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盖县县委纪委重视群众检举揭发
坚决纠正招工走后门的不正之风
本报讯 今年3月,辽宁省盖县一些群众向县委纪委写信上访,反映该县在1980年招工期间,有些党员、干部走后门、弄虚作假,将应在1981年毕业的在校学生安排了工作。纪委向县委汇报后,县委责成由纪委负责,会同劳动局、教育局、公安局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证实,在招工期间,全县6所中学共流失学生789人,其中共开出假毕业证、假退学证、假转学证等506张。有的还私改了户口;有的既给孩子找了工作,又给孩子保留着学籍。
县委对此十分重视,召开有各部、委、办、局领导同志和管人事工作的同志参加的会议,专门作了部署。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成立了“清退”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王起多任组长,两名纪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各口领导干部为成员。清退小组并向当事人宣布纪律:凡家长自觉为子女报名返校的,不再追究个人责任;顶着不退继续弄虚作假的,要严肃处理。
清退工作开始后,有一段时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各口看“大白楼”(两委办公楼)。两委机关里,有的擦眼抹泪,不愿辞退;有的嫌机关抓得太狠了,消极对抗;有的要求组织照顾。针对上述问题,纪委配合机关党委,着重抓了党员、领导干部,一个个过细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使“大白楼”内各部、委、办的22名党员领导干部都为应清退的子女报了名。这不仅打开了两委机关清退工作的局面,而且成了无声的命令,大大带动了群众,推动了全县的清退工作。原来抱观望态度的人,也积极行动起来。
在清退工作中,县委纪委还注意严格按党的政策办事。对已经安排了工作的学生,不搞一刀切。对应该辞退不报名的,限期停发工资,家长是党员的要在党员大会上作检查,情节严重的要处分;对那些确有困难应该照顾的,经本人申请,群众评议,清退领导小组批准,可以不退。到6月15日,就把安排去工交、财贸、文教卫生、农林等各系统的424人辞退,其中的409人返回学校。


第3版()
专栏:

阳谷县农业银行在招工中严重舞弊
有关人员至今未得到严肃处理
本报讯 今年7月31日,中央纪委在《信访简报》上刊登了《阳谷县农业银行招工中还在搞不正之风》的来信后,8月4日,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转山东省纪委查处。8月13日至8月30日,山东省农业银行派人会同聊城地委纪委、阳谷县委纪委进行了调查,证明来信反映的情况属实。但问题牵涉到地、县银行个别领导干部,至今未作处理。
去年阳谷县农业银行招取12人,有6人是找人替考的。其中有:县行行长费成爱之子费登汉、县行秘书股副股长之子刘怀林、寿张银行营业所会计之子花宝森、县社主任之女高荣、大阜公社书记之子宋义波、县运输公司负责人之子张长栋。
县行行长费成爱之子费登汉,现年38周岁,已有5个孩子(大的15岁),原是农村户口。1979年费成爱从高唐县调往阳谷县时,通过高唐城关派出所管户籍的孙明珠等人,将费登汉一家转成非农业户口,落在阳谷县城关供销社。去年招工考试时,费登汉因年龄大不敢进考场,由其妹妹代他报名并找了个同学替考被录取。
1979年山东省根据国务院恢复农业银行的决定精神,拟定了一个将信用社职工纳入县集体所有制的计划,规定1977年底以前的信用社正式职工可转为非农业户口。当时阳谷县仅有4人符合条件。县人民银行即向地区中心支行报了4名,而中心支行在向省转报时篡改为11人。给阳谷县多报指标后,中心支行副行长宗宝玉即向阳谷县行长、副行长提出,将他女儿的户口转出来,安排在信用社工作;中心支行信用合作科负责人宋义洪也趁机提出给他安排一个孩子。由于中心支行领导人带头搞不正之风,致使下边的口子越开越大,截至今年7月份,阳谷县农转非已转了19名,其中有中心支行副行长宗宝玉的女儿、信用合作科负责人宋义洪的儿子、县公安局副局长的弟弟等6人是完全不应该转的。特别严重的是,省行派人调查后,阳谷县又给1名不符合条件的信用员办理了农转非手续。
另外经查,自去年12月到今年3月,阳谷县银行属于退休接班顶替进来的共有63人,其中,不符合条件的有22人。


第3版()
专栏:编后

看盖县阳谷的不同作法
盖县和阳谷县在纠正不正之风问题上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共盖县县委、纪委收到群众对招工中走后门的检举揭发后,态度坚决,措施得力,使查处工作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阳谷县在处理农业银行招工中不正之风的问题时,态度完全相反。虽然有群众揭发,有中央领导批示,仍长期拖延不决。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问题牵涉到地、县银行的个别领导干部,而地委、县委又对他们姑息迁就,不敢处理。这样,搞不正之风的人有恃无恐,迟迟得不到处理。这说明:能否纠正不正之风,关键在于有关领导同志是否坚持党性原则。
只要我们各级党委振奋精神,象盖县县委、纪委那样切切实实地解决问题,发现一件查处一件,各种不正之风就一定能够纠正。


第3版()
专栏:

浙江省林校党委认真贯彻《准则》
好党风带出好校风
本报讯 浙江省林校党委认真贯彻《准则》,切实端正党风,好党风带出好校风。
这所学校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党委委员之间关系紧张。《准则》公布后,校党委认真学习,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每月对照检查,增强了党委的团结。
校党委坚持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对人事调动、学生分配、经费使用等重大问题,都集体研究决定。学生毕业分配前夕,社会上总有一些人上门说情,党委始终坚持原则,不拉关系,不开后门。
校党委成员严于律己。有一次,劳动部门分给学校一批招工名额,其中进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名额才一名。校党委成员谁都没为自己要这指标,而是分给了一个退休职工的孩子,领导自己的孩子却被分配在集体所有制单位。
这所学校离城有5里路,多数领导的家都在城里,但他们上下班不是骑自行车,就是坐公共汽车,从来没用小车接送过。学校住房比较紧张,校领导就主动让出一部分房子给教师住。校党委成员和同学一样排队买饭,一样起早出操,一样参加劳动。
校党委成员深入实际,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生活。前一个时期,师生反映学校水电供应不足,校党委就立即组织力量,修建引水工程和发电厂,及时解决教学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学校领导坚持晚上查铺,给同学盖被子,压蚊帐。同学小王病了,校党委书记曾三次去医院看望。校领导和教师经常为生病的同学喂饭、端水、煎药。
好党风带出了好校风。每逢节假日,同学们三五成群去食堂切菜洗碗,劈柴生火,擦桌抹凳。毕业前夕,同学们自动组织起来把学校打扫得干干净净,整理得井井有条。
党风好,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更高了。原先打算当一辈子“党外人士”的教师也纷纷申请入党。年过花甲的诸葛老师说:“党风好了,校风也好了,我们感到更有奔头了。”


第3版()
专栏:

认真改进领导作风
左云县委作出五项规定
本报讯 记者商恺报道:中共山西省左云县委通过检查和总结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做出了改进领导思想和作风的五项规定。这些规定是:一、一切工作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进行,凡是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事就做,对国家对人民不利的事坚决不做。二、一切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不刮风,不跟风,不划框框,不搞一刀切。三、检查工作,听取汇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防止偏听偏信,又要防止报喜不报忧。四、总结工作,对成绩不夸大,不宣扬,不归功于个人;对缺点和错误,不缩小,不隐瞒,共同承担责任。五、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政策,团结干部的大多数,不垒山头,不划圈子,不拉帮结伙。
这个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地带,具有许多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但是过去却放着这些优势不去利用,不去发展,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应该干的不让干,不应该干的强制干,谁的思想不通,就用所谓“大批判开路”。结果是粮食没有上去,其他多种经营也差不多丢光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解放了思想,突破了框框,从实际出发,做了一些适合自然规律,顺乎人民要求的事情,仅用了两年多时间,便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生产发展了,收入增加了,社员的生活也提高了。
左云县委痛定思痛,认识到领导的思想和作风是否端正,是能不能团结干部和群众,充分调动其社会主义积极性、搞好工作和生产的关键所在。因此,他们觉得有必要把这些经验教训用规定的形式总结出来,以便于指导今后的工作。现在,这些规定已经传达到基层,要求各级党政干部认真执行。


第3版()
专栏:

广西壮族自治区团委等单位
积极开展青少年研究工作
本报讯 不久前成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团委青少年研究小组,同广西社会科学院密切配合,召开了南宁地区、桂林市、梧州市等地有关同志参加的青少年研究座谈会,确定了这个自治区今年开展青少年研究的课题。南宁市团委吸收公安、城区、学校等部分基层专职团干部参加,把《转化犯罪青少年的途径及方法》等作为今年下半年的研究项目。他们还把《关于开展青少年研究活动的意见》发到全市各级团组织,要求团干部、学校辅导员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共同搞好调查研究,提高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水平。
广西一批大专院校也积极开展青少年研究。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团委,分别确定了《大学生恋爱婚姻问题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教育探导》等研究课题。


第3版()
专栏:

祖国好,家乡亲
广东省恩平县朋楼村归国华侨 郑尚尧
我是去年10月从古巴回到祖国定居的老华侨。回来前我曾担心:自己早年离开家乡,没有亲生儿女,老伴已去世,加上身无分文,年事已高,恐怕难以安度晚年。谁知,回到家乡后,受到政府和祖国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饱尝了人间的温暖。
我定居在老伴生前收养的义子郑运强家中,他虽也年过半百,仍把我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刚回来时,运强见我怕热,就把靠北边比较凉爽的一间房子腾给我住;转冬时,又把南边向阳的房子让给我。他还给我添置了崭新的衣服、鞋袜、棉被、蚊帐等,供我御寒驱蚊。为了医治我在国外得的风湿病,运强夫妇省下钱,替我买虎骨木瓜酒,头5个月就买了35瓶。一次,我得了重感冒,运强夫妇忙着请医买药,一连几天服侍在床头,很快医好了我的病。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从我踏上国土的那天起,祖国的亲人就向我伸出了温暖的双手。政府免费把我送到家门口,全村200多位乡亲前来迎接我,一声声亲切的称呼,使我热泪盈眶。我九十八岁生日那天,全村68户人家送来了寿礼,副县长黎光同志和县侨办主任还特意带着礼品来探望我。政府有关部门每月按时拨给我足够的粮食、油、肉等生活用品。现在,我的体重也比过去增加了。乡亲们见我整天喜气洋洋,都说我发“老来福”。我说:“还是祖国好,家乡亲啊!”


第3版()
专栏:

他们在向昨天告别
——秦皇岛市劳动教养所见闻
党和政府没有把我们抛弃,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很好洗涤思想上的污泥?
我们个个精神振奋,
决心向污秽的昨天告别!
河北省秦皇岛市劳动教养所的劳教人员,正在朗诵他们自己写的诗。这天,劳教所召开劳教人员家属会,他们是在向亲人作汇报演出。
正在朗诵的女青年,声音响亮,脸色红润,谁能从她们今日的形象看到她们往日污秽的面目呢?亲属们听着,听着,有的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有的掉下了感激的眼泪。
(一)
秦皇岛劳教所座落在山海关外、燕山脚下,这里有一批坚决执行政策和法律、责任心强、能吃苦的管教干部。党的三中全会以后,他们对过去“左”的思想影响有了认识,在所长肖勇同志带领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拆除了劳教人员宿舍墙上的铁丝网,涂掉了刺激性的标语口号,重整了纪律,制定了《劳教人员守则》,建立了学习、劳动、生活制度;规定了管教干部应遵循的《十条纪律》,要求干部对劳教人员不打骂、不体罚、不虐待、不讥讽、不压服、不污辱人格、不刑讯逼供、不收礼受贿、不在所内喝酒,等等。劳教人员对管教干部一律称“师傅”,管教干部对劳教人员一律称“学员”。这些,为劳教人员接受改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今年初,一名姓孙的劳教人员,怀着重重的疑惧心理入所了。可是,他走进宿舍一看:窗户明亮,通风透气,被物和盥洗用具井井有条。他感到新鲜和意外。开午饭时,值班学员给大家打来了饭菜,他一看大白面馒头,放心了:在这里不会挨饿。
有个姓沈的女青年从一个劳教所出来不久,又进了秦皇岛劳教所。她没有父母,弟妹都为她感到羞耻,不愿理她。她丧失了重新做人的希望和勇气。经过师傅反复动员,她弟弟把被子送来了,但撂下被子就走。师傅对她弟弟说:“你们应该去看她,现在去看她比送金子还贵重。”不久,弟弟来看她了,对她说了一些勉励的话,最后问她:“你今后打算怎么办?”弟弟走了,她还在出神地发呆。
管教科副科长王玉珍,开始看到她那副蓬头垢面的样子,又难受又痛心,让她脱掉了那身脏衣服,梳洗了长满虱子的乌发,姑娘的全身清洁了。细心的老王了解到她正患着病,立即带她上医院检查、做手术。回所后又叮嘱她好好休息,给她熬红糖水,煮鸡蛋,做病号饭。她捧着师傅送来的鸡蛋,哭了:什么时候有人这样关心过我呢?他们不打我、骂我,还这样照顾我,再不改,对得起谁呢?!
王玉珍同志趁热打铁,鼓励她走正道。她的心开始热乎了,面色也渐渐红润了。她,燃起了重新做人的希望,又有了青春活力,干起活来很麻利,不久还当了班长。
(二)
这些进入劳教所的青年人,差不多都是刚刚懂事的时候,就受到“文化大革命”中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的毒害,缺少良好教育。他们精神空虚、愚昧无知,目无法纪,根本不懂得文明、礼貌和道德。要把这样一批青少年改造好,既要有热情的关怀,又要有严格的管教,否则就不可能把弯曲了的枝条正过来。这里,要从一个苹果的故事说起。
劳教所驻地周围都是果树林,每当果熟的时候,对一些平日抓吃抓喝、偷摸惯了的年青人就是一个考验。一天,有个姓王的学员偷摘了一个苹果,当即被发现了,他当场认错赔偿,要求不要报告所里。群众把这个问题向劳教所反映时,也说他态度好,不要惩罚他了。管教干部没有小看这件事,他们找王谈话,从这件事引导他去挖掘偷窃行为的根源。他认识错误的性质后,在班会上主动作了检查,又由干部带他向群众赔礼道歉。这件事,也使其他学员受到了教育。从此,学员们天天路过果林去采石场劳动,再没有发生偷吃水果的事。
一名姓陈的青年工人,第二次又因打架入所后,拒不认错,还以绝食抗拒改造。师傅们严肃地批评他,同时也耐着性子一次一次跟他谈话。经过5位师傅的启发帮助,他终于讲了心里话,他害怕回原单位后人家嫌弃他,今后没有出路。肖勇同志给他讲党的政策,又向他的原单位反映了情况,单位领导派人到所里来看他,还给他带来了劳保用品。经过各方疏导,他消除了对立情绪,决心痛改前非,很快由后进变先进,提前半年解除劳教回厂。此后,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三)
秦皇岛劳教所的工作做得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动员家庭、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失足青少年,向他们伸出热情的挽救之手。
去年8月入所的一个姓张的青年,开始情绪低落,有时偷偷哭泣。他思想上有很沉重的包袱:工作会不会丢掉?父亲有病住院怎么办?年轻的妻子会不会离婚?
但是,出乎他的意料,一个家属来所探亲的日子,他的妻子来了。开始,他心里忐忑不安,担心妻子会提出离婚,又担心家里出了什么事。可是,妻子却对他说:“你的错误不教育不行,到了这里是政府挽救你,要好好学习,努力改造,争取早日出去。家里的事你就放心吧……”妻子的一席话,使他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他很受感动,流下了悔恨的眼泪。过了几天,原单位的领导又派保卫科长来看他,他心里更踏实了。后来,所里批准他探家,他见到了原单位的领导,他们热情地跟他握手,勉励他好好接受教育,家里有困难,单位会关心的。又过了些日子,家里来人告诉他,原单位每月给他家补助15元生活费。
后来,他知道这些是肖勇同志到单位和家里做工作的结果,深深地被感动了。他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师傅、领导的关心,分配他担任量石方任务后,他严格按照师傅的嘱咐:一把钢尺量石方,任劳任怨。他拒绝了上百人次给他送的“小礼”、“大礼”,受到所里的好评。
几年来,劳教所曾邀请一些老红军、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击手来所给全体学员作报告;团市委还发动全市团员、青年给所里学员赠送了1,000多册图书,团市委一位副书记还在所里住了几天,与青年学员座谈,鼓励他们树立重新做人的信心。
几年来,劳教所的干部奔走于各有关单位和一些家庭,帮助30多名劳教人员解决了家庭困难;劝解说服了6名来所要求离婚的家属和劳教人员重归于好。
许多劳教人员解教后回到单位作出了成绩,喜讯传来,更鼓舞了在所学员的信心。吕××解教后,被安置到山海关标准件厂工作。他每天提前上班,争干重活,当上了副班长。当厂里扩建要削平一个山头时,他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用上了在劳教所学会的打眼放炮和撬石技术,奋战四个多月,受到了表扬,他们这个班也被评为先进集体。调资时,工厂给他晋了级,领导还帮助他成立了小家庭,使他真正开始了新的生活。
本报通讯员 孙民强
本报记者 晓渡 吴恒权
(附图片)
秦皇岛市劳教所管教科副科长王玉珍在教学员织毛衣。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广州部队某部工兵二连党小组长、老司机关玉海注意发扬党的政治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多次被上级评为模范党员、红旗驾驶员。
李永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