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发扬正气 鼓励先进
——读者对《一位发明者的遭遇》的反应
本报11月3日发表社论《发扬正气鼓励先进》和通讯《一位发明者的遭遇》以后,收到大量来信来稿。许多读者对北京化工学院王副教授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对学院党委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无力提出批评,对少数同志散布流言蜚语的错误进行谴责。有不少来信来稿希望进一步研究鼓励冒尖,保护人才,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等问题。我们摘编其中一部分,陆续发表,以期引起科教界的进一步讨论。
——编者
要用制度保护发明者的权益
读了《一位发明者的遭遇》,引起深思。这位发明者对国家、对人民作出了贡献,只得到了很少一点奖励,却招来了无端的非议和嫉恨。这种情况,在我们许多部门和单位相当普遍地存在,是什么原因?我认为,除了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外,主要是对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国家缺乏必要的制度,有效地保护发明者的权益。
我国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一部分农民靠自己的劳动可以先富起来;一些厂矿实行计件工资制后,一部分工人可以合理地拿到超额奖。他们之中,所得比王副教授高得多的大有人在,嫉妒、眼红他们的人也是有的,但无可奈何,因为“多劳多得”的政策在那里落实了。在科研单位、文教卫生单位和部分工矿企业中,情况就大不一样,“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并未从制度上加以改变,“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依然是“合情合理”的,这就给打击先进、不许冒尖的歪风一个容身之所。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发明奖励条例,但这个条例同我国其它许多条例、章程一样,过于笼统,执行起来伸缩性很大。如对发明奖金的分配就没有明确的规定。到了北京化工学院,离心机的发明奖就撒了胡椒面,把2,000元分给近800人,其中还包括了不承认这是发明的人。这种分奖办法实际上是对发明者艰巨的创造性劳动的一种贬低。看来,应当立即着手建立和健全一套保护发明者权益的制度和办法,鼓励先进,鼓励更多的发明创造。
化工部北京重型机械化施工公司 游成培


第3版()
专栏:

领导者要负起责任
《一位发明者的遭遇》所反映的是一个普遍而深刻的社会问题。在某些单位,埋头苦干而做出了成绩的人,往往得不到支持,反而遭到讽刺挖苦、排挤打击;一些工作敷衍,但善于搞“关系学”,吹吹拍拍的人,却很能吃得开。这种现象,危害甚大。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使每个领导者对使用干部能负起责任来。做到人尽其才,赏罚分明。要关心和了解每一个干部,当他们遇到歪风邪气袭击的时候,领导者应挺身而出,伸张正义,保护同志,对搞歪门邪道的人则要严肃地批评帮助,不能姑息迁就。否则,就是失职,就会酿成象王副教授那样的不幸事件。
新闻研究所 金桔


第3版()
专栏:

让妒贤嫉能者没有市场
《人民日报》报道了北京一位副教授因一项发明而受到别人嫉妒,抵御不了冷嘲热讽精神失常的事件。嫉妒这种社会现象危害甚大,而又防不胜防,我们应当研究出一些办法,有效地对付它,克服它。
嫉妒,多属思想领域的问题,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办法来解决。领导者要敢于表扬先进,支持先进,批评形形色色的妒才现象,不能听任歪风盛行,对于个别妒贤害才、造成恶劣后果而又屡教不改者则要执行纪律。
同时,还要动员舆论工具,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使妒贤嫉能者在群众中受到孤立,使这种丑恶的心理没有市场。
总参谋部 朱峻峰


第3版()
专栏:

一项科研成果来之不易
一项科研成果来之不易,各级领导和全社会都应尊重和支持发明创造活动。一项发明创造,开始常常只是一种新的想法,由少数人先提出来,而不能立即为多数人所认识。有人怀疑拆台,领导要为科研人员撑腰。等到试验搞起来,难免会经历多少次的失败,这时风言风语、冷嘲热讽最厉害,领导要帮助科研人员顶住。成果出来了,嫉妒和诋毁也会跟着来到,更需要领导出来讲公道话,保护成果,保护人才。只有领导真正懂得科研人员的甘苦,才能防止王副教授那样的悲剧重演。
电力科学研究院 吴祥中


第3版()
专栏:

育才还要护才
近年来,人才问题的呼声日高,比较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但是,成才之后又该怎么办,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应该说,选才育才是为了用才,是为了“四化”建设,不是为博取“选贤与能”的美名。那种缺人才盼人才,有了人才“坑”人才的做法,实际上是“坑”了“四化”。
在人才问题上,由于护才不力或者用才不当,仍然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问题。王副教授的遭遇使人痛惜,那些尚在闲散中度日,在人事纠纷中裹足,乃至在外流门槛内外彷徨的人才的情况,也应该引起严重的注意。
司马双


第3版()
专栏:

不应当歧视非重点中学
本报评论员
片面追求大学升学率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歧视非重点中学。现在,不少非重点中学的教师、学生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很多教学活动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学校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困难很多,师生们教与学的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这是目前一些中学教育质量较低、学生学业成绩较差的原因之一。
为了恢复被林彪、“四人帮”严重摧残的教育事业,尽快培养人才,各地重视重点中学,是应当的。几年来,大部分重点中学工作是有成绩的,为国家输送了一批人才。但是,重点学校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学生是在非重点学校学习,绝大多数教职工是在非重点学校工作。以北京市为例,全市共有1,000多所中学,重点中学(包括一些大学的附中)不过24所,占2.4%。今年全市中学共招初、高中学生21.1万名,重点中学不过招生8,000名,只占3.8%。如果我们的注意力、工作侧重点只放在少数重点学校,而放松非重点学校的工作,就要脱离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脱离大多数学生家长,党的教育方针就不可能得到全面的贯彻。
一般说来,进入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入学考试分数低一些。但是,决不能因此就断定他们“智能低”、“没有培养前途”。特别是初中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各个方面都未定型,更不能因为某几次考试成绩较差,或有某些缺点,就认为这些学生不行。实际上,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只要引导得法,同样是大有希望的。绝不能让没有考上重点学校的学生受到社会舆论和家庭的压力,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的信心。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我们要对每个学生负责,要给予这些没考上重点学校的学生以更多的鼓励与关怀,提高他们的信心,给他们以力量;学校更应讲究教育方法,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有效地开发他们的智能。这样做,他们之中是会涌现出大批人才的。
不少非重点学校条件较差,消极因素多,教师工作的难度也较大。他们的工作量实际上比规定的要多。他们辛辛苦苦培养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大都给重点中学选拔去了。一些重点中学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又“吐”了出来,进入非重点中学。因此,非重点中学的教师经常承担着困难、繁重的任务。在高考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非重点学校的升学率当然要低一些。因此而责怪、歧视非重点学校的教师,是很不公平的。升学率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衡量教师的工作,不能光是看学生的升学率,还要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态度和所取得的实际成绩。很多非重点学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打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这种做法是正确的。领导部门和学生家长应当支持他们的工作;领导同志要多深入非重点中学调查研究,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倾听师生们的意见和呼声,关心和支持他们的工作。
我们相信,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都将为培养四化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3版()
专栏:

上海市采取措施办好小学加强初中
上海市最近在全市中小学校长会议上,提出了“办好所有小学,加强初中”的要求。为此,许多区、县教育局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采取了各种措施。杨浦区教育局积极为11所有困难的小学创造条件,改变面貌。例如民办的宁国路一小领导力量薄弱,就安排了一名从小学抽调到中学的教师去当校长,并组织该校教师参加长阳路五小的教研活动;教师进修学院的教师分学科到这11所有困难的小学帮助教师备课;区教育局每周去学校开教师座谈会,听取意见并督促这些学校早日改变面貌。闸北区教育局局长到有困难的学校蹲点。区教育局还成立了语文、数学和思想教育三个研究小组,帮助改进教学工作。黄浦区教育局在开学前请办得较好的学校为困难学校介绍经验。
加强初中方面,上海市也做了不少工作,其中,成绩比较显著是控江中学。他们采取的措施是:
1、向教师反复宣传加强初中阶段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大家树立全局观点,号召党员和骨干带头,搞好初中工作。他们把7位有二三十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调到初中任教。新学年开始,学校选派了8位年富力强、有一定经验的教师挑起初中班主任的重担。
2、对今年初一新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各年级的起始学科,要改进教法,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因材施教,稳步前进,力求不出现新的差距。体育课,按男女分班、强弱分组上课,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质。
3、学校图书馆、俱乐部等努力为初中学生服务,发放一批图书、球类、文娱用品给初中各班级;继续开展初一、二年级的“课外科技活动”。


第3版()
专栏:教学小议

透视家长送大学生到校
毕全忠
今年大学新生入学,不少家长亲自送到学校,有些是千里迢迢一路护送,有的甚至为子女运去不少家具。有的家长离校时,千叮咛万嘱咐,向学校提出特殊照顾子女的种种要求。父母对子女的“拳拳之心”,大家是理解的。但透视一下这种现象,也有发人深省的东西。
大学新生大都是十七—十九岁的青年。在旧社会,在今天别的国家里,到了这种年龄的人都要自谋生路了。我们不少革命前辈就是在这种年龄投身革命的。可是,现在许多大学生上大学却要父母护送。这是否算一种“倒退”,不敢妄言,但至少不能说是一种进步。
能责怪这些学生吗?恐怕不能。在普遍追求升学率的风气下,五年中学,他们中的多数除了读书就是做习题,缺乏培养各种能力的活动。在家里,家长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家务事一概不用他们做,甚至衣服也不要他们自己洗。这些学生大学是进来了,很多弱点也出现了。
大学的课程,不少是需要有较多的社会知识、实际动手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真正掌握的;学生的生活要自理。由于中学阶段甚得家庭的宠爱,他们不了解社会,动手能力低,体力差,这就使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影响他们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智能的发展,个别学生甚至闹到要退学、休学、转学的地步。父母、中学教师的“好心”造成了培养学生的弱点的后果。爱耶?害耶?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培养青年,目光要放远点,要学点教育学的知识。要关心、爱护青年。向他们灌输好的品德、生活自治的本领和寻获知识的能力。(附图片)
育子图 方成


第3版()
专栏:

山东14所高等院校与淄博市57家工厂企业
建立科研协作关系
不久前,山东省教育厅组织14所高等院校的正副院校长、正副教授,以及科研处长、讲师等组成科技洽谈代表团与淄博市57家工厂召开技术协作座谈会,帮助解决在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转产后出现的技术关键问题。通过洽谈,各大专院校帮助淄博地方工业办好四件事:一、确定技术攻关项目,签订协作合同;二、大专院校将科研成果向地方转让,为地方工业的发展开拓了新路;三、为工厂培训、代训技术人才;四、建立科技咨询服务联系。
大专院校的热情支持,将促进淄博市工业进一步发展。淄博市是生产氧化铝的基地,历年来氧化铝生产中的废渣赤泥堆积如山,成为淄博市一大公害,而赤泥是生产新型结构材料赤泥塑料的重要原料,山东化工学院、山东冶金学院决定帮助解决发展赤泥塑料中的关键技术,把这一项目扶上马。淄博自行车厂生产的“千里马”牌自行车表面装饰和焊接工艺都还存在一些难题,山东工学院与该厂签订了协作合同。
通过技术协作活动,不仅给地方工业解决了技术关键问题,而且给高等院校、科研实习也创造了有利条件。
范建山 王怀玉


第3版()
专栏:献身四化的人

揭开“死亡之海”的奥秘
——记著名沙漠学家朱震达
1978年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先后两次在我国举办沙漠化治理讲习班,来自世界各地的沙漠科研工作者热情称赞我国这方面的科研工作成绩卓著。为了揭开沙漠这个“死亡之海”的奥秘,我国沙漠学科的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震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1959年初夏,中国科学院组织千余名科学工作者考察全国各大沙漠。开始,组织上考虑朱震达从小生长在江南水乡,身子又比较单薄,把他分配到自然条件较好的内蒙古队。这使年轻的朱震达感到很“委屈”。他想,是党送他上了大学并到国外留学,现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怎好接受组织上的照顾呢!他提出要到最艰苦的新疆去,到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去。党组织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让他担任新疆队的队长。
塔克拉玛干是风沙和烈日猖狂肆虐的地方。这里的沙暴能摧毁房舍,拦住汽车;烈日可使地表温度达到摄氏五六十度;一天之中气候变化无常。国外一些探险家曾称它为“可怕的死亡之海”,“不是生物所能插足的地方”。但在朱震达的眼里,那连绵起伏的沙丘并不可怕。他鼓励队员们说:“一些外国学者之所以把这里称为‘死亡之海’,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它的真面目。我们是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完全有责任、有条件深入到它的里面,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揭开它的秘密。”
朱震达和几名身强力壮的队员组成小分队,冒着迷路、失踪的危险,四次进入沙漠深处的克里雅河下游的三角洲和喀拉屯古城遗址等地,搜集第一手资料。铺天盖地的沙石打得他们睁不开眼,站不稳脚,他们就趴在沙丘上观风向,测风速,作记录。为了弄清一个个大风口的来龙去脉,他们常常随着风头奔跑,直到沙尘平息,蓝天复出。沙漠中几乎没有水、不见绿,生活条件十分艰难,可他们始终不叫一声苦。
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朱震达他们完成了对塔克拉玛干的野外考察。根据考察结果,他与一些科研人员合作,写出了《塔克拉玛干风沙地貌研究》等专著和五篇学术论文,绘制出《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貌图》,首次揭开了“死亡之海”的奥秘,把世界第二个流动性大沙漠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完成占全国沙漠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塔克拉玛干的考察以后,朱震达决心一鼓作气,把其余三分之二的沙漠搞清楚,写一部全面论述我国沙漠的著作。就在这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被打成了“白专典型”。然而,朱震达这个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学家,象沙漠中的“长命草”,既经得住自然风暴的袭击,也经得住政治风暴的考验。他身处逆境,仍顽强地坚持研究工作。他排除干扰,多次到腾格里、科尔沁、乌兰布和及河西走廊的沙漠和沙区,进行实地考察。到1974年,他和吴正等同志合著的全面论述我国沙漠的《中国沙漠概论》一书,为我国沙漠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揭开“死亡之海”的奥秘是为了改造沙漠,造福于人民。在完成了对全国主要沙漠的考察之后,朱震达就把精力倾注在“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这样一个关系着我国北方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大课题上。1978年6月,朱震达带领考察队,与北京大学的一批教师一起,开进巴丹吉林大沙漠西北部的古居延地区,考察这里自西汉以来逐步沙漠化的原因和过程。尽管这里热风炙人,沙柱冲天;尽管长期的野外生活使他患了胃病和血管性头痛,但他始终走在考察队伍的前面。经过一个多月的沙打日烤,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接着,朱震达又来到古长城沿线和内蒙古东部草原,考察、研究北方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治理途径,提出了多种与沙漠化作斗争的方案。国家农委今年春天组织的专家鉴定会认为,他们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北方制定综合农业区划和农林牧生产规划,保持整个国土的生态平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报记者 屈维英


第3版()
专栏:

云南省蒙自县第二中学,结合儿童的特点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队日活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图为他们在开展“长征一日行”活动。


第3版()
专栏:

学生们在雨中学习摄影。这是学习摄影的同学在为小伙伴拍摄野营镜头。
孙仁贵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