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法国对第三世界的政策
翟象乾
法国社会党执政4个多月来,密特朗政府对外政策的一个特色是大力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短短几个月来,法国对外关系部长谢松接连访问中美洲、北非、中东地区一系列国家,许多非洲和中东国家领导人也纷纷前来巴黎。在此期间,法国政府多次具体阐述了对第三世界的政策,并且相应采取了一些重大步骤。现在可以这样说,在东西方关系的问题上,法国同西方盟国基本保持一致;在南北方关系的问题上,法国则突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与美国和其他西欧国家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法国政府对第三世界采取了比前任政府更为积极的态度,强调支持第三世界的重要性,密特朗总统9月初在巴黎召开的最不发达国家会议开幕式上指出,摆脱失业和贫困,首先取决于共同繁荣,支持第三世界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我们共同前途的关键,帮助第三世界,也就是帮助自己从危机中摆脱出来。谢松外长也指出,“发展法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是法国新政府政治行动的根本点。”“我们需要同第三世界保持牢靠的、有希望的关系”。
密特朗政府对第三世界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积极推动南北对话。法国认为西方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三世界的进一步发展,南北对话不仅是沟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联系的桥梁,而且也是政治上的需要。今年8月初,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南北首脑会议外长级预备会议时,法国对会议起了建设性的作用,使会议进行得比较顺利。9月初,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会议在巴黎举行,法国代表科特担任会议主席,经过辩论和谈判,终于一致通过了一项帮助全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摆脱困境的行动纲领,推动南北合作。
第二、增加对不发达国家的援助。法国首先响应联合国的号召,从现在起到1985年,将用于援助不发达国家的款项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1%提高到0.15%,帮助不发达国家解决经济发展中所需的资金。同时它支持建立世界银行“能源分行”的计划,以克服第三世界国家由于沉重的能源负担所造成的严重困难。法国还将给一些不发达国家提供技术和人材。
第三、同情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斗争。密特朗主张对民族解放运动“依靠社会改革而不靠武力镇压的办法”,强调要“改善与第三世界进步势力的关系”。谢松专程访问了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会见,表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自决权利,并且愿努力推动中东和平的进程;对南非入侵安哥拉则明确予以谴责,支持联合国解决纳米比亚问题,最近,还同意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和南非的非洲人国民大会在巴黎开设新闻办事处。
第四、加强对不发达国家军事合作。最近同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等国都签订了有关的协定,目前法国已同非洲25个国家订有军事协议。
当然,法国政府的所有这一切都并不全然是从支持第三世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出发的,正象有些西方报刊所指出的,其中不乏某种法国利益上的考虑。但是密特朗政府高度重视第三世界在国际局势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应把南北对话提高到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把第三世界看作是法国的“重要伙伴”,推行积极的对第三世界的政策,还是有远见的。法国政府这样做既有经济上的考虑,也有政治上的因素。
法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工业国家,它的工业原料大半要依靠非洲,例如从尼日尔供应所需的一半的铀,从扎伊尔供应钴。进口石油的80%是来自中东。第三世界特别是非洲国家又是法国广阔的市场,同非洲的贸易在法国贸易总额中占到12%,对第三世界的出口占法国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例如加蓬、象牙海岸从法国进口的物资要占进口物资的三分之二,喀麦隆则占到几乎一半,而这三国都靠法国购买它们出口物资四分之一左右。这层息息相关的经济联系当然影响到法国对第三世界的政策。
同西方其他国家一样,法国经济近年来也出现了衰退,社会党政府当前正集中力量进行某些经济改革,特别是要同严重的失业状况作斗争,改善并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关系,对保证能源、原料的供应,扩大商品市场,促进法国经济的发展显然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7版()
专栏:

访罗纪事
《人民日报》代表团
四、一个缩影
罗马尼亚同志给我们安排到地处东喀尔巴阡山以西特兰西瓦尼亚高原的比斯特里察—纳塞乌德县访问,显然是有他们的用意的,因为这个县是近年来罗马尼亚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县,是罗马尼亚落后地区迅猛发展的一个典型,是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
解放前,比斯特里察和纳塞乌德是穷乡僻壤的两个小城镇,是全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那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农牧业生产也十分落后。解放后进行了恢复经济的工作,工农业生产开始有了一点起色。1967年罗马尼亚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决定采取生产合理布局、全国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1968年把全国划分为40个县市,并开始对比斯特里察—纳塞乌德县这样一些落后地区,给予巨额的投资,这样就使比县在短短的十来年时间中迅速地发展起来。
从克鲁日城乘汽车出发,沿着盘山的公路东行,几次越过从北面逶迤南流的索梅斯河,不到两个小时便抵达比斯特里察—纳塞乌德县的县城比斯特里察市。进入比县县境以后,只见山巅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山坡上果园片片,叫人禁不住赞叹:“这边风景独好”。
这是罗马尼亚最小的一个县,面积只有5,000多平方公里,特别是按人口说,只有30万多一点,比其他任何一个县都少。但是,这样一个位于边远山区的小县,这些年来由于国家的大力投资,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斗,却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我们下榻的县委招待所座落在比斯特里察市的中心广场边上。这个广场除了有意保留下来的一幢具有传统建筑风格的二层小楼房之外,四周都是一些高大的新建筑,这是县委大楼,那是旅馆、饭店、百货公司,给人一种新兴城市的印象。城市里还有不少古老的楼房,保存着这个古城原来的色彩。但是市内的另一部分,却道路宽阔、高层住宅鳞次栉比,完全是另外一种气魄。到了市郊,便看到一片新建的工厂,发电厂、纺织厂、机械制造厂、化工厂、电器制造厂、食品加工厂……应有尽有。在游览市容的时候,当地的同志指着一幢陈旧的小厂房对我们说:“这是过去最大的一家工厂,而现在它已经排不上号了”。
县委书记彭佩向我们介绍说,1968年以前,这里只有几个生产纸张、木材和化妆品的小工厂,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工业部门。近十五年来,特别是1975—1980年间,国家给予大量投资,这个县兴建了108个工业企业,形成了一个工业体系,工业生产每年平均增长率达21.4%。去年全县工业产值在100亿列伊以上,比1968年增长6.4倍,其中机械工业增长48倍,化学工业产量增长174倍。
这位县委书记自豪地说,现在我们县的100多个工业项目中,有几十个已列入全国性企业的行列,一部分产品还提供国家出口。他告诉我们,他们为中国生产了600吨工业设备,还为中国制造了450吨电缆。在谈到新的五年计划时,他更是兴高采烈地说:今年工业生产将比去年增长70%,到1985年要比1980年增长两倍。
这些年来,比县的农牧业也有很大的进展,已建立起来的50个农业合作社和6个国营农业企业,分别在13个工农统一委员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全县有17,000公顷的果园和葡萄园,每年生产几千万公斤的水果,有“水果之乡”之称。县委书记彭佩满怀信心地对我们说:“在新的五年中,我们还要扩大果园3,000公顷,争取到1985年能为全国人民每人提供7公斤的水果。”由于它地处山区,居民分散,有一半农业人口还没有实现合作化。但是这些个体牧民得到国家帮助,改良牧场和畜种,扩大牲畜饲养的数目,在本县的畜牧业生产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位县委书记说,他们在继续发展工业的同时,将努力使农牧业也更加兴旺起来。
我们还访问了位于这个县东北部的桑捷洛斯市。那是罗马尼亚有名的游览胜地。这个小城市位于罗德那山麓、索梅希河畔,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特别是因为那里有名列世界第三位的优质矿泉,成了国内外旅游者疗养的好地方。桑捷洛斯人口不到1万,主要经营旅游业,有两所规模很大的疗养中心和许多小别墅,每年接待从国内外来的数以万计的游客。一年前建成了一个针织厂,利用当地的羊毛纺织毛衣,增加了这个小城市的收入。可以说,桑捷洛斯是比斯特里察—纳塞乌德县的一颗明珠。
我们注意到比县的县徽很别致,上面有四个十分形象的标志:一个是雄鹰,代表这个县的人民英勇斗争的历史传统;一个是齿轮和森林,代表工业;一个是果树,代表农牧业;一个是野生动物熊,代表这个县美丽的山林风光。现在,这个历史悠久,景色如画,工农业蓬勃发展的小县,是越来越欣欣向荣了。
(待续)(附图片)
图为比斯特里察—纳塞乌德县县城中心广场上的县委大楼。


第7版()
专栏:美国通讯

哥伦布和中国航海家
本报记者 袁先禄
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美国的“哥伦布日”。美国人民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这位“新大陆的发现者”。
今年10月12日,当美国照例庆祝“哥伦布日”时,《华盛顿邮报》在一版发表一篇报道,大字标题是《别了,哥伦布》。这篇由杰伊·麦克秀兹从洛杉矶发出的报道说,在加利福尼亚海域的一些发现表明,在哥伦布之前,中国航海家早已到过美洲。
事情要从1975年谈起。当时,潜水员梅尔斯特里尔在洛杉矶附近的海底偶然发现了一块250斤重的圆形中空、形如轮胎的石头。这会不会是古代的船具呢?他把这个大石先打捞起来。以后,他和潜水伙伴鲍德温以及圣地亚哥大学的海洋考古学家等人围绕着这个发现开始了研究工作。
近年来,对这个石圈的研究和一些新的发现使他们相信,这个石圈是中国古代航海时使用的石锚。而这种石锚出现在美洲海岸,表明中国航海家两千年以前到过美洲。但是,由于害怕在学术上闹出笑话,他们迟迟没有把自己的看法公诸于众。
如今,皮尔逊和摩里亚梯终于发表了两篇科学论文,详细报告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原来,经过几个科学机构的鉴定,制造石圈的石质沙岩不存在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而同南中国海沿岸地区所产沙岩一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海员两千多年前使用的石锚,形状和这里发现的石圈相同。一年前,两名美国地质考察家在离岸75英里的海底又挖出了一个相似的石圈。
经观察后,断定石圈沉海时间相当悠久,并估计附近可能还有其它船具。其后,潜水员不断在附近海域搜索,结果陆续发现八件航具,经过鉴定是5个石锚,两个枕锚用的石枕和一个起锚用的石码。没有找到船的残骸,在久远的年月中,海水把木制的船体冲走或烂完了。
这些专家认为,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相当发达,定向舵和指南针等都是中国最早发明的。因此,中国古代的航海家,借助于海流,完全有能力横跨太平洋来到美洲。
会不会这是一只没有人驾驶的船只,由于风暴而从太平洋西岸漂到东岸来呢?皮尔逊说,有一个新的发现使他断定,当年中国船员为了不使船只同沿岸岩石相撞,曾进行过艰巨的努力。因为,在沿岸更远一些的海底,又发现了同早发现的两个枕锚石枕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另两个石枕,4个石枕沉落地点正好形成直线。这正是古代海员多少世纪来不让般只冲向海岸所常用的落锚办法。
根据皮尔逊的看法,使用这些船具的中国古船约有100英尺长,它在风暴中为着突围,不幸又接近南加州多礁的悬崖,因而再次沉没。有些船员可能幸存,不过不能象哥伦布那样返回故土,诉说自己的遭遇。但是,当他和摩里亚梯知道一位中国历史学家曾对中国高僧慧深公元五世纪游美洲后回国的经历有所考证之后,准备同北京联系,互相交换材料。
其实,关于中国人在古代到过美洲的问题,中外某些学者早就有所研究。邓拓同志在《燕山夜话》中就此写过专文。如果今后中美学者合作,在这项研究中取得新的成果,无疑将成为两国学术交流中的一段佳话。
当然,谁先“发现”美洲,在当前学术界是有争论的。即使将来有了一致的结论,确是中国航海家早在哥伦布之前就到过美洲,美国人民也不会向哥伦布说“别了”。那时,中国航海家和哥伦布,将以各自不同的贡献留名青史,同为后人所景仰。


第7版()
专栏:

挪威走向自力发展石油工业的道路
李世华
挪威是新兴的石油国家,也是西方第一个石油输出国。经过十几年依靠外国资本和技术开发本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之后,挪威正走向自力发展本国石油工业的道路。
半个世纪以前,挪威还是西欧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挪威政府大力开发本国水力资源。它的水力发电站的发电量达800—900亿度,平均每人消费电力2万余度,占世界第一。
挪威利用廉价的水力发电,兴建和发展了电气、冶金、机械制造和造纸等工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从此,挪威迈进了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
从1965年起,挪威又采取吸收外国资本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方针,在北海勘探和开发石油,先后发现具有较大开采价值的埃科菲斯克油田、世界最大的近海气田弗里格、斯泰菲约特油田等。
挪威从1971年起正式生产石油,1975年产量达930万吨,超过了国内需要量,自给有余,开始出口。
自此以后,石油生产逐年增长,1980年上升到5,000万吨。在发展石油生产的同时,勘探工作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迄今为止,已探明的储量约有100亿吨原油当量(天然气折合在内),如按年产9,000万吨原油计算,可生产100年。
石油工业的发展迅速改变了挪威的经济面貌。从1970年到1980年,挪威石油产值达1,100亿挪威克郎(合180亿美元)。1977年挪威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8,800美元,仅次于科威特、瑞士、瑞典而居世界第四位。1978年,北海的石油收入开始超过当年的投资。自此,挪威无需再兴借新的外债。
1979年,挪威的对外贸易开始从多年逆差转为顺差,国际收支盈余8.6亿多美元,这一年偿还外债900多亿挪威克郎。
1980年,在富裕工业国外贸收支普遍出现逆差声中,挪威仍能获得15亿美元的盈余。
挪威政府目前对石油实行了控制开采;每年最多只生产6,500万吨左右,预计在1981—1990年石油产值可达6,300亿挪威克郎,并在1985年左右全部还清所借外债的本息。
十几年来,挪威石油工业的发展不仅为国民经济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知识和经验。目前,挪威政府正注意采取措施,更多地依靠本国力量继续发展石油事业,将石油资源牢固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为此,首先是加强出口石油,赚取外汇,尽快清偿外债。其次,限制外国石油公司的权限,同时提高国家石油公司的经营能力。目前在北海油田工作的人员中,挪威人已占90%左右。连新油田的勘探和设计工作,也已主要由挪威人承担。外国公司在各油、气田中所占的股份正逐步减少。例如,在斯塔福德油田的经营中,挪威国营的国家石油公司已拥有股份42%,而美国的飞马石油公司只占12.6%。
最近,挪威政府又决定将新发现的、估计产油、气价值高达2,330亿美元的卑尔根31号油区中的三个分区全部交给国家石油公司为首的集团经营,在勘探期间,挪威石油公司将不聘请外国公司的技术顾问。
另外,挪威政府还决定将原计划从国家湾油田铺设到英国或通到欧洲的天然气管道,改为铺设到挪威沿海本土。所有这些决定,都为进一步扩大本国的石油工业创造了有利条件。(附图片)
挪威北海油田的工作台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实力雄厚的科威特足球队
成元生
由科威特足协主席谢赫·法赫·德·萨巴赫为团长的科威特足球代表团于13日夜到达北京。科威特足球队将于18日在京同中国足球队进行世界杯亚大区决赛阶段的比赛。
科威特是中东一个只有100多万人口的小国,但足球运动非常普及。政府对足球运动很重视。在科威特,足球被称为“国球”。
近几年来,科威特足球队水平迅速提高,实力大大增强。1976年第六届亚洲杯足球赛时,科威特在决赛中以0∶1负于伊朗队,屈居亚军。1980年第七届亚洲杯足球赛时,科威特队在半决赛中以2∶1战胜伊朗队,决赛又以3∶0勇挫南朝鲜队,夺得冠军。在去年莫斯科奥运会上,科威特队进入前八名,在分组赛中曾以0∶0踢平奥运会冠军捷克斯洛伐克队,震动了国际体坛。
为了迎接1982年世界杯足球赛,科威特队用重金聘请巴西著名足球教练卡洛斯·贝立拉任教练。一年多来,他们加强战略战术、身体素质和个人技术的训练,水平又有所提高。在今年亚大区预选赛第三组比赛中,科威特战绩卓著,以6∶0胜泰国队,4∶0胜马来西亚队,又以2∶0力克第八届亚运会足球冠军南朝鲜队,夺得小组冠军。
这次亚大区四强决战,按实力科威特队比其他三队稍占上风。决赛前夕,科威特队同一些国家足球队进行了练兵赛,成绩良好。8月又到葡萄牙集训。该队士气旺盛,夺标呼声很高,决意进军西班牙。它的教练宣称:“我们一定要达到参加世界杯决赛的目的”。
10月10日下午,科威特队在奥克兰以2∶1击败新西兰队,显示了它的实力。特别是下半场,科威特队在0∶1落后的情况下,频频发起强大攻势,突破新西兰队的密集防守,反败为胜。
科威特队采用全攻全守打法,属南美风格,多用“四一二三”阵形。该队经验丰富,配合默契,战术运用灵活,打法多变,进攻速度快,具有高度威胁性。队员技术全面,动作细腻,速度快,善于个人突破,射门犀利。在防守方面,该队回防迅速,反击也快,即刻就能全线出击,转守为攻,压向对方大门。但他们的弱点是防守不够严密,有时容易出漏洞。
科威特队拥有多名优秀选手,前锋贾·亚库卜,头球甚好,常能在人群中争得空中优势,用头球得分。10日,科威特队与新西兰队比赛中,他在离终场只有7分钟时,在新西兰队球门区跃起用头将队友从右侧传来的球顶进网内,为科威特队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后卫马姆图·朱马技术娴熟,拚抢积极,经常出击助攻。前锋克米勒技术全面,突破能力强,能进行大范围穿插,善于在困难中起脚射门。守门员泰莱布西头脑冷静,判断准确,是个优秀守门员。
中国队与科威特队都是亚洲劲旅,过去曾数次交过锋。1972年我国足球队以0∶1负于对方。1974年中国足球队曾同科威特队踢成一平。1976年在第六届亚洲杯足球赛时,科威特队以1∶0胜中国队。
18日中国队同科威特队之战,是中国队能否出线的关键之役。科威特队实力比新西兰队还强。我国队容志行、蔡锦标被踢伤,到时能否上场还不一定。这场比赛对中国队是个严峻的考验。10月3日,中国队虽以0∶1负于新西兰队,但他们并没有丧失信心,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决心在18日决战中,打出风格,打出水平,争取好的成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