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志气与智慧
崔永生
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乒乓赛中,既怀有夺魁的青云之志,又切实掌握了夺魁的真本领,他们的精神可归结为志与智的结合。值此举国上下立志振兴中华之际,探讨一下志与智的关系,于实际是有益处的。
志,作为志向、意志、抱负等主观愿望,是人立业处世之本。俗云:“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可见其在人生行程中的意义。然而,志能否实现,则要求助于作为才能、本领、智慧的智。抱负很大而能力薄弱,是难免会“才疏志大不自量,西家东家笑我狂”的。
人各有志,大小有别,结果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兴国安邦之志。急于功利,施于家室,兼及亲朋,乃小家之志。志大者胸宽,胜不骄,败不馁,并能如海吸百川,博取众长,众智所衷,无事不成。志小者怀狭,狭易满,满招损。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志量狭小、妒才忌能的人,能成就什么事业的。
实干精神是联结志与智的脐带,也是实现志与获取智的唯一手段,舍此则两者皆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成的灾难,是全国性的,体育战线的灾情也不比其他战线稍轻。在同样的条件下,体育战线既树立攀登高峰的雄心壮志,又扎扎实实地作艰苦的努力,终于取得巨大的成绩,使整个战线呈现了勃然兴起的气象,这除了他们具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志在四方,为国争光的大志之外,切实地组织领导,苦练苦干的精神是起了实际作用的。而有些系统、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至今起色不大,恐怕关键还是在实干精神上,在困难面前,是知难而上还是望而却步。我们有些同志,发起高论来,海阔天空,眉飞色舞,唾沫四溅,壮怀激烈,颇有凌云之志;但话头一转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上,就列问题,摆困难,抱怨上级不拨给大笔财物支持他,为他的工作创造条件,指责群众不听他的指挥,等等,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或怨天尤人的牢骚,为自己的懒汉懦夫思想开脱。慨叹已尽,牢骚发完,工作落后就有了“理由”和“根据”,于是心安理得起来。这些以空谈抒志,又以空谈显智的人,确实比实干家容易当得多。不过,这样的人,充其量只配与赵括为伍,越少越好;惟有实干家,才能承担起振兴中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我想,这恐怕就是党和国家提倡学习乒乓球队“最佳精神”的本意吧?


第8版()
专栏:

黄河渡
常跃强
黄河边的洛口码头上,人来车往,熙熙攘攘,一派繁忙的景象。黄河里,一河赭黄色的浑水,泛着泥沙,卷起万眼漩涡。轮船鸣响汽笛,渡一船向北,渡一船向南,在匆忙地运送着行人和车辆……
“上船喽——”突然,谁喊了一声。我急忙随着潮涌般的人群,奔向轮船。这时,人群里一个戴灰涤卡帽上了年纪的农民老大爷,抱着一个用印花包袱裹得严严实实的四方盒子,边跑边招呼众人:“借光,同志。借光……”他抱着那物件,小心翼翼,象托着一个婴儿,生怕别人碰了他。于是,我紧跑了几步,扶着他向前走去。
上了船,他把那物件放在甲板上,抹一把汗,操着一口浓重的鲁西口音,连连向我道谢。我笑问他:“你那是什么物件,这么珍贵?”
“电视机!”老人不无夸耀地对我说着,边解开包袱让我看。
这是一台上海产的飞跃牌电视机,价值400多元哩!
“你许是给机关单位买的吧?”我问道。
“不!给自己。”老人平静地回答我。
“您那地方……”我不由惊讶了。
鲁西,是北三区有名的穷地方。过去,年年吃统销,拖国家的后腿。如今,情况虽然有了好转,难道农民能富得这么快么?我真不敢相信!
老人看出了我那疑疑惑惑的样子,饱经风霜的脸不由露出了亲切的笑容。他说:“同志,不怨你不信。说实的,过去,俺那里确是穷,工值只有八分钱,买盒白皮烟,还得添一分钱哩!买电视机,那是作梦也不敢想的事!……”
船开动了,一声长鸣的汽笛,打断了老人的话。这时,轮船劈开黄浑的河面,犁起团团浪花。
过了一会儿,老人蹲下来,搂住那台电视机,又和我攀谈起来。
老人姓陈,家住在离城很远的村子里。平时,一年半载,难得看上一两次电影。这次,他来省城看望上大学的闺女。临来时,一家人撺掇他,非要他捎回一台电视机不可。两个小子说:有了电视机,学个英语单词啥的,方便着哩!老伴也说:晚上坐在炕头上,电钮一拧,又看电影,又听戏文。天上地下,国内国外的事都知道,开脑筋!
“我寻思着,可也是。这不,就捎回来了一台。”老人说着,抚摸着电视机,布满皱纹的脸上,绽露出幸福的微笑。
“在村里,象您这样的户,怕不在少数吧?”我放胆问了一句。
“可不是。”老人说:“落实了政策,俺那里又改种了棉花,一家少说也存一千多块。算上我这台,全村光电视机,就这个数。”他撇出大拇指和食指,在我面前晃了晃。
说话间,船靠岸了。老人握着我的手,热情地说:“同志,您要出差到俺那里,可别隔着大爷的门。这几年跟那几年不一样啦!您放心,不让您啃窝窝头。”
说完,老人朗声地大笑起来。抱起电视机,跳上岸,搭上客车走了。我站在黄河岸边,呆呆地望着远去的客车。我想,老人该给全家带去多少欢乐啊!


第8版()
专栏:

大理石工艺市场
黄忠明
云南大理,早以大理石闻名于世。在大理城关南门街头,有一个专门销售大理石工艺成品的市场。它象磁铁一样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来客。这不是大理工艺美术公司,也不是大理石厂的门市部。这到底是谁家开办的呢?
在春光明媚的3月里,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逛了这个市场。那些绚丽斑斓,琳琅满目的础石、花盆、桌面、屏风、文房四宝……,摆满道路两旁。即使是急于赶路的驾驶员,也要停下来看一看;就是热恋中的一对年轻人,也要收起情话兴致勃勃地逛几圈;外地来的客人,那更不用说,非要挑几样,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欣赏不可。
大理石为啥能吸引这么多的游人?只要去过大理的人,无不为白族人民悠久的、惊人的智慧称奇。在这些工艺品中,有人工的精雕细刻,也有天然的彩花石。有的象千岩万壑,层峦叠嶂,云海变幻,瀑布飞流;有的似山雨初霁,云飘雾绕;有的如迷人的月色,灿烂的彩霞;有的象芳草茵茵的小径,奔腾的激浪,涓涓的细流,苍劲的松柏;有的象冰雪初融,嫩黄迎春;有的如飞禽走兽,龙飞凤舞,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原来,这些摆摊叫卖的并非生意人,而是地地道道的大理农民。有如花似玉的白族姑娘,牵着孙子的老大妈,也有稚气十足的孩子和饱经风霜的老倌。手里捧着根大烟筒,咕噜咕噜地抽着,不停地招呼熙来攘往的客人。见人就笑,一谈就熟。“同志,买块桌面,这样的绿花几年难得一块”……。“买对花盆,你看扎实的好,想什么花,有什么花,想什么式样,有什么式样”……。“我的货包你满意,你能挑出点毛病,我杨老倌分文不要。”……
看到这热闹场面,我不禁想起了遥远的过去。多少代,居住在这儿的白族劳动人民,生活很苦,哪儿有心思欣赏大理石的美丽!
只要一提起封建统治者、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豪强霸头的房屋建筑,案头摆设,庭园镶砌,装潢门面,都要逼使白族兄弟从苍山3,000多米高的悬崖绝壁上,把成千上万斤的大理石开采下来,搬运下山,再一锤一锤地破开,打平,磨光,运往千里之遥的皇宫,要流多少血、淌多少汗!明代诗人邓元岳吟诗抨击:“频年入贡长安道,浓淡之间山水好,君王便作图画看,岂识闾阎涂肝脑。”这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第8版()
专栏:民间传说

阿格登巴的故事(藏族民间传说)
拉牛尾
有一个贪婪吝啬的财主,心肠狠毒。他家养着一头很凶的牯牛,把别人家的牲畜碰死了许多。阿格登巴知道后,想了个法子要治治他。
一天,阿格登巴赶着一头驴子来到财主家,对他说:“老爷,借你家的厩关关我的驴子。”财主笑嘻嘻地说:“行啊行啊,你只管关吧。”阿格登巴又说:“我这驴子凶得很,你别把牯牛关拢它,要不然,它会把牛碰死的。”财主满口答应:“可以可以。”
到了晚上,财主把牯牛关进厩里,边关边说:“嘿,看你的驴子厉害还是我的牯牛厉害。到明天,这死了的驴子就属于我的了。”
半夜,阿格登巴悄悄来到厩里,把牯牛拉出去杀了,把牛肉分给大家,然后把牛尾巴插到山上的岩石缝里。
第二天一早,财主到厩里一看,牯牛不在了。他赶忙叫上全家人,同阿格登巴一起到处去找。找到山上,看见岩石上的牛尾巴,阿格登巴大声叫了起来:“哎呀,我叫你别把牛关拢我的驴子。你看,驴子把它吓跑了,跑到岩石里去了,大家快来拉吧!”人们用力一拉,只拉出一根牛尾巴。阿格登巴叹叹气说:“唉,没有办法,没有办法,牛是拉不出来了。”财主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三件事
有一天,阿格登巴来到财主家门口,财主问他:“阿格登巴,干什么去呀?”
阿格登巴回答说:“我到处流浪,东跑西颠。”
财主说:“你与其到处流浪,还不如来帮我做长工。”
阿格登巴说:“帮工倒可以,不过我不会做三件事。”
“哪三件事?”
“第一,我的手不能拨火光;第二,家里的东西不能往外拿;第三,防敌的围墙我不会筑。”
财主听了,想了想,说:“行啊行啊。你的手不能拨火光,不拨就是了;家里的东西当然不能往外拿;至于防敌的围墙嘛,我家的东西谁敢来偷?不会筑也就算了。”
从此,阿格登巴就当了财主家的长工。
一天,财主对他说:“阿格登巴,你去烧火做饭吧。”
阿格登巴回答说:“老爷,我事先说过,我的手是不能拨火光的。”
财主听了,只好作罢。
过了几天,财主叫阿格登巴把厩里的粪送到地里。阿格登巴回答说:“老爷,我曾经说过,家里的东西是不能往外拿的。”
财主听了,又哑口无言。
过几天,财主又对阿格登巴说:“阿格登巴,我园子里的篱笆坏了,你快去补补吧。”
阿格登巴回答说:“老爷你忘记了吗,防敌的围墙我是不会筑的。”
财主听了,又气又恼,他又对阿格登巴说:“好吧好吧,我有几袋粮食要送到喇嘛寺,这事你总会干吧!”
阿格登巴恭恭敬敬地回答:“听从老爷吩咐。”
于是他牵出马,驮上粮食,出去后再也没有回来。
〔翻译:雷震坤 记录整理:曾有琥 秦家华〕


第8版()
专栏:

碱花(外一首)
吕希杉浩瀚的盐湖,卤水昼夜喷洒,恰似纷纷扬扬的雪花。火热的工地,绿色军衣象棵树,任它吹呵,任它刮!盐碱噙着军衣不放,象是给“绿树”剪枝叉;卤水紧紧咬住皮肉,仿佛要把战士一口吞下!当年,兴安岭冰雪作眠床,乌蒙山滚地雷火身边炸;今天,我们闯进盐湖的怀抱,片片盐碱视作祝捷的礼花。呵,盐湖铺起一条洁白的玉堤,碱花汗花,送走了金秋绿夏。看,战士一套套绿色军衣——化作了一幅幅创业者的油画!住地窝棚顶盖上骆驼草,砌墙用的沙土砖。红柳伴我斗风沙,酷暑严寒炼赤胆。建设四化当先行,乐在地窝把家安。身上盖的北京毯,床底铺着延安毡;遵义大米喷喷香,井冈南瓜透心甜。艰苦奋斗创新业,红心铁手绣河山。


第8版()
专栏:文苑拾零

不为得奖而写作
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作家艾·巴·辛格(1940年生)于1978年10月15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获知得奖消息时说:“我的朋友们时常说,我应该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我从来没有想到人家会考虑到我,因为目前有这么多伟大的作家。……我惋惜那些比我好得多的作家没有得奖。……其实,作家并非为了得奖而写作。获奖固然可喜,但并不能证明你就是最好的作家。”
当新闻记者问他是哪些作品得奖时,他说:“如果你有十个孩子,你就不会问哪一个最受宠爱。我没有特别中意的一本书,不过,我的读者可能会最喜欢我的著作中的一部作品。” 凌彰 选摘


第8版()
专栏:

金秋〔版画〕 陈伯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