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我的兄弟在东方
〔埃及〕 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我的兄弟在东方在印度,在中国,在印度尼西亚、
锡兰和阿富汗,在巴基斯坦和伊朗。啊,我的兄弟,如今我坐在运河岸边,向你写下这些诗行。今天是我的假日,我来到这儿憩息。她是如此可爱的地方,对我,如同对你一样。和平,在这儿,在运河两岸展翅飞翔。啊,我东方的兄弟,今天,整个埃及在保卫运河,因为这里可以通向你们身旁。啊,我的兄弟,虽然今天是我的假日,但我仍然握紧枪,为了保证通向你的路途安全,为了让和平永远在运河两岸展翅飞翔。啊,我的兄弟,你认识他们,那一伙战争狂人。在中国,你神圣的土地领教过他们是十恶不赦的元凶。在印度尼西亚,雄伟的山峰与河谷知道他们是劫财掠地的强盗。在印度,富饶与宁静的原野懂得他们抢走了多少金银宝藏。在阿富汗,你那峻峭的山峰,慓悍的骑士与他们勇敢地战斗了一个世纪,到处响彻愤怒的吼声。在缅甸,你的河川和丛林,世世代代曾被他们蹂躏、抢掠。啊,我东方的兄弟,在埃及如今我们看透了他们,战胜了他们,驱逐了他们。要是他们胆敢卷土重来,就把他们彻底消灭光!为了印度、
中国、
缅甸的自由人,为了所有的自由人。啊,我的兄弟,
我们将以血还血,
把他们狠狠惩罚,
确保连接你们的路途畅通,
让和平
永远在运河两岸展翅飞翔!
(这是埃及已故总统萨达特于1956年10月写的一首诗。)
〔潘定宇译〕
(附图片)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百慕大行
黄星
很早就听说有关“百慕大三角”的神奇传闻,来到岛上后,我们关心地向当地居民探索“百慕大三角”的秘密。所谓“百慕大三角”,是指以百慕大、北美弗吉尼亚州海岸以及佛罗里达州南端这个三角之间的大约30万平方公里的大西洋海域。据说,从1945年至1972年之间,有100多只驶经这一海域的飞机和船只神秘地失踪。人们对这种传闻提出了各种神奇的解释。岛上的居民说,这应归咎于在三角海域经常发生的暴风雨和险峻的礁石。有人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船只的失踪是由于触发了希特勒法西斯在这一带海面布置的磁性水雷而沉没。也有人指出其中有船老板为骗取保险金而捣的鬼。更有人说这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所导致。真相究竟如何,看来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主人们还向我们介绍了另一段有趣的插曲。原来18世纪末期,群岛附近经常有海盗出没。当远海的生意变得清淡的时候,他们便在夜里将灯火布置在岛屿周围无数奇峰突起的珊瑚礁上,诱使远洋船只象飞蛾扑火一样地触礁沉没或搁浅,然后一拥而上,去打劫金银财宝。据说从事这一“神圣职业”的甚至还有牧师。英国的著名海盗霍金斯“爵士”也曾一度参与这一行当。当然,如今这些已时过境迁,属于当年往事了。
但是,在这个“世外乐土”平静的表面下,也孕育着动荡和不宁。百慕大的经济是畸形发展的。除了作为“第一工业”的旅游业外,主要是以花草为原料的香水和各色化妆品及药品。岛上只有4%的耕地种植一些蔬菜。主要食品、日用品和燃料都靠进口。每年输出不足200万美元,进口则达2,500万美元以上。岛上没有淡水,居民要“靠天吃水”,家家户户房顶上都有接收雨水的装置。如久旱不雨,还需从岛外运水。我们在岛上的几天,就赶上4个月无透雨,面临着淡水危机,大片草坪开始萎黄,人们忧心如焚,临走那天下了场大雨,才算舒了一口气。
百慕大至今还是英国的殖民地,由英女王委派的总督统治。1968年制定了新宪法,设立了上、下两院,下院由民选产生。在1980年的大选中,具有“温和”色彩的“联合百慕大党”战胜了唯一的反对党“进步劳工党”,取得下院的多数,由该党主席本彭斯组织了自治政府,但外交、防务和内部治安大权仍由英国管理。
岛上五万多居民中,占三分之一的白人构成了上层社会,三分之二的黑奴和有色人种后代则多属于“蓝领”工人阶层。今年5月间,爆发了一场由清洁工、汽车司机、渡船水手和邮电工人发起的震撼全岛的大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提高待遇。其后,旅馆工人、医疗人员也卷入了罢工浪潮。全岛经济生活一度陷于瘫痪。政府出动了由400名士兵组成的全岛唯一的“百慕大营”和全部警察进行干预,也未能解决问题,最后终以官方同意增加工人工资20%而结束罢工。
如果说岛屿本身毕竟不是与世隔绝的人间天堂,它的外部,也逃不出霸权主义争夺的漩涡。百慕大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它是北起纽芬兰、南迄巴拿马之间北美大陆漫长海岸线的重要屏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成为美、英盟国共同对付德国法西斯潜艇威胁的一个重要基地。1941年,美国同英国签订了为期99年的租约,取得在岛的两端各建一个卫星追踪站的权利。加拿大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盟国,也在岛上建立了海军设施。据官方人士说,美加海军巡逻舰只和飞机,不时在海域附近侦察到苏联核潜艇的出没。霸权主义者翻起的波涛也开始冲击着这颗“海上明珠”。
“百慕大三角”终究是个不那么平静的三角。谁知道,二十世纪的“海盗”是不是企图取代十八世纪海盗的地位呢?当我们躺在阳光明媚的海滩上注视着渐行渐远的帆船时,不禁心潮起伏,似乎看到海下暗涛在沙滩上投下的阴影。
(续完)
(附图片)
今日的百慕大小学生,正嬉戏在殖民主义的枷锁旁。


第7版()
专栏:域外杂谈

五光十色的广告前后
陈诗信
光怪陆离、无奇不有的商业广告,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泛滥成灾。市区的大街小巷、酒吧间甚至厕所,市郊的公路两旁,扑面而来的广告牌简直叫人眼花缭乱。回到家中,电视机、收音机上的广告充耳塞目,简直叫人躲不开,避不了。广告在生产和消费者之间,固然能起一定的沟通作用,但是几乎所有的广告,都把某种商品吹得天花乱坠,一不小心就可能上当,因而又使想买东西的人,有时真不知所从。
商业广告在这些国家,确已成了一大行业。美国有专营广告的企业和中心,它们组成庞大的“美国广告社联合会”;在西德,1980年用于广告的费用竟多达118亿马克,几乎等于该国国防预算的三分之一。在不少国家,白热化的广告战,已经成了伴随西方生活方式而来的回避不了的一个方面。
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对商业广告虽有不少规章、法律加以限制,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唯利是图和生财有道的老板们,其聪明才智,在广告学上往往达到难以想象的“高超”程度。于是“如何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随之又成为另一些人足资利用的生财之道。
美国有不少“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组织,有的还出版“机关刊物”。这些刊物自我标榜不对读者如何选购商品作“暗示”,当然更不作“明示”。它们不接受任何厂商的商品广告。名为《消费者报告》的杂志就是其中之一。它自称每期的商品介绍从不接受任何厂家提供的样品,而是编辑人员自己买来试验后,再向读者“毫无倾向”地去摆事实。这种刊物的“侠义心肠”是无微不至的,甚至对一分钱的买卖也关怀备至。不久前美国又出现了一份名叫《一分钱》的杂志,专门向小顾客进行“指导”,介绍他们常买的各种玩具、点心、糖果的品种、价格,让孩子对质量、价格、值不值得购买等等自己作判断,免受“王婆卖瓜”一类厂商广告的影响。今年年初,日本出现的一份专向顾客介绍生活和商品情报的双月刊《敏锐的眼光》,也是类似的刊物。
乍一看,在资本主义社会各厂商之间不惜工本激烈进行的广告战中,在浩如烟海的商品广告林里,出现了给芸芸众生指点迷津的“第三方”,殊属幸运。不过,这些以“捍卫消费者利益为宗旨”的刊物和组织,是否就比屡有所闻的受厂商之贿的某些国会议员更清廉、更公正而不受企业主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影响、渗透呢,只有天晓得。头脑清醒的顾客大都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无论是皮包里夹着电子计算机的精明的厂商老板也好,无论是“仗义执言”的消费者“保护人”也好,他们那些挖空心思、争奇斗艳的商品广告或貌似公正的“机关刊物”的惊人花费,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谁慷慨解囊吗?还是俗话所说的:“九九归一”,这笔账,最后仍是算在消费者头上。


第7版()
专栏:

“学问,虽远在中国,也当往求之”
穆白
读本月3日《人民日报》国际副刊袁鹰同志所写《深情的眼睛》,深感文章生动地反映了各国人民对中国的友好感情。那一双双深情的眼睛,使我们加深了对各国人民的友谊。
文章提到作者在阿尔及利亚和巴基斯坦同当地穆斯林接触时,听到有关伊斯兰《古兰经》中关于中国的一句话。这句话,流传较广,出入颇多,因而感到有必要介绍一下。
伊斯兰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也当往求之”。这在伊本·阿底的《圣训全书》(穆罕默德言行录)等书中有所记载,也是大多数伊斯兰学者公认为正确的和著名的“圣训”,但它并非《古兰经》中的“训诫”。
《古兰经》是伊斯兰的主要经典,被认为是“天启”,是创造宇宙万物的唯一真主安拉通过伽伯勒天使陆续默示给穆罕默德,由他向人们传布的。《古兰经》中提倡和鼓励人们运用理智进行观察、思考和学习的词句颇多。穆罕默德的言行录《圣训》是仅次于《古兰经》的经典,也是对《古兰经》的阐释或补充。它关于学习、学问和学者的话,除前述那句外,尚有不少,例如:
“学习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天职。”
“你们求学,自摇篮至坟墓。”
“学者的墨汁,贵于殉道者的血。”
“谁踏上求学的大道,真主已经使谁走上直达乐园的坦途。天使们垂下神翼,欢迎莘莘学子。天上的天使,陆地的生物,甚至水中的鱼类,都替学者祝祷。学者比修士优越,犹如月亮比繁星明亮。学者是先知的继承人,先知没有留下一个银元和金元,他们留下的,只有学问。谁求得学问,谁已获取丰满的福分了。”
值得指出的是:穆罕默德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时提到中国,这说明当时的阿拉伯人已知中国是个在物质和文化上都较发达的国家。
穆罕默德的“学问,虽远在中国,也当往求之”这句话,是一千四百多年前讲的。直到现在,全世界的穆斯林大都知道这句话,并把它看作具有普遍意义的“圣训”。各国穆斯林对中国怀有非同一般的感情,是事出有因,言之有据的。同样,当我们看到各国朋友一双双深情的眼睛时,我们很自然地也怀有相同的友好感情。


第7版()
专栏:异国风情

西萨摩亚的土风舞
在西萨摩亚旅行,无论到喧闹的城市,或者去偏远的山村,到处都歌声荡漾,舞姿翩跹,确是一个歌舞之邦。逢有婚嫁喜事、欢庆集会,在树林荫翳的村庄里,人们常围聚在绿茵上,跳起富有浓郁民族色彩的舞蹈,其中最常见的有赛赛舞、西瓦舞和火焰舞。
赛赛舞又称拍手舞。这种舞蹈别具一格,不是跳的,而是席地而坐,双手击拍,发出多种和声。击拍动作丰富多采,时而合拍手掌手背,时而拍打臂膀大腿,轻重有度,疾徐有致。随着掌声变幻,忽似鼙鼓阵阵,忽若战车辚辚,真切动听,引人入胜。
西瓦舞,当地人称它为“萨摩亚的芭蕾舞”,流行很广,极受欢迎,大多是在迎来送往、隆重典礼的场合表演。有单人独舞,双人对舞,也可多人共舞,形式活泼多样,舞姿轻盈婀娜,娇艳动人。伴以悠扬委婉的歌声,洋溢着一派轻歌曼舞的气氛。
火焰舞又名刀舞,是一种古老的男子舞蹈,显著的特点是舞姿慓悍粗犷。早在一千多年前,萨摩亚人为了抵御外来侵袭,砍来木质坚硬如铁的伊菲兰兰树,削成棍棒,装上锋利的刀钩,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武器。战争结束,人们欢庆胜利,在棍棒两头蘸上松脂,燃起火焰,尽情欢跳。火焰舞由此得名。参加舞蹈的都是强壮的小伙子,他们光膀赤脚,上臂和小腿扎着几束撕成细条的柳叶,颈上挂一串贝壳项链,手中挥动“火刀”,左转右旋,前俯后仰,舞姿矫健,火焰飘忽,表现出西萨摩亚人勇敢坚强的性格。
陈文照


第7版()
专栏:摄影欣赏

国际摄影艺术之花
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不仅能完美地向人们展示特定的具体事物,同时也能使人在艺术上获得美的享受。如今,北京观众正怀着赞美之情,欣赏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国际(亚洲)摄影艺术展览。
亚洲各国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勤劳智慧的人民、悠久灿烂的文明。这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以琳琅满目的佳作,反映了亚洲各国的广阔天地和丰富多采的生活风貌,也展现了亚洲摄影艺术的可喜成就。它是亚洲摄影艺术家们创作经验和艺术实践的结晶。这里刊登的,是展出作品中的三幅。(仿)
同暴风雨搏斗 (泰国)契特
印度男童 〔马来西亚〕阮国凌
沙漠孤舟 〔印度〕苏瑞达·R·佩泰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