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值得重视的一亿五千万
统计数字告诉我们,1980年,我国已培养出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毕业生两亿零二百二十九万人,其中输送到农业战线的就将近一亿五千万人之多。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一亿五千万农村雄厚的智力资源,将会极大地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但是,由于我们对人的使用和管理不够科学,造成了人力和人才上的很大浪费,这一亿五千万知识力量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据湖北省荆州、孝感等地区60个大队的调查,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不包括高小毕业生)占青年的56.1%,有效使用率只占总劳力的9.6%。农村中一些青年说:“学了数理化,生产不用它,干活靠力气,文化白糟蹋。”这种严重浪费状况决非存在于一省,一县,一个公社,而是有着普遍的代表性。
培养这些知识青年,国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对他们的忽视,就是一个严重的浪费,而且更严重的还在于许多知识青年由于所学的知识得不到运用,知识迅速退化,有的还有成为“新文盲”的危险。
为了解决农村人才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建立县、社、大队三级的农村科技管理组织。这个组织既抓农村科技事业的发展,也要抓农村科技人才的使用和管理。
二、为农业战线的各类人才设立职称制度。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当农民要经过考试取得绿色证书才行。我们有些农村社队对参加学习的青年进行考试,颁发不同等级的技术职称,确定不同等级的工分,受到了青年的欢迎。
三、要为农业战线做出贡献的青年设奖。根据成绩的大小,划分不同的等级,以资鼓励。还可以在县一级单位,设立农村青年科技事业基金会。凡确有发明创造的农村青年,经个人申请,可由基金会给他们一定的物质资助。
四、由农业出版社为农村青年出一本综合性刊物,鼓励、引导农村青年热爱祖国,建设家乡,自学成才。
五、建立各种制度,首先要建立择优录用人才的制度。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在农科、农机、农电、畜牧、园艺、造林、教育、医疗、卫生、财会及各种类型的社队企业等方面,将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的人员充实进去。择优录取,是保证这些人员技术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
过去由于习惯势力及认识的片面性,造成了一些农村青年对成才认识的狭隘眼界,似乎只有考大学、当文学家、做工程师才有出路。这完全是对成才的一种误解。就农村来说,有不少东西,你只要钻进去,弄懂弄通它,利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加以总结提高,就是一门了不起的学问。近年来,有许多农村知识青年,怀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满腔热忱,刻苦钻研,自学成才,对农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成才的事例,给广大农村青年作出了榜样。
唐岩利 刘福祥
(原载《人才》杂志1981年10月号)


第3版()
专栏:

调整科技队伍 适应经济需要
常州、无锡两地调整科技队伍情况的调查
国务院科技干部局政策研究室
通过哪些途径、采用什么办法调整科技队伍,才能适应国民经济调整和科技工作发展的需要?这是当前科技干部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常州、无锡两地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两地科技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数量少,工程技术人员仅占工业部门职工总数的3.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分布不合理。机械、电子行业的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是轻纺行业的3倍,全民企业是集体企业的10倍,不少小工厂没有技术人员。
近年来,两地为适应当地国民经济调整的实际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办法调整科技队伍。
一、从组织上合理调配科技干部。首先,两地都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从一些大城市、中央各部委所属科研单位及军工企业中调进了一大批科技人员。这些人员主要分配给轻纺工业和小企业。目前两地还准备继续调进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搞好人才配套。其次是,调整专业归队的科技人员。两地把近1,500名用非所学的科技人员,大部分支援了轻纺工业,不少人到了集体企业。常州今年又从全民企业调配29名科技人员到集体企业。市里制定了全民企业的干部调入集体企业有关待遇的文件,从政治待遇、编制到工资福利等作了明确规定,注意兼顾调出、调入单位的利益,合理处理调出人员在专业和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使调配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两地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在一定范围内招聘科技人才。常州市人民政府规定了招聘的范围、原则和实施办法。按照市里的统一规定,一些单位目前正在稳步开展招聘工作。科技人员在有关组织领导批准同意下可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专业工作,招聘单位经过市里同意可在一定范围内择优用人。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掘人才,也推动了解决用非所学和用非所长的问题。
二、通过四种技术转移方式,合理使用科技力量。第一,积极组织原来从事军工、重工业生产的科技人员为轻纺和民用工业服务。常州机械行业组织8个厂的科技人员承担自行车生产线的专机设计制造任务。无锡一个原来承担国防试验任务的研究所,现在扩大业务范围,承包国内外民用测试任务100多项。
第二,针对小企业、集体企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产品竞争力差的情况,积极组织全民企业和集体企业实行联合或联营。联合后经济上有了联系,能够统一使用科技人员,便于实现技术力量的转移。例如无锡棉纺三厂与山北公社联营后,抽调了19名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公社搞好技术工作。
第三,组织全市性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集中使用技术力量。如常州市为解决节能问题,通过学会的渠道,集中全市100多名节能专业人员进行技术论证和咨询。
第四,组织跨地区、跨部门的厂所挂钩。如常州市同全国82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协作科研项目100多个。无锡减震器厂聘请了全国各地15名教授和研究员当顾问。
三、通过人员培训,壮大科技队伍。选送在职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到大专院校、电视大学以及业余大学、职工大学进修学习。对科技人员进行在职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常州、无锡两地的经验说明,在当前干部制度、人事制度没有进行根本改革的情况下,调整科技队伍不是毫无办法的。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转移,组织科技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就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应当大力提倡。


第3版()
专栏:

振华机械科技咨询服务公司正式营业
本报讯 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试办的第一机械工业部振华机械科学技术咨询服务公司,已于9月中旬正式对外营业。
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及其所属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机电研究所、标准化研究所、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沈阳铸造研究所、郑州机械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等单位,有职工5,600多人,设备仪器1万余台套,设有27个专业,出版20种专业科技期刊,科研和技术力量均比较雄厚。
这个公司技术咨询服务的内容包括:承办机械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转让;为用户提供机电产品的技术经济、市场需求的预测和咨询;为用户选购机电产品提供技术咨询;提供有关试验测试和加工制造等技术服务;为组织专业培训、讲学、学术活动等提供服务;为引进技术的掌握、消化和发展进行合作,等等。


第3版()
专栏:教学小议

不要让学生做分数的奴隶
夏晓林
朋友告诉我,北京某小学最近将语文、数学考试的及格标准从60分一下子提高到95分,并规定凡考试成绩低于95分的学生统统都要补考。听罢,顿时为该校的孩子们捏一把汗,小小年纪本来学习负担就重,这一来他们就更要拚命死记硬背,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
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考查和评定,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分数象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教与学两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师生总结经验,找出薄弱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分数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督促作用,但这种作用不能夸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主要是靠正确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分数。如果过分夸大分数的督促作用,就会使学生为追求分数而学习,失去可贵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后果将是很不好的。


第3版()
专栏:

全国学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将举办
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
热烈欢迎台湾大学生参加
本报讯 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鼓励并推动我国大学生开展书法活动,丰富和充实课余生活,全国学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决定联合举办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
竞赛的作品将由各地高等院校学生会在学生中征集推荐。参加竞赛的字体有楷、行、隶、草、篆5种,以楷、行为主;字形不拘,大、中、小均可;作品的纸张尺寸及书写内容由作者自定。全国学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将组成由著名书法家参加的评审委员会评审。收稿截止期为今年12月20日。评选结果将于1982年1月公布。
全国学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热烈欢迎台湾大学生参加书法竞赛。凡台湾大学生的作品,可径寄北京全国学联。
吴学范


第3版()
专栏:

引进国外优良品种 供给生产科研利用
我国作物引种工作成效显著
本报讯 近十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通过多种途径,先后从8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引入农作物、果树等种质材料43,000多份。经有关单位试种鉴定,其中一批各具特点的品种已陆续提供给生产及育种科研单位利用,成效显著。
从国外引种作物是品种资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在充分发掘、利用本国作物种质资源的同时,有计划地引入国外优良品种及其它种质材料,进行深入的鉴定研究,提供利用,对发展本国农业生产及育种科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从国外引种作物大体分三种形式:一是直接利用。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我国已直接利用国外各种农作物及果树品种50多个。如具有矮秆、高产特点的菲律宾水稻“国际稻8号”,在我国南方最大推广面积曾达850多万亩;矮秆抗倒伏、适应性较好的墨西哥春小麦“他诺瑞”、“波塔姆”等十余个品种,推广面积达1,200万亩,平均增产10—20%;不含芥酸、产量高、含油量高的加拿大油菜“奥罗”,在我国青海、甘肃、新疆推广面积已达7万余亩。
二是间接利用,即采用国外种质作原始材料,育成我国自己的优良新品种。如我国南方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中,广泛利用东南亚的种质进行测交,找到了合适的恢复系,较快地直接用于生产。
第三种形式是引进新种质,丰富我国的资源宝库。已引入的新材料中比较突出的有糖源植物甜菊。这种作物叶中糖甙的甜度为蔗糖的150—300倍,可代替合成糖料做低热食品,在医药上对防治糖尿病、肥胖病,心脏病及小儿虫齿等均有一定疗效。现在我国已有25个省、市、自治区试种成功。自美国引入的“爱字棉63—69”、“派马斯特784”等棉花品种,其籽无棉毒素,榨油后的籽仁粉含蛋白质50%左右,并含有维生素甲、丙等,可制食品。江苏、河南等省的有关单位已利用其作原始材料,选育出我国自己的无棉毒素棉花品种。
刘小云


第3版()
专栏:

采用电子计算机分析心电图脑电图
为脑和心脏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途径
本报讯 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主持召开的《噪声对脑电和心电影响的计算机分析》科研成果鉴定会上获悉:采用电子计算机分析心电图和脑电图,可以协助早期诊断心脏病和脑系科疾病。
这项科学发现,是副研究员封根泉、方丹群和主治医师李宗浩等中青年科技人员在研究噪声对人体影响的过程中,采用电子计算机分析脑电图而获得的。在这之前,北京一些工厂的工人受职业性噪声影响,感到头痛、头晕、失眠,到医院做脑电图却往往反映不出。后来,用电子计算机对这些脑电图加以分析,所得的指标则反映出噪声对大脑的影响,而且脑电反映与所受的噪声污染程度相对应。这一发现先是在国外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尔后又引起了北京市一些医疗单位的注意。他们认为,上述研究既然能够反映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早期诊断的指标,扩大应用于心电图方面。为此,中国环境科学院和北京市劳保所联合组成的环境物理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与急救医学研究室、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铁道部劳卫所、北京友谊医院等成立协作组,在今年上半年结合噪声标准的研究工作,对上述指标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对1,000人次的正常人、病人和不同强度噪声影响下的工人的心、脑电图进行电子计算机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指标不仅能反映噪声对脑电和心电的某些影响,而且能对“脑电图临床目测已经恢复正常”的脑病(癫痫和脑震荡)病人,以及“心电图目测已经恢复正常”的心肌梗塞病人达到70%的诊断率。这说明,这一研究成果可为脑和心脏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有希望的途径。
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疾病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很高。而常规的心电图、脑电图检查,主要靠目测诊断,诊断率一般不高,有些病人主诉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状,心电图目测检查却没有相应的反映。如果用电子计算机分析心、脑电图,提高诊断率,则可早期发现,及时救治。


第3版()
专栏:科学知识

富饶无比的南极海域
根据考察,南极海域是世界海洋生产力最高的海区之一,它具有的生物量要比世界上其它任何水域都大得多。随着人类对动物蛋白需要量的增长,许多国家对南极海域的生物资源日趋关切。
南极海域生物繁茂,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海区里阳光照射充足,便于海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二是南极海域里有海水上升流存在,使得海水中营养盐类格外富足。有人把这里的营养丰富的海水喻为“肉汁汤”,为海洋动植物生存与繁殖提供了良好场所。南极海洋生物链很短,它仅有三个环节,即:硅藻→磷虾→鲸类和其它动物。
硅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通常呈黄色、褐色和绿色,是南极浮游植物中最主要的成分。硅藻的繁衍能力极强,在理想状况下,一个硅藻在一个月之内可繁殖10亿个后代。
硅藻的大量生长为海域内几亿吨至几十亿吨磷虾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磷虾用途甚广,它将是人类大有希望的蛋白质来源之一。磷虾是南极生态系中一种关键性的生物,没有它,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鲸类、企鹅和海豹等。有人认为,把磷虾作为南极生物的象征比起企鹅来说更为恰当。
南极海域里的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其个体大的可达30多万斤,最小的也有四、五千斤。南极洲海岸和南极群岛上的海豹种类也很多,估计共有4,000万只左右,一些海豹的毛皮十分珍贵。繁殖栖息在南极群岛和沿岸上的海鸟有几十种,其中企鹅就占所有鸟类数量的99%。据估计,整个海域里的企鹅、信天翁、贼鸥、燕鸥和海燕等全部鸟类的个体总数约为2亿只之多。南极鸟类爱群居,繁殖季节很短,而且十分定时。南极海域里的鱼类有90多种,其中75种属南极鱼种,现被开发的有十几种,有的鱼体内含有蛋白醣物质,这种物质有着惊人的抗冷性能。南极和亚南极群岛海岸带是大型水生生物如红藻和褐藻等的产地,有的海区蕴藏量每平方米达5—10公斤,这样的海区还是溶解有机物和腐殖质的巨大产地。 李令华


第3版()
专栏:

用途广泛的粘合剂
说到粘合剂,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粘信封的胶水,糊纸袋的浆糊等等。可是,要知道,现代的粘合剂,已经可以粘金属、塑料、木板等等。
远在几千年前,人类就学会了用粘土、骨胶、淀粉和松香等天然产物作为粘合剂。随着生产的发展,本世纪三十年代,由于现代工业部门,特别是航空工业的发展,天然粘合剂的许多性能远远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于是就诞生了人工合成粘合剂工业。合成粘合剂主要是用一些高分子合成材料,如合成橡胶与合成树脂制作的。用合成粘合剂粘结东西,性能好、强度高,坚固耐用,是天然粘合剂所望尘莫及的。
目前,我国已能生产多种牌号的粘合剂,主要有橡胶系(如氯丁胶、丁腈胶等)、树脂系(如酚醛胶、环氧胶等)和各种混合系。
粘合剂用途很广,既可以粘结相同的材料,如铁与铁,木材与木材;也可以粘结不同的材料,如金属与橡胶、塑料与木材、金属与陶瓷等。因此,在不同材质加工组合成型时,采用粘合剂具有方便、简单、经济等优点。
粘合剂用得最多的是木材加工部门,主要是胶合板和集成材的生产。大家熟悉的三合板、五合板、纤维板、树脂板都需要用粘合剂。在建筑工业方面,室内的装修和密封,如大理石、瓷砖、天花板、塑料护墙板、塑料地面等的胶合与粘合,所需的用量也越来越多。北京饭店的主体建筑中,曾用过10多种粘合剂,仅环氧树脂粘合剂的用量就达10吨左右。在轻工业部门中,象家具、玩具和各种日用品的制造、产品包装和装订等方面都离不开粘合剂。在皮革和制鞋等生产中,用粘合剂代替缝合剂日益增多。此外,在修复文物和保护古迹的工作中,粘合剂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医学上粘合剂的应用同样有着美好的前景。在近代的各种尖端技术中,几乎都广泛地使用了粘合剂,可以说,没有粘合剂就不会有今天的火箭、导弹和人造卫星等。
抚顺市石化研究所 李国山


第3版()
专栏:

张肇锐和乡土教材
《利川自然地理》是一部乡土地理教材,全书共约60,000余字,作者张肇锐是湖北利川县中学四十九岁的地理教师。从1973年开始,他坚持在业余广泛收集资料,编写成功这本书,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这本书已成为职业中学的教材。
利川县位于鄂西南山区,这里广植水稻,素有“银利川”之称,同时又是著名的水杉、坝漆、黄连之乡,珙桐、黄杉等珍贵树种和桐油、烤烟、茶叶等享有盛名的土特产的集中产地。1957年,张肇锐从河南大学(后改为开封师范学院)地理系毕业回到故乡利川执教。“文化大革命”中,他被迫离开教学岗位,1970年,华中师范学院地理系找他了解利川地理情况,已经改行搞农药试制的张肇锐却不知所云,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他惭愧地想:“我是学地理的,连自己家乡的山水都不了解,还谈什么改变山区面貌呢?”他暗暗下决心:党培养我上大学专修地理,我要为利川人民编写一部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资料,让人们懂得如何建设自己的家乡,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1973年开始,他便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收集资料,查阅《利川县志》等文献,并经常拜访有经验的老同志。即使是在回家的路上,也忘不了观察山川走向。有一次,他冒着大雪来到偏僻的福宝山,沿着盘山渠道查看一条670米长的隧洞,他刚把脚迈进洞口,稀泥便埋到膝盖深。当时正值隆冬,张肇锐还是忍着刺骨的寒冷,查看完这条隧洞。
1973年周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转机,教育部门也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张肇锐倍受鼓舞,开始动笔写作,遇到难点时,他不惜往返多次,反复查对数据,核实资料。他还参阅了《中国气象学》、《普通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导论》等书籍,从中吸取素养,开拓自己的眼界。粉碎“四人帮”后,中学恢复了地理教学,这更加激发起他的热情。他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还加班加点,常常忙到子夜一点多钟。几年间,他先后对书稿进行了五次修改。为了便于及时了解学术动态,他订阅了《地理学报》等7种刊物,这对于一个月工资仅有57元,要负担6口之家的教师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几年来,他走访了农、林、水、气象、药材、外贸和工交等部门,又得到湖北教育学院地理教研室和利川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支持,终于编写出一部乡土地理教材。 周翔


第3版()
专栏:

河北省沧州地区医院最近给五十名老护士颁发了光荣证书。这些老护士都有二十年以上护理工作经验,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患者体贴热情。
白中月 刘绍行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