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剧评

自古成功在尝试
——芭蕾舞剧《祝福》观后
唐弢
《祝福》以芭蕾舞的形式和大家见面了,这是文艺生活中一次值得注意的尝试。
用纯粹是西洋艺术形式表现鲁迅的作品,许多人思想上有疙瘩,不容易一下子接受。作为中国人民伟大的儿子,鲁迅不愧是我们民族的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没有一篇不充满土生土长的气息,人民最后以“民族魂”概括他的一生,可说是恰如其分的历史的评价。
不过话说回来,鲁迅又毕竟是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他主张学习西方,即便是文学创作也一样。鲁迅提倡翻译,说我们的文化落后,作品比较薄弱,“不能不时时取法于外国。”谈到自己的创作,又自承“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列举师承,依稀可认。那么,如果把西洋艺术形式和鲁迅创作风格对立起来,分隔开来,又未免师心自用,多此一举。鲁迅的本领就在于在艺术技巧的借鉴上,将彼俘来,为我所用,使出现在笔底的人物和生活,无论是上流社会的堕落,还是下层社会的不幸,无论是知识分子涓生、吕纬甫、魏连殳,还是体力劳动者闰土、阿Q、祥林嫂、贺老六,始终显示着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我以为《祝福》在追踪鲁迅艺术创造的时候,基本上保持了这一重要的特色。
从古典芭蕾到近代芭蕾,好比中国的京戏,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和格调:利用足尖跳舞,程式比较固定。要象别的艺术例如话剧、电影那样移植鲁迅的小说,完全做到和谐自然的地步,并不那么容易;但《祝福》的编导、演员乃至设计人员和制作人员,出色地施展出自己的才能,从舞蹈、音乐、布景、服装、道具一直到灯光,使整个舞台在西洋艺术形式统制下,依然散发着浓重的民族的气息,祥林嫂、贺老六、卫老二和鲁四老爷……也都依然是中国的祥林嫂、贺老六、卫老二和鲁四老爷。我以为这正是《祝福》成功的地方。
我很喜欢这个戏所渲染的气氛,有时明丽,有时沉郁。普列汉诺夫忠告艺术家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光的效果上,他说这会使艺术停留于现象的表面,一般说来这个忠告是正确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否则,怎么解释那个受马克思称道,将圣母马利亚像画成尼德兰的农妇,一生就以光和色建立自己风格的不朽的伦勃朗呢?而且芭蕾又有芭蕾的特点。它不用对话,也没有歌唱,主要依靠演员的动作和表情,再就是象绘画一样由光和色织成的全剧的气氛。《祝福》的贞节牌坊给人沉重的窒息感;祥林嫂和贺老六举行婚礼的时候,揭去新娘的盖头,便见一身缟素,在强烈的红与白的更易对比下,人们的情绪不得不随之发生急遽的变化,编导就这样把观众俘虏了。
而且我还以为,不仅揭盖头,《祝福》运用色彩确有它的独到之处:祥林嫂头上那朵富有风俗特征的绒绳花由白变红,又由红转白,不但控制了观众的感情,也正是贯串全剧的一条重要的主题线索,红白相间,哀乐无常,成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一个象征。这样的艺术手法,完全符合鲁迅善于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发挥艺术的想象、联想作用,吸收民族文化遗产中“寄意”或者“寓意”的传统手法,因而使《祝福》虽然采取芭蕾舞形式,却仍然是洋溢着民族气息的原因之一。
《祝福》的演出证明,鲁迅的作品是能够用芭蕾的形式表现的。自古成功在尝试,这是个很好的开端。


第8版()
专栏:

当吹捧袭来的时候
张绍祥
鲁迅有句名言:“被骂杀的少,被捧杀的却多。”历史上被捧杀的,不仅有无数昏庸之辈,也不乏风云一时的人物。无原则的吹捧,就象有毒的甜药,上瘾的鸦片,糖衣的炮弹,不仅可以伤身害命,甚至可致亡国灭邦。
然而法律上定有诬陷罪,却没有吹捧罪。这原因可能一是被迫,一为自愿。被骂杀的往往愤不瞑目;被捧杀的却多是舒服甘受。由此看来,当吹捧袭来的时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当吹捧袭来的时候,首先要有自知之明。要用“自知”这面镜子,照一下自己,看看与被吹成的样子是否相符。对照时不可“顾影自怜”,把缺陷看成特色,甚至连自己身上的虱子也是双眼皮,与众不同。就说是肤如凝脂、面如施朱吧,也是靠了人民乳汁的滋育;或是神采鹰扬、才华横溢吧,也是靠了群众智慧的源泉。切不可把它们当成骄傲的资本,更重要的是多想想自己的不足。
第二,当吹捧袭来的时候,要头脑清醒。要分析一下捧我者的动机,以便区别对待。
有的是为了避害。如鲁迅所说,一般“粗人”百姓,“凡有捧的行为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免为权势所害。这话是对旧社会讲的。如果今天仍有百姓怕我们,战战兢兢地捧我们,我们则首先要痛心,深刻反省一下,自己是公仆,还是象老爷?有无官气、霸气?使自己的作风民主起来。
有的则是为了谋利,鲁迅称之谓“伶俐的人们”。细分亦可有三种:
其一,是“你拍一、我拍一”式的互相吹捧,以便互抬身价,援引图上;
其二,是“菟丝附株”式的吹捧权势、名家,以便攀附高枝,攫取名利;
其三,是“谋财害命”式的吹捧,或是拿别人当枪使,用大智大勇之类的颂者将你捧入云霄,然后摔个粉碎,彼即取而代之。当年林彪、江青一伙神化领袖,吹捧“小将”,即是这种鬼蜮伎俩。
对待诸如此类的“伶俐的人们”的捧,是要警惕的。唆使人与他自己的政敌去拚杀;或要清醒地看到,颂辞里面有蒙汗药,鲜花下边防毒蛇。千万不能一吹就上瘾,一捧就上劲,一拍就上套。你喜欢吹捧,把自己变成蜜,苍蝇就会来叮你。
历朝历代,虽然都设专职的谏官,但实际上翻翻史籍便可看到,因进谏被贬、杀头乃至灭族者,比比皆是;但因吹捧获罪亡身的,却半个也无,反倒多是被宠信重用。这也难怪,因为他们是自奉为上智神明的封建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共产党人应该自觉抵制吹吹拍拍的庸俗作风的腐蚀,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古人说:圣人出,黄河清;我倒以为:善批评,黄河清。


第8版()
专栏:连载

吴老的故事
王宗柏
利剑出鞘
1945年12月,吴玉章随周恩来同志去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不久,国民党政府准备“还都”南京,我党代表团也要随之迁移。党中央决定成立四川省委,兼管中共代表团驻渝联络处的工作,任命吴玉章为省委书记,王维舟为副书记。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加紧对民主运动的镇压,省委领导四川人民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下关惨案”发生后,省委立即发动了广泛的签名运动,接着又组织了隆重的李公朴、闻一多追悼会、陶行知追悼会。北平美军强奸北大女学生事件发生后,重庆出现了规模盛大的游行示威和反对美军暴行的宣传周。波澜壮阔的民主运动,使国民党反动派惊慌失措。重庆警备司令孙元良和市长张笃伦气急败坏地来找吴玉章,威逼他出面平息风潮。吴玉章严正指出:“抗暴运动”出于爱国至诚,绝非哪个人鼓动起来的,只有惩办凶手,才能平息学生的愤怒。两人一无所获,只好悻悻离去。
随着解放区战场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更加处心积虑地要拔掉他们的眼中钉——我党四川省委的机关报《新华日报》。他们除了控制稿件,没收报纸,殴打和拘押报童外,还捣毁营业部,派重兵在报社周围筑工事、设置机关枪阵地。吴玉章预感到一场严重的迫害即将来临。1947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成立九周年时,吴玉章亲笔题词“千万人民的正义呼声,胜过独裁者的百万雄兵”来激励全体工作人员。
2月28日凌晨,国民党军警突然同时包围了省委和《新华日报》的驻地,以及报社的营业部和宿舍。他们破门而入,翻箱倒柜,到处搜查,形同盗匪。他们拘留了所有人员,对吴玉章则专派军警监视。吴玉章当即质问他们:“你们要干什么?”一个便衣特务诬蔑共产党破坏和谈,称兵作乱。吴玉章严词驳斥:“谁与人民为敌?谁破坏和谈?谁在积极打内战?谁使人民生活不安?”问得那个特务结结巴巴,无言答对。
在这严重危难的时刻,吴玉章就象一柄出鞘的利剑,寒光闪闪,维护着党的荣誉和同志们的安全。他不顾军警特务的阻拦,跑到楼下看望被集中看管的张友渔等同志们,鼓励大家保持革命者的气节,并表示:他向党中央负责,向同志们负责,只要他活着,一定要使全体同志安全撤回延安。
第二天,国民党重庆警备司令孙元良洋洋得意地跑来,吴玉章声色俱厉地警告他:“我们要坚守我们的岗位,不怕任何压力。我现在是已近七十岁的人了,从同盟会、辛亥革命以至现在,一切革命运动我都参加过。自参加革命以来,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常想得一适当死所,此地或者就是了。人谁不死?只要死得有价值,死一个人可以激励起千万个人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有不怕牺牲的光荣传统的。我要为革命党人共产党员保持最高尚的人格。……”接着,吴玉章强硬要求同《新华日报》负责人见面。
3月2日,报社负责人熊复、于刚同志在宪兵特务押送下前来。他们刚要向吴老汇报,一个特务就恶狠狠地说:“只许讲45分钟!”吴老厉声地说:“为什么?我们不是囚犯,难道连讲话的自由也没有了吗?我准备讲3个钟头”。那个特务就不敢吭声了。
在我党的坚决斗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国民党不得不答应“护送”我驻渝全体人员返回延安。?⒃


第8版()
专栏:

革新才能发展
——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北方片)观摩演出观后
陈阵
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北方片)观摩演出最近在天津胜利闭幕。这次观摩演出,展示了近一、二年来曲艺创作和演出的部分新成果,交流了经验,对繁荣曲艺创作、培养青年演员、改革和发展曲艺艺术,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加这次观摩演出的节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说有唱,有的赞扬了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出现的大好形势,有的歌颂了生产、学习、战斗以及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这次观摩演出的突出特点是短段曲目占大多数,现代题材的作品占大多数,中青年演员占大多数。通过这次观摩演出,涌现了一批比较成熟的曲艺作品、能演善唱的曲坛新人和勇于革新的曲艺音乐工作者。如天津市曲艺团,参加这次观摩演出的几乎全是中青年,而他们的节目却受到了好评。
粉碎“四人帮”以来,曲艺界长期存在“唱不如说”、鼓曲唱段的上座率不高的情况。这次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参加观摩演出的58个节目,基本上是说唱各半,旗鼓相当,而选到北京演出的19个节目中,动弦弄琴的就占了12个。涌现了《春来了》、《二泉映月》、《嘎达梅林赞歌》、《一场风波》、《大林还家》、《二嫂买锄》、《丰收桥》等优秀唱段和藉薇、高辉等一些曲坛新人。
鼓曲艺术受到欢迎的实践证明:曲艺只有走不断革新的道路,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观众,才能不断发展。如内蒙代表队这次带来的乌力格尔(蒙语说书)《嘎达梅林赞歌》,改变了过去自拉自唱的单调形式,增添了四名乐手和四名演员,丰富了表现力,加强了感染力。新疆代表队的单弦对唱《库尔班和帕提曼》,揉进了新疆民歌的旋律,贴切自然,颇有新意。再如河南坠子《一场风波》、《打箩筐》等段子,弦师也分角入戏,对唱对演,活跃了气氛,增添了风趣,加强了效果。这种从音乐到表演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第8版()
专栏:文艺出版简讯

《藏族民歌选》
中央民族学院编选的《藏族民歌选》一书,最近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入从解放以来搜集整理的近万首(包括西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四省藏族地区)藏族民歌资料中精选的优秀作品三百首。全书分六辑,内容有传统民歌和新民歌两部分。(民 文)


第8版()
专栏:文艺出版简讯

《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上海古籍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是著名古典诗词研究者刘永济先生生前在武汉大学任教时的讲义,选词133首,根据作品的时代、题材、风格、流派分为九类介绍给读者。书中对所选的词家在篇首都用浅近文言作简要的介绍。这部词选除了具有学术价值,也是一本普及读物。(萱文)


第8版()
专栏:文艺出版简讯

《白居易生活系年》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生活系年》一书最近已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比较详细的白居易年谱,全书23万字。它主要依据白氏的诗文,也引录了一些史籍和别人的诗作,考订了白居易的生平、行事、思想、交游等情况;书后并附有《白居易简要年表》。本书是研读品评白居易其诗其人的基础读物,也可以作为专家参考之用。
(张 劲)


第8版()
专栏:

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的话剧《孙中山伦敦蒙难记》剧照:孙中山(石维坚饰)来到伦敦后,找到广州起义的参加者、逃亡伦敦以洗衣为生的宋光福(狄凤程饰),要他在华侨中继续宣传革命,准备再次举行武装起义。 本报记者 陈志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