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在断桥边
谭湜
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中越边境最东端的东兴镇。这座小小的边城,位于与越南山水相连的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源于我国十万大山南麓的北仑河流到边境,成为中越两国的界河。北仑河碧流滔滔,下游最宽处也不过八九十米,枯水季节,人们涉足可过。
东兴镇同越南芒街镇隔河相望。1958年,我国提供物资和技术,由中越两国职工共同洒下辛勤的汗水,建起了一座连接东兴和芒街的公路大桥。为了纪念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中越双方一致同意把它命名为“友谊桥”。从此,两国人民探亲访友,相互往来,十分方便。特别是逢年过节,双方群众频繁过往,互相祝贺和联欢。年复一年,友谊桥畔呈现一派动人的友好景象。特别是在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我国人民支援越南人民的大量物资,源源不断地从桥上向南运去;在战火中搏斗的越南干部、战士和父老兄弟,一批批地通过友谊桥,前来东兴或我国南方休养、治疗。人们还清楚地记得,赶圩时,数以百计越南群众来到东兴,卖掉自己带来的土产和水产,买回各种日用百货。两国人民多么希望这种睦邻关系永远保持下去啊!
然而,此刻我们来到东兴,眼前却已景况全非。伫立江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国人民共同修建的友谊大桥已被越方炸断。纵目南望,越方一侧,河岸架着望不到头的铁丝网;田园荒芜,阒无人迹;从前肥沃的稻田,如今杂草丛生,草丛中竹尖桩隐约可见。东兴的同志告诉我们,这一带是越方的布雷区。芒街市一片死寂,许多房屋的屋顶已被拆除。从1980年3、4月份开始,越南当局强迫芒街全体居民南迁。昔日书声琅琅的黄文树中学,今天已变成阴森一片的兵营。在我国援建的横跨越方一侧河岔的另一座大桥上,越南当局还用中文写上了反华大字标语。河岸和附近的土丘上构筑了无数工事和暗堡,一个个枪眼,正对准我国。
陪同我们来到河岸的老杨指着我方一侧桥头的凉亭说:“看,这就是‘胡志明亭’,它的屋瓦是在越方用烈性炸药炸桥时被震落的……”
老杨同志是修建北仑河上的中越友谊桥的见证人。在漫长的岁月中,给他印象最深的,是1960年春天,他在这里亲眼看到越南人民敬爱的领袖、中国人民的朋友胡志明主席走过友谊桥的动人情景。
那是春节的前夕,云彩满天。上午约11点钟,我方桥头值班同志看到几个人从芒街那边走上大桥。近了,越来越近了,他们突然认出,走在前面身穿黄色中山服、胸前飘着长髯的,正是他们早就从照片上熟悉的面容——胡志明主席。陪同前来的还有黄文欢等好几位同志。这时刻,值班员们多么兴奋啊!他们上前举手敬礼。胡主席笑吟吟地边还礼、边亲切地用中国话说:“我是胡志明,我没有证件,到这边来看看行不行?”值班员们欢笑着,表示热情欢迎他老人家的到来……
胡主席在我方桥头检查站的台阶上坐下,点燃一支烟。他早听说桥头附近有个幼儿园,打算去参观。但幼儿园已改成东兴镇小学。这时快到上午放学时间了,一位女教师正带领学生站队。胡主席轻快地走上前,亲切地用中国话向孩子们问道:
“小朋友们好!你们认识我吗?”
“您是越南胡主席!”一个孩子抢先回答了。
“胡伯伯好!”老师和同学们欢叫着。
胡主席和随行人员把特意带来的两篮糖果分给孩子们,又高兴地听孩子们为他唱歌,然后到桥头凉亭坐下,深情地观赏四周的景色。东兴,在越南革命的艰苦岁月里,曾是越南许多革命干部进行活动的“荫蔽所”和大后方啊!
胡主席到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东兴。东兴的群众潮水般涌来。当胡主席告别时,人们向他热烈地鼓掌,一直把他送上友谊桥。
这次意外的访问,在东兴人民心中刻下难忘的记忆。而友谊桥头的凉亭,从此就被东兴群众称为“胡志明亭”。
第二天,河对岸的芒街市召开群众大会,东兴镇的党、政和各界群众代表两百多人应邀跨过友谊桥,参加了大会。这是一次充满友谊的大会。胡主席特意先用中国普通话和广东话向两国群众问好。接着就讲了从前他在广州与中国共产党人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经历,赞扬在长期艰苦革命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越中友谊。他衷心希望越中两国人民世代友好。讲话结束,在群众的热烈掌声中,他登上直升飞机离开了芒街……
美好的回忆结束了,东兴镇的同志愤慨地说:胡主席亲自走过的友谊桥,已被越方两次炸断。头一次是1979年2月19日,他们炸毁靠近南岸的一个桥墩和一根钢梁。这年8月又用烈性炸药把三个桥墩和钢梁炸塌。现在仅剩靠近北岸的一个桥墩和半截钢梁。而且,早在炸桥前,越南当局就已蛮横阻挠两岸人民的往来。有年春节,越方不让南岸群众过河同北岸亲属团聚,有个家庭只好把饭菜端到河心一个沙洲上,同来自北岸的亲属一起吃年饭。是啊,北仑河两岸人民的心是分不开的!
如今,越南当局已把东兴镇和周围地区列为他们袭击骚扰的重要目标,从好几个不同系统派出的特工队汇集芒街,不时派遣特工人员和“蛙人”潜入我国水陆边境。对岸越军经常打冷枪袭击我国从事生产的群众。越南当局的忘恩负义和血腥罪行,激起东兴人民的极大愤慨。
越南当局的疯狂反华,在越南群众中同样也是不得人心的。在东兴附近的越南难民聚居点,一位姓阮的越南大学生激愤地对我们说:“胡主席早就说过,越中关系是唇齿相依。今天黎笋一伙反华,但越南人民不反,我们不反……我相信中国,因此克服一切困难来中国。如今,我亲身体会到中国人民对越南难民是十分友好的,我衷心感谢。我相信,黎笋一伙的倒行逆施是长不了的,越中友谊终有一天会恢复!”


第7版()
专栏:

被驱赶与被迫害的(中国画) 陈忠志


第7版()
专栏:图片世界

“起飞”中的墨西哥
悠久的文化传统,雄伟的古金字塔,多采的雕刻和壁画艺术,瑰丽的自然景色……墨西哥是令人神往的。可是,更使人瞩目的,却是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近十多年来的经济“起飞”。
凡是来到墨西哥的人,总会从她的国旗和国徽上看到一只兀鹰叼着一条蛇,雄赳赳地站在仙人掌上,从而了解到这个奇特的图案,源于她的首都的非凡来历。据传说,很久以前,神曾给游牧的阿兹台克人以启示:看到一只鹰叼着蛇站在仙人掌上时,就可以在那儿定居、创业。人们终于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个荒岛上看到这种神奇的情景,于是就在那儿一步步地建立起自己的都城,这就是如今驰名世界的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
动人的传说,对于今天的墨西哥仍然富有象征意义。昔日殖民主义枷锁下的墨西哥,确是贫困落后,满目疮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十多年间,墨西哥人民却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祖国落后的面貌,创造了一个繁荣的国家。四十年来她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去年按人口平均收入达1,734美元。墨西哥,已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列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经济的“起飞”,给墨西哥人的生活带来美好的变化。新的建设、新的城镇,就象传说中的墨西哥城那样,不断地在昔日的荒野上出现。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坎昆,每年接待200多万游客,举世瞩目的南北首脑会议就在这里举行。滨海城市阿卡普尔科(见图),以其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太平洋岸边。它是墨西哥最重要的海港之一,又是新兴的旅游胜地。300余公里的高速公路,把它与墨西哥城紧密相联;蔚蓝的海水轻吻着洁白的沙滩,成群的旅客沐浴着明丽的阳光,游憩在碧海蓝天间;一座座错落有致的乳白色现代化高楼,在花木丛中拔地而起。这个绮丽的墨西哥海港城市,既回荡着劳动的赞歌,也洋溢着生活的情趣。可以说,新兴的阿卡普尔科,也是墨西哥经济“起飞”的一个缩影。 ·特安·
(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图片世界

美丽的丹麦
丹麦,人们称她“西北欧桥梁”,因她恰在波罗的海通向北海的咽喉要道,又是西欧、北欧陆上交通的枢纽。这个几乎为海洋环绕的国家,气候温和,花木繁茂,景色迷人。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如今的丹麦地域本是一片汪洋大海。以后气候转暖,海中产生的贝类经历万千年沉积,到第四纪时这里才逐渐形成陆地。经历了沧海变桑田的奇迹,丹麦以其妩媚的丰姿出现了。
大自然的变迁,给丹麦留下众多美丽、奇异的风景。许多丹麦人风趣地说,从地图上看,日德兰半岛的形状很象一位戴红绒帽的“圣诞老人”。这红绒帽的顶端,就是丹麦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斯卡晏角。在这里,斯卡格拉克海峡的波涛由西往东,卡特加特海峡的波涛由东向西,两股波涛在人们眼前相遇,激起欢乐的浪花,堪称海上奇观。日德兰半岛的西海岸是吸引夏季游客的好地方。那里洁白柔软的细沙,为海水浴者提供了舒适的休憩场地。
曾经诞生伟大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丹麦,确是个美丽的国家。然而,大自然几乎没有赐予她什么宝藏。勤劳智慧的丹麦人民,富于创造精神,经过长期的努力,已把她建设成为一个工农业高度发达的富国,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约1.3万美元,居于世界前列。
张宪一
(附图片)
在碧波荡漾的湖边,当年的丹麦王室宫殿——弗雷德里克斯堡亭亭而立。如今,它已成为国家历史博物馆。


第7版()
专栏:

她应该受审吗?
李成贵
她站在被告席上,瞪着两只大眼,看了看法官,又转向坐满人群的旁听席,大声问道:
“我应该站在这里吗?我有罪吗?”
法庭内一片寂静。
“你为什么抛弃自己的亲生儿女?”法官问。
“我……”
于是,这位年仅十七岁的但已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声泪俱下地开始了自己的申诉。
她叫特里塔菲娅,家住希腊雅典德拉白区,父亲是个普通工人,有9个孩子,最小的才3个月。全家老幼11口人拥挤地住在两间小房里,房间里除了床铺,一无所有。
父亲为了抚养家口,从早到晚在外面工作,积劳成疾,患了肾脏病。
为了给父亲减轻负担,为了给弟弟妹妹们腾出地方和省下面包,特里塔菲娅刚满14岁就穿上白纱裙,嫁给了一个比她年长一倍的男人,离开了家。
婚后她发现,丈夫经常出外赌博。在外面输了钱,回家就折磨她。前不久,她刚刚生下第二个小孩,丈夫竟把她连同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一起赶出了家门。
往哪里去呢?
她只好重新回到父母身边。本来就拥挤的住房和有限的面包,又多了三口人,三张嘴。睡在哪里?吃什么?
为了生活,她来到救济部门请求帮助。接待人员说,她应该到慈善机构去。
她来到慈善机构,接待人员对她深表同情,但是告诉她,应该到母婴保护机构去。
她来到母婴保护机构,接待人员十分热情地听完她的诉说,答应帮助解决。但条件是,要她放弃做母亲的权利,把孩子交给他们,永远忘掉……
“什么?让我卖孩子?!不,再穷再苦,我也不卖自己的儿女!”她愤怒地吼叫着,离开了这个母婴保护机构。
父亲病在家里,弟妹们都幼小,她虽然大一点,但有儿女牵累:一个两岁半,一个才六个月。她无法工作。怎么办呢?
她多次徘徊在慈善机构楼前。最后,一天夜里,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婴儿车里,在他们身边放了饼干和奶瓶,把小车推到了慈善机构门口,亲了亲孩子们的脸蛋,说了一句“妈妈对不起你们”,就忍着难言的痛苦跑开了。
但,她并没有走远。她躲在附近一个角落里,期待着有好心人能收养下她的孩子。可是,两个孩子突然大声哭起来,大孩子喊着妈妈。儿女的哭叫声撕碎了母亲的心,她晕倒在地上了……
9月11日,比雷埃夫斯地方法院开庭审讯,她被指控犯有弃婴罪。
法官:“你作为母亲,同所有父母一样,有义务抚养自己的儿女。可是你却抛弃了他们。”
特里塔菲娅:“我并不愿意这样做。可是,当时我是在得不到任何人、任何部门帮助的绝望中才这样做的。您说,为了生活,我应该怎么办?”
法官:“这你不应问我,你要问自己!”
……许多邻居出庭作证,他们都证实了年轻母亲的家境,证实了她是爱儿女的。
两个小时后,法官不得不宣布特里塔菲娅无罪。这时,旁听席上的群众热烈鼓起掌来。
年轻的母亲一手抱着女儿、一手领着儿子离开了法院。人们用同情的眼光伴送她远去,同时陷入迷惘和沉思:她是无罪的,不该受到审讯。那么,受审的应该是谁呢?她今后将如何生活下去呢?
(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外国谚语
△要想上梯子必须从底下爬起。
(德国)
△善始是工作的一半。(德国)
△认识到自己无知的人绝不是傻子。
(西班牙)
△不必要的自辩等于对自己谴责。
(西班牙)
△纵使你知道一千件事,也要请教知道一件事的人。
(土耳其)
△无知和瞎子一样。(印度)
△一本书老是合着,不过是一块石头。
(英国)
李视岐 辑译


第7版()
专栏:

神秘的鸟类“集体自杀”
人们一再听到有关鲸的“集体自杀”的奇闻,还没听说过鸟类也有“集体自杀”。可是,印度阿萨姆邦北卡恰尔县贾廷加村,每年八至十月,都发生成千上万只各种飞鸟“集体自杀”的怪事,“自杀”地点就在贾廷加村到附近火车站之间的地段上。这期间每遇阴雨刮风、浓云密布的天气,一到夜晚,各种鸟儿就飞到这里,一头猛撞到电杆、电灯等物上,随即纷纷落地而死。“寻短见”的鸟儿种类繁多,其中包括牛背鹭、啄木鸟和好几种美丽的翠鸟。那些撞伤未死的鸟儿,既不肯飞走,也不再进食,直至死亡。据村民们回忆,这种现象最早发生于一九○五年。当时村民们在一个暴雨之夜举着火把去寻找一头失踪的水牛,突然间,鸟儿在他们周围纷纷跌撞下来。这种情况以后连年不断。起初,村民们还把这看作是神给他们的恩赐,以帮助他们度过饥馑呢!
贾廷加村是一个山区村庄,面积仅二平方公里,海拔七百六十米,附近最高的山峰为二千米。在贾廷加村“集体自杀”的鸟类,不仅有当地的,还有外地飞来的。一位特意到此观察、研究的印度学者计算,约有十八种鸟是从外地飞来“自尽”的,其中有的属水禽,而当地既无湖泊,亦无水泽。这位学者做过一个试验:在他住房阳台上装了一盏电灯,当晚即有鸟儿猛撞过来,当时未死的,学者给它们喂食,它们也不肯吃。今年九月间,阿萨姆邦森林局专门派人到这个村子观察,在不到两个星期里,他们就发现有一千五百只不同种类的鸟儿在此“自杀”身亡。
贾廷加村年年发生的鸟类“集体自杀”,原因至今尚未弄清。有的印度科学工作者认为可能是当地地磁或空气中带电强度对鸟类产生独特的刺激作用所致。但这仅是一种猜测,尚未得到科学证实。
·辛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