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工作研究

深得民心之举
——香山公社“精兵简政”情况调查
江波 张佐才
编者按:这篇调查报告提到一个尖锐的、必须下决心解决的问题——精简非生产人员,放到生产第一线去。这是一场很重要的改革。香山公社的这场改革,是由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促成的。如果全国的公社都能够象香山公社那样,大胆地谨慎地进行改革,其收效一定很可观。香山公社减少管理层次,精简非生产人员的做法,对所有企事业单位,也有参考价值。
香山公社是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扎鲁特旗一个连年吃返销粮的穷社,去冬以来8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在这个基础上,又因势利导地实行了精兵简政,压缩非生产人员、非生产用工和非生产性开支,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基层干部过多、非生产人员过多、群众负担过重的问题。我们到这个公社进行了调查,事实证明此举是农村中必须进行的一场改革,大得民心。
惊人的数字
开始,公社党委书记刘俊荣同志向我们介绍了一大串令人吃惊的数目字:全社14个大队,90个生产队,3,816户,20,206口人,5,175名劳动力。包干到户以前,大队和生产队干部有511人,保管员、饲养员、勤杂员、护林员、赤脚医生、民办教员等有866人,总计1,377人。这个数字,占全社总人口6.8%,占总劳动力26.7%,占总户数36.1%。这就是说,全社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劳动力不参加或基本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每
3户要养活一名干部或非生产人员。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我们又到五道井子大队作了调查。这个大队445户,大队、生产队干部和非生产人员共有179名,去年拿补贴22.83万分,占全大队工分总额12.6%,平均每户负担513分,这还不包括无法统计的“混混工”和各种巧立名目的补贴工分。这个数字,已超过中央规定的干部补贴工分最高限额的5倍。
队干部和各种非生产人员过多,加重了群众负担,破坏了按劳分配原则,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几个历史时期的队干部人数和粮食平均亩产,都是干部增加、亩产下降。例如,这个公社的中心屯大队,初级社时只有干部8名,粮食亩产平均500斤;公社化初期,队干部增加到14名,粮食亩产下降到200斤;近几年干部猛增到30名,粮食平均亩产降到百斤左右。粮食产量降低有许多因素,但脱产人员过多,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则是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调查,象这个队干部增加,产量下降的情况,在这个公社以至全旗、全盟带有普遍性。农民对这种情况很有意见,他们说:“现在三家要养活一个不劳动的,这样下去,我们怎么能不穷呢!”
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关于精兵简政,纠正农村干部和非生产人员过多、减轻农民负担的问题,党中央曾多次发过文件,三令五申,就是减不下来,反而越减越多。原因在哪里呢?我们同这里的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根据本地情况进行了分析,一致认为,根本原因是这些年来吃“大锅饭”造成的。人们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有的群众针对这种情况说:“干不干都管饭,够不够三百六(口粮),懒一懒救济款”、“大小当个长,赛过土皇上,多少挂个衔,强于当社员”。有些人把“当个长”、“挂个衔”看成是捞油水之道,想方设法往里钻。这样一来,尽管多次发指示,磨破了嘴皮,非生产人员还是压缩不下来。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以后,情况同以前大不相同了,人人有一份责任田,都要靠自己劳动吃饭,一年劳动下来,“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样,当干部没啥油水可捞,谁还抢呢?另方面,实行了大包干,生产担子众人挑,“干部都是社员,家家有个队长”,不用干部天天早晨打钟,催种催耕,完全没有必要再放那么多的干部,许多“衔”也用不上了。总之,包干到户的责任制使农业的劳动组织形式,使经营管理方式和分配方法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一变化使某些人不能再靠“大锅饭”谋生了,为减少干部、压缩非生产人员创造了条件,精兵简政也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可喜的变化
香山公社的精简方法,大体分三种:一种是百户以下的生产大队撤销生产队;不撤销生产队的干部和吃补贴工分的人,本着因事设人的原则,加以压缩,每个大队的干部由7—9名减到3—5名;有的则由全补贴改为半补贴,减少补贴分;再就是把同上面对口、而工作又不多的这个员、那个员大大压缩,有些工作由专管改为兼管。与此同时,特别注意做好思想工作,对过去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公社承担了责任。还告诉干部和其他非生产人员,这次回去当社员与过去的撤换不一样。过去政治运动多,不少人是“上台巴掌响,下台绳子绑”,现在是为了加强生产第一线,打好农业翻身仗,为“四化”作贡献,是光荣的,不是因为犯错误。这样做的结果,留者安心,去者愉快,社员高兴。
这个公社由实行责任制而引起的精兵简政,虽然仅几个月的时间,表现出的效果却很显著:
第一,为农业第一线充实了一大批强壮劳动力。截至目前,这个公社已减少大队、生产队干部250人,占原有干部48.9%;压缩“几大员”280人,占原有人员32.3%。两项合计共减少530人,占原有干部和其他非生产人员38.4%。这些人大都年富力强,给农业第一线增添了一批生力军,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靠“三八六一七○”部队(指妇女、儿童、老人)当主力的局面。
第二,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过去,由于干部和非生产人员过多,加重了群众负担。经过这次精简,全社社员每年可以少出200多万补贴工分(不包括“混混工”),按全社总劳力平均,每人少出400多分。社员们高兴地说:“现在不同于过去了,干多干少为自己,收多收少归自己,越干越随心,越干越起劲!”今年夏锄时,全公社出勤人数比往年增加一倍多,虽然遇到卡脖子旱,根据目前庄稼的长势,群众估计仍可以比前一年增产一倍半,可以一举摘掉“吃返销粮”的帽子。
第三,干群关系有了显著的改善。过去有少数干部一上台先抓三件事:盖新房、买大件(缝纫机、收音机、自行车等)、娶媳妇。你上台抓一把,他上台抓一把,群众有苦难言。广兴堡大队有一名干部,做社员时,队上欠他600元钱支不出来,35岁还没有找到对象。前年当了生产队长,不仅把存的钱都支了出来,还借队上700多元,当年就成了家。香山沟大队有个干部落选了,竟跑到公社央求说:“好歹让我再干一年吧,等我把新房盖起来再下台!”对于干部的这些行为,群众编了很多顺口溜发泄不满,例如:“队长有权,会计有钱,撑死保管,饿死社员”,等等。精兵简政后,干群关系融洽多了,过去群众看见干部不说话,现在相隔老远就打招呼。
第四,干群相互之间的团结增强了,办事效率也提高了。香山公社现在基本上是一个自然村一个大队,内设若干生产队。过去大队和生产队的班子各有7—9人,人多扯皮,“有了工作互相推,出了问题互相赖,来了运动互相踹”。经过这次精简,大队和生产队班子的人数普遍减少40%以上,有些大队索性把生产队一级砍掉。如虎山大队共62户,原来分两个生产队,吃补贴的20多人,这次他们把生产队这一层减掉了,由大队直接领导。干部少,扯皮的事也少,解决问题及时,群众也感到办事方便。社员们对过去和现在的干部情况,用对比的方法作了生动的描绘。他们说:“过去龙多不下雨,现在人少心眼齐,有事不要挨门找,一竿子就能插到底”。
第五,被减下来的干部也顺心满意。在过去左的错误影响下,当干部的确有不少苦衷,特别是有些辛辛苦苦做工作的干部,常常是“上级批评群众骂,回家老婆不说话”,心里也窝火。这次一精简,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搞生产了,很高兴。他们说:“过去我们劲没少使,心没少操,骂没少挨,老婆孩子没少埋怨。现在‘无官一身轻’,活不少干,觉不少睡,粮不少打,收入不少得,没啥亏吃。”我们在调查中看到,无论是被减下的还是仍在台上的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他们承包的责任田都普遍种得好,按他们自己估计,年终收入都能超过往年,不会比当地一般群众差。中心屯大队队长朱万良说:“过去我们把群众混穷了,这下群众要富了,我们也要富了!”
一笔大帐
通过对香山公社精兵简政情况的调查,我们由此及彼联想到一些问题,并且算了一笔大帐。如果香山公社的经验在哲里木全盟推广,171个公社将有10万多名队干部和其他非生产人员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按1980年(重灾年)全盟每个劳动力平均生产粮食3,160斤计算,一年即可以多生产粮食3亿多斤,等于全盟在现有水平上又增加了两成。从减轻群众负担的角度看,被减人员每人每年合法(国家规定的定额补贴和误工补贴)和非法(巧立名目的“混混工”之类)所得工约3,000个,合计为3亿多工分。按中等队的日值一元计算,总计3,000万元,全盟男女劳力总数为53万人,平均每人可以减轻负担56元。由于精兵简政而改善了干群关系,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更高了,其意义远远超过了经济的价值。


第3版()
专栏:

吉林省委组织部发出通知
从省直机关选派中青干部到基层锻炼
选派中青年干部到基层担任领导职务,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过去有的地方曾实行过。事实证明,这是培养、提拔优秀中青年干部的好办法。——编 者
本报讯 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省直机关从今年起,每年选派一批年富力强、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和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吉林省委组织部会同省人民政府有关各部门,从省直机关各厅
(局)选50名处级或处属科级干部派往县、市、区或工厂、学校担任党政领导的副职或相应的领导职务;从应届大中专(文科)毕业生中,选调50人左右到公社或厂矿基层学习做领导工作。锻炼时间大体3至5年。
培养对象必须严格认真挑选,其条件为: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路线端正,认真贯彻执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二、具有相当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专业知识、政策思想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三、年富力强、身体健康。年龄应在40岁和35岁左右,应届毕业生不超过30岁。
吉林省委组织部的通知强调,要注意做好各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一些同志的思想障碍和疑虑。如舍不得把优秀干部派下去,怕年轻人下去挑不起担子,以及被选调干部担心下去不受欢迎、害怕艰苦等等。选派下去的干部一律安排在领导班子比较团结、有战斗力、工作基础较好的单位,以利于他们锻炼成长。
通知还规定:对下去干部的考核、管理,由省委组织部统一掌握,分口负责,每年逐个考察一次,并根据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第3版()
专栏:

“当年领咱闹翻身的共产党又回来了!”
齐齐哈尔铁路局客运段党委,自去年年初以来,在党内开展“为群众办好事,与群众交朋友”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开展这项活动中,段党委成员和干部、党员始终走在前面。党委书记于继良主动和一名因赌博被拘留三次的职工交朋友,一次又一次找他谈话,终于使他认识了自己的问题,改正了错误,工作也积极起来。市郊队党支部书记王彦敏、队长郎桂芹,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职工有病,她们总要抽空去探望,并帮助解决困难。一个职工的爱人得了偏瘫病,她们到家帮助拆洗被褥,给孩子做衣服。锅炉工杨佩海的爱人住院,家里扔下三个孩子。年三十晚上,党员孙臣拿着面和馅到他家,和孩子们一起包饺子吃。目前,全段已有二十九名党员干部同四十名职工结成了互帮互学的“对子”。
从一年多的实践中,这个段党委感到,开展这项活动,能够振奋党员的革命精神,较好地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群众说:“当年领咱闹翻身的共产党又回来了!”
(原载黑龙江省《党的生活》
第十六期,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

苗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约392万,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和四川等省(区),50%以上居住在贵州。
苗语多方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苗族的历史与风俗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以服饰丰富多采而著称的民族之一。以苗族妇女的服饰来说,不仅省与省之间不一样,就是县与县、寨与寨之间,也各有千秋。苗族妇女用精巧的挑花、刺绣和传统的蜡染技术织出图案丰富的衣裳装扮起来,有身着长及脚踝的百褶裙的,有着花纹斑斓的绣花衣的……。因为她们服饰、生活上的特点,所以过去有称之为“花苗”、“红苗”、“长裙苗”、“短裙苗”的,解放以后,统称之为苗族。
我国古代传说中,与黄帝大战、煊赫一时的蚩尤,即是三苗、九黎之君。西周时代分布在汉水流域和长江中游一带的“荆楚”、“蛮荆”也是三苗部落的后裔,与苗族古代的先民有关。以此推算,苗族确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为了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苗族人民历史上前仆后继,举行过多次苗民起义,乾隆嘉靖年间的苗民起义和咸丰同治年间张秀眉领导的坚持了18年的苗民起义,都是震撼历史的大事件。
解放后,苗族人民从封建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在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5个自治州和11个苗族自治县,实现了苗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苗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大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中,保留了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生活的素材。苗族民间流传的古歌、酒歌、飞歌、情歌,则是苗族人民艺术才智的结晶。“飞歌”是放声歌唱的意思,这种多人组成的齐唱,声音高亢嘹亮,曲调热情奔放,充分反映出山地民族豪迈的性格。
苗族的生活习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青年男女通过“游方”或“坐妹”来物色对象。有的地区还有姑舅表婚的习惯,即姑娘要优先嫁给舅家之子,姑娘出嫁要先征得舅舅的同意。每逢喜庆佳节,苗族人民则尽情欢乐,举行各种传统文娱活动,男女老幼盛装聚会,热闹非凡。
方 微(附图片)
盛装的苗族姑娘 任用昭摄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金芦笙又吹起来了
黔东南的苗乡侗寨是金芦笙的故乡。可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横扫四旧”,悠扬的芦笙曲就从这里消失了。
不久前,我们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听到芦笙又吹起来了。我们来到凯里县凯棠公社凯哨大队,恰逢苗族过“吃新节”,欢乐的金芦笙乐曲,老远就把我们引进了苗寨。寨头上,一群盛装的苗家姑娘站在路旁深情地唱着迎客歌:“客人从远方来,没什么好招待,请到我家去,好好叙叙怀。”我们来到苗族社员顾永泽家。好客的主人一定要我们吃一顿苗家的饭。我们看到主人摆到桌子上的鲜鱼嫩肉,非常惊讶:要知道,前几年这里的群众还是很穷的呀!女主人似乎看出我们的疑惑,她端起一碗自己新酿的米酒,满怀激情地唱起酒歌来:“最近几年来,放宽政策好,苗家得温饱,感谢党的好领导。”主人一再说,要是你们前几年来,不用说这桌酒菜,就连一顿干饭也难得拿出来。这两年这里的群众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社员李佑方,一家5口,3个劳力,1979年全年分到粮食1,900斤,去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他精耕细作,粮食丰产,除了完成公余粮交售任务外,还留2,400斤口粮,儿子也买上了手表和收音机。队里的干部说,象李佑方家这样的收入,在队里还不算最好的。一位八十岁的老人回忆说,今年是1923年以来最旱的一年,以前那次大旱,全村20户人家,就死绝了7户,而今年,看样子收成比前年还要好一些。我们走出主人家门,奔向寨头,那里的芦笙会开始了。顿时,悦耳的芦笙曲此起彼伏,直到夜幕降临。
离开了苗乡,又到了侗寨,芦笙的声音同样不绝于耳。在黎平县肇兴公社新塘大队的侗族鼓楼前,我们领略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侗族踩歌堂的欢乐场面。姑娘和小伙子们在芦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尽情歌唱。我们禁不住问身边的侗族同志,“你们经常这样集会歌舞吗?”他们回答说:“不都是这样,‘文化大革命’期间说这是四旧不让吹;头几年生产没搞好,无心思吹;现在日子好过了,金芦笙自然就吹起来了。”我们来到锦屏县三八林场。林业政策放宽后,这个社队林场越办越兴旺,去年人均口粮达到1,570斤,劳动日工分值1.07元,除了一般的劳保福利外,有七年以上场龄的姑娘出嫁时,林场还无偿给一套嫁妆;老人退场时,林场每月补助生活费6元、大米45斤。好日子一来,中断多年的过侗年、踩堂歌、芦笙会又恢复了起来。群众互相请酒,笑逐颜开,自然要歌唱好政策,歌唱新生活了。
杨候第 毛公宁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苗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约392万,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和四川等省(区),50%以上居住在贵州。
苗语多方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寨盛会
苗寨里一年有许多喜庆活动,最隆重的莫过于吃新节了。苗族人民辛苦劳动一年,丰收在望的时候,要举行芦笙会和斗牛,预祝丰收。
为了参加芦笙盛会,苗寨妇女用彩色的衣裙和美丽的银项圈、手镯、耳环装扮起来,有的姑娘身上的银饰足有100多两重。这样的盛会是姑娘们显示她们的聪明才智和挑花刺绣手艺的好机会,所以她们竞相打扮。在庆丰收的芦笙场上,吹奏者边吹芦笙边舞,用各种舞蹈动作来表现舂米、喂鸡以及模仿各种动物的形态,维妙维肖。姑娘们则围成一个大圆圈,踩着芦笙的节拍,翩翩起舞,尽情地表达她们丰收的喜悦。
斗牛,是苗家庆丰收时最富特色的活动。斗牛时,四方八寨的人汇集在斗牛场四周,当一名有威望的老人把葫芦酒洒在斗牛场上宣布开始斗牛以后,两头膘肥体壮的犍牛,分别由寨子里的勇士给牛蒙上眼罩牵上场,两牛相遇以后,勇士迅速把牛眼罩取下,两头牛便猛斗起来。这时,场上的欢呼声、助威声和芦笙、莽筒的声音响彻山谷。参加这种盛会的,有时达万人以上。得胜的寨子还要给牛披红戴银,一路上吹奏乐曲回寨。
在庆丰收的活动里,青年男女最活跃,他们通过踩芦笙、对歌等各项活动,物色对象,约定终身。苗家姑娘精心刺绣的腰带,用糯谷草的草芯、细麻、桐树皮编织的草鞋,是她们定情的信物,如果对方接受了腰带,或者把草鞋穿在脚上,就算结下有情缘了。湘 江(附图片)
贵州
苗族山寨欢度“吃新节”。新华社记者 任用昭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