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山乡一日
《人民日报》代表团 李宁来
早就知道农工联合企业是南斯拉夫发展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感谢南斯拉夫同志的安排,我们在塞尔维亚共和国查耶第纳区的金松岭农工联合企业的“领地”中度过愉快的一天。
头一天晚上,我们下榻于金松岭一个山顶上的巴利萨德旅馆。第二天一清早,乘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而下,十多分钟抵达位于山麓的查耶第纳镇,它是查耶第纳区的行政中心。金松岭农工联合企业的经理维力克同志和其他几位负责人已在一家小饭店的门前迎候我们。坐下来喝了用当地草药泡制的白酒之后,维力克同志就向我们介绍这个联合企业的一些基本情况。
金松岭农工联合企业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它拥有7,000多公顷土地,规模不算大。查耶第纳是个山区,这个农工联合企业主要从事畜牧业以及畜牧业和林业产品的加工,同时也兼营一些工业和商业,分由下属7个劳动组织经营,现有职工1,500人。联合企业除了自己饲养牲畜,生产肉和奶外,采取各种形式同本地区的个体农民挂钩合作。一种是简单的购销关系,企业向农民提供良种和服务;一种是双方签订生产和劳务合同,企业向农民提供贷款,农民按合同把产品卖给企业;一种是企业为农民建筑牲口棚,提供小牲畜和精饲料,农民以自己的劳力和土地向联合企业投资,产品收益根据双方投资额按比例分配。采取后两种形式同联合企业合作的农户有1,000多户。
我们先到就在镇上的肉类加工厂参观。这个工厂规模不大,只有300个职工,但是设备相当先进,机械化程度很高。屠宰车间三条自动生产线,25个工人操作,每天八小时屠宰120头牛、500头猪和羊,经过加工,日产各种香肠、熏肉和肉类罐头共800吨,有些产品畅销欧洲一些国家。
离开肉类加工厂,我们乘汽车到20多公里外的山村去访问两家农户,他们都是已经同联合企业建立了高级联合劳动关系的“联合农民”。先到古波尔维奇家。这位45岁的农民和他的妻子、儿子一家3口都参加劳动。他们用联合企业供给的精饲料和在自己的10公顷土地上种植的牧草,在联合企业帮助盖的牛棚里,饲养着联合企业提供的10头良种牛,向联合企业供应牛奶和菜牛,一年的净收入达到20万第纳尔。他还拥有5公顷林地和一个小果园,已经购置了一部拖拉机、一部打草机和一辆小汽车。在那幢两层楼房的小客厅里,主人端出用自己种植的李子酿制的李子酒款待我们,并且告诉我们,他参加联合企业的各种会议,讨论生产计划和管理措施,享受企业的各种优惠条件和免费医疗福利。可以看出他对于现在的生活是十分满意的。
另一位“联合农民”彼得洛维奇的景况更好些。他一家7口,有4个劳动力,也是和古波尔维奇一样同联合企业合作,饲养着40头小牛,每年的总收入有40万第纳尔。他不仅有两台拖拉机和一辆卡车,还有一台联合收割机。陪同我们访问的联合企业的干部对我们说,他们的企业正在大力发展这种同“联合农民”的合作,最近就准备再为140户盖牲口棚,团结和带动越来越多的个体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告别了彼得洛维奇一家,我们前往离查耶第纳镇不远的联合企业的工业中心。在一个山谷中,散布着一片崭新的厂房,都是最近一两年内兴建的,有的尚未全部完工。其中有精密仪器零件和圆珠笔制造厂、木材加工厂、农机零件制造厂等。他们还准备兴建一座农牧业产品的大储藏库。这些工厂全部投产以后,联合企业的职工将增加到三四千人。
从那里,我们又去参观联合企业的畜牧场。经过一大片丘陵起伏的牧场,来到一座现代化的高大养牛棚。牛棚里面饲养着从刚出生几天到已经成年的牛500多头,喂料、供水、清槽、挤奶等全部机械化。在四周的牧场上还有几千头牛羊在自由放牧。这个畜牧场提供的产品,包括牲畜和奶,是金松岭农工联合企业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畜牧场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准备大力繁殖良种牲口,供应个体农民,发挥个体农民的力量加速发展查耶第纳区的畜牧业。
站在牛棚所在的高地上放眼远眺,但见一望无际的草地,一群群的牛羊沐浴在阳光之下,好一片田园风光。这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了。陪同的南斯拉夫同志对我们说:联合企业的经理维力克同志在他们企业经营的饭店里等候我们共进午餐。饭店是一幢富有当地民族风格的木楼房,专为旅游者服务。饭店的菜肴主要是联合企业自己的产品。在餐桌上,宾主边吃边谈。早年参加革命、战后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大学学业并取得了政治学硕士学位的这位经理,热情而坦率地向我们介绍了金松岭农工联合企业的详细情况。从他的谈话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农工联合企业在南斯拉夫发展农业经济中的作用。它不仅把产、供、销统一起来,可以更好地利用人力物力;生产规模大,可以采用现代化技术和推广良种;而且吸引个体农民参加合作,有利于改造小农经济以及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我们对金松岭农工联合企业的访问,以持续了近3个小时的宴会而告结束,但我们在金松岭一天的所见所闻却是难忘的。(附图片)
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农业联合企业”的联合收割机在收小麦。
              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

  湄公河畔的控诉
  ——老挝难民营访问记
  王卫军
恐怖、失望、悲愤的气氛,笼罩着拥有300万人口的老挝。这是笔者最近从泰国东北部的乌汶府沿湄公河而上,走访7个老挝难民营后所得到的印象。
到目前为止,被迫外逃的老挝难民近3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渡过湄公河逃离老挝的,不少人在逃跑时遭到越、老军队开枪扫射,被打死在湄公河中。目前仍滞留在泰国的老挝难民有九万多人。现在正值雨季,河水猛涨,但每月仍有两千多老挝难民逃到泰国。老挝既无战争,又无严重灾害,为什么有十分之一的人外逃?
身受其害的难民对此作了回答。1979年底泅水渡河来到泰国廊开的一位原老挝最高人民议会的议员说,越南四万多军队和上万名专家、顾问对老挝的法西斯控制和疯狂掠夺,大大超过了新老殖民主义者。是他们搞得老挝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无法生存,使广大工人、农民和青年学生失去了在老挝生活下去的希望。
在乌汶难民营,五十多岁的沙湾拿吉省难民尼道龙愤怒地说:沙湾拿吉省是老挝的黄金和宝石产地,九号公路一带柚木也很多。但是,越南军队封锁了金矿和宝石矿并私自进行开采。他们还把一些地区的柚木砍光,甚至连青竹也砍下运往河内,使当地人日益穷困。另一位难民插话说:“越南还向老挝大量移民。在沙湾拿吉和川圹以及桑怒等省,都有大批越南人迁入,弄得当地群众无家可归。”
曾在沙湾拿吉省任过县长的布劳说:“现在,不管是干部还是平民,谁敢对越南人表示不满就被抓走,轻者办学习班,即隔离审查,重者被送进牢房。有的人被抓走后数年下落不明,人们怎么能再生活下去呢?”
这些难民营里的难民有一些是工人,他们来自万象、琅勃拉邦、沙湾拿吉和巴色等地。据他们控诉,过去,这些大城市都有一些中小工厂,越南控制老挝后,整得这些厂的厂长和技术管理人员大多数外逃,由越南人或忠于越南的老挝人管理工厂。由于他们不懂技术,胡乱指挥,厂里的机器大部分已损坏,目前这些工厂大都停产或半停产,大部分工人已失业。
最近三年来逃出的老挝难民,绝大部分是农民。来自万象省北汕县的青年农民波里马冯在廊开难民营说,在北汕一带,越南人已进驻一些农村。他们强迫农民交30%以上的农业税,出售“助国粮”(余粮),否则就被说成不爱国。更可恨的是,他们还要农民缴“公益粮”,说是为了救济困难户。实际上,这些粮食都被越南人运走充作军粮。
一位曾在万象农业学校任教的教师说:“万象高中以上的学校都被越南人控制,从课本到教学方法都是照搬越南的。我们怎能继续教下去呢?”沙湾拿吉第四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丰沙瓦说,他的学校共有一千多名学生,仅去年一年就跑出来三百多人。他说,学生们害怕被抓去当兵。因为作战时,老挝兵在前,越南兵在后,如果老挝兵后退,越南兵就开枪扫射。
老挝少数民族的处境更加悲惨,特别是老松族(苗族),几年来他们一直遭到越军的血腥镇压。在黎府难民营,苗族自治委员会主席王宁控诉说,过去,老挝川圹、万象等省的苗族人约有四十多万,在越南和老挝军队的残酷镇压下,约有十一万人外逃,有九万多人被杀害,其中一部分死于越南的化学毒剂。越、老军队的化学毒剂不仅杀人,而且还毒害牲畜和庄稼。
在结束对位于泰国最北部清莱府的最后一个老挝难民营访问时,举目远望,只见对岸的老挝村庄死气沉沉。
从湄公河水的吼声中,我似乎听到了老挝人民的呼声:“只有把越南人赶走,老挝才能获得自由,难民才能返回家乡!”


第7版()
专栏:

  埃及的白金——长绒棉
  张道文
金色秋天为地中海岸边的埃及带来了又一个棉花收摘季节。埃及主要产棉区的三角洲,本来就河网纵横,风景宜人,这时,被一片片白茫茫的棉田点缀得更加美丽。
埃及的棉花在去年高产的基础上,今年将再获丰收。据有关方面估计,全国的皮棉平均单产每费丹(约6.3亩)可达9个堪塔尔(约合900市斤)。由于单位产量提高,尽管今年的棉田实种面积少于前几年,但总产仍将创历史最高水平。
目前,埃及大面积种植的是长绒棉,它在植物学的分类中属于海岛棉。150多年前,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把埃及作为其纺织工业原料的基地,运来了大量的棉种,迫使埃及人民将祖传的粮田易为棉田。一百多年中,勤劳智慧的埃及人民精心耕种,精心培育,成为棉花种植的行家里手,积累了大量的棉花种植和管理方面的实际经验。早在二十年代,当世界上的棉花平均亩产仅有22.1市斤时,埃及就达到57.7斤了。到1979年,世界平均亩产达到58.3斤,埃及又是一马当先,达到了128.4斤。几年来,埃及棉花单产逐年递增。今年每亩平均产量将超过140斤。
棉花是埃及出口的主要农产品。由于它绒长、光洁、韧性好,是国防和工业的好原料,深受很多国家的欢迎,每年被输往世界上20多个国家,为埃及人民换回其它的必需品。我国自五十年代起,就从埃及进口棉花,是埃及棉花的老主顾。七十年代里,我们每年平均从埃及进口棉花30多万担。最近,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来埃及考察棉花科学研究工作,学习埃及的植棉经验。
当然,自然环境好,只是为人们提供了棉花高产的必要条件。能否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条件,还得靠人们的艰苦努力。埃及十分重视棉花的科研工作。早在1905年,埃及就出现了第一个棉花育种组,开始对1860年天然出现的棉花品种——“阿西莫尼”进行培育。1921年,成立了第一个棉花研究机构。目前,埃及的大学,科学院都有为数不少的专业人员从事棉花理论研究工作。
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埃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制定了有关政策法令,保护和提高棉花的高产生产。
为了保证棉种的纯洁,使一种优良品种在多年内不致退化异变,政府明文规定,农民不得私自保存棉种,由国家的棉种站统一管理。
人民培育了棉花,棉花造福于人民。埃及的棉花在为解决埃及人民的部分穿衣之需的同时,还向外大量出口,换来了外汇,被誉为“白色金子”。目前,埃及学者正着手美国良种与埃及长绒棉的杂交培育工作。


第7版()
专栏:

  刚果的三场官司
孙星文
截止今年9月,刚果政府接连打赢了3场有关经济纠纷的国际官司。
这3场纠纷尖锐、复杂,与刚果民族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笔者来到刚果政府司法顾问伊洛吉的办公室后,他指着办公桌上堆得厚厚的一迭卷宗说,这3场官司周折迭起,经历了四年又8个月,涉及刚果的3个重要工业企业单位、300多亿非洲法郎、4个跨国公司和3所国际法院。刚果政府在国际友人的积极协助下,据理力争,终于全部胜诉,从而保护了本国的经济权益。
纠纷涉及的是刚果黑角炼油厂、玻璃器皿厂和唱片制造厂。炼油厂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这所工厂由比利时、西班牙和奥地利3国私人合营的西贝特拉·沃埃斯特—赛尔科贝(以下简称西贝特拉)公司承建,工程总额为120亿非洲法郎,设计能力为年产100万吨,厂址位于罗安果油田附近的海滨。双方签订的合同规定,该厂1973年动工兴建,1976年第一季度竣工投产。后来,工厂虽然如期建成,但因设备质量不合要求,试产3次都失败了。
然而,西贝特拉公司不承认试产失败的原因是它的设备质量差和工程质量不符合标准,反而倒打一耙,硬说刚果提供的原油含蜡比重高和电力供应不足,并企图以此为借口,把这座不合格的炼油厂匆匆交付刚果方面了事。
刚果政府发现这一问题后,一面冻结西贝特拉公司在刚果的所有财产;一面聘请法国热玛尔公司对炼油厂进行技术鉴定。鉴定报告指出,炼油厂设备的主机负荷偏低,流程不对路;另外的4个机组质量差,而且组装粗糙;输电设备也不合乎协议要求。刚果政府以热玛尔公司的鉴定为依据,向巴黎国际商会法院起诉,西贝特拉也随即提出了反起诉。该法院派专家赴现场作详细调查,最后裁决西贝特拉公司在施工中犯了严重过失,应向刚果赔偿建厂和推迟投产的损失。
现在,刚果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正同一家法国公司合作,改造这座炼油厂,预计明年1月投产。
第二场和第三场纠纷的对方分别为英国的郎博特公司和日本有限计划公司,纠纷的内容都是承建工厂的质量差,没有达到协议的要求,刚果方面有理有据,赢了官司,挽回了部分经济损失。
刚果是个发展中国家,每年都要和外国厂商签订许多合同。如何使这些合同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国家建设服务,这是刚果政府几年来相当重视的一个问题。通过这3场国际诉讼,刚果在招标和签订援建合同工作中总结了经验和教训:(1)应选择有经验、信誉高的外国公司承包项目。(2)要懂得外包项目的工艺和技术,以免遭受蒙蔽和欺骗。(3)要研究和懂得国际法律。(4)要重视结交国际司法界的朋友,以便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第7版()
专栏:

  我选手在拉合尔国际田径赛获三项冠军
巴基斯坦拉合尔国际田径赛十月二十九日在拉合尔结束。在历时三天的比赛中,中国选手获三项冠军、三项亚军和一项第三名。
这次比赛是二十七日开始的,约一百四十名巴基斯坦选手和来自中国、科威特、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四个国家的十九名选手参加了二十一个项目的角逐。
七名中国选手参加了九个项目的比赛。纪绍明和宋贤志分别以六十五米八○和四十八秒八六的成绩获得男子链球和四百米赛跑冠军。在男子四乘一百米接力赛中,中国选手以四十二秒三四的成绩夺得第一名。


第7版()
专栏:

  世界青年女子手球锦标赛结束
第三届世界青年女子手球锦标赛,经过九天的紧张争夺,于十月二十五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结束。来自欧洲的苏联队、南斯拉夫队和西德队分别夺得冠军、亚军和第三名。中国队取得第六名。
参加这届锦标赛的其他几个队的名次是:第四名南朝鲜队,第五名丹麦队,第七至第十一名是法国队、加拿大队、荷兰队、意大利队和美国队。


第7版()
专栏:

  南美洲青年田径锦标赛在巴西举行
南美洲青年田径锦标赛经过四天争夺,最近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结束。
巴西男、女队双双夺得这次比赛的团体总分第一名,阿根廷男、女队均获第二名,委内瑞拉男队和智利女队分别获第三名。
参加这次比赛的还有哥伦比亚、乌拉圭和巴拉圭的运动员。(据新华社)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希腊发现三千年前的金矿
希腊和西德科学家根据希罗多德记载,最近在希腊爱琴海中萨索斯岛的围城下发现了三千年前的采金场。据研究,萨索斯金矿是西克拉德文化统治该岛时开采的第一个金矿。
古代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二千五百年前写的一篇旅行记中,曾经提到过这个金矿。
1979年9月,西德马克斯·拍朗克原子物理所所长维尔夫刚·根纳教授率领的一队西德科学家访问了该岛。他们同希腊矿山地质开发局的乔尔吉斯·加洛迦合作,在山坡上一个100米左右深的旧矿井中发现了三千年前矿工们放油灯地方的煤灰,他们取回样品,经过分析,从中发现含有少量黄金。这就是希罗多德曾经记述过的金矿。(石竹)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苏联哈卡斯地区曾是文明古国
苏联考古学家最近在西伯利亚东南部哈卡斯地区进行发掘时,发现这个地区在公元八到十三世纪时,曾经存在过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国家。
他们在发掘中仔细考察了一座砖砌王宫的废墟,许多文物表明那里曾经存在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它当时的经济基础是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当地居民已会冶炼青铜、钢和铁,并建立了专门的冶金村镇。这个国家使用的叶尼塞文字是以古突厥文字母为基础的。这个国家一直存在到十三世纪末被成吉思汗之子术赤攻占为止。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保发掘出一千多年前陶器
保加利亚考古学家最近在发掘一千多年前古保加尔国家首都普利斯克的克鲁姆汗王宫遗址时,发现了30多个古陶制器皿。克鲁姆汗公元八○三年到八一四年期间在位。他在位期间大大扩大了保加尔国土。
新发现的陶器中包括一些巨大的双耳瓶和其他日常用具,上面装饰着带有植物形象的图案。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土发现拜占庭时期三艘沉船
土耳其最近在靠近伊斯坦布尔的马尔马拉海发现一千五百年前拜占庭帝国时期沉没的3艘船。据报道,这些沉船是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学生8月下旬在比于克岛和塞代夫岛之间的海域里进行潜水训练时发现的。它们沉在离海面70米深的一个大坑里。船体的木质部分已经腐烂,船上有几百个装葡萄酒和麦子的陶罐,其中许多陶罐仍然完整。据初步研究,这些陶罐属于拜占庭时期。
(本栏除署名者外均为新华社稿)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缅发现一千多年前的银币
据报道,最近,在缅甸实皆省委勒镇区发现了三百枚一千多年前骠国时期的银币。
这些银币是委勒镇区汉林基村农民觉温在犁田时发现的。他将银币献给了缅甸考古局曼德勒分局。据考证,委勒镇区汉林基村曾是缅甸古代王朝骠国的文化都城,这些银币是当时流通的货币。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欧洲石器时代的建筑物
英国考古学家阿·马罗沙尔在研究了石器时代末期欧洲人的建筑物之后得出结论说,它们和新几内亚恩格地区现代的建筑物极其相似:都是顺着风向盖的,正面墙又矮又窄,开着进出口,而后墙又高又宽。恩格地区位于海拔二千米的高处,经常刮风,气候凉爽,空气潮湿,欧洲的气候条件和这里也差不多。马罗沙尔认为,恩格地区和欧洲气候条件上的相似,决定了它们建筑物风格上也很接近。(树)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人类两万年前移居北美
美国考古学家通过最近的考古发掘确定,人类大约是在两万年前移居到北美大陆的。
美国科学家前不久在内华达州沙漠地区进行了发掘。他们在那里发现了一些猛犸象化石以及古代人类使用的简陋的石质工具。他们对这些遗物的年龄进行了细致的测定,确定大约出现在两万年前。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在罗马发现世界上最大的古罗马奥古斯塔斯皇帝时期的日晷仪,图为日晷仪的一部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