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综述

世所瞩目的中美洲地区形势
郭伟成
如果说在世界政治中有“热点”的话,中美洲地区当是其中之一,以致于人们不得不用“火药桶”、“加压的蒸气锅”等等这样一些耸人听闻的话来形容这一地区。事实上,中美洲地区也的确是一个世所瞩目的地方。可以说,它的动荡的局势,变化莫测的前景,牵动着世界政治的神经。
今天,在这一地区美国仍然有着巨大的、甚至是生命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苏联则通过它在西半球的“桥头堡”、“不沉的航空母舰”古巴,把势力伸进了南大西洋;古巴正在把它的军事力量不断膨胀,在拉美地区到处插手。而一些拉美国家,例如除中东之外的主要石油出口国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作用正在加强;一些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则在深入发展,同时还有一大批中美洲国家经常不断地处于动乱之中。所有这些因素,就使得在该地区发生的事态,具有不可低估的国际影响。
总的来看,这一地区的问题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各国固有的经济和政治、社会问题,包括一些长期实行独裁统治的国家中人民群众的民族民主要求同当局的矛盾,以及由于历史上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掠夺、剥削造成的经济困境;其二是外来的干涉,包括苏联、古巴对该地区的渗透,以及美国在这里的战略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同当地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可以说,这一地区的每个国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尤以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尼加拉瓜等中美国家为甚。
引人注意的萨尔瓦多的动乱局势迄今没有平息。两年多的内战,已经使十分之一的人民无家可归。不久前,就在萨尔瓦多执政委员会主席杜阿尔特访问美国前,政府军又在全国14个省的8个省份里向游击队展开新的攻势。这是萨尔瓦多当局向美国显示它镇压游击队的军事力量和所谓信心。但是,这也从侧面使人们看到,萨尔瓦多人民争取民族进步和民主的斗争已经形成了多么大的规模和气势。萨尔瓦多当局寄希望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企图以武力解决问题。但是,拉丁美洲的舆论认为,萨尔瓦多已不仅是萨尔瓦多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到超级大国争夺的影子。如果不进行妥善的政治协商和对话,萨尔瓦多将重新成为“爆发的火山”,并使得外部势力得以插手、渗透。
至于尼加拉瓜,它正处于一种微妙的局势中。尼加拉瓜人民推翻独裁统治,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新政府一开始就同古巴、苏联保持紧密的关系,以致苏联、古巴的影响无处不在。美国正疑虑重重地注视着它心目中的中美洲这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导致中美洲局势动乱的严重政治和社会问题首先是经济恶化,资金大量外流,65%的人不能满足起码的生活需要,42%的人处于极端贫困之中。加勒比一些海岛国家和地区,由于国际市场原料价格的下跌以及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影响,经济形势也趋于恶化。所有这些经济问题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加剧。这种局面给外来势力的侵入提供了机会。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拚命要稳住现状,保护自身既得利益,一个则大力煽动动乱,以便乘机渗透。
美国国务院和中央情报局认为,古巴在苏联的支持下,正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展开新的攻势。苏联今年头9个月已经向古巴运送了近5万吨军事装备,超过了1962年“导弹危机”以来的任何一年。其中包括反潜护卫舰、攻击潜艇、地对空导弹、T—62型坦克等等。据信,目前,苏联每天给古巴800万美元的津贴。下这么大的本钱当然不会没有目的。事实上,苏、古的渗透和干涉也严重危及了加勒比沿岸国家的安全。最近,一位沿岸国家的高级外交官呼吁世界舆论注意在那儿出现的“新形式的干涉主义”,并指出苏古阴谋一旦得逞,“加勒比海就将变成苏联的内湖”,那时,不仅“美国船只、飞机通向欧洲的走道将被截断,南美通往美国的航线也不得不改道”。
里根总统执政初期,曾想以美国的直接干预介入中美洲,较多地注重军事援助,但是这种做法,遭到了拉美国家和西欧盟国的反对。里根政府又试图以一些军政府的有限让步,缓和当局同民族民主运动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同时以更多的经济援助来稳定中美洲和加勒比局势。由美国倡议,联合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组成了“拿骚集团”,研究对中美和加勒比的援助。这个被称作“小马歇尔计划”的蓝图已经过初步磋商,到八十年代中期为止将提供约为10亿美元的援助。然而,对于中美洲地区千疮百孔的经济来说,这个“小马歇尔计划”显然是难以奏效的。仅中美洲国家就曾企图要求“拿骚集团”四国提供200亿美元的贷款。
总之,中美洲地区的形势仍将处于无休止的动荡。人们将不可避免地为社会的变革泼洒更多的鲜血;苏、古不会裹足不前,放弃对拉美的渗透和扩张;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也将持续下去。这决定了这个“冒烟的火山”的中美洲地区还要动荡下去。


第7版()
专栏:

土耳其的“向中东开放”政策
马世琨
土耳其绝大多数居民是穆斯林,又与中东的伊斯兰国家相邻,但长期以来它与大部分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却很疏远。仅就在国际事务中所起作用而言,它更多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而不是穆斯林世界的一员。最近几年,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去年9月武装部队接管政权以后,土耳其政府奉行“向中东开放”政策,采取不少切实步骤,大大加强了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关系。
在中东问题上,土耳其政府采取亲近阿拉伯国家的立场。它认为中东的稳定取决于巴勒斯坦问题和耶路撒冷问题的解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收复失地和建立独立国家的权利;它谴责以色列今年袭击贝鲁特和轰炸伊拉克原子能反应堆的野蛮行径,把同以色列的外交关系降到了最低水平;它主动协调与伊斯兰国家的外交行动,第一次派总理出席了今年2月召开的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主张中东地区的安全由本地区国家负责,反对大国向该地区派驻军事力量。同时,土耳其与中东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推行“向中东开放”政策时,土耳其对所有中东国家一视同仁,不论同“温和”国家如沙特阿拉伯,还是对“激进”国家如利比亚,都保持良好关系。它对两伊战争持中立立场,并在战争期间与交战双方扩大了双边贸易往来。它还努力发展与埃及的正常关系。土耳其的这些作法,有利于中东国家消除分歧、增强团结,有利于这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而受到了赞赏和支持。
土耳其外交政策的这一重大变化,是由国内外形势和政治、经济等许多因素促成的。伊朗国王被推翻和美国对此无所作为,苏联入侵阿富汗和西方国家表现软弱,使土耳其认识到本国的安全依赖别人的保护是靠不住的。苏联咄咄逼人的南下态势,海湾中东地区局势的激荡,使土耳其受到严重的威胁。从海湾国家联合趋势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中,土耳其政府感到,与海湾中东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进行联合防御,是保障土耳其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
土耳其政府推行这一政策也有经济方面的考虑。土耳其与北约组织欧洲成员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差距很大,这使它除了能接受较多援助之外,在与欧洲国家的经济往来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近年来,许多欧洲国家由于经济停滞而中断了从土耳其的进口,停止招雇土耳其工人,这就迫使土耳其不得不在经济上另寻出路。于是,富裕而又依靠外籍工人进行大规模建设的中东产油国便成了“天然的选择”。另外,土耳其每年要从中东进口石油1,500万吨以上,这对外汇短缺的土耳其是很大的负担。因此,中东产油国向“友好国家”供应的优惠价格石油,对土耳其自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土耳其已从上述政策中得到了好处。与中东各国保持良好关系的特殊身份,不仅使它可以在该地区的国家争端中发挥调解者的作用,从而提高它在中东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地位,而且在经济上也获利不少。
据报道,土耳其今年预计可从中东产油国得到近2,000万吨石油。土耳其与中东国家的贸易也增长很快。譬如,今年头5个月的出口额已达5.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8%。
此外,土耳其的335家公司目前已在沙特阿拉伯、利比亚、伊拉克等国家承包了大批建设项目,投标额今年年底可高达100亿美元。这些项目可使大约20万土耳其工人在国外找到工作。这对和缓土耳其国内严重的失业问题和外汇拮据状况都不无小补。同中东国家交往增多,也给土耳其旅游业带来了繁荣。目前土耳其正取代动乱的黎巴嫩成为人们游览度假的好地方。这使土耳其近年来旅游业收入大幅度增长。


第7版()
专栏:

新西兰牧羊业参观记
刘庚寅
受过训练的牧羊犬
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郊区,牧场主人约翰先生热情地陪同我们参观牧羊犬驱赶羊群的精采表演。他养着3只牧羊犬,两只黄犬高大凶猛,奔跑如飞;1只花犬,有点象北京哈巴狗,其貌不扬,但叫起来却很响亮。
主人把羊圈打开,200多只绵羊一涌而出。他吹了一声口哨,手向前方的山头一挥,只见3只牧羊犬从主人驾驶的卡车上箭似的奔出。小花犬跑到羊群后面狂吠,负责驱赶和堵截。羊群慑于吠声,拚命向前奔跑,两只大黄犬则左右夹击,不准羊群跑散。远远望去,羊群象一片白云似地向山头飘去,只用了四、五分钟就到了目的地。稍停片刻后,由于突降阵雨,主人一声口哨,3只牧羊犬又以同样方法将羊群赶回羊圈。3只犬跑到主人面前摇头摆尾叫了几声,以示完成了任务。
据主人介绍,用牧羊犬牧羊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在牧羊犬的协助下,一个人可以放牧1,500到2,000只羊。牧羊犬除牧民自己训练外,各地还专门设有牧羊犬训练站,大约经过半年的训练就可以使用。
高超的剪毛术
我们访问的时候是5月底,新西兰已进入初冬,不是剪羊毛的季节,但主人为了不让我们扫兴,特地表演了剪羊毛的高超技术。他过去在每年一度的全国剪羊毛比赛中曾获冠军,虽然久已不操此术,但昔日雄风犹存。只见他顺手从羊圈里牵出一只肥壮的绵羊,熟练地把羊翻倒在地,用双腿夹住羊的后肢,左手抓住羊的前肢,右手持电剪,先从羊的颈部开始剪起,然后到腹部、四肢、背部,最后到头部。电剪紧贴着羊的皮肤咝咝地向前推进,卷起一团团雪球似的厚绒,但毫不伤及羊的皮肤,真可谓游刃有余。剪下的羊毛紧密地粘在一起,象一整张羊皮。主人接连剪了两只羊,一共只用了5分钟。但主人并不满意,他说他过去的最高纪录是一分多钟剪一只。据他介绍,剪羊毛的季节是春季。每只羊可剪毛四、五公斤。剪毛工人多数是临时雇用的,每天工作达9小时。熟练工人每天可剪300只羊,可得工资约100新元。
一项重要的外贸收入
新西兰的羊是十九世纪初从澳大利亚和英国引进的,一百多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今天新西兰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畜牧业国家之一。据1979年统计,新西兰共有羊6,300万只,按人口平均每人有羊20只,居世界第一。牧羊业占新西兰农牧业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每年为新西兰人民增加4亿多新元的收入。
新西兰的经济高度依赖外贸,羊肉出口占全世界羊肉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羊毛出口量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新西兰的传统市场是西欧、美、日等国。近年来由于西方世界出现经济危机,这些国家大量削减农牧产品进口。1974年以来,英、美、日等国共削减新西兰羊毛和奶制品进口约四分之一。英国加入共同市场后对新西兰的羊肉进口也大量削减,致使新西兰的海外市场缩小,收入锐减。当前如何开辟新市场并保持旧的市场已成为新西兰全国的头等大事。
(附图片)
新西兰的牧羊人。


第7版()
专栏:

苏联农业歉收
卢存淑
今年苏联农业歉收已成定局,这是连续三年的歉收了。据估计,谷物总产量要大大低于第11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年平均产量23,800万吨到24,300万吨。有的报道说,苏联计划人员自己私下估计,今年的粮食产量将低于17,000万吨,苏联领导人在公开场合讲话中也承认今年是农业“不怎么顺利”的一年。西方也进行了种种预测,乐观些的估计是18,000万吨,也有的说甚至只有16,000多万吨。
农业在苏联整个经济中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谷物产量大幅度波动并不是新鲜事,这是苏联长期以来的农业政策造成的。苏联的农业经营粗放,生产率低下,谷物平均的单位面积产量每公顷只有16公担(合每亩213斤),排居世界20多位。它的技术设备利用率较低,例如拖拉机的利用率只有39%,农田水利建设比较落后,抗灾能力差,最近十年中,就有五年因旱灾歉收,截止到1979年,全苏农田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7.1%。此外,再加上管理部门的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等,都给农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最近,《苏维埃俄罗斯报》对苏联农业中存在的命令主义和瞎指挥做了形象的描述。文章说,最近三十年来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一会儿到处搞“泥炭腐植质营养体”,一会儿每个集体农庄“都要开辟果园”;有时主张把“黑麦收下来做青贮饲料”,有时又提倡“大种玉米”……。文章接着说,这种做法引起的“挫折和失败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由于农业的连年歉收,苏联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自1972年以来苏联每年净进口粮食1,000万吨以上。
苏联粮食今年的歉收,受气候反常,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概括来说是冬寒、春迟、夏旱,收获时部分地区多雨。特别是6、7月份正当作物成长期间,全国范围自西向东遭到了强热浪的袭击,给粮食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害。8月份一些地区下了雨,虽然对晚熟作物有利,但给收割造成了困难。远东地区又遭台风袭击,甚至已收割的小麦浸在雨水中,或遭冷冻的威胁。据说,苏联今年灾情相当于大歉收的1972年。
苏联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并不是很有利的,干旱一直是农业的主要威胁。目前,旱年同正常年景相比,谷物产量一般要减少3,500万吨—4,000万吨。这反映出苏联农业至今靠天吃饭的情况。
农业的困难,使苏联当局在内政、外交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遇到了不少麻烦。因此,近年来苏联拟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主要是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用统一的产品收购计划代替为数众多的计划任务。他们决定今后国家对基层农业单位只规定上缴产品的统一指标,而播种面积、产量、牲畜头数等等都由农庄或农场自己规定。这些改革措施对苏联农业发展是否能起推动作用,尚有待观察。


第7版()
专栏:

塞舌尔的旅游事业
唐宇华
塞舌尔是位于印度洋西部的一个岛国,面积仅四百多平方公里,一九七九年人口为六万多人。
六十年代塞舌尔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渔业、椰子和肉桂的出口,经济增长甚微。七十年代以来,政府转向扩大旅游事业,修建交通运输设施,鼓励外国投资,以各种措施促进旅游业。一九七一年,马埃岛上的国际机场启用,旅游事业急速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游客从一九七○年的一千六百六十二人,增加到一九七九年的七万八千八百五十二人,游客人数超过了本国居民。一九七九年旅游收入为二亿四千六百万卢比,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三十七。
塞舌尔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七十年代经济实际平均增长率为百分之十三,人均收入按现行价值计算一九七八年高达一千三百三十美元,通货膨胀下降,国际收支逆差从一九七一年的一千零三十万卢比减少到一九七八年的三百二十万卢比。
然而西方国家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到八十年代,出国游客减少,停留时间缩短,这种情况已对塞舌尔的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目前,塞舌尔政府强调稳妥地发展旅游事业,允许私人扩设旅店和饭馆,鼓励外国人投资,并且提高旅游业的税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纽约市马拉松赛
昭文
10月25日,美国举行了纽约市马拉松赛,观众有250万人,是美国有史以来历时1天的单项体育比赛观众最多的一次。参加这次比赛的有16,000多人,也是历来参加42公里195米的马拉松比赛人数最多的一次。据报道,这次比赛也是历来体育比赛中助威最热烈,旗帜最多、服装最有趣、跑得最费力的一次。
在比赛中,美国的阿尔伯托·萨拉扎尔和新西兰的艾利森·罗分别打破了男子和女子的世界纪录。萨拉扎尔跑了2小时8分13秒,把男子纪录提高了20秒。罗跑了2小时25分29秒,把女子纪录提高了12秒。
参加纽约市马拉松赛的不仅有身体健壮的运动员,还有病人、老人和盲人。
现年40岁的乔·米歇尔,27岁得了心脏病,动过大手术。今天他成了马拉松赛的运动员,参加了这次比赛。他说,“实际上,我认为这几次心脏病发作成了好事,因为它们导致了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鲁思·罗思法布八年前73岁时开始长跑,今年8月她以80岁的高龄跑完了渥太华马拉松赛的全程。她也参加了这次比赛。她说,“跑步丰富了我的生活,我是一个比较愉快的人。虽然我患有关节炎,但是我不服用任何药物。”
参加这次比赛的16,000多人中还有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他名叫莫特·施莱恩,今年48岁。他跑步时用一条绳子与伙伴联系起来并肩跑。
热情的观众为参加比赛的所有运动员鼓劲,特别给那些落后的人加油。他们高喊:“坚持!”“很好!”“跟上!”“后边就容易了!”那些精疲力尽的运动员放慢速度走一段后又开始慢跑时,他们还为之大声欢呼。
这次比赛的理事弗雷德·莱鲍说,“这不仅是一次比赛,而且是一场街头狂欢节。”


第7版()
专栏:

美国登山队员登上珠穆朗玛峰
尼泊尔旅游部宣布,美国医学研究登山队的克里斯托弗·科尔钦斯基和一位舍帕族向导于十月二十一日成功地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科尔钦斯基今年三十三岁。他和他的舍帕族向导一起是从八千米处第五号营地、沿着东南山脊、经过四个半小时到达顶峰的。他们在顶峰停留了一个半小时,记录了山顶的气温、气压,作了心电图,检查了肺活量。


第7版()
专栏:

法国登山运动员登上世界第七高峰
尼泊尔旅游部宣布,法国登山队的两名成员皮·贝甘和贝·米勒尔,成功地登上了海拔八千一百五十六米的世界第七高峰——马纳斯鲁峰。
旅游部说,三十岁的皮·贝甘和二十九岁的贝·米勒尔,是在十月七日从最危险的西面路线,经过四小时的攀越登上马纳斯鲁峰顶峰的。(新华社)


第7版()
专栏:

新西兰运动员艾利森·罗跑到终点只用了二小时二十五分二十九秒,打破了女子马拉松的世界纪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