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莱茵河畔
李云飞
在西德逗留期间,我们曾从法兰克福沿莱茵河而下,前去动力之乡埃森,沿途领略了莱茵河畔的旖旎风光,也目睹了一个发达的工业区的图景。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流经西德,从荷兰入海,全长1,326公里。它纵贯西德南北865公里,是西德水上交通运输的大动脉,也是西欧一条主要的国际航道。从法兰克福附近的美因兹城到杜塞尔多夫,为莱茵河的中游地区。这一带不仅工业集中,农业也很发达,果树繁茂,葡萄尤其闻名。西德朋友说,沿河许多村镇的名称,都与当地酿造的酒有关。难怪西德有这样一句谚语:“莱茵地方——游览之境;莱茵地方——美酒之乡。”站在山上眺望,但见莱茵河水缓缓流动,船只徐徐前行;两岸葡萄和果树一片葱翠清香;红瓦掩映在绿树丛中,古堡屹立于高坡之上;汽车穿梭奔驰,游人不绝于途。令人景仰的是,马克思就诞生在这里,并且在这一带从事过早期革命活动。这里也是哺育过音乐家贝多芬和诗人海涅的地方。
著名的鲁尔工业区就在莱茵河畔。这里有许多大型工矿企业,人口密度也仅次于巴黎和伦敦地区。但给我们深刻印象的却是那里的绿色,视线所及,满目苍郁葱茏。即使在鲁尔工业区的首邑埃森,也是如此。那里虽然有一家矿业公司拥有12万名工人和据说是西欧最大的煤矿以及世界最大的炼焦厂,同时也有一座占地70公顷、每年游人达四、五百万的大公园,还有许多人造的森林与湖泊。一些工厂看起来简直象是隐藏在密林深处。西德政府和人民在发展生产的同时非常注重绿化。据了解,全国四分之一的面积为森林所覆盖。尽管其中400万公顷属于国家,300万公顷属于私人,由于制订了严密的森林法,任何人也不能随意砍伐。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庭院里种花栽草。因此,那里可以说是无山不青,无地不绿。
莱茵河畔的景色是绮丽的,但莱茵河本身却是一条污染严重的河流。现在的污染程度是1949年的20倍。这对于依靠莱茵河取得饮水的沿岸1,000万西德人和荷兰人是个极大的危害。虽然西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订了反污染法,在某些地方也有一定的效果,只是莱茵河的污染情况仍然每况愈下。据说到本世纪末,居住在莱茵河畔的人口的饮水量会增加一倍半。如此下去,不仅地面水不能饮用,地下水也会由于渗透而受到污染。
离波恩不远的莱茵河上有一个地方叫罗累莱。这是一座突出在河上的山岩。传说古时候有一个魔女坐在这座巉岩的顶上,用美妙的歌声引诱河上的船夫,使之神魂颠倒,遭致覆舟之灾。我们在罗累莱对岸的饭店休息时,话题很自然地从这则古代传说谈到人们所普遍关注的、新近在西德出现的和平主义运动。由于苏联不断地施展威逼加利诱的两手策略,加上长期相对和平的环境,在一些人中,特别是青年中滋长了和平主义、中立主义的思想。我们在西德时就不止一次地看到过所谓的和平主义运动组织的规模相当大的示威游行。不过,大部分人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很清醒的。正如同行的一位西德朋友所说的:“我们谁都希望和平,可是首先必须弄清楚和平的威胁来自何方?而当前对西欧和平的主要威胁是苏联。”的确,苏联部署在欧洲的大约250枚SS—20核导弹,其中大部分已经瞄准西欧各国,并且每隔五天还要增加一枚新导弹,这难道不是一种严酷而不能回避的现实吗?
环视周围宜人的景色,面对矗立在河中的罗累莱,使人想起了海涅那首题为《罗累莱》的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的最后两段是这样的:
“小船里的船夫
感到狂想的痛苦;
他不看水里的暗礁,
却只是仰望高处。
我知道,最后波浪
吞没了船夫和小船;
罗累莱用她的歌唱
造下了这场灾难。
据说至今每当游艇开到这里,船上的乐队往往要奏起《罗累莱》这支歌曲。愿人们永远不要忘记罗累莱!


第7版()
专栏:

突尼斯巡礼
本报记者 柯月霖
在突尼斯逗留的时间虽然不长,却看到了这个国家独立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比塞大是突尼斯北部的一个省,突尼斯人民被外国奴役统治的辛酸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殖民统治的年代里,这个位于地中海滨的重镇沦为外国军事基地,唯一的工业便是为占领军服务的修船厂。岂止比塞大,整个突尼斯都是殖民主义者贪婪以求的目标。为了掠夺的需要,在这个国家只办起了几家外国资本控制的磷酸盐矿和一些原料加工场。过去的突尼斯,真是一贫如洗!
今天,突尼斯的面貌完全变了样。我们的访问也是从比塞大开始的。昔日为殖民统治服务的军事基地,已经变成了面向全国的工业基地,在这里办起了炼油厂、机械厂、钢铁厂、造船厂、水泥厂以及轻纺企业。为了发展农业,这里正在大兴水利,修建大型水库和水渠。我们深深感到,比塞大是今日突尼斯的缩影。
新兴旅游城市苏斯又是另一番面貌。那沿着海滩兴建的一排排新式旅馆,既有阿拉伯民族式的,也有古堡式、宫殿式的,在蓝天和碧波的衬托下,在亭亭如盖的椰枣树的掩映下,五光十色,别具一格。然而,当地人会告诉你,这里原来是野草没胫的荒凉海滩,通过人民勤劳的双手,把它改造成了诱人的旅游区。类似这样的旅游中心,在突尼斯共有七个,为国家挣得可观的外汇。
在突尼斯市郊区,正在大兴土木。高楼平地而起。特别是一座座小巧玲珑的别墅,内有花圃,外围低墙,宁静雅致,舒适美观。这些住宅都是由国家提供财政补贴,减少信贷利息,发动群众兴建起来的。目前,突尼斯正在实施宏大的建房计划。从1969至1979年,全国已建成9万套住宅。第五个五年计划(1977—1981)则要求8万套住宅落成。为了加快建房速度,在突尼斯、苏斯和斯法克斯还修建了三个预制构件厂。突尼斯农民世代居住的茅屋也正逐渐被新型住宅所代替。
独立二十多年来,突尼斯人民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突尼斯朋友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从1956年到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3倍。特别在最近的十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3%。1980年,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达1,160美元。这在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中,是比较突出的。
因地、因时地制订经济政策,对实践证明不合时宜的政策及时进行调整,是促进突尼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刚独立时,由于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突尼斯的经济曾经走过一段弯路。政府为此进行了调整,采取了比较灵活的经济政策,即有限制的“自由经济政策”,鼓励私人和外国资本投资;在农业体制上实行国营、集体和私人三种方式并举,纠正了强迫农民参加合作社的冒进作法。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经济逐渐有了起色。以工业生产指数为例,如以1970年为100,1979年则达到207,增长速度相当快。由于注意发展农业,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6年的63.32万吨增加到1980年的120万吨。在不宜种植粮食的地区大力发展了橄榄生产,橄榄油是突尼斯的外汇来源之一。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有所提高。突尼斯的市场比较繁荣,群众的购买力也较高。据统计,从1971年至1980年,人民的平均收入,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净增50%。工资的增长超过通货膨胀的速度。政府还通过物价补贴,减免低收入者所得税,扩大社会福利等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因此,全国局势基本稳定,这对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个有力的保证。
在突尼斯,教育事业受到普遍的重视。每五个突尼斯人中就有一人在学校学习。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达99%。国家预算的三分之一用于教育事业。为了迅速扩充技术人员队伍,全国共有五所培养工程师的高等院校,六所培养农业技术人员的农学院。政府还设立了就业和职业培训劳动局,统一领导分设全国各地的60多所职业培训和进修中心,10多年来培训了30万人,使大批失学青年掌握了技术,获得了出路。
从明年开始,突尼斯将实行第六个五年计划,投资额达88亿第纳尔,比上一个五年计划增长100%。这次投资重点,一是发展工业,使突尼斯从目前的加工、装配工业发展成能生产半成品、成品和机械设备;二是发展农业,通过兴修水利等措施,使突尼斯能达到粮食自给;三是解决就业问题,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要求每年解决65,000人就业。这个计划的实现,将使突尼斯的面貌发生更大的变化。


第7版()
专栏:

掩映在椰枣树丛中的阿拉伯式旅馆。
本报记者 张启常摄


第7版()
专栏:

勃兰特委员会《报告》评介
王鼎咏
去年2月,西德前总理维利·勃兰特领导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即“勃兰特委员会”),向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提交了一份改进南北经济关系的报告,题为《北方与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
勃兰特委员会报告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代表西方垄断财团中一部分开明人士的见解,而且是在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它指出目前的南北关系问题是关系到世界“毁灭还是发展”的大事。它主张为了争取世界的生存,应当“实现一个建立在契约而不是地位,协商一致而不是强制的基础上的全球社会”,同时需要结束贫困和饥饿,发展文化和科学,缩小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消除歧视,逐步达到机会均等。它建议召开“求生存的最高级会议”,以求“促进国际社会解决最迫切问题的努力”。
这份《报告》用丰富的材料说明二次大战后南方和北方的经济情况,指出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悬殊。它提出改革不合理经济关系的一系列主张和建议;呼吁北方向南方大量转移资金,解决北方资本“过剩”和南方资金不足问题;呼吁扩大世界贸易与市场,反对“保护主义”,稳定初级产品价格;呼吁保护世界环境和资源,力促石油价格指数化。《报告》还对于世界货币、金融、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海洋、太空以及裁军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提出许多独到见解。《报告》特别强调,有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如安全与和平、发展的目标、货币制度、环境保护、能源以及空间和海洋资源的管理等”仅在国家一级或地区一级是不能解决的。
它还认为目前世界经济实际上是“一团糟”,所有国家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都受到损害。它预言,八十年代所面临的危险,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严重得多。现在,迫切需要南北双方共同实行一项以行动为基础的计划,以建立一种合理而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此,《报告》提出了一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任务和1980—1985年的应急计划。
《报告》的基本思想理论体系实际上是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理论在国际范围内的运用。也就是说,《报告》企图通过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来提高发展中国家购买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也就是利用南方潜在的广阔市场,来弥补北方的“需求不足”,以刺激发达国家扩大生产、增加就业,挽救北方的危机。《报告》强调南北相互依存关系,并力促改良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这是积极的。但是,《报告》仍然是从发达国家的利益出发,对于南方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缺乏深刻分析,它所提出的许多改良措施,虽然受到国际社会如西欧和日本的一部分人士的支持,但也遭到保守力量如美、英一部分人士的反对。另外,《报告》提出的一些主张也不现实,例如,对裁军、“全球一家”和征收“国际税”等设想都是如此。《报告》对于苏联的霸权主义也抱有幻想,这些都是它的严重缺陷。


第7版()
专栏:

“大西国”寻踪
朱福铮
法国弗拉马里翁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法国著名海洋学家雅克—伊夫·库斯托与伊夫·帕卡莱合写的《大西国寻踪》一书。
“大西国”(又译为亚特兰提斯)的传说是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地球上一块突然消失了的文明陆地,可能存在于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两座山——海勾力士擎天柱以西,白浪涛涛的大西洋之中。
几千年来,公元前十五世纪东地中海诸岛上的米诺斯文化的突然消失一直是古希腊历史上的一个谜。不久前,希腊考古学家斯皮罗斯·马利纳托斯教授首次提出了这样的论点:公元前1450年前后,克里特岛以北的塞拉岛(即桑托林岛)上的火山爆发所引起的海啸席卷了克里特岛,使那里的米诺斯文明毁于一旦。今天,人们在那里看到和找到的只是残败的宫殿、栩栩如生的壁画、精美的陶器和刻有神秘文字的书板……
正是根据这一假说,库斯托偕同考古学家克里托斯博士共同率领考察队,乘海洋考察船“卡利普索”号和“于利斯”号驶往位于克里特岛以北的迪亚岛。库斯托和他的同事们潜入爱琴海中,发现一个双耳尖底瓮的颈部、一尊雕像的手臂、一大堆陶器、一个水下海港和一些沉船的骨架。在迪亚岛上,他们也发现克里特人的许多遗物。这些文物的发现,使他们认为,迪亚岛是古代克里特岛的一个重要港口,它在三千年当中一直是地中海的主要通道。
考察队在直升飞机上拍下了迪亚岛的全景,通过对照片的分析,他们发现在圣乔治湾,有一个水下海角,这个海角的边缘相当整齐,完全是人工造成的。这一重大发现,使他们有根据推测:如果“大西国”不在大西洋上的话,那它是有可能消失在东地中海之中的。
库斯托不胜感慨。他在书中写道:“我不能相信,这派荒凉景象会是人类所致。此刻,‘大西国’突然消失殆尽的传说油然浮现在我脑海之中。那海底大堆大堆的石块,多科斯岛、迪亚岛和普西拉岛附近的古物残迹,水底下的港湾,这一切的一切都不禁使我感到,米诺斯的文明是毁于一次空前绝后的大灾难的。我越来越感到,克里特岛也许就是柏拉图所说的那个被巨涛吞没的陆地……”
“如果这个假说值得考虑的话,这个谜的谜底就在塞拉岛。在那里,公元前十五世纪时,即青铜器时代的克里特文化濒于衰败之际,这座岛上的火山爆发了,在爆发之后,大量的火山灰就已覆盖了这片陆地和海洋。这次极为猛烈的爆发相当于几百枚投在广岛的原子弹,它使爱琴海上掀起了100米高的海啸,因此,有关这块土地的传说便从史前一直流传至今……”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空中火车
火车是常见的运输工具。地下火车渐渐多起来。目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还有空中火车。
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都波恩以北的乌珀塔尔市及其附近就建有空中火车道。
这条空中铁道建于1900年,第二年正式运行。铁道线不长,火车跑完全程只需半小时,它连结着几个小的工业城市,共设17个车站。行驶在这条铁道上的火车,它的轮子是装在车顶上的。
每天乘空中火车的人约5万人。从正式运行以来,已有13亿人次乘过这种有趣的火车。火车运行总里程累计已达到2.7亿公里。
空中铁道使用的所有列车,在1972年至1974年间,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进行了更新,使乘客更感到舒适、惬意。
(林)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无臂小提琴手
西德有一个名叫坎翁腾的用脚来演奏的小提琴手。他一生下来就残废,没有双臂。长大后,就练习用脚来吃饭、穿衣、写字。后来还学会了游泳、打字、射击。他还从小练习拉小提琴。一开始,他从朋友那里借来一把旧小提琴,把它绑在椅子上,用右脚按琴弦,左脚拉琴弓,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最后他竟然能登台向观众演奏了。在一次公开演出中,突然,他的小提琴的一根琴弦断了,他马上就用脚换上了一根新弦,继续演奏,观众立即报之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每次演出结束后,他不得不用脚跟同前来向他祝贺的观众握手。(良)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阿根廷沿海出现“红潮”
据阿根廷《新闻报》最近报道,阿根廷大西洋沿岸出现了一种称为“红潮”的污染现象,它危害某些海洋生物。
“红潮”是以被污染的海水的颜色而得名。它是由含有毒素的浮游微生物引起的。这种污染现象对鱼类无害,但对藻类、蠔等软体动物则有害。人食用了被污染的软体动物,会引起严重中毒,有时还会造成死亡。目前,阿根廷沿海各省政府正密切注意“红潮”的情况。(新华社)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七十九天划舟二千六百公里
日本二十六岁的公司职员富樫仁资,划一条小船,用79天时间,从日本九州的下关沿日本海北上到达本州最北端的青森,行程约2,600公里。富樫是7月2日出发,9月18日到达目的地的。这条名为“大西洋”号的小船是用强化塑料制造的,长5米,宽60厘米。(新华社)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毒气检测器
美国多伦多大学的一位化学教授发明了一种毒气检测器。这种新仪器非常轻便,可以安放在衣领尖部。检测器能测量各种气体的积累量,如化肥中散发的氨气,发动机或各种化工产品中散发的一氧化碳、苯、氯乙烯等。它的最大优点是通过试剂的颜色变化,直接读出数值,工人便可知道自己是否已吸入了过量的毒气。(初)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不怕烫的老鼠
在拉丁美洲厄瓜多尔的动物园里,有一种名贵的动物——烫鼠。它需要生活在摄氏一百度左右的高温中,如将它放在沸腾的开水里,它更加活泼地浮上浮下,东窜西游。原来,这种奇特的烫鼠产在希腊维库拉热泉,这座热泉温度高达摄氏九十度,烫鼠长年生活在高温的水中,就形成了不怕烫的习性。(声)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超声波导向器
英国波拉洛依特电器公司研制成功一种专为盲人服务的超声波导向器。这种导向器由装有电池的高频脉冲发射器和带有语言综合仪的测距器组成。使用时,只要轻轻按一下高频脉冲发射器的按钮,高频脉冲就会连续发出,遇到障碍物后便折回到测距器;测距器接收到信号后会自动报出障碍物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这种超声波导向器在盲人中颇受欢迎。(利)


第7版()
专栏:

发展中国家面临烧柴问题
第八届世界林业大会把烧柴短缺叫做“穷苦人的能源危机”。印尼森林资源丰富,但在人口稠密的爪哇中部和东部,烧柴也非常紧张。西非一些地方已把一天两顿饭改为一顿。在尼泊尔和海地,烧柴短缺已迫使许多家庭改变饮食方式,天天尽量吃不经烧煮的食品。非洲萨赫勒地区的一个城市居民,几年前走出不到五十公里便能弄到烧柴,而现在打柴至少要走出一百公里。坦桑尼亚中部每个普通家庭为解决烧柴,平均一年要用二百五十至三百个工。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认为,木柴不够就烧干粪和秸秆,实际上等于烧粮食。
据世界银行发表的一个题为“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问题”的报告,认为以薪柴为主要燃料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第二次能源危机”。贫穷国家的能源有一半到四分之三靠木柴、炭、秸秆、干粪,非洲这一比重估计达到百分之七十至九十。
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年消耗百分之一点三,即一千至一千五百万公顷。据估计,每年烧掉的粪肥相当于二百万吨氮、磷肥。报告指出,为满足烧饭取暖需要,到本世纪末,发展中国家约需营造五千万公顷薪炭林,这相当于现在世界造林规模的五倍,非洲造林规模的十五倍。
林岩


第7版()
专栏:

老年运动员
印度76岁的古拉布·辛格(下图)今年1月9日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的一次国际体育比赛中参加跳远比赛,并以4.27米的成绩获得了金牌,创70岁以上高龄的跳远世界纪录。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