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第九十个说明什么?
刘开泰
空军司令员张廷发同志和从台湾驾机起义归来的黄植诚有这样一段对话——张廷发同志说:“三十多年来已有89名国民党空军人员驾驶40多架飞机回到人民怀抱。”黄植诚高兴地接着说:“昨晚才知道,我是第90个。”
是的,从1946年刘善本第一个驾B—24飞机弃暗投明以来,到黄植诚驾F—5F飞机归来,已是第90个了。
谚云:“好事不过三。”而九十正好是三的三十倍,这说明什么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今皆然。从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先生到原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翁文灏先生,从原国民党和谈首席代表张治中将军到原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将军,直到原国民党许多高中级军政人员,都早已先后弃暗投明,为祖国的和平解放与革命建设立了功。事实胜过雄辩: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众望所归,大得人心。
我党一贯本着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不咎既往,立功受奖,对待国民党起义人员,以礼相待,照顾生活,安排工作,给予信任,使其发挥作用。就以起义荣归的原国民党89位空军人员来说,大多数是团以上领导干部;半数以上还是师级;其中许多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说到做到,一视同仁,绝不歧视。他们现在都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人尽其才,正为四化作贡献,如今黄植诚又第90个走上这条为祖国人民服务的光明大道。
祖国统一,是十亿人心所向。早日完成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省人民)的共同心愿。生在台湾,长在台湾,年方二十九岁的黄植诚毅然决然离慈母,别兄长,冒凶险,驾机返回祖国大陆,就是最好的说明。
国庆前夕,叶剑英委员长发表了对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点方案,完全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得到祖国大陆人民的热烈拥护。本来,都是黄帝子孙,骨肉同胞,为什么要人为障阻,长期分离呢?谁硬是要逆历史潮流而动,置十亿人民心愿于不顾,迟早必遭人民唾弃。
我们确信:既然有90个光荣归来的先例在,那末91、92……必将接踵而来。祖国蒸蒸日上,前程似锦,统一祖国大业,大团圆的春天还会远吗?


第8版()
专栏:

夕照青山〔油画〕 赖汉忠


第8版()
专栏:连载

吴老的故事
王宗柏
东渡取经
戊戌变法失败后,吴玉章开始探索新的革命出路,广泛浏览新的进步书刊。他读到了《天演论》等著作,其中宣扬的
“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等观点,更增添了他对祖国前途的忧虑。不久,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义和团运动失败,清政府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这一切,使吴玉章极度悲愤。他想: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能够成功呢?其中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呢?正在这时,他的二哥从成都回来准备去日本留学。吴玉章那时已成亲六载,妻贤子幼。但为了祖国的前途,他于1903年2月9日,正当元宵佳节,毅然抛妻别子,随二哥等人扬帆沿长江东下。当船过三峡时,这些热血青年,面对祖国壮丽河山,激情澎湃,以《东游述志》为题,作起诗来。吴玉章的一首是:“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表达了他救国救民的决心和信心。
吴玉章1903年3月到日本后,就遇上留日学生的“拒俄运动”,便立即投入了斗争。原来,沙俄帝国主义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之际,乘机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迟迟不肯撤兵。于是,国内外拒俄运动兴起。中国留日学生决定成立“拒俄学生会”,在“拒俄学生会”签名时,与吴玉章同到日本又是他们的老友黄芝,不但自己不签名,还反对他们参加。吴玉章和他二哥没有理睬他,毫不犹豫地签上了名字。没想到,黄芝居然写信回家,说他们参加了革命,招惹起吴家亲友的一片惊慌。吴玉章得知此事后,一怒之下,就把头上的辫子剪掉,表示永不回头的决心。
为了探索革命的理论,吴玉章努力搜寻着各种革命报刊。他从《苏报》、《浙江潮》等刊物上,特别是从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汲取着营养,武装着头脑。这对于他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跃进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吴玉章因为家境不好,常常拖欠学费。同学们看到这种情形,便要给他向县里申请官费。如果按他的条件:到日本较早,又是第一班班长,学习成绩优良,而且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申请官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为了替祖国培养一名学军事的学生,主动把名额让给了本县的罗厚常。吴玉章由于为人忠厚,同学们都尊敬他,学校当局也很照顾他,不但不催交学费,还照常发给零用钱。而他自己也更加自觉,只要家里寄来了钱,他就首先交上学费。这样时欠时交,一直维持到毕业。
他对个人的事是处处谦让,但对国家大事却毫不含糊。1904年元旦,学校悬挂的万国国旗中竟然没有中国的国旗,中国留日学生大为愤慨。吴玉章想,事关重大,便领导大家与校方作斗争,提出:若不赔礼道歉和纠正错误,就不上课,不吃饭。学校当局对他说:“学校对你这样好,你为什么领着大家来反对学校呢?”他说:“学校对我好,我很感谢,但是,对于国家荣辱的大事,我们是不能不誓死力争的呀!”在留日学生团结斗争下,学校当局不得不挂出了中国国旗。


第8版()
专栏:

一封封信
解放军某部 马继红
一封封信,乳白的,鹅黄的,淡蓝的,浅粉的,象一朵朵绚丽的小花,把桌面铺成了生机勃勃的花圃。
秋日的阳光象一湾金色的溪水,洒在堆满信札的案头,洒在黎教授泛着光彩的脸上,他正认真地翻阅着这一封封信,自从黎教授研制的医学科研成果在报刊发表以来,全国各地的信,就象飘飞的雪花,纷纷扬扬,人们把全部的希望、期待都寄予小小的鸿雁,盼望着它能衔回生命的曙光。
“这么多信,每封都回吗?”因为我知道,黎老有个习惯,最不愿写信,在外地工作的两个儿子,每年能读到他的两封信就算庆幸了。
“当然。”黎老回答的那样轻松、自然,并随手抛给我一个小本子。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本子,每页整整齐齐地划着许多小方格,在姓名、年龄、病情、地址、编号下,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不难看出,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你看,这些信都是治好出院的病人来的。”黎老象数家珍一样,每句话都裹着蜜。“这是石河子的小阿沙,这是青藏高原的小扎西,这是西双版纳的小金雀,这是印尼华侨小京京……”一封封五光十色的信,在我眼前轻轻地摇动着化作了一朵朵飘浮的彩云,每朵云头上还坐着不少可爱的孩子,他们穿着蒙古袍,扎着花头巾,顶着维吾尔小帽……
“已经治好的病人,为啥还要保持联系呢?”我不解地问。
“有些病人在病房治好了,但几年之后,会不会复发?有没有副作用?可能出现哪些新问题,这都是我们信访随诊的内容。凡是我们治疗过的病人,都要对他的一辈子负责。”想不到,小小的信笺,还担负着如此重要的使命。
这时,黎老因为一封盲文信看不懂,出门请教老师去了,屋里只剩下我一个人,随意翻阅着桌上的信件。
“尊敬的黎教授:自从我把信给你发走,就一直盼着回信,天空飘过一朵白云,森林飞出一只小鸟,甚至火车的一声鸣笛,我都认为是来自北京的信息。不少人劝我,你别傻等了,人家大城市大医院的大教授会给你回信?可是,连我自己也不相信?北京的吉祥鸟竟然飞到了我们山窝人的心里……”
“黎教授:当我从报上看到您创新的科研成果,就象囚禁在死神槛栏中的犯人看到了生命的曙光,立即提笔给您写信,由于激动,匆忙中误将一张白纸当信寄给了你,事后也没有发现,可你却按照信封上的地址一次又一次地打听、寻找。我长这么大,只听说过病人寻郎中,却从来还没有听说过郎中千里寻病人……”
读着读着,我的眼眶潮了,这哪里是信,这分明是一杯杯感情酿造的醇酒。世间还有什么比人民的信任更珍贵呢?


第8版()
专栏:

森林铁路
丁力森林铁路四通八达,共分多少支?多少岔?它通往各个林场,沿着峡谷,沿着山洼。哪儿有伐木场,小铁轨就铺到哪。伐木工人上班下班,小火车接送准时到达。木材靠它运出林场,运往制材厂分类选拔。就连那些枝枝丫丫,也要运到浆泊厂消化。森林铁路还通向哪?它与大铁路结成一家。然后按照祖国的吩咐,把木材送往海角天涯。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跛少年的译作
吴泰昌
茅盾在《世界名著杂谈》一书中说,十八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最早有林纾的文言译本(商务版),其实,先于清末大翻译家林纾《鲁滨孙漂流记》译本问世前三年(1902年),这部世界名著就被介绍到中国来,中译书名叫《绝岛漂流记》。
译者沈祖芬,杭州人,是个残废青年,故卷首署“钱唐跛少年笔译”。据知,译者三岁染足疾,行走不便,长大益甚,但他意志顽强,不以病废学,日夜自习攻读英文,二十二岁时,已译著多种。《绝岛漂流记》译成于1898年,经师长的润饰与资助,1902年始得以刊布,杭州惠兰学堂印刷,上海开明书店发行。
跛少年自小喜爱这部小说,并暗中立志要将它翻译绍介给中国同胞。他希望借小说冒险进取之志气“以药吾国人”,他在《译者志》中说:“英人狄福,小说名家也,因事系狱,抑郁无聊,爰作,是以述其不遇之志,原名劳卞生克罗沙,在西书中久已脍炙人口,莫不家置一编,法人卢骚谓教科书中能实施教育者,首推是书,日人译以和文,名绝岛漂流记,兹用其名,乃就英文译出,用以激励少年”。笛福写作《鲁滨逊漂流记》,原是为了歌颂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个人冒险进取精神,赞美个人的智慧与毅力,明显有美化殖民者反动思想的一面,但在十九世纪末,中国伟大的反封建民主革命斗争勃兴时,西学为用,译介传播这本书,多少能起到“激励少年”、唤起民众觉醒的积极作用。
就译本说,自然并不理想。译者采用的仍是林译文言笔调,译文也多有删节,由于印数少,实际影响并不太大,不能与稍后的林纾译本相比。但译者的这股上进精神实在可嘉。近代知名学士高凤谦(梦旦)在序文中称赞译者“不恤呻楚,勤事此书,以觉吾四万万之众”。他感慨地说,一个病废者尚且能“不自暇逸,以无负于其群”,那“四体皆备,俨然为完人者所以自处又当何如也?”他说自己有愧于译者,当然这是一种自谦之辞。
1894年孙中山组织兴中会,并开始发动反清武装斗争,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帷幕。1901年以来,革命团体林立,鼓吹革命的书刊、译述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民族、民主思想得到广泛播种。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成功作了思想准备。过去人们纪念辛亥革命运动,每每谈论、颂扬的只是政坛、文坛上的那些风云人物,看来如跛少年这样怀有振兴中华大志和实干精神的小人物也不应该被我们忘记。


第8版()
专栏:

重印《萝轩变古笺谱》
顾家干
《萝轩变古笺谱》是明天启六年吴发祥刻于金陵,全帙两册,卷首有颜继祖(丹霞)“小引”,计有画诗、飞白、博物、折赠、雕玉、遗赠、仙灵、搜奇等十六种,包括拱花逗版等共一百七十八幅,原为海盐清绮斋(张宗松)旧藏,但不见于清绮斋目书,想早已佚出。
一九六三年春,《萝轩变古笺谱》忽于浙西发现,送沪请徐森玉先生鉴定,他一见之下,跃然而起,惊呼不意此孤本尚在人间!坚请留沪,乃以明清书画十六件与发现者相交换,归上海博物馆入藏。
《萝轩变古笺谱》的刻印时间,比《十竹斋笺谱》还要早约二十年,是我国现存笺谱的最早印本,其刻印之精,充分证明“木刻盛兴”的杰构,与《十竹斋笺谱》两相辉映,堪称伯仲。
今年为鲁迅百年诞辰,上海博物馆、朵云轩把这部唯一完整的孤本进行复刻,以纪念鲁迅保存与发扬祖国笺谱艺术传统业绩,继《北平笺谱》和复刻《十竹斋笺谱》之后的又一盛举。


第8版()
专栏:

门帕的故事
〔?尼人民间传说〕
老爷比狗凶
一天,龙把头正在寨门口驯狗,见门帕走来,便得意洋洋地说:“门帕,你瞧我训练的这条看门狗多凶,这回你该服了我吧?”
“我真从心里佩服老爷,老爷要不比狗凶,哪能驯得出这样凶的狗?”
倒喝水
一次,坝里的傣族土司给龙把头写了一封信。龙把头一字不识,可又要不懂装懂。他把信拿倒了也不知道,还装出看得津津有味的样子。门帕见了,便把一只碗翻过来,倒了几滴水在碗底,端给龙把头喝。龙把头见了大怒道:“怎么用碗底倒水给我喝?!”
“老爷,”门帕不紧不慢地说:“你看信都能倒看,喝水又为什么不能倒喝呢?”
(凝溪 收集整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