


第2版()
专栏:

为农村培养修理手表人才
蒋金卜办起修表技术学校
本报讯 河北省南宫县大屯公社赵明桥大队社员蒋金卜,经县有关部门和公社批准,办起了一所专门为农村培养修理手表人才的技术学校。
这所学校从去年11月1日开学,到今年10月,已办了3期,共培训134名学员。头两期毕业的38名学员,已有28名正式开业修理手表。
蒋金卜在县师范学校毕业后教过书,自学了一手修理各种机械钟表和收音机的好技艺。他游村串乡修理手表时,看到农民收入增加后,戴手表的人越来越多,修理手表却很难。他因此就在本村租赁了几间民房作为教室和宿舍,雇了工友,办起了这所学校。
这所技校每期招生50人,每人每月交一定学费。每期学习4个月,学员毕业后要达到懂得机械钟表的原理和性能,会修理,能独立开业修理各种机械手表。有的学员达不到独立开业的技术水平时,可留校免费继续学习。据调查,头两期毕业的学员中,已正式营业的,每人每月收入都在60元以上,收入最多的达到100多元。
蒋金卜办了这所技校,所收的学费除工友、房租、灯油、文具纸张、广告等项开支外,也大大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第2版()
专栏:

面向农村 为农民服务
兴义县图书馆协助大队建图书室
新华社贵阳11月20日电 贵州省兴义县图书馆最近协助生产大队办起全县农村的第五十个图书室。这是县图书馆多年坚持在农村开展工作的结果。
县图书馆根据各大队的生产经营特点和不同的农事活动,选配有关粮食作物栽培、经济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农机的使用维修等各种农业科技书籍,以及关于家庭机电用品维修护理等方面的书籍,供各队图书室借换。每年在全县农村流通的图书约在1万册以上,农民读了这些图书,对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起了促进作用。
为了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培养农村一代新人,县图书馆注意挑选一些老革命家的传记,歌颂革命英雄人物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文艺作品,浅显易懂的政治理论书籍,以及介绍写作、绘画知识等方面的书籍送往农村。这些书籍吸引了许多青年社员。


第2版()
专栏:

容县供销社扶植公社办茶厂
大部分加工利润返还给茶农,促进茶叶连年增产
本报讯 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供销社积极扶植松山公社办茶厂,就地加工茶叶,并把大部分加工利润返还给茶农,促进了茶叶连年增产。
这个公社有3,200亩茶山,过去只种茶不加工。因收益少,茶农管理茶山的积极性不高,茶叶产量很低。当地没有国营茶厂,县供销社便支持公社办茶厂,派人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认真落实了价格政策,公社茶厂生产后,注意把70%以上的加工利润返还给茶农,保证茶农逐年增加收入。茶农交售鲜茶的收入,去年比1979年以前有所提高,今年又比去年提高32%。
由于茶农有了积极性,加强了茶园管理,茶叶单产不断提高,亩产干茶过去平均10斤多一点,1980年增加到28斤。茶叶总产量,1978年618担,去年增加到1,435担。


第2版()
专栏:

丰城许多公社用礼堂办电影院
新华社南昌电 江西丰城县有22个公社利用礼堂办起简易电影院。县电影公司积极帮助这些电影院培训放映员,及时安排新片下乡,很受农民欢迎。
地处山区的秀市公社建立电影院后,仅今年上半年便为社员放映电影130场,收入5,000多元。因为放映有了收入,有的公社电影院还增添了许多设备。现在,每逢节日、赶集,或到了傍晚,公社电影院门口亮着电灯,来看电影的农民非常踊跃,给农村集镇的文化生活新添了一番热闹。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养鹞捕雀
刘大有
在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农民大面积种植糜、谷。每到收割时节,成群的麻雀象蝗虫一样落在糜、谷田里,不消片刻,饱满的糜、谷就剩下不多了。当地农谚说:“麻雀上万,一落一担”,雀害的确严重。
为了确保糜、谷丰收,当地每年派很多人看管田地。他们整天吆喝驱赶,鸣枪威吓,甚至用毒药诱杀,但仍然不能根除雀害。因为麻雀小巧灵活,你赶西,它飞东;人一走,它还来。又由于麻雀数量多,繁殖快,捕捉和毒杀都不能使它大规模减少。何况它生性狡猾,轻易不食诱饵,真是难煞了当地百姓。
然而,人们终于发现,鹞子是麻雀的天敌。疯狂糟踏糜、谷的麻雀一见鹞子的踪影,立即惊飞逃遁,躲进蓬间不敢出声。
鹞的形状象鹰,但比鹰小,是一种捕食小鸟的凶猛飞禽。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有人养鹞。在西安唐墓壁画上的侍者,有的就手臂架鹞。那么,能不能驯养野生鹞子来制服麻雀呢?甘肃中部地区的农民用实践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每年6、7月间,这里的人们就起早赶到甘南林区,收购那里的群众从山林里捉获的毛茸茸的幼鹞,运回来用兔肉或鸡肉喂养训练,两月以后就可以任人驾驭驱捕麻雀了。一只鹞能看管近千亩糜、谷,节省了许多劳力。农民收完糜、谷以后,还将鹞子放走,让它自由地飞到适宜生存的地方去,第二年再到林区收纳幼鹞。人们选购幼鹞是很讲究的,往往不喜欢“独鹞”,因为独鹞脾性大,不易喂养管理。


第2版()
专栏:来信

建立制度 管好耕牛
最近在四川采访,了解到近两年来一些地方耕牛减少。据内江地区统计,到今年9月底,全区耕牛有20.7万头,比去年同期减少1.24万头。有不少地方出现耕牛非正常死亡。达县地区的通江、宣汉、巴中、南江等县,今年1至9月份各死亡2,000多头。
为什么会出现耕牛严重减少的情况呢?
一是实行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没有建立相应的耕牛管理制度。现在四川农村不少生产队在喂“转转牛”,即由专人喂改为全队社员轮流喂。有的牛饱一顿,饿一顿,有的风吹日晒,有病掉膘,也无人关照和痛惜。
二是使“狠命牛”。有的社员为了自己抢季节、多犁地,“歇人不歇牛”。有的壮牛因此被活活累死。
三是饲养管理责任制没有落实,奖惩制度没有很好实行。有不少社员和作业组只愿替集体养役用公牛,不愿养母牛;有的即使养母牛,也只顾眼前役使,不愿繁养小牛。据资中县归德区了解,今年9月份全区耕牛比去年同期减少138头,其中母牛就占136头。另据东至县对四个公社的调查,母牛空怀率占87.5%。
此外,今年四川由于秋季雨水多,稻草霉烂比较严重,牛的草料普遍不足。若不抓紧解决,今年耕牛过冬将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耕牛是农村的重要生产工具。最近四川省有关部门发出呼吁,要求各级领导要把保护和发展耕牛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耕牛的稳定发展。
本报记者
罗茂城


第2版()
专栏:

屏南县县级机关捐献书刊
支持大队办俱乐部
新华社福州电 福建屏南县级机关和工作人员捐献图书杂志,支持农村各大队办好俱乐部。
近两三年来,屏南县粮食生产迅猛增长,农民吃得饱,穿得好,迫切要求学习文化和科学种田的本领。在不久前县委召开的一次会上,县委书记吴教诚提议发动县级机关和工作人员“献万本书”,支持农村办俱乐部。他本人带头献书73本。随后,县文化馆、新华书店和县级各机关纷纷清理旧书,有的省出办公经费或个人掏钱买书。在短短几天内,就收到各单位和个人捐献的各种书刊8,000多本。他们派专人及时把这些书刊分送给各大队俱乐部,受到了社员的欢迎。


第2版()
专栏:通讯

百花村外又一枝
本报记者 田流 黄际昌
离开热闹的漳州市区,南行5里,我们进入另一个天地:山青水秀,花木葱茏,空气中飘散着阵阵馨香,令人心旷神怡!虽说是初冬时节,阳光还是暖融融的,这里的农家把春色早占了。
在去百花村的路上,公社书记老黄同志兴冲冲地说了一连串好消息:“我们九湖公社,在闽南算是花果之乡。今年水果花卉大丰收。光水仙花球茎,今年可以上市360万粒,比去年增加200多万粒,占全社农副业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说话间,响起运花车队清脆的喇叭声。
“九湖的水仙销往哪里?”
“国内销往十几个省市,外销东南亚和欧、美。”
这里四季有花,花多蜜源也足。公社书记风趣地说:“全国各地的蜜蜂都来‘赶集’哩!”
我们边说边走,只觉得空气中的芬芳更浓,眼帘前闪过的花丛更加艳丽多采。到百花村了!你看,家家的屋前房后都种了花木,屋顶墙头也供着盆花。在这人多地少的乡村,“寸土寸金”,他们把空间也很好地利用了。四季种花,他们这样精种细作,充分发挥本乡本土的优势,确实值得效法。
看了百花村,我们准备返漳州。同行的老李建议我们再去看望一个“花秀才”——邹塘六队的知识青年王茂盛。他种花不过三年,由于勇于实践,善于学习,花技已超过当地一些老花农。前些天他被地委书记“考”了一次,提出许多栽培花木的技术问题,他对答如流。我们转身去邹塘,路上巧遇了。“小王同志,去哪里?”“上海花木公司派人来买花,我去找人联系。”“你家的花还不够卖?”“大家种花都想卖,我不能一家独卖呀!”
小王领着我们进了他家的花圃。大约1亩8分田,整理得井井有条,种上了水仙、玉兰、茉莉、月季、兰花,不下150种。在花木丛中搭起一个尖顶棚,里面放着一张被汗渍浸红了的竹床。“谁在这里睡?”“我睡,中午、黑夜看园子。”竹床不会说话,却证明这位“花秀才”已把许多心力付与这百花园了。眼前,这园的花木规模不如百花村宏大,却有一股急起直追的势头。
花中珍品,要推水仙花。买上几粒花头,侍弄一番,凌波浮玉盘,天葱托金盏,室内生香,沁人心肺。你可知道赏花容易栽花难呵!这水仙花是多年生,栽培出一个好球茎,要经过三年才到手:头年农历八月,花农翻田、晒土、作畦,霜降前后,将小球茎埋进花田;第二年四月末取出,等到八月再埋进去;第三年四月再取出,晾晒。这样连续几年,进行复杂、细致的栽培之后,水仙球茎才逐渐丰满。正所谓“六月不在土,八月不住房,栽在东篱下,寒花朵朵香”。当你临窗扶几欣赏那亭亭玉立的鲜花时,能想到种花人汗流浃背的状况?
王茂盛一家10口人,都不是专营花业的。6个整半劳力都要出工种稻,母亲和妻子要代人缝衣,年过七十的祖父退休了还行医,王茂盛本人又是经常风尘仆仆于乡村道上的赤脚医生。种这么多花,他们连串门看戏、过年过节的时间都“贴”进去了。
年方二十五岁的王茂盛,向我们谈起他家的养花史:1978年他到“百花村”参观,越看眼越热,就地买回一些花种。往哪里种?找来找去,在自己屋旁一片倒坍了的旧宅基地,清理出碎瓦残砖,连同几分自留地,种下了。头一年花的收入300多元。第二年又扩种了,收入800多元。第三年,也就是1980年,花木收入增加到1,000多元。人勤地不懒,经过三年栽培的水仙花,今年丰收。仅上半年花木收入已超过5,000元,加上其它收入,成了“超万元”户。
同来参观的一位同志,听了小王的介绍,脱口而出:“你把收入抖落出来了,不怕露富?”
“怕什么!”王茂盛接过话头说:“劳动致富,是党的政策,我信得过!”
他把我们领进他家的厅屋。一个中年妇女起身打了招呼,又低头坐下,继续用脚踏着缝纫机,她身后的墙上挂着好几条没有钉扣的料子裤。他的祖母在灶前烧火。一家三代,没有闲人。厅屋里的摆设虽不如百花村里的老花农家那样富丽,只看看他们一家人身上的新式穿戴,案上放着的那台收录两用机,就不难看出几分“家境”来。小王从厢房抱出一大摞信件,笑吟吟地说:“自从省报登了我家种花的事,各地来信真多!”
我们接过细看,有来自杭州、广州、上海、福州要求买花种的,有来自海南岛、黑龙江询问栽花技术的。一个月内收到的信就有50多封。
有一封信是贵州山区一位小学教师写的,情词恳切地要求寄几粒花籽,作为美化校园用。
“小王,这封信你复了吗?”
“每信必复。”
“给他寄去花籽没有?”
“随信附上了。校园的确需要美化,贵州要美化,全国从山区到平原都变成繁花世界,多好”!说到这里,小王笑得象孩子那样快活。
我们赞佩面前这位共青团员的心灵美!尽管他终日忙得象只蜜蜂似的,还挤出时间来写信,答复素不相识的“花迷”们提出种种问题,为他们穿针引线,搭桥铺路。有人曾经劝他撂下“赤脚医生”的挑子,专门养花,一心发家,他婉言谢绝了:“党培养我当了村医生,我怎么可以半途丢下不干!”“我钻了几年小儿科医学,眼看孩子们生病不管,心里过不去。”花事虽然繁忙,他仍坚持出诊。他的老祖父是方圆几十里有点名气的大夫,从医院退休后回家,常有登门求医的,他也是有求必应,从不主动索款。他们惦记着群众的疾苦,他们日夜谋求的是美化家园,美化祖国。在这里,我们看到社会主义农村的“冒尖户”,把一家的命运同千家万户的命运紧密地联结起来。心碰心,手挽手地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行进。
王茂盛突然问我们:“听说过王占春烈士吗?他家就在我们隔壁”。说这话时他脸颊上流露出很自豪的神情。
王占春!好熟悉的名字!1931年至1932年期间,他是闽南游击队的一个负责人,敌人多次派兵血洗他的家乡——邹塘。王占春同志英勇奋战,光荣牺牲了。半个世纪过去,在烈士洒过热血的土地上,竟有众多的王茂盛们披荆斩棘,振兴家园,把鲜花铺平富裕的大道,用汗水迎来明媚的春光,烈士有知,当含笑于九泉吧!


第2版()
专栏:图片新闻

把蓬莱建设得更美好
以“蓬莱仙境”闻名中外的山东省蓬莱县,位于胶东半岛北端,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
蓬莱之名,由来久远。据记载,宋朝嘉祐年间,始建蓬莱阁于城北临海的丹崖山巅,以观日出、看海市,因此这里以游览圣地著称。
解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蓬莱古城日益呈现出新的面貌。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工农业生产获得较快的发展。蓬莱人民对国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正振奋精神,以辛勤的劳动,进一步把这人间仙境建设得更加美好。
新华社记者 时盘棋摄
蓬莱县沿海渔民积极发展海带养殖。这是初旺大队的社员在收获海带。
蓬莱阁凭海陡起,凌空欲飞。置身阁上,海阔天高。
这是安香寺大队草编能手王淑朋(右)等正在编草提篮。
这是冶王大队社员在扬晒花生。蓬莱县近几年每年向国家交售花生米5,000多万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