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必须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本报评论员
目前,全党正在贯彻执行党的六中全会和全国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的精神,党的思想领导上的涣散软弱状态已引起重视,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正在恢复。但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党的政治生活中,还存在着一种很不好的现象:有的干部明明犯了错误,受到组织和同志的批评帮助,他硬说自己在“挨整”;某些同情者也出来护短,指责同志们的正确批评是“整人”;有的甚至用无原则的吹捧抵制正确的批评。我们有些领导者,为避“整人”之嫌,竟息事宁人,放弃批评帮助同志的责任。
这种现象说明,十年动乱期间,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遭到破坏,它在一部分同志中的后遗症还远未治愈。这是某些单位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不起来、组织涣散、思想政治领导软弱、不良倾向不能及时纠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引导党员、干部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把什么是帮助和爱护同志、什么是整人、什么是捧人讨论清楚。通过讨论,分清是非,进一步恢复热情帮助同志的传统作风,防止和纠正整人、捧人的错误做法。
每一个同志都有长处有短处,做工作有成功有失误。要扬长弃短,发扬成绩,纠正错误,谁也离不开组织和同志的帮助。开展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帮助同志进步的一种基本方法,这同加强我们党的建设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可是,现在有的同志有点谈“批”色变,不愿或不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提批评与自我批评,就以为又要“整人”了。这种心理状态是不正常的。按照我们党的传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无非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实事求是地揭露缺点错误,分析其危害和产生的原因,找出改正的办法,帮助同志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振作精神,继续前进。这完全是对同志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有什么可怕的呢!这样做,对于发扬民主,端正党风,搞好团结,造就人才,做好工作,都有好处,应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呢?
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象医生关怀病人一样,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帮助人,不是整人。整人是指颠倒是非,混淆敌我,对同志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那一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就是整人最多、手段最阴险毒辣的。他们出于篡党夺权的野心,罗织罪名,无限上纲,打击一个,株连一批,给党内外广大干部和群众造成了深重的苦难。这同党内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原则区别的。
我们要正确运用批评的武器,而不重复过去整人的错误,必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严格区分敌我,切不可把犯了错误的同志当敌人。二是坚持治病救人,看到同志有病,袖手旁观不好;帮倒忙,掩盖错误不好;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更不好。三是要有明确的是非标准,要着重帮助同志分清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的大是大非,不要纠缠小是小非,更不能混淆是非。四是要实事求是地指出错误,有多少是多少,不夸大不缩小。不因犯错误而抹煞功劳,也不因有功劳而掩盖错误。不但要分析犯错误的主观原因,也要考虑犯错误的客观原因。五是批评同志时要心平气和,开诚布公,不能感情用事,或夹杂个人成见。六是要帮助同志改正错误,有进步就欢迎,改好了照样使用,不搞一犯错误就打倒。有一些同志,虽有助人之心,只是由于了解情况不全,深思熟虑不够,党内生活经验不足,有时批评失实、说话过头、方法简单。这是不善于批评的问题,应当提醒,帮助改正,但决不允许借此否定批评,更不能因此指责为“整人”。
除了理直气壮地正确开展批评、克服消极因素以外,旗帜鲜明地表扬好的思想和行为,发扬积极因素,也是帮助同志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表扬先进,对激励广大干部和群众奋发上进有重要作用。现在,表扬和支持先进的工作不是做多了,而是很不够,需要大大加强。无论表扬谁,都必须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拔高,不压低,不搞一事先进就一切先进。先进者也有弱点和缺点,也需要给予及时的帮助,以至必要的批评。有了毛病不指出,还去捧,而且一捧就捧上天,那是害人。当然,居心不良的人是极少数。有些捧人的虽无害人之心,却有利己之意,希图用这种办法给自己换得某种好处。有那么一种人,特别乐意对出点名、有点权的人搞庸俗的吹捧。他们颂词滔滔,赞语如流,“抬轿子”、“吹喇叭”很在行,精于阿谀之术。你有点成就,受到赞扬,他就吹打上场;你犯了错误,受到批评,他就代鸣“不平”;你跟同志有了隔阂,他就专道人非,火上加油。这套捧人之术,是很害人的。它同整人术不同的是,使受害者不象挨整时那样感到痛苦,而是舒舒服服地被推向邪路。我们的同志对这类“俯仰尊贵之顾,逶迤势利之间”的“吹鼓手”,要特别警惕。无论何时,尤其在自己犯了错误、受到批评而又没有想通时,不要昏头昏脑坐上他的轿子。
提倡帮人,反对整人、捧人,关键的一点,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公道正派地对待每一个同志。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地认识和反映人们的功过是非,保持共产党人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的优良品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去关心、爱护自己的战友。如果说十年动乱时期,我们有些同志想帮人帮不了,甚至糊里糊涂地参与过某些整人的事,或者违心地说过一些捧人的话,还情有可原。那末,在整个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的今天,就再也不能那么干了。“吃一堑,长一智”。作为革命者,我们应当善于从生活中学习,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从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学习,以便把党和人民托付给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些。


第3版()
专栏: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纠正不正之风
上饶军分区党委健全组织生活
本报讯 记者杨和发、通讯员徐爱华报道:江西省军区上饶军分区党委对不良倾向和工作中的缺点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端正了党风。
由于十年动乱造成的消极影响,在批评问题上,曾出现两种倾向:开始,有些党委成员批评别人时无限上纲,曾一度把争高低、争输赢当作原则之争。后来,又出现“宁栽花,勿栽刺”,“你好我好,一团和气”的庸俗习气。两年多来,党委引导大家回顾开展党内批评的优良传统,分清批评和打棍子的界限,既敢于批评,又注意实事求是,不搞无限上纲。去年底,分区一位副司令员凭“关系”从林区买了20多立方木料,准备离休后盖房子。党委召开民主生活会帮助这位老同志时,党委书记李胜带头发言,指出领导干部对原则问题不能站在圈外。批评的空气很快活跃起来,大家敞开思想,推心置腹地帮助犯错误的同志。那位副司令员也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并把木料全部交公处理。事后,又在党委扩大会上公开点名批评了那位副司令,使更多的同志受到教育。
这个党委在开展批评时,还强调要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党委每次开民主生活会,都把要摆到桌面上的问题弄清楚,不捕风捉影,不夸大,也不缩小。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允许被批评者申辩。分区一位副政委从县人武部提拔上来后,住进了分区原政委的一套房子,还要管理科改建原有的柴火间,机关干部对此有意见,分区主要领导同志立即指示让改建工程停下来。在党委民主生活会上,大家认为他的住房是领导上安排的,不应责怪本人;但作为领导干部,在机关干部住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改建柴火间是欠妥的,实事求是地对他进行了批评帮助。时隔几个月,机关干部的住房条件改善以后,分区领导看到他确实需要有个柴火间,便主动让管理科把柴火间建起来。
这个党委能较好地端正党风,首先是由于党委正副书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虚心接受群众意见,勇于作自我批评。
去年征兵期间,分区机关有6个干部子弟年龄不符合征集要求,党委书记李胜考虑到这些孩子的就业问题,就让有关单位“灵活”掌握。负责征兵工作的同志不同意这样做。李胜同志采纳了这个意见,立即收回了自己的意见。事后,他又在党委民主生活会上,表扬了负责征兵工作的同志坚持原则的精神,同时作了自我批评。


第3版()
专栏:

统一认识 增强团结 振作精神 采取措施
响水县委常委克服涣散软弱状态
本报讯 记者金凤报道:中共江苏省响水县委贯彻落实全国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精神,县委常委召开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揭露了响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县委常委领导上的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
响水县委常委认识到常委领导上确实存在涣散软弱的状态,突出表现在:对思想战线上一些自由化倾向批评不力,对党内不正之风斗争不力,对县级机关领导班子整顿不力,在领导生产上对重大措施抓得不力。
他们分析造成以上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一、县委常委忙于具体事务,对党的方针、政策缺乏严肃性。二、革命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没有摆正,一些县委常委在许多原则问题面前旗帜不鲜明,往往是个人利害得失考虑多,不能坚持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常常会上一致,会后不一致,影响和干扰了县委决议的贯彻执行;三是消极接受“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不同程度地心有余悸,做起事来总要瞻前顾后,左右提防。特别对不正之风不敢下决心去纠正。四是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没有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为了切实改变常委领导上存在的涣散软弱状态,他们专门研究了改进措施:
第一、决定秋播后举办部、委、办、局负责人学习班,学习六中全会和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的文件,并采取党校专门培训和分口业余培训方法,分批训练基层干部,统一和提高干部的思想。
第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首先下决心调整好部、委、办、局的领导班子。
第三、健全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
第四、健全干部管理制度、劳动力管理制度、户口管理制度、财政管理制度等,今后一切按制度办事,坚决杜绝“关系、人情”,坚持以身作则。


第3版()
专栏:

离休军医杨德馨热情为群众治病
一天深夜,北京崇文区曙光南路的一幢居民楼里,有位年逾七旬的老太太高血压病犯了。老人全身青紫,小便失禁,病情很严重。家里人非常焦急:这时送到哪个医院去抢救呢?突然,他们想到了住在附近的离休老军医杨德馨。对,找老杨去。一阵急促的叩门声把老杨从睡梦中惊醒,他迅速披衣起身,赶到病人身旁。他发现病人已呈现高血压危象,毅然决定就地抢救,他又是注射、又是扎针,一直忙到天色微明,病人终于化险为夷。
老杨原是北京部队某医院副院长。离休之后,他主动来到街道医疗站,两年多来为群众义务治病近万人次,并积极为当地医疗单位培养医务人员。
贺玮


第3版()
专栏:

二轻供销公司华东供销站党支部接受报纸的批评
严肃查处读者来信中揭发的有关人和事
本报讯 7月23日本报刊登了安徽省社会科学研究所辛秋水同志的来信,揭发了“轻工业部华东轻工供应部”(系“轻工业部二轻供销公司华东供销站”之误),经办人借调拨产品之机收礼受贿的问题。轻工业部二轻供销公司华东供销站党支部对此很重视,在弄清情况的基础上,对当事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和帮助。
当事人在逐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向全站职工作了检查,表示痛改前非,并将收受的嘉山县工艺美术厂送的绣花和线绨被面各两条原物如数退回该厂,还寄去花生米差额款5元2角。鉴于当事人对所犯错误有所认识,经济上也已退赔,站党支部经群众讨论决定并报上级纪律检查部门同意,对两个当事人分别停发一个季度奖金和一个半月奖金,免于行政处分。
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制止商品流通中不正之风的通知,这个站的党支部在组织全体职工多次学习讨论的基础上,还制订了关于抵制商品流通中不正之风的8条守则,以便互相监督。


第3版()
专栏:

兴安岭上的鄂伦春族
我国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在绵亘数千里的原始森林中,世代居住着一个勇敢强悍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意为“山岭上的人”。鄂伦春人无论男女都善骑射,男孩从七、八岁起就跟着父兄打猎培养起狩猎的兴趣和技能。十五、六岁以后,就能单枪匹马出没于深山密林之中。鄂伦春人尊敬好猎手,称他们为“阿亚莫尔根”(聪明的猎手)。姑娘们都愿意找这样的对象。
鄂伦春人纯朴好客。在鄂伦春人家里做客,时常会在清晨听到主人夫妇争着要为客人打野味,有时女人抢先拿下墙上挂着的猎枪说:“我去,你去打水。”当客人洗完脸时,女主人已经扛回一只狍子来。
鄂伦春族除了能歌善舞以外,口头文学创作也比较发达,如《戛仙洞和窟窿山的传说》、《兴安岭和甘河的传说》等都流传很广。在庆祝建旗30周年的时候,自治旗还用汉文编辑了《鄂伦春民歌》、《鄂伦春民间故事》、《鄂伦春实用工艺美术图案》等书籍和不定期刊物《鄂伦春文艺》。鄂伦春民族的民间文学艺术,第一次有了文字记载。
边 霁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护林模范关尔山
为了向鄂伦春自治旗建旗30周年献礼,鄂伦春族老猎人、护林模范关尔山,于9月下旬就带领3名猎手骑马背枪,翻山穿林去捕获猎物。24日清晨,关尔山突然听到密林深处有野兽出动的声音,他仔细观察,发现了目标,举起钢枪,一枪一个,一气猎获了3只大犴。
关尔山是鄂伦春族的一名好猎手,九岁开始在原始森林里游猎,已有五十多年的打猎历史。他对所在的甘奎努图克额尔格奇方圆数千平方公里的山林地势了如指掌,就是在深夜,也能按山形、地貌、林向、河流等特征,判明方向,准确地到达目的地。近年来,他虽已年过花甲,仍坚持打猎,经常带领年青猎手一起上山,给他们传授狩猎经验。
关尔山非常热爱自己富饶美丽的家乡,更爱惜山林。他经常对别人说:“鄂伦春人是从旧社会苦水里熬出来的,懂得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甜。猎民不会忘记党的话,一定要好好保卫国家大森林,为四化多出力量。”他在建旗初期,就参加了猎民护林队,一心扑在护林防火工作上。每当山火发生,他不管是在出猎途中,还是在护林防火了望台上,都能判明山火大小,指出出火地点和去火场的最近山路,人们都称他是“活地图”。
每年春秋山林容易起火的季节,他都不避风霜雨露,坚持在森林里巡护了望,检查入山人员,凡是没有入山证的人员,不管是熟人还是领导,一律不许进山。
1978年5月26日,气温高,风力大,森林火险级高。关尔山带领5名猎民巡山,突然发现甘河中游的额尔格奇西南山上,浓烟滚滚。他从多年的防火经验中断定那里发生了雷击火,马上派一人赶往公社报告,他带领其余4人飞马直奔火场,奋力扑灭了这场山火,避免了一场森林大火灾。1979年4月10日,库都气小河顶子发生山火,也是他带领3个猎民在巡山时及时发现,立即组织扑打,连夜扑灭的。
关尔山护林防火的事迹,为大兴安岭林区的各族人民树立了榜样。他多次被评为护林模范,去年3月,又出席了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护林防火奖模大会,再次荣获了奖励。
树 声
(附图片)
模范护林员关尔山。 白 皓摄


第3版()
专栏:

节日的篝火
10月1日,是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成立30周年。
这天,鄂伦春猎民身穿本民族节日盛装,骑着猎马,驮上获取的猎物,从各定居点来到神话传说中一位名叫戛仙的鄂伦春猎人居住的山洞前,搭起临时居住的“仙人柱”(过去猎民居住的用树枝、桦树皮搭起的简陋棚子),同各族人民一起,以鄂伦春族传统的礼仪,点燃堆堆篝火,摆满野味美酒,庆祝鄂伦春人世代难忘的节日。
夜幕降临,戛仙洞前,20堆篝火一齐点燃。各族人民高兴地围坐在篝火旁,烤着打来的猎物,喝着清香可口的奶茶,伴随着悠扬的歌声,尽情地跳起鄂伦春民族舞蹈。
解放前,鄂伦春人游猎于深山密林中,食兽肉,穿兽皮,以“仙人柱”为家,以篝火为伴,过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在那苦难的岁月里,只有篝火才能给漫长的黑夜带来光明,给严冬带来温暖。今天,这篝火又伴随着鄂伦春人欢庆建旗30周年。3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鄂伦春人从“仙人柱”搬进了新瓦房,建立了猎民村,彻底结束了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通过定居,逐渐向合作化发展,改变了单一的狩猎经济,实行猎养并举,林、农、牧多种经营。在生活上,各种粮食和肉类代替了单纯的兽肉,棉毛化纤制服和绸缎花布被褥代替了单纯的兽皮,多数人家有了钟表、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鄂伦春人享受免费医疗,人口不断兴旺发达,已由建旗时的70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1,300多人。现在鄂伦春自治旗不仅有以鄂伦春族学生为主的小学和中学,而且即将建成一所鄂伦春族民族寄宿学校,现在,还开始有了本民族的大学生。鄂伦春族的干部也成长很快,自治旗旗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等主要领导干部,都是鄂伦春族。他们深深懂得自己肩负担子的沉重,决心听党的话,跟党走,团结各族人民,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篝火越烧越旺,歌声在山谷中回响。一位两鬓斑白的解放军老干部和一位鄂伦春族大娘正在篝火旁亲切地交谈,一对青年男女偎依在他们身旁。那位解放军老干部,就是当年活跃在大兴安岭的抗日联军支队司令员王明贵,那位大娘是曾经救过王明贵的老民歌手詹珠梅。身旁的一对青年是詹珠梅的儿子和儿媳。1941年,詹珠梅还是一个17岁的姑娘,和父亲盖山住在深山密林里,她多次在夜里翻山越岭为抗联送情报。在日本侵略军追捕王明贵的危急关头,她机智地把王明贵掩藏起来,勇敢地保护了抗日联军的干部和战士。今天,这位老干部和詹珠梅又在节日的篝火前相逢,倾诉着革命的战斗情谊。詹珠梅的儿子和儿媳,看到这动人的场景,眼里闪耀着兴奋的光芒。
本报记者 金淑生


第3版()
专栏: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约3,200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主要聚居区是鄂伦春自治旗。该自治旗成立于1951年。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一般通用汉语文。
图为坐落在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朝阳猎民新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