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述评

狂言乱语加笑话
——评《华尔街日报》文章
新华社记者 彭迪
美国《华尔街日报》11月3日又发表一篇急于干涉中国内政的文章,叫嚷“卖武器给台湾,越快越好”。否则,“和平统一”就要“强加”给台湾了!
这是自从中国领导不久前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九条方针以后,公然主张美国以武力对抗“和平统一”中国的最露骨的一篇文章。这表明,美国的反华势力企图阻挠和破坏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
同《华尔街日报》近来发表的这类社论一样,文章的执笔者总是(当然是有意地)忘记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不是美国的领土,完成中国统一是中国人的事,外国根本无权过问。
过去这家报纸的社论、文章说美国给台湾武器是为了反对中国政府用武力解放台湾。这已经是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岂有此理。这次这篇文章的作者更加岂有此理,连和平统一也要反对,而且正因为中国要和平统一,他就更加要求美国政府加速向台湾出售武器,用武力对抗和平。这种可以说是尖端的主张既暴露了美国某些人物的霸权思想十足,也反映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在他们当中引起了何等的恐慌。
为什么要十万火急地武装台湾呢?文章宣称,“给台湾提供它需要的武器是为了美国的利益。”
这句话讲得比较老实。按照这条准则,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都可以干。美国政府已经承认北京的中央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并且也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以后,仍然要把台湾当作一个政治实体,继续向台湾提供武器。这种做法,说穿了,就是为了见不得人的利益,企图制造“一中一台”,或者用文章作者赤裸裸的语言,一个是“大陆中国”,一个是“中华民国”。由此可见,在美国的确有这样的人,在他们的头脑里只有美国的强权,没有别国的主权。
文章还说:“北京政府搞了一个高压外交运动,企图强迫里根政府放弃向台湾继续出售武器。”
“高压”这个词用得也很精彩,问题是,究竟是谁压谁。干涉中国内战,支一方,压一方,一压就是几十年的,究竟是谁?依仗什么F—X之类的先进高压工具,继续强行分裂中国的究竟是谁?世界上有哪一个主权国家可以继续容忍这种高压!现在是结束这种高压的时候了。
这篇文章同过去此类文章、社论比较,还有一点不同。过去的文章动不动拿出一条美国法律——《与台湾关系法》来唬人。这次文章作者当然也还离不开要拿出这条法律来摇晃一番。但是他可能也知道这条法律根本站不住脚,因此干脆扔掉这个宝贝,说什么没有这条法,美国也可以向台湾提供武器来反对“和平统一”台湾!横蛮无理,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华尔街日报》文章后半部更加奇妙,说什么“一个苏联支持的越南可以成为一个最有用的反华屏障”。他甚至出谋献策,煽动东南亚国家投靠苏联。这些话尽管拐弯抹角,说成是东南亚国家的想法,但是无意中泄露了一点天机,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苏联—越南在东南亚的侵略扩张,背后还有反华的美国人撑腰,难怪它们的气焰如此嚣张。
文章最后以天大的笑话而告终。据作者说,“华盛顿如果坚决履行它对台湾的义务”(坚持干涉中国内政),中国领导人会认为美国这种行动正好证明美国的“可靠性”,而对付苏联的威胁,中国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可靠的伙伴”。这简直是荒谬透顶,把人们的牙齿都要笑掉。
中国有志气也有能力独立地对付任何外国威胁,决不会奴颜婢膝、仰人鼻息,依靠那种骑在中国人头上的“可靠的伙伴”而生存。但愿《华尔街日报》这篇文章只是个别美国人的狂言乱语加笑话。如果美国真是象文章作者所说的那种坚持干涉内政的“可靠的伙伴”的话,对不起,中国只能敬谢不敏,不敢高攀。


第7版()
专栏:巴基斯坦通讯

罕萨河畔见闻
本报记者 钟逢准
罕萨地区在喀喇昆仑山区,地势高峻,冰川密布,高山积雪融化汇成罕萨河,向西南流入吉尔吉特河。沿河两岸稀疏地散布着大小不等的村落。三年前建成通车的喀喇昆仑公路,北起中巴边界线上的红其拉甫山口,沿罕萨河下行,在塔科特最后一次跨过印度河以后,继续向南伸展到伊斯兰堡北面的小镇哈威里安。罕萨,这个原来半封闭的山区,从此同巴基斯坦其它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9月,我们乘坐吉普车从伊斯兰堡出发,沿印度河、罕萨河而上,行程800多公里,欣赏了罕萨地区的独特风貌。
罕萨区现在的行政中心是卡里马巴德村,拔海2,400米,这里是罕萨河畔最为宽阔的一片谷地,公路就从村边经过。过去的罕萨米尔(意为“罕萨王”)的宫室设在巴勒堤特,离卡里马巴德不远,但地势要高得多,名副其实的“高高在上”,和拔海7,790米的拉卡波什山隔谷相望。米尔就从这里发号施令,接受朝贡。
卡里马巴德村的宅旁路边,葡萄藤、苹果树结实累累,白杨参天,梯田里的玉米、谷子、一片绿色,和四周灰暗的石山、远处银白色的雪峰互相映照。
罕萨是旅游者的向往之地。没有能力攀登喀喇昆仑山高峰的人们,可以到这里来一睹喀喇昆仑的英姿。而且据说这里还是世界上的长寿地区之一。
罕萨地区虽然交通不便,但同外界的联系,远非从近世开始。在卡里马巴德村的对岸约两公里处,有一块大石,名为“罕萨圣石”,石上刻有许多人物以及羊、马等动物的图像,还有些古老文字。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外国王公大臣、香客、僧侣路过这里时刻下自己的名字作为纪念。石上还发现一行中国汉字,其中有的字已部分剥落。前3个字是“大魏使”,第4个字已辨认不清,从笔画走向看,似是“容”字,但也有可能是“云”。因此有人推测,可能是北魏的一位使者,也可能是当时的僧人宋云,曾经到过这里。
从卡里马巴德村向东行,在河谷东北端的一个村庄马洪村,距红其拉甫山口几十公里。据村民说,公路修通以前,他们从这里到吉尔吉特,全程一百六、七十公里,步行要走8天,那时买一点盐和煤油都很困难。现在乘汽车当天可以到达。
公路修通后,儿童们上学也方便多了,学龄儿童上学的人数增加,小学教育进一步发展。清晨,男女少年背着书包,有的骑自行车,大多数是步行,三、五一群,边走边玩。偶而也有人搭上过往的汽车,几分钟就到了几公里外设在居民较多的村庄里的学校。
从吉尔吉特到红其拉甫山口,沿途可以看到当年中国筑路员工的营地,部分由巴基斯坦员工继续使用。我们在马洪村过夜时所住的招待所,就是当年中国员工的营房。在红其拉甫山下的迪河,维修公路的巴基斯坦朋友从当年中国工人挖的水井里,提起清澈的井水,烧茶请我们喝。给筑路工程带来很大困难的泥石流和塌方,仍然在威胁着这条公路,巴基斯坦养路工人为维护公路的畅通,正在继续奋斗。
在“世界屋脊”之侧、冰川之下修建这条通衢大道的壮士们,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为牺牲的中国筑路员工修建的陵园,位于罕萨河和吉尔吉特河会合处附近的迪诺村,背靠壮丽的拉卡波什山,公路从陵园门前经过。陵园四周树木成荫,禾黍茁壮,是吉尔吉特市附近难得见到的一片绿洲。
为巴基斯坦牺牲的员工修建的一座庄严纪念碑,立在卡里马巴德村口,面向拉卡波什山,公路在碑前作90度转弯之后,向前再一次越过罕萨河,奔向友谊的边界线上。
乘车经过这些纪念碑的人们,谁能不从内心里肃然起敬?(附图片)
公路修通后,儿童们上学很方便,小学教育进一步发展。
图为罕萨地区的女学生背着书包,愉快地去上学。
钟逢准摄


第7版()
专栏:

非洲的电信事业
关崇恩
由于长期遭受殖民主义者的残酷掠夺和压迫,非洲的电信事业处于落后状态。据统计,1910年全世界共有电话机约1,000万部,而整个非洲只有2.6万部,占0.26%。到六十年代初,情况仍没有多大改变。当时除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于1943年建立了一个自动电话中心以外,其它国家电话仍很落后,为数不多的电话机主要集中在首都,而且很简陋。国家之间的电话联系也很困难。甚至非洲国家首脑之间互相通话,也不得不经欧洲的电话中心转接,很不方便。
非洲大多数国家相继独立以后,迫切希望改变这种状况。1 962年1月,国际电信联盟非洲计划小组委员会在达喀尔举行会议,提出了建立全非电信网的设想。1967年1月,这个小组委员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第二次会议,制定了全非电信网计划,并开始逐步实施。这一计划主要目标是通过建设地下电缆、海底电缆、微波电路来发展非洲的电话、电报,建立非洲国家首都间的直接联系,并加强非洲国家与其它国家的电信联系。按计划,全非洲要建设2.4万公里的同轴电缆和微波干线,18个三级国际交换中心。这项计划预计在1985年全部完成,涉及到占非洲人口87%、占非洲大陆面积83%的38个国家。
在实施这项计划的同时,非洲各国还制定了本国的电信发展计划。从1970年到1980年,非洲的微波电路从2,900公里增加到39,500公里,海底电缆(不包括地中海的海底电缆)已建成5,500公里,电话机也大幅度增加。此外,一些国家为了能够通过国际通信卫星加强本国与其它国家的联系,相继建立了通信卫星地面站。1971年,扎伊尔建立了非洲的第一个通信卫星地面站。随后,塞内加尔、马达加斯加、象牙海岸、加蓬、喀麦隆、上沃尔特、刚果、尼日尔、马里、多哥、乍得、塞舌尔、毛里求斯、布隆迪、肯尼亚、几内亚等国也先后建立了通信卫星地面站。到1980年初,已有46个国家通过国际卫星系统同其它国家联系。一些没有地面站的国家,如突尼斯,通过海底电缆与欧洲地面站相接,再通过卫星同世界其它国家联系。1981年5月,阿拉伯联盟国家购买了一个通信卫星,将在两年以后用于电话联系和传送集合接受的电视节目。
非洲的电信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资金问题。全非电信网需要巨大的财政支出。每建立一条电话主机线需1,500—3,000美元。非洲国家想在1987年实现1%的电话普及率,即每100个非洲人一条主机线的目标(现在非洲是0.66%,欧洲是14.6%,亚洲是2.08%),要支出100亿美元。这一巨大的财政支出是他们难以承担的。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外援或靠外国投资和借贷。
其次,没有电信工业,电缆、电话机等电信设备全部需要进口。这样不仅投资大,而且进口设备往往不能适应非洲的条件。
第三,城乡很不平衡。在西非,80%的电话用户在首都,其余在主要大城市。据统计,非洲城乡电话的比例是22∶1。因此,非洲广大农村的电信事业仍处在非常落后的状态。
非洲国家正在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非洲邮电联盟已建立了一个非洲卫星的工作小组,负责研究各成员国的需要,并协调成员国的行动。


第7版()
专栏:

“金都”两面观
张良民
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是黄金的重要产地,人们称它为世界的“金都”。
约翰内斯堡每年开采黄金约600吨,相当于西方世界黄金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从约翰内斯堡开采、冶炼出来的黄金,经开普敦港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国、美国的金库。
在约翰内斯堡的金碧辉煌的大厦里,居住着英国、美国和荷兰血统的百万富翁、金融寡头和垄断资本家及他们的家属。许多国家的游客来到这个“金都”后,都为他们的富有和豪华感到吃惊。
一个名叫米顿的法国百万富翁的儿子,曾周游了欧美的大部分国家,他在去年夏天游罢南非后,感慨地说道:“如果不来南非,就不知道世界的富有;如果没有来到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那些黄金寡头的高楼大厦里,就不知道人间的奢侈豪华。”
一个英国黄金寡头里伊森的儿子阿克金,和南非的钻石寡头波盛圣的女儿结婚,在约翰内斯堡郊区小山坡上建造了一座金屋作为新房。从门窗、阶梯到阳台全部镀金,挂在房间里的各种各样的图画都用金线绣成,就连镜框和钉子也是镀金的,为建造这座新房已用了黄金700公斤。他们还计划再盖镀金的浴室、卫生间和游泳池。象这样的金屋在约翰内斯堡、开普顿和首都比勒陀利亚并非只此一处。
去年3月6日,恩米伦公司的经理为了庆祝他女儿20岁生日,向400多位客人发出了镀金的请帖,每张请帖的成本费竟达50美元。他派了两架专机去伦敦接他女儿的朋友前来参加庆典。宴会上摆出了100多种南非最名贵的佳肴;此外,还从开普敦雇来100多位美女充当服务员,庆祝活动持续了两天两夜。
约翰内斯堡是富人的天堂,同时又是黑人矿工的地狱。这里的黑人矿工每天从早上5点一直劳动到晚上7点。上下班时,黑人矿工要受到白人工头的严格搜查。每天,当矿工来到离矿井200米处时,必须脱下衣裤鞋帽,光着身子走100米,再穿上昨天脱下的肮脏破烂的工作服,然后下井工作。下班时也同样如此。工头这样做的目的,据说是为了防止矿工偷取黄金。矿工集中居住的地方被电网围住,与外界隔绝,即使家属来访,也只能在围有铁丝网的小屋里见面,并由工头和警察在旁监视。更为野蛮的是,当矿工合同期满即将离矿前必须服用一个星期的泻药,由工头检查粪便,察看有无偷吃的小块黄金。
白人资本家的残酷迫害和凌辱使黑人矿工极为愤慨。1980年5月4日,约翰内斯堡发生了一起22名黑人矿工集体自杀的惨案。他们在集体签名的遗书中写道:“我们是没有交上好运的人,只好离开这个世界,但愿我们下辈子不当黑人!”少数人不堪奴役的生活而了此一生,但绝大多数的人却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开展顽强的斗争。他们的斗争虽然屡遭南非反动当局的残酷镇压,但得到了非洲各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有力声援。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公元前七世纪的拉丁古城遗址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爱特鲁里亚族”——意大利族考古研究中心的奎利奇夫妇,在罗马近郊的萨拉里亚大道的右侧鉴别出一座拉丁古城的遗址。他们在这个地方发现一座护堤,堤长900米,宽30米,高10米左右。
这座护堤把防御工事分隔开来。他们还发现许多瓦器。据说,这就是后来消失了的拉丁古城克鲁斯图梅里奥遗址。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日内瓦发现东罗马帝国的城市
瑞士日内瓦近郊卡罗歇地区发现了一个公元六世纪前的重要移民点。根据古罗马帝国晚期时代绘制的地图上标志,这里有一个被命名为“叉口”的显著的地理点。从挖掘出来的一条大运河残迹证明这里曾经是一座城市。这条大运河的河床是用石松木作栅壁,部分被掩盖起来。
今天这条运河在日内瓦市区内流入罗纳河。据考古学家认为这条大河在当时可能用作城市的供水和护卫。(融)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日出土大量文物
日本考古学家经过几年的发掘,在日本的西南部发现了一座中世纪与中国通商的海港城市,并发掘出4,000块汉字木板和几千枚宋朝钱币。这个海港城市是在1673年被一次大水吞没掉的。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马耳他发掘一座古墓
据报纸报道,在马耳他泽布吉附近的特里厄拉姆,最近发掘出一座古墓。
这座古墓墓道的入口,位于一堵矩形围墙的一侧,入口处由一块矩形大石掩盖。墓道内高零点五米。墓室呈椭圆形。内有三具人的尸骨,两个有盖的坛子里盛着骨灰,还有三盏油灯和陶制容器。
马耳他文物博物馆的考古学家研究后认为,那些陶制容器是典型的公元前一—二世纪的产品。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东地中海米诺斯文化消失之谜
为了探讨东地中海诸岛上的米诺斯文明时期的文化为何突然消失,不久前法国一支考察队奔赴位于克里特岛以北的迪亚岛进行考察。
当这些考察队员潜入爱琴海中除发现一部分残留的文物外,在其海底还发现了不计其数的陶器(见右图)、餐具、双耳尖底瓮碎片,古代商船和战船的残骨以及因遭海盗洗劫或沉入海底的物品和一个精制的金属咖啡壶。此外还发现了10个米诺斯文化时期的小杯子和独脚盆。考古学家们认为,凭着这10件极其一般、毫无装饰的器皿就可以证明,米诺斯人的克里特岛当时在东地中海占有统治地位,该岛的经济实力主要依赖于迪亚岛的生产。但由于当时发生了强烈地震和由火山爆发引起的海啸,不仅克里特岛北岸遭到袭击,迪亚岛也未幸免于难,米诺斯文明也随之毁于一旦。
(朱福)(附图片)
(本专栏除署名外为新华社稿)


第7版()
专栏:

亚洲男篮锦标赛分组确定
据亚洲篮球联合会技术委员会负责人十一月五日在印度的新德里宣布,第十一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分组已经确定。
参加比赛的十五个队将先分成三个组进行预赛,分组情况如下:
第一组:中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巴林、伊朗;
第二组:日本、印度、伊拉克、香港、斯里兰卡;
第三组:南朝鲜、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科威特。
本届锦标赛将于十一月十二日至二十日在加尔各答举行。


第7版()
专栏:

巴西女篮获南美女篮锦标赛冠军
巴西女子篮球队十月三十一日晚以一百三十四分比七十七分击败秘鲁代表队,获得第十八届南美洲女子篮球锦标赛冠军。
本届锦标赛从十月二十四日开始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比赛结束后,秘鲁队获得亚军。哥伦比亚队获得第三名。阿根廷、智利、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分别获得四至七名。


第7版()
专栏:

加拿大国际花样滑冰邀请赛结束
一九八一年加拿大国际花样滑冰邀请赛十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在渥太华举行。加拿大选手特·温曼和西德选手诺·施拉姆分别获得女子单人滑和男子单人滑冠军,美国运动员卡·福克斯和理·戴利赢得了冰上舞蹈冠军。
来自美国、日本、奥地利、芬兰、英国、瑞典、苏联、波兰、西德、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加拿大的共三十九名世界著名选手参加了女子单人滑、男子单人滑和冰上舞蹈三个项目的比赛。
获得女子单人滑第二和第三名的是美国选手罗·萨姆纳斯和苏联运动员基·伊凡诺娃。男子单人滑第二和第三名由加拿大选手布·奥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约·萨博夫齐克分别获得。冰上舞蹈第二名是英国选手卡·巴伯和尼·斯莱特;苏联的娜·卡拉穆谢娃和罗·西尼茨翁取得第三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