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社队食品加工业大有可为
本报评论员
我国的食品工业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由国营企业经营,主副食品的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怎样突破这种现状,走出一条投资少、效益高的发展食品工业的新路子呢?发展社队加工业,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走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的道路,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近年来,随着农村多种经营的迅速发展,粮、油、糖、水果、肉、奶、淀粉等食品原料一天天增多,农民的收入和对食品的需要,都大幅度地增长,为食品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根据这种新情况,调整食品工业布局实属必要。一方面,要进一步发展城市比较现代化的食品工业,特别是把京、津、沪和各省、自治区中心城市的食品工业搞上去;另一方面,要在全国县城以下的小城镇大力兴办社队食品加工工业,使之与大中城市的食品工业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实践证明,社队食品工业有许多优点,它规模小潜力大,又处在联结城市和广大农村的小城镇的位置上,临近原料产地和农村市场,有充裕的农村剩余劳力可用,又便于利用社队集体资金和吸收农村游资,等等。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可以促进食品工业的大发展。
依靠农村社队企业就地加工食品,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工农业生产,实现经济合理化。历来办工业总是由农村供原料,城市搞加工,加工后的产品销到城市,也运销乡村各地。食品工业更是如此,几乎全部以城市为加工基地。这种做法,是历史上城乡经济对立的产物,既有损农民的利益,又影响城乡人民的生活。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农村社队食品加工工业,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合理的局面。
社队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主要靠社队本身的努力。要对原料、市场、产品方向、技术设备等条件,认真调查,作出规划,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有重点有步骤地搞,切不可一轰而起,盲目大上。首先要把农村消费的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的初级加工搞起来,把农村日常生活必须的油、盐、酱、醋、粉条、豆腐以及糕点、饮料的加工逐步完善起来,恢复和发展当地传统的名产、特产食品;对水果、水产、肉、奶等难存易损的产品,力求做到就地加工,为城市工厂提供成品和半成品。多种经营发达的重点产区,还可以通过城乡的厂社联办、社队联营,有计划地筹建一些冷库和加工厂。社队食品工业要高度注意食品质量和食品卫生,严格执行检验鉴定制度,靠质量来赢得信誉,争取市场,严禁粗制滥造,非法牟利。
社队食品工业的基础薄弱,需要国家大力扶植。城市食品工业主管部门要组织技术、设备下乡,同社队企业搞好联合。各地要对供食品加工的各种农副产品,规定恰当的收购基数和购留比例,既要保证完成国家的统购派购任务,又要照顾社队发展食品工业的需要。国家委托社队加工食品,要保证合理的加工收益。社队企业向各地购销食品原料和成品,商业、铁路和交通部门应给予便利。各地社队企业要安排好今冬明春的生产,争取农村食品加工业有一个新的发展。


第2版()
专栏:

吸取外地长处 发扬本地优点
宜春地区进一步完善“四专一联”责任制
本报讯 通讯员陈全义、记者刘光辉、马钟明报道:江西省宜春地区去年普遍推行“四专一联”责任制,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果。今年,他们吸取其他形式责任制的优点,对“四专一联”作了两项改进:一是改变大田作业只搞包产到组的作法,现在也可以搞联产到劳、包产到户或大包干;二是多种经营中,过去一律联系产量产值计酬,现在也可以实行大包干。
去年全区只有39%的生产队实行“四专一联”,今年经过完善,推行这种责任制的生产队增加到了近70%。这些队设立的多种经营专业队、专业组、专业户、专业工,有多有少,经营规模也有大有小,经济效果却比去年更好了。今年水稻虽然遇到多种自然灾害,仍在连续三年大幅度增产的基础上,早中稻继续增产,晚稻又是丰收在握。特别是多种经营发展更快,有些生产队夏收预分的收入已超过去年全年。
宜春地区这样做,是从自己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近来,一些社队看到外地推行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大包干等责任制的经验,有人想放弃“四专一联”责任制,有的队甚至已经按户搭配好田块,只等包到户了。对这种情况,干部也看法不一。有的主张稳住“四专一联”不变,有的主张完全“撒手”,取消专业分工,把集体部分都包到各家各户去搞。中共宜春地委对干部中的不同认识作了讨论,对“四专一联”责任制进行了总结,对外地推行的几种主要责任制也作了分析比较。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成语,引导各级干部积极做好完善“四专一联”责任制的工作。
知己之短,可以更好地取人之长。地委首先教育干部不要把去年搞“四专一联”受表扬、得先进,当成包袱,固步自封;而要看到“四专一联”也有不足之处,“我山之石,并非全玉”。早在去冬,地委就指出“包产到组”有吃“中锅饭”的问题。今年,“四专一联”又暴露出经营管理比较复杂的弱点。克己之短,要善于取人之长。地委在引导干部看到“四专一联”弱点的同时,要求大家弄清其他形式的责任制有哪些优点?这些优点能不能吸收到“四专一联”中来?地委和许多县、社党委专门就此作了调查,并把各种责任制的优缺点整理成材料,印发给干部和群众广泛讨论、比较。大家看到,把包产到户、大包干一类责任制计酬直接、方法简便、有利于减轻群众负担等优点吸收过来,正好可以解决
“四专一联”中吃“中锅饭”的问题,克服经营管理复杂的弱点。宜丰、万载县一些生产队,开始讨论选择哪种责任制时,几天几夜争执不定。后来,提出把大包干的优点吸收到“四专一联”中来,队队都是80%以上的人投赞同票。
既要取人之长,也要扬己之长。地委提出:“四专一联”的一个长处,是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要进一步发挥这个长处,千万不能一学其他形式责任制的优点,把自己的长处也丢掉了。今后要使农民的收入每年增加几十元、百把元,必须使集体的多种经营有较大的发展。现在,全区林业、牧业、渔业拥有的山地、草坡、水面占全区总面积的70%,但投放的劳力却只有总劳力的15%,平均每个劳力105亩,基本上还没有经营起来。要发挥“四专一联”的长处,把多种经营广泛发展起来。


第2版()
专栏:

就地取“材” 就地加工 为城乡人民生产多样食品
全国社队食品加工业发展很快
本报讯 记者王祖光报道:随着多种经营的不断发展,农村社队的食品加工工业正在兴起,开始跨入全国食品工业的行列。据初步统计,全国社队食品工业的总产值(不包括生产队的队办企业和手工作坊的产值),1980年比1978年增长一倍半以上,已达到40亿元以上。
社队食品工业门路广阔。一般社队先搞粮油初加工,而后扩展到其他农副产品就地加工。有些地方积极恢复和发展传统的名特产食品,有的在国营食品厂或社队企业领导部门的帮助下,在重点产区兴建奶粉厂、罐头厂和小冷库。很多地区的社队食品加工从少到多,逐渐扩大经营范围,已发展到加工酱油、醋、酒、淀粉、奶品、糖果、茶叶、干鲜果、蔬菜、肉禽蛋类、水产、糕点、冷食、饮料等几十个行业。社队食品加工业每年为农民加工的口粮,就有1,000多亿斤、榨油约20亿斤。社队食品业加工的食品,除大部分供应农村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地方特产,如火腿、板鸭、腊肉、松花、冻粉、榨菜、冻鸡、冻兔、粉丝等,为供应城市市场和出口提供大量货源。
目前,全国各地社队食品工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发展较快的四川省,去年社队食品加工企业已有2.6万多个,总产值达7.26亿元,占全省社队企业总产值的24%。山东、辽宁、黑龙江、河南、山西、河北、浙江、北京等省市的社队食品加工工业,近些年来,也有较为显著的发展。
最近,农业部召开了各省、市、自治区社队企业食品工业座谈会,交流了各地经验,并初步研究制订了今后各地发展社队食品工业的规划,促进这项事业健康发展。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从“老推”到“老师”
石林
如今,农业科技人员下乡,不是被社员拉往田里,就是迎到家里,热情地称他们为“老师”。过去不是这样,社员见科技人员来了,或者看着,或者躲着,生怕他们又奉命来出什么怪花样,硬要农民推广。那时,社员称他们为“老推”。
称呼的变化,反映了农村工作面貌的变化。农村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从实际出发,运用科技知识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上的难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因此,农业科技人员被农民视为上宾。
脱离实际,硬“推”的东西,农民不买账;结合实际,见经济效果的事情,农民就争着办。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农业科技工作者将无愧于“老师”这一光荣称号,紧密地和农民结合起来,为普及科技知识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2版()
专栏:通讯

大缸盛不下 建起小粮仓
山东陵县推广小仓囤藏粮于民
“去年堆银山,今年堆金山,金山银山,党的政策是靠山”,这是山东省德州地区陵县广大农民群众形容当地农业大好形势的生动比喻。继去年棉粮丰收以后,这个县今年棉花将获得更大幅度的增产。全县粮田面积虽比去年有所减少,粮食总产量仍可比去年增产两成以上。不仅可以彻底摘掉多年来“吃粮靠统销”的帽子,不少社员户还面临着一个“储粮难”的问题。
这个县棉农自产口粮水平是400斤左右,加上超产粮、饲料粮、自留地粮,全县农业人口按每户4口计算,一户就是3,000斤左右;如果加上卖棉奖售粮,就更为可观了。秋收季节,到社员家里去访问,可以看到院子里、房顶上,到处晒着刚刚收打下来的玉米、棉花,屋里的大缸小瓮都装满了吃不完的小麦等粮食,存粮5、6千斤的户正在迅速增加,万斤粮户也开始出现。群众踊跃交售粮食,目前全县粮食部门代国家和生产队储备的粮食,库容已经饱和。
解决储粮难的根本途径是“藏粮于民”。陵县群众储粮主要是大缸。在粮食收入增多的情况下,光靠大缸已经不够了。买一口大缸要20元,只能装300多斤粮食,如储存4,000斤就要十几口大缸。缸多了,还要挤占住房面积。有没有更好的储粮办法呢?今年,陵县人民政府总结了滋镇公社许前大队建设小仓囤的经验,并召开了现场会推广。
在滋镇公社,记者参观了小仓囤。这是一种很好的储粮设施,它的形状象一间小土房,基础部分用砖砌成多条通风道,上边用土坯垒成,仓囤内根据需要砌成隔层,可以同时散放几种粮食,仓囤中间安装一个小木门,存取都非常方便。一个容4,000至6,000斤的小仓囤,一般用料是:1,000块砖,200页瓦,几百块土坯,一根檩条和一个小木门。每个仓囤只用4、5个工日即可建成;它既能隔潮、又防鼠,群众说,有了这样的小仓囤,储粮不再发愁了。推行较快的滋镇公社,目前已经盖起了6,000多个小仓囤。有关部门认为,如果备料工作抓得好,技术指导跟上去,全县今冬明春将有80%的户建小仓囤。
本报记者 江夏


第2版()
专栏:

爱护森林资源 十年不烧好材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建议推广五常县向阳公社的经验
本报讯 记者谭佩全报道: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最近建议,把五常县向阳公社十年不烧好材的经验在全省林区推广。
向阳公社是个山区公社,当地群众历史上习惯砍伐树木劈成木柈子做烧柴。近十年来这个公社改烧木柈子为烧枝丫、藤条灌木、茅草等,节省24万多立方米木材,相当于全公社现有林木蓄积总量的三分之一,等于国营向阳林场三十年的采伐总量。
这个公社为了提高群众对保护林木的认识,干部和群众一起算了三笔帐:一是针对“山沟里遍地是树,烧点没啥”的思想,算林业资源帐。向阳公社的林木总蓄积量为70万立方米,平均每人32立方米。如果按照习惯可劲烧木柈子,只能再烧三十年;二是算烧木柈子的经济损失帐。每户每年最少烧6立米木材,全公社4,000多户,一年就要烧掉2.4万立方米,合69.6万元,这些钱可买解放牌汽车41台,或建民房6,400间;三是算保护林木和发展农副业的关系帐。这个公社对于违反林业政策,触犯林业法令的人,不管是谁,都按章办事,依法处理。为了广开柴源,公社还具体规定笤条、榛秸、青秸子、开花柳、空心柳等10种藤条灌木可以做烧柴。公社书记、主任首先带头烧枝丫藤条等;林场作出决定不准职工上山砍柴,并帮助职工改革炉灶。
为了解决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烧柴问题,每到打柴季节,公社党委和管委会都给公社干部放假,进山割柴。同时,还组织生产队割笤条、榛秸、青秸子等藤条灌木来卖。公社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过去每年烧木柈子折合1,500多立方米木材,将近全公社全部烧柴的十分之一;现在改烧枝丫,既节约木材,又减少了取暖费开支,对国家、集体、个人都有利。


第2版()
专栏:农村一角

宜昌地区普查森林害虫
通过一年多的普查,森林保护专业人员在湖北省宜昌地区的林区查出森林害虫769种,天敌昆虫82种,森林病害144种,基本上摸清了那里森林病害的情况。这次森林病虫普查工作,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共调查了490多万亩林地。他们把普查和防治结合起来,在弄清情况的基础上推广了防治措施,并初步收到经济效果。


第2版()
专栏:

吴江县成立“养兔协会”
本报讯 通讯员沈炳荣报道:在著名的“养兔之乡”江苏省吴江县,养兔生产先进单位的代表、养兔典型户、养兔能手,以及为发展养兔作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干部,在吴江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成立了养兔生产的群众性组织——吴江县养兔协会。
协会注意收集科学养兔的技术情报,编印了《养兔知识》等4种手册、书籍,传递科学养兔知识和经验,开展科普活动。


第2版()
专栏:

成套供应农民建材
安徽省合肥市郊区新设立了三个农村建材配套供应点,成套供应农村建房用的竹、木、砖、瓦、水泥、预制桁条、钢材、芦席等建筑材料。首批已向六十一户社员供应了可盖二百五十二间房子的建筑材料。


第2版()
专栏:

贵州高原产珍珠了
贵州省盘县特区木龙水库试养珍珠成功。这在贵州高原还是第一次。今年十月二十日开蚌取珠,收获珍珠五百三十四点二克。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北鹿南养获得成功
本报讯 广东湛江市青年养鹿场位于湛江市风景区湖光岩畔。养鹿场的鹿栏占地四百多平方米,养四百多头梅花鹿,今年产茸八十五斤。北鹿南养获得初步成功,主要是做好了鹿场周围调节气候的工作。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倔强的“沙枣树”
——记甘肃省金塔县植树治沙模范马月图
植树治沙模范马月图,人们说他象一棵风吹不折、沙打不屈的沙枣树。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富庶的河西走廊到处闹着饥荒,树木被大量砍伐。这股风也刮到了甘肃省金塔县上八分大队第二生产队。当有人操起板斧向防风固沙林木挥去的时候,担任生产队防风治沙员的马月图挺身而出,大声疾呼:“二队的树,一棵也不能动!”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况下,犹如一声霹雳,震醒了人们的头脑。二队社员谁能忘记,仅解放前的二十年间,全村就有20多户、100多人被风沙逼得远走他乡,一多半良田沃土被流沙吞噬。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村男女老少历经千辛万苦,才在风沙入口处营造起两条总长5华里的防风固沙林带,使农田村庄免受风沙的侵袭。再回到沙进人退的悲惨境地中去吗?不能!干部群众同马月图站到一起了。
三年困难时期,瘦得皮包骨头的马月图,已经使不动镢头。树坑挖不成,他就砍下树截子,每天拄着拐棍,挪动着疲惫的身躯,到有水的地方栽插。这一年,马月图居然插活了500株树。当国家面临困难的时候,有人在唉声叹气,马月图却用实际行动谱写一曲真正共产党人的正气歌。三年困难时期一过去,马月图被大队党支部第一批吸收入党。
1964年,马月图作为植树模范第一次从穷乡僻壤来到省城兰州开会。他看到园林里红艳艳的苹果、黄橙橙的梨子使他陶醉。在上八分二队,祖祖辈辈,人们除了咀嚼过酸涩的沙枣外,没见过苹果的模样,没尝过苹果的滋味。自己的家乡要能长出这样的果子来该有多好!马月图一连几天吃不香,睡不安。最后,他鼓足勇气,请饭店的服务员代笔,给省农林厅写了一封信,请求帮助。会议快结束的时候,农林厅介绍他到兰州雁滩园林场学习。园林场技术员端出几十种苹果请他品尝,给他详尽地传授了果树栽培技术。回到队,他把想法同干部群众一讲,大家都很支持。为了不占用耕地,他选定位于村庄中间的一座沙丘作为果园试验基地,他带领7个老人和12个姑娘开始在沙丘上创业。沙区气候恶劣。夏天怕把果树苗晒坏,他们给树苗搭起凉棚;冬天怕果树苗冻死,又用麦草给树苗穿上“棉衣”,象养育小孩一样,精心侍弄。
1969年,马月图亲手栽下的第一批果树挂了果。如今,果园已扩大到50多亩,夏秋之际,苹果、梨、桃、葡萄缀满枝头,一年水果收入达1万多元。
马月图从1952年担任防风治沙员起,三十年搏击风沙的艰苦生涯,把他从一个虎虎有生气的年轻人变成了霜染双鬓的老人。然而,他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辛勤劳动的成果已经呈现在他面前:过去年年受风沙侵害的地方,如今林茂粮丰、六畜兴旺。去年,二队每人平均分配口粮600斤,分配收入176元。老人能不感到欣慰吗?
本报记者 何懋绩


第2版()
专栏:

樊好智五年栽树20万棵
樊好智,五十七岁,山西省林业劳动模范。五年来植树20多万棵,平均每天100多棵,把原来光秃秃的龙凹岭打扮得一片翠绿。
樊好智是垣曲县长直公社寺里沟大队的社员,孤身。他上山的那阵,龙凹岭上的滚坡水冲庄稼,毁草木,群众烧柴要到15里外的山上打;队里没钱买树苗,只给了他20多斤树籽。这点树籽育出的苗不够用,他自己拿出20元钱买树籽再育;一把镢头用得不能用了,他又拿出16元钱买了4把新镢头。这里的植树习惯是春秋两季,共两三个月。樊好智作了四季植树的试验,结果发现春秋冬三季有6个月植的树可以成活。于是在不宜植树的6个月,他就挖坑,作准备。他不论挖坑还是植树,都给自己规定任务,最多时每天植树400棵。
本报通讯员 李世普 本报记者 原廷玉


第2版()
专栏:

农民喜爱的农业技术员
河北临西县农林局葛友明刻苦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二十六年,成了农民的朋友,现被提为县农林局副局长。他下乡时,农民见了就上前挽住他的手臂说:“老葛,你看看俺的庄稼咋样?”“老葛,到俺家喝口水吧……”亲热得象一家人。
本报记者 蒋铎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