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亚洲的人口发展和经济
刘铮
亚洲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七个一亿以上的人口大国有四个在亚洲,它们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日本。二次大战后,亚洲地区的人口状况,随着亚洲各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口死亡率由过去2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11‰,而出生率并未随之发生相应的下降。1960—1965年间,东亚的人口出生率为32.2‰,南亚(包括东南亚,西南亚,中南亚)为44.1‰。1980年东南亚为36‰,中南亚为37‰,西南亚更高达40‰。只有东亚由于中国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和日本的低出生率,大约为18‰。1950年到1970年亚洲人口增长速度为20‰,1970年到1978年为22‰,比1900—1950年亚洲人口增长速度8‰高出12—14‰,比同期世界人口增长速度也高2‰左右。
亚洲发展中国家原来经济落后,尽管独立后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原来经济基础差,发展受到影响。又加上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经济发展的成果有相当一部分为人口增长加速所抵消。1980年世界平均每人国民生产总值约为2,040美元,发展中国家平均为560美元,而亚洲的中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分别只有180美元和400美元,不仅低于世界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亚洲不少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另一突出变化是,城市人口增长快于农村。从1950年到197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由10%左右上升到20%以上。如南亚从1970年到1975年城市人口增长了4,500万,其中由乡村移入的占41%。城市人口增长快特别是大量乡村人口移入城市,造成城市就业、教育、住宅、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亚洲国家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导致人口年龄轻。亚洲14岁以下的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80年为37%,比发达国家高得多。如果不包括东亚(日本、中国),西南亚为43%,中南亚为42%,东南亚为42%,比欧洲(24%)、美洲(23%)高得多。与此相反,亚洲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1980年为4%,比欧洲、北美老年人比例12%和11%低得多。正由于人口年龄构成轻,因而亚洲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就业困难、中小学教育设施不足,以及诸如公共设施、住宅的困难。尤应指出的是,人口增长加重了粮食、衣着和其它生活用品供应的困难。亚洲多数国家粮食增长速度大约在3%左右,而人口增长速度在2%左右。人口对粮食供应有很大的压力。粮食增长虽然超过人口增长,但平均每人粮食占有量增加不多。凡此种种情况说明,亚洲地区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增长问题,除了积极发展经济以外,必须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
多年来,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菲律宾、新加坡、土耳其等国的政府或民间团体,都在提倡和推行“家庭计划”。到目前为止,占亚洲人口总数94%的亚洲18个国家,在执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方针和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出生率下降幅度逐步超过死亡率下降幅度,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有所下降。从六十年代到1970—1977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巴基斯坦从49‰下降到31‰,斯里兰卡由24‰下降到16‰,泰国由33‰下降到28‰,新加坡由24‰下降到16‰,菲律宾从30‰下降到29‰,印度在此期间也略有下降,由23‰下降到22‰。1980年亚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大大低于非洲和拉丁美洲。
从亚洲发展中国家来看,现在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大体上包括:
1、为家庭生育计划提供金钱和物质支持,同时在法律上不禁止人工流产和绝育;2、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纸进行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了解计划生育的好处;3、有些国家还采取一定的经济措施,促进计划生育要求的实现。
由于各国经济、文化和人口的历史状况不同,各个国家的人口政策也自然不同。因此,亚洲除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的国家外,也有些国家认为当前本国人口增长状况基本上是适宜的,不准备采取控制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这些国家有西南亚国家。还有少数国家直接采取增加人口的政策,如伊拉克,民主柬埔寨等国。总之,亚洲国家不管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人口和经济发展相协调。
(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日本的人口对策
穆小林
日本国土狭窄,人口众多。全部面积37万多平方公里,却居住着1.1亿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二万多人。如此众多的人口却没有形成严重的人口问题,这和日本采取的各种积极对策是分不开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的出生率曾高达3.43%。人口剧增给日本人的生活和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于是开展了一场“人口适度论”的讨论,争论日本列岛上究竟能养活多少人,并出现了“生育调节研究会”、“产儿限制普及会”等计划生育组织。到四十年代末,政府开始重视计划生育工作,1948年通过了《优生保护法》,允许施行人工流产。1949年政府批准生产和销售避孕药具,并开展“新生活运动”,实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少死,良养良育”。并由有关部门分工负责计划生育、人口统计、人口研究等工作。从五十年代初开始,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六十年代降至2.9%上下,到现在,已持续多年稳定于1%左右,平均每年增长人口110万。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日本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类型。少生、壮育和长寿已成了日本战后人口发展的主要趋势。
高度城市化和技术革新改变了文化和生活,加强了大家族向小家庭转变的倾向。到了1980年,日本平均每个家庭有1.77个孩子。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和职业妇女的增加,晚婚的人也越来越多。男子初婚年龄为27.6岁,女子为25.1岁,生第一胎年龄大多在25—29岁之间。
战后初期,日本处于经济恢复时期,所需劳动力有限;人口膨胀与经济萎缩相矛盾,出现了大量的“过剩人口”,形成社会的负担。为此,日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减少了失业人口。经济高度成长期到来之后,由于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又普遍相对减少。现在日本就业人口5,807万,它在吸收大量“相对过剩”劳动力方面采取的主要做法是: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服务行业;发展教育事业,将新增加的适龄人口暂时收入学校;严格退休制度,加快更新和代谢(一般55至60岁退休);女子结婚后离职;将国内过剩劳动人口输出到国外,既可增加外汇收入,又可在国外劳动力市场培训技术。
日本的计划生育和就业问题虽然解决得比较合理,但交通、住房以及近年出现的人口老化问题,却仍是很大的难题。
由于医学的显著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改善,日本人的平均寿命有所延长。到1980年,男子已达到73.32岁,女子达78.83岁,跃居世界首位。
五十年代初,日本的人口结构特点是以14岁以下儿童形成宽广基础的人口雏形。儿童占总人口35.6%,65岁以上老人仅占4.9%。到八十年代以后,儿童减少,人口雏形畸变。
目前,日本人口正在向“高龄化”方面急剧发展。现有65岁以上的老人1,029万,占人口总数的8.9%。据庆应大学人口问题专家估计,到2020年,日本少年人口将降至17.5%,而老年人口将增至20.4%,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日本将成为罕见的老人国。
“老人社会”的出现,将给日本带来许多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如劳动人口老化,劳动质量降低。在养老金、医疗和社会保险等方面,国家和企业的负担不断加重等。这些新的问题如何解决,将是日本人口政策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7版()
专栏:

地球究竟能养活多少人口?
卢继传 刘兆祥
人口问题,是举世瞩目的一个重大问题。世界人口的增长,历史上一直比较缓慢,大约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全球人口才达到了10亿。可是,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人口增长非常快。今年4月联合国发表一份报告说,今年世界人口总数估计为44.37亿,到2000年将增至61亿,到2025年可能猛增到83亿。地球上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而每个国家的人口究竟多少才算合适,这个问题就被世界上的人口学家提出来了。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从自然界取得各种资源,但地球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人口学家们认为,制定人口政策,一定要注意自然界支付能力有多大。
早在二十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坎南等学者就曾提出过“适度人口”的论点。他们主张,根据自然资源等因素,保持一个适当人口数量,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呢?整个地球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适度人口的确定,取决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水平等多种条件。各国有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索,提出种种估计。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说,全世界的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是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生活得较好,吃得较好的人口限度。
有些学者持乐观态度。一位苏联学者认为,到二十一世纪下半叶,世界人口稳定在100—150亿之间,不会引起吃饭困难的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认为,世界热带地区的土地,包括沙漠得到充分开发,海水淡水化,并可用于灌溉,那么,到2070年,地球足以容纳360亿人。但是,西方多数学者不赞成这种观点,认为全世界人口以100亿左右为合适。
一些国家的学者对本国的“适度人口”也进行了调查和探讨。1967年,当时的美国内政部长尤德尔在《人口挑战》一书中写道,美国两亿人口已经太多了。近年来,西欧一些国家,虽然有人为人口增长率下降而发愁,但生态学家却持不同看法。英国的科学家认为,应将英国现有的5,600万人,逐步减少到3,000万人;荷兰科学家提出,4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生态系统所能担负的限度只能是500万人,可是荷兰现有的人口却达1,350万。西方的科学家都认为,他们国家现有人口数量超过了该国生态系统所能负担的限度。
关于人口适度的数字,各国尚在探讨之中。而且人口还会随着人口的合理分布和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而发生变化。但是,各国为人口的增长规定一个限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将提醒人们必须制止人口的无限度增长,并制订适当人口数量和合理的人口分布,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有利于创造和保持每个国家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第7版()
专栏:

世界人口发展的新趋势
侯文若
本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西方各国关心人口问题的人士,每当谈及世界人口的发展,莫不高耸双肩,露出一副无可奈何的神色。不少人忧心忡忡,仿佛我们这个星球由于人口增长即将面临“人口危机”。
二次大战后直到五十年代下半期,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经历了一段“婴儿激增”时期,人口增长加快。1950至1960年,这些国家人口平均每年以1.3%的速度递增。另外,五十年代以来,亚非拉地区许多国家纷纷挣脱殖民枷锁,先后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随着人民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这些国家的人口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增长。1962年到1972年,拉美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9%,西南亚2.8%,中南亚和东南亚均为2.5%。结果,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世界人口增长达到了人类有史以来的顶峰,平均每年以2%的高速度增加。如果以这个速度递增下去,到下一世纪初世界人口就会翻一番。
但是,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尤其进入八十年代后,人们谈论今后世界人口的趋向,更多地改用“人口控制”、“人口极限”以至“人口静止”等新的术语了。
原因何在呢?
五十年代以来,就在世界人口增长到达历史顶峰的同时,一个以节育为主旨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活动在世界各国、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计划生育或“家庭生育计划”列为人口政策主要内容。据统计,截至1974年,世界上实行或赞成节育的国家已占世界人口的80%。鼓励生育的国家愈益减少,已不到世界人口的5%。发人深思的是,人均资源、耕地和工农业产量很多的美国,七十年代初也得出必须“放慢人口增长,达到稳定的人口”的结论,而由政府出面公开提倡节育政策了。有些原来鼓励生育的国家,如泰国、菲律宾、墨西哥,也在七十年代改由政府正式实施“家庭生育计划”。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除苏联鼓励生育外,都开始制定、实行或支持以节育为主旨的人口政策。
发达国家早在六十年代就已出现人口增长率下降趋势。
1950至1960年间,这些国家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3%;1960至1970年降至1.05%,1970至1975年又降至0.88%,1980年仅为0.6%。目前,北欧和西欧有些发达国家,象丹麦、瑞典、英国、比利时,人口已接近不增不减,奥地利、西德竟至绝对减少。法国、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人口增长并未符合政府鼓励生育的意愿,多年来或是依旧维持在低水平,或是呈下降趋向。苏联人口增长率1961年达到1.8%的高峰后,从此一蹶不振,1980年下降到了0.8%。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约三分之二,左右着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七十年代以来,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有了程度不等的降低。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增长率降速很快,从1971年的2.3%降到了1979年的1.17%。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都是人口大国,合计起来也占世界人口的近四分之一,1952至1972年,它们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1%、2.5%和3%,七十年代中期有了下降苗头,1980年已分别降低到1.9%、2%、2.8%。
世界人口增长出现了新趋势——愈益下降的趋势。七十年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开始降低到2%以下,而达到约1.8%的水平,进入八十年代进一步降到1.7%的水平。
今天,欧洲朝野人士担忧的已是欧洲人口绝对减少。西方学者给各国人口的增长极限分别作了估算。联合国专家乐观地预测,下一世纪当世界人口达到110亿左右时,将出现全球人口的静止状态。


第7版()
专栏:

人口问题的国际会议
来自十八个亚洲国家的二百多名议员,定于十月二十七日至三十日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亚洲地区的人口、资源和发展问题,以促进人口领域的国际合作,增进亚洲各国议员和人民间的友谊。
关于世界人口问题的国际会议,战后曾经举行过多次。联合国在一九四五年成立后,于一九四六年设立人口委员会,直属于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从事研究世界人口变动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提供有关情况与建议。到一九七九年为止,联合国人口委员会共召开过二十届会议。在这个组织的建议下,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曾召开过三次讨论世界人口问题的国际会议。第一次于一九五四年在罗马,第二次一九六五年在贝尔格莱德。这两次会议没有作出任何决议。第三次于一九七四年八月十九日至三十日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有一百三十六个国家、三千人参加。我国也派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世界人口行动计划,并作出了二十一项决议和四项建议。
布加勒斯特会议初步探讨了人口和发展问题后,世界上曾就人口和发展问题召开过三次国际议员会议。第一次是一九七九年八月由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和国际议员联盟共同发起、在科伦坡召开的议员人口和发展国际会议。会上通过著名的《科伦坡宣言》要求进行国际的和双边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关于人口问题的对话,并倡议各国“议员们在地区范围内交流情况,介绍本国经验,促进地区或分地区会议的召开”。根据科伦坡会议宣言的精神,又于一九八○年九月,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了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议员参加的分区域会议。一九八一年七月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了非洲议员人口和发展会议。
科伦坡会议之后,经过亚洲有关国家磋商,决定今年十月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会议。 李家德


第7版()
专栏:数字与事实

到2000年亚洲人口为36亿
二十世纪初,亚洲人口总共只有86,600万,二十年后增加到10.2亿。到1950年,世界25亿人口中,55%在亚洲。在1950—1975年期间,这个地区的总人口猛增到23.2亿。1980年,估计亚洲地区又要增加2.4亿人。联合国预测,到2000年亚洲人口为36亿。也就是说,二十年内增加10.5亿。


第7版()
专栏:数字与事实

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亚洲有4个
目前,世界上有1亿人口以上的国家有7个,其中4个在亚洲。到2000年将达到1亿人口以上的11个国家,有6个在亚洲。这6个国家的人口,现在占1975年和1980年亚洲地区人口的五分之四以上。到本世纪末,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的人口将占世界人口的36%。到2000年,其他4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日本的人口大约占亚洲人口的五分之一。


第7版()
专栏:数字与事实

世界30个大城市亚洲占13个
1975年世界上30个大城市,6个在东亚。它们是:东京——横滨、上海、北京、大阪——神户、汉城和天津。7个在南亚:大孟买、加尔各答、雅加达、马尼拉、新德里、德黑兰和马德拉斯。这13个城市的人口,占30个大城市总人口的40%。到2000年,据估计,30个大城市中有17个将位于亚洲,它们的人口占30个城市人口的53%。


第7版()
专栏:

孟加拉国,过去人口增长很快,近几年来,政府采取一系列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图为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在对年青的妈妈作宣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