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农村调查

平原地区发展多种经营大有可为
——河南省新乡县的调查
“平原粮产区能不能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最近记者调查了豫北平原上的新乡县。
这个县32万人,50万亩耕地。多年来,每年播种粮食作物32.5万亩,棉花11万多亩,曾以粮棉双高产双贡献闻名全国,但集体和社员的经济收入却增长缓慢。近三年来,集体经济的总收入平均每年递增18%,集体分配人均232元,比三年前翻了一番。
新乡县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是从调整作物布局开始的。过去,由于片面强调粮棉产量过“黄河”,跨“长江”,只求产量指标,忽视经济实效。1977年全县粮食亩产虽连续多年超过800斤,近三分之一的大队亩产超过千斤,皮棉亩产平均百斤以上,但由于各项费用开支不断加大,1970年以后的八年中,农业经济的总收入每年只递增10%,社员人均分配每年只增加4元,面临着“高产穷县”的危险。
因地制宜 全面发展
怎么摆脱这种局面,加快发展速度?县委从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史来贺所在的刘庄大队受到启发。刘庄大队,以前只重视粮棉生产,产量虽连年居全县首位,但总收入的增长幅度不大,社员生活提高不快。党支部反复研究,合理安排劳力,在保证粮食生产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棉花和林牧工副等多种经营。三年内总收入增加一倍半,人均分配增加100元。在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迈开了新步。
县委总结了刘庄的经验,在全县推广,把着眼点由单纯抓粮转到农工副全面发展上,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多种经营,决心把全县经济搞活,让人民生活尽快富裕起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乡一不依山二不傍水,靠什么发展多种经营?县委提出:在50万亩耕地上作文章,在30万口人中挖潜力。也就是从本县土地、劳力资源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水肥条件好,农田肥沃的社队,搞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七里营公社3万多亩棉花,去年搞2万多亩棉麦套种,平均每亩收皮棉251斤,比上年增产120斤,又搞了3,000亩棉葱、棉蒜、棉瓜套种,每亩收入100元,共收入30万元,两项合计多收入180万元,每亩棉田的经济价值比套种前增加1倍多。
新乡县原处黄河故道,有不少沙地。沙地面积大的社队,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恢复传统的花生、西瓜等经济作物。古固寨公社近两年每年种花生、西瓜五六千亩,还把1万亩沙荒按人劳比例分包给社员经营。长年闲置的沙区,如今遍地生金,集体和社员收入大增。全社5万亩耕地和沙荒地上创造的经济价值两年翻一番,“包袱”变成了财富,社员生活水平由七八十元增加到二百元。
不再片面强调“劳力归田”
平原“四旁”植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前距村庄一二百米内的耕地,往往被鸡叼猪拱,种不保收,沟边路旁长期闲弃。如今放开手脚,谁种谁有,集体个人大栽各种树木,扩建苹果园、泡桐林、花椒寨。七里营公社38个大队,队队有果园,每年收四五百万斤鲜果,上百万元现金。小冀公社秦村营大队,建40亩苗圃为集体和社员培育树苗。现在,宅旁、水旁、村旁、路旁都栽上了树,人均100来棵。
过去单纯抓粮,强调“劳力归田,车马归队”,大量劳力死死地捆在人均2亩耕地上,一人的活俩人干,窝工浪费很大。新乡县从去年起,全县棉花秋粮实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生产责任制,劳动效率提高,全县剩余劳动力近3万个。县委把“劳力归田,车马归队”的口号改为“人尽其才,劳动致富”,组织剩余劳力专门从事工副林牧业和建筑、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等,既安排了剩余劳力,又增加社员和集体收入。
新乡县还从实际出发,大搞农副产品加工。以麦秸为原料的造纸厂,县、公社、大队三级建了40多个,去年产值1,800万元,成为全县加工业的主要项目。粉坊、油坊、面坊、豆腐坊等遍布全县。朗公庙公社过去社员们把红薯当主食。如今,生活大提高,红薯吃不着。他们开设了80多个红薯加工作坊,把700万斤红薯加工成粉面、粉条,既改善社员生活,又增加90万元收入。
除集体搞加工生产外,县政府发放贷款,支持、鼓励社员发展种植、养殖、编织等多种家庭副业。翟坡公社东营一队,47户人家,养兔800多只,人均3只多。去年剪兔毛收入人均60元,还提供优质兔粪150多方。
随着多种经营项目的增多,农村的铁匠、木匠、皮匠、泥瓦匠等各种匠人和善于经营的“能人”伸开了手脚。关堤公社申店大队,有传统的制革技术,许多社员都会制车马挽具、腰带、皮鞋、皮袄等。去年办起一个综合厂,到年底生产近百万条腰带,人均产值1.8万元,全队工副业收入占总收入由原来的14%上升到47%,社员分配水平由人均124元提高到220元。
专业承包经济效益提高
多种经营的蓬勃发展,新乡县不少社队实行了专业承包到组、到户、到人的联产计酬责任制,效果显著。
小冀公社魏庄大队,人均只有6分2厘地。他们组织剩余劳力搞多种经营,并把各个专业项目一一承包给专业组、专业户或专业人。比如,他们在新(乡)郑(州)公路旁开办的食堂,以前3个社员经营,按底分领报酬,积极性不高,按时上下班,一个月只收入150元,还不够3个社员的工分钱。去年,大队把食堂包给有炊事技术的张传启一家。张传启站锅炒菜,他爱人负责面食,大儿子搞采买,二女儿和三儿子放学回家帮助营业、结账。公路上车马行人络绎不绝,他不是按上下班营业,从早晨4点钟到晚上11点,每天近20个小时内都可就餐,营业额猛增三四倍。除每月交大队300元外,张传启可得三四百元。其他塑料厂、凉鞋厂、机械厂、冰糕厂、电磨、拖拉机等都承包到组或人,大队的经济收入显著增加,去年人均分配430元,成为全县最富裕的大队之一。
新乡县的实践表明:这种专业组、专业户的形式,是在现有生产水平下发展专业化生产,提高经济效果的好办法。他们采取有效措施,扶持这些专业化生产,比如对专业饲养户,信用社发放贷款,帮助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公社兽医站抽调兽医,深入到户,搞好畜禽疫病防治,供销社积极为专业户建造棚舍提供各种料物,并积极组织、提供优良种畜、种禽,推广科学饲养知识,提供防疫措施。
潜力很大 前途广阔
多种经营还能不能继续大发展?社员生活水平还能不能再提高?新乡县委对不同类型的50多个生产队进行重点调查,算了5笔账:一是土地的潜力账。全县还有近四分之一的耕地产量比较低;有1万多亩晒旱地,一年只种一季;有2万亩盐碱沙荒和村头地边的零星荒地,常年基本不见收入。大面积耕地的潜力还有50%没有挖掘出来。二是人力资源账。全县人均耕地不多,加之农业机械较多,除三夏、三秋两个月大忙季节外,平时可以腾出两三万名劳力从事多种经营。三是农副产品加工账。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利用临近城市增加收入的门路还没有完全打开,利用棉秆加工纤维板刚刚开始,如果把全县的棉秆全部加工成纤维板,可增加收入1,700万元。四是经营管理的潜力账。以前不大注意经济核算,生产成本高、浪费大。去年,全县的生产费用已由三年前的47.7%降到32.3%,仅此一项,全县就节约开支2,000多万元。抓好这项工作,是个不用下本钱,就能见大利的好门路。五是先进单位致富的速度账。刘庄大队1979年总收入153万元,人均1,275元,分配每人380元,在高产富裕的基础上,他们又合理安排劳力,开辟新的致富门路,1980年总收入205万元,人均1,708元,分配每人470元,又跨了一大步,如果都象刘庄这样,农村富裕的步子会更大。这五笔账一算,算出了干劲,算出了信心,都说平原粮产区发展多种经营,门路广、潜力大、收入多,大有可为!
本报通讯员 冯铭鑫
本报记者 范光华 陈子林


第2版()
专栏:

我国红麻产地之一——河南固始县,今年红麻又获丰收。图为新房大队的社员在河里一边沤麻,一边洗麻。常法武 冯志华摄


第2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市供应
韩法信七年收购活鸡六万只
本报讯 据《山西日报》报道:山西省清徐县杨房公社杨房大队社员韩法信,七年如一日,走乡串户收购活鸡,一共从社员家户中收购鸡6万余只,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市供应作出了贡献。
1974年,韩法信担任了太原市家禽批发部收购员。七年多来,他顶风冒雪,爬山涉水,走遍了文水、交城、祁县、太谷、平遥、清徐等县的近200个村庄,把一家一户要卖的鸡收回来送往城里,又把养鸡知识带到乡下,人们称他为信得过的收购员。
韩法信之所以信得过,主要是:一、份量公道合理。不管是大人小孩卖鸡,称毕后他都要叫卖鸡人再复称,当面看清。二、不压等压价。去年在祁县的一个村里收了一位老大娘的鸡,当时因卖鸡的人多,把等级弄错了,他回到家里宰杀发现后,第二天专门找到那个老大娘补了4角钱。三、积极宣传科学养鸡知识。他每到一村,都要给社员讲养鸡的好处,介绍优种鸡,帮助群众发展养鸡业。久而久之,大家对他十分信任,有的社员要卖鸡就专等他来才卖。
韩法信每天收购活鸡多则120只,少则三四十只。年平均在8,500只以上,收入达1,500多元,他现收现宰,还用鸡下水养猪六七头,收入700余元,再加出售鸡毛、鸡内金,每年共计收入2,500余元。
就此,《山西日报》发表题为《重生产也要重流通》的短评说:农村社员户有些零星鸡要卖,常常发愁卖不掉;城里人要买活鸡,又常常发愁买不到。这是城乡物资交流中不畅通的一种表现。这种情况不改变,与城与乡、与工与农都不利。要懂得,生产重要,流通也很重要;生产出的东西卖不掉,必然会影响生产。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多一些象韩法信这样的家禽收购员。这种收购员可以是和供销、商业部门有合同关系的,也可以是经过社队允许,自收自卖的小商贩。总之一个目的:多开渠道,活跃经济,让农民要卖的鸡能随时卖出去,让城市人民想买鸡就能买得到。
韩法信既收鸡,又宰鸡,把下水、鸡毛、鸡内金都做到物尽其用。他一年收入2,500余元,可谓“冒尖”,但完全是凭自己的辛苦勤劳换来的。不要怕这样的人多。这样的人多了,社员们增收入,城里人有鸡买,皆大欢喜的事,何乐而不为?


第2版()
专栏:

扭转建房混乱局面,统一规划,节约用地
宁陵县魏寨公社加强宅基地管理
本报讯 通讯员甄景忠、记者姬世法报道:河南省宁陵县魏寨公社针对农村建房混乱、任意侵占耕地的情况,由公社统一规划,根据人口多少调整宅基地,受到群众欢迎,并节约用地1,700多亩。
魏寨公社共有非耕荒地3,200亩,其中建房居住的仅占50%。过去,由于忽视对农村建房的管理,一些人任意在集体的非耕地上扩建院落,甚至在责任田里修房盖屋,社员意见很大。今夏以来,魏寨公社党委在贯彻国务院关于制止侵占耕地建房和节约用地通知的过程中,认真调查了解各大队宅基地的情况和问题,在集中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调整宅基地三项规定:
一、每人一分宅基地,不足者就地调配;多余者在分配非耕地时扣除。一户少于4人者,宅基地不少于三分。
二、所有集体的非耕地,统一规划,按人口分配,社员只有使用权,不得转让和买卖。
三、对于已在责任田或在非规划区建房者,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责令拆除,由生产队出劳动力重新在规划区建造。今后不经社员大会讨论和公社批准,在非规划区盖房者,酌情罚款。
上述三项规定在群众中一宣布,立刻受到欢迎。公社党委专门抽出30多个社队干部,逐队逐户核对人口,登记宅基地和非耕地亩数,然后一户一户调整,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


第2版()
专栏:

河口大队16年盖房不占耕地
本报讯 通讯员黄河流报道:广东翁源县附城公社河口大队,十六年来有96%的农户建新房,总数达736间,11,000多平方米,但他们都没有占用耕地。
河口大队共203户,人均耕地面积仅9分。他们十分珍惜耕地,从1964年起就订立了民约,规定不准占用耕地盖新房,凡占用农田者按原来亩产长期赔偿。同时,他们从有利集体、方便群众出发,安排附近的山坡荒地给社员作建房基地。这个大队的干部、党员在盖房问题上以身作则,大队前任党支部书记何新典的六间屋基,是在大石岭下劈山移石,经过多年的努力,平整出来的。现任支部书记何铭荣在前年建了五间新房,屋基是在坑坑洼洼的荒地上垒起来的。


第2版()
专栏:

近两年来,安徽省凤阳县梅市公社蒋庄大队采取社员出钱、集体补贴、统一规划的办法,盖起一幢幢农民新住宅。图为这个大队的大董生产队盖的适合农民居住的新楼房。
本报记者 徐光春摄


第2版()
专栏:

小“转环”连着商农的心
农村牵牛、马、骡、驴和系羊缰绳都要用“转环”。近年来,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王必屯公社各大队集体大牲畜逐渐增多,社员户养羊、牛、驴的也越来越多。供销社生产组职工发现很多生产队和社员买了缰绳买不到转环很着急,他们打算帮助群众解决这个问题。可是铁转环这个商品,过去销量小、利润少,供销社已经十几年没经营了,县三级站也没有。经全组职工讨论,决定千方百计联系加工这种商品,最后同祁各庄公社冯兰庄大队副业组签定了合同,根据群众需要,加工了三种不同型号的小转环。
供销社卖小转环了,这消息很快传遍各大队,本公社和邻县、邻社的社员都来到这里购买。亢庄大队一个生产队饲养员买到小转环后说:“别看这东西小,管大事,过去有缰绳没转环,又费缰绳还不管事,现在就好了。供销社真为我们着想啊!”转环虽小,却连着商农的心。人们纷纷赞扬供销社为社员办了一件好事。
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 陈长泉


第2版()
专栏:来信

社员盼开“八鲜行”
最近下乡调查,看到社员家庭副业花色品种多样,自家吃用有余,在本地集市销售又有困难。这里一些公社水面、湖滩较多,社员在房前屋后的沟塘里,放了菱,插了藕,栽了茭白、芋头,养了鱼;有的在空隙地上种了萝卜、瓜、蔬菜、果树。自家吃不了,供销社只收购棉、麻、猪、禽等大宗的农副产品,公社所在地自销没人要,送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去卖,既舍不得花时间,又缺少运输工具。社员们很发愁。他们要求:
一、设立家庭副业产品收购站、点。“文化大革命”前,许多地方有“八鲜行”,收购农村的鱼虾,菱角、芡实、莲藕等水八鲜和瓜菜、百合、芍药等土八鲜,不问多少,有货就收。现在能否以一个或二三个公社为单位,组织收购鲜货,合理定价,送到城镇,由集体或个人经营都行。
二、商业部门多增设网点,扩大收购范围,与社员签订产销合同。把立足点移到千家万户社员家庭副业产品上来,不光盯着几个蔬菜队。
三、基层供销社应同城市蔬菜部门挂钩,预约收购。这样三管齐下,解决城市吃不到,农村卖不了,买鸡找不到卖鸡处的现象,使社员家庭副业产品不断地运进城镇市场,以多种渠道推动社员家庭副业更快地发展。
江苏江都县 倪玉泉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切晒薯干遇雨怎么办?
切晒薯干是北方一些地区储存甘薯的主要方法。晒干时遇雨,往往造成严重损失。如遇连续阴雨天气,可用硫磺熏蒸,防止刚切晒的薯干腐烂。
硫磺燃烧后,能产生二氧化硫。它具有漂白、脱水、杀菌、防腐作用。当二氧化硫与薯片接触时,能与薯片水分作用生成亚硫酸,这样可以夺走薯片的一些水分。由于水分的减少,可使薯片温度上升减慢或下降。亚硫酸是一种弱酸,它存在于薯片的水分中,使薯片呈酸性,这样就能抑制微生物的繁殖,防止发热霉烂。但亚硫酸性质很不稳定,还原以后薯片酸性很快消失,从而失去防腐作用。因此,阴雨不断时,应每隔两、三天熏蒸一次。
熏蒸方法可因地制宜,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在地面挖一长方形地槽,深15—20厘米,再在槽内挖几个15厘米深的锅底型的坑,用于放硫磺碗;槽上铺2层高粱秸箔,将薯片均匀地摊在箔上,其厚度视薯片切晒的天数长短而定,由40厘米至80厘米不等。薯片堆好后,上覆一层干草,再盖塑料薄膜,四周除留出放硫磺碗的口外,其余部分都用泥土压严。熏蒸时,将硫磺放在碗内,点燃后从各施药口放入地槽内,待烟雾渗透均匀,再用泥土全部压严密闭。
硫磺用量视薯片切晒的天数和含水量大小而定,一般是0.1—0.2%。熏蒸后的密闭时间,视天气好坏而定,如雨过天晴,不管密闭时间长短,应立即晾晒;如阴雨连绵,应重复熏蒸。
用二氧化硫熏蒸过的薯干,不影响食用,但耐储性降低,不宜久存。 粮食部储运局 王佩祥


第2版()
专栏:

希望商业部门急农民之急
今年春天,正当农民准备翻犁红花草(绿肥,又名紫云英),准备栽插早稻时,我县缺口区各公社供销社纷纷贴出广告:大量收购红花草籽,每百斤单价105—108元。社员一算帐,觉得有利可图,便大量养起了红花草种籽。
谁知,供销社竟言而无信。当农民辛辛苦苦将红花草籽打下,扬净、晒干,担去供销社卖时,他们竟拒绝收购。往年,粮食部门还收购种籽,今年不知什么原因也不收了。这下可把农民给坑苦了。卖又卖不掉,用又用不了,既不能作粮食,又不能榨油。无故地被耽误了一季早稻的收成。由于后来干旱,有的只能勉强栽下一季晚稻。这里的农民提起这事都意见很大。
时至今日,这里还没有收购红花草籽的迹象。我每次回顺港公社老家,都看到乡亲们为此发愁。
希望商业部门急农民之急,尽快为这里的红花草籽找到一条销路,以取信于民。
安徽庐江县酒厂工人 徐选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