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非洲学者谈非洲发展问题
丹林
从尼日利亚回国,途经亚的斯亚贝巴,候机四日,利用这个短暂的停留,我们访问了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和它的社会经济研究与计划处、社会发展处的负责人及其助手,就非洲的发展问题举行了两次座谈。他们是一批来自埃及、加纳、埃塞俄比亚、乌干达、马里……和印度的经济学家、社会学者,有的还曾在自己国家中担任过高级职务。他们对非洲发展的见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严峻的形势
非洲学者们说,二十年来,非洲在发展道路上进行了许多探索,也受到过各种各样的外部影响,但成就很不理想。七十年代,非洲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6%,大大低于六十年代的5%。什么原因呢?首先,六十年代的发展起点低,稍一取得进展,增长就很明显;第二,1973年以来,石油价格上涨16倍,1980年非洲非产油国的石油进口费用达74亿美元,约占其出口收入的30%,加上进口食物的60亿美元,两项支出竟占出口收入的53%,因而可用于投资的收入大减,增长就缓慢下来;第三,七十年代非洲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率比六十年代更高。为应付人口增长,市政设施、教育等方面费用的扩大也挤掉了一定数量的资本投资;第四,政局不稳定、政策多变化、军费开支剧增也是非洲国家在发展道路上遇到挫折的重要原因;第五,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性通货膨胀,西方经济衰退也给非洲带来严重的影响。出口收入减少,进口费用增加,外债日益沉重。
展望八十年代,非洲学者认为前景不容乐观。他们寄希望于南北对话能促进发达国家增加援助,以改善非洲的外部条件。
发展农业是关键
非洲的农业生产增长缓慢,缺粮越来越严重。七十年代,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7%,略高于六十年代的1.8%;粮食生产情况更糟,增长率仅1.5%(六十年代为2.7%)大大低于人口增长率(2.5—2.8%),因此,粮食自给率下降,进口食物与年俱增。
非洲面积约为中国的三倍,人口仅是中国的二分之一,非洲不能养活自己,这不能不严重地影响非洲的发展。非洲学者们认为,农业是非洲发展的关键。要发展农业必须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他们认为,影响农民积极性的因素很多,如耕种者没有土地,强制性的互助合作,过低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对城市食品过多的补贴,还有活跃在农村的投机商贩等等,都需要加以解决。
广大农民的耕作技术落后,水利设施少,土地利用差,单产很低的状况也是亟待改变的。许多国家已注意到这一问题,但限于资金和技术力量,要很快改变还不可能。
要从实际出发
非洲学者们认为,“非洲生产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却进口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是不正常的,应当改变。但是,非洲也不能不顾条件地追求只生产自己需要的东西。非洲国家和中国不同,一般国土小,人口少,自然资源有限,加上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不可能也不必要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经济体系。从实际出发,最好地利用自己的土地和资源,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学者们推崇的目标。
过去,有些政府发展民族经济,只从愿望出发,不顾条件与可能,匆忙大搞国有化、民族化,或规划大规模的投资项目,结果效果并不好。津巴布韦独立后没有这样做,情况就比较好些。现在看来,非洲应当象中国和印度那样,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和手工业。这样,投资少,见效快,既有利于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又利于解决就业问题。
他们说,经济发展还要注意和社会发展相结合,要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条件。要重视组织妇女和发挥妇女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对中国的希望
非洲学者十分重视中国在发展农业、中小企业和手工业、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成就,认为这些经验对非洲有直接的意义,希望中国在这些方面对非洲能提供更多的帮助。社会经济研究与计划处长马祖克先生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希望有一两名中国学者到非洲经济委员会工作,运用中国的经验对非洲的发展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供建议;二是希望中国能向非洲经济委员会提供(英、法文)出版物,介绍中国的经验。他说:“我们的图书馆里没有中国的出版物,当然责任不在中国”。写到这里,不由联想起我们参观过的两所非洲大学、两个研究机构的图书馆,那里都没有我国出版的图书;在一所研究国际问题的机构的图书馆里,也只有不多的几本外国研究中国的著作。非洲视中国为兄弟,渴望了解中国,希望我国学者以及出版和发行部门能重视非洲的呼声。


第7版()
专栏:

访罗纪事
《人民日报》代表团
二、质量和效益
“质量和效益”,这是我们在罗马尼亚访问期间听到最多的几个字。在《火花报》上经常可以看到在《质量和效益的五年》这样的大标题下报道经济新闻。我们知道,这句话是齐奥塞斯库同志对新的五年计划的概括,而经过在罗马尼亚3周的访问之后,我们才更好地理解它的含义。
罗马尼亚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国务秘书库斯坦丁同志坦率地告诉我们,由于国外能源短缺和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加上近年农业收成不够理想,罗马尼亚在经济上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去年罗共十二大决定实行强调集约发展的经济方针,一方面调整经济比例,放慢工业发展速度,降低积累,加强农业;一方面大力节约能源和材料,降低成本,减少开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收益。他说:“这就必须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进行整个生产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一句话,集约化发展经济就是要使生产进一步现代化。”他还举了一些例子,例如把用石油作燃料的发电厂改为用煤发电;减少耗费能源较多的水泥的生产,某些建筑多使用砖瓦;一些造纸厂、电瓶制造厂等尽量设法利用回收的废料作为原料进行生产等,说明提高效率和效益的方针正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开始得到贯彻。
事情的确是这样。
曾为罗马尼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作出过杰出贡献的“播种机”农业机械制造厂的领导人告诉我们,他们今年把提高产品质量放在首位,要在工人中纠正“农机我制造,使用是别人”的那种不讲质量的错误思想,同时要竭力降低成本和产品的价格。
在这个工厂里,我们到处看到张贴着这样的标语:“不让机械闲着一分钟”,“在节约能源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每个工人都要为农业革命作贡献。”在各车间的大门口都矗立着一块醒目的红牌子,上面是这个车间工人的“保证书”,其中包括提高产量的数字,提高质量达到的标准,节约能源的计划,降低原材料消耗的指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准备采取的具体措施。工厂普里斯塔里奥工程师指着一份“保证书”说:“具体措施很要紧,不然就要落空。从工厂来说,要提高生产效益,就得加紧培训熟悉现代新技术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同时改进分配制度。为了鼓励节约,我们把降低原材料消耗和节省能源的金额的一半奖给工人。”
这个工厂为了节约能源,改用电代替天然气作为动力。他们除了正在设法扩大太阳能的使用之外,还计划通过有效地回收烟囱散发的余热等办法,充分利用“第二次能源”。他们的目标是在不增加能源消耗的情况下增加生产。
罗马尼亚最大的服装厂“布加勒斯特服装厂”,是一个以缝制出口服装为主的工厂,它每天生产六、七万件男女服装,行销30多个国家。每年产值达50亿列伊。现在,这个厂的职工为了给国家挣更多的外汇,正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在参观这个工厂被命名为“以共产主义方式工作、生活的模范车间”的第三车间的时候,我们走近一位正忙着缝衣服领子的30多岁的女工问她:“质量和效益”意味着什么?她抬起头来含笑说:“那就是既节省布料,又多做出更精细、更漂亮的衣服。”陪同我们的厂工会主席补充说:“我们的产品在许多国家是受欢迎的,但是现在国际市场竞争很激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销路,给我们国家换回更多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能源和材料。”
到克鲁日县的伊里斯瓷器厂访问,一进大门,我们马上被一副红底金字的大标语牌吸引住了。牌上写着:“今天生产的要比昨天更多、更好、更有效益,明天生产的要比今天更多、更好、更有效益”。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这个厂的工人们确实努力为实践这一誓言而奋斗。在那个布置得非常典雅的彩绘车间,上百名男女画工埋头在各种瓷胚上描绘千姿百态的人物、花鸟、山水。这个厂的厂长对我们说:他们正在为创造更多新颖的花式品种而努力。他告诉我们:全厂职工决心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依靠技术革新和挖掘潜力增加生产,争取在新的五年计划中增加的产量相当于1978年全年的产量,更重要的是设法提高质量,进一步扩大出口。
罗马尼亚党、政府和人民并没有盲目乐观。国家计委国务秘书在给我们介绍情况时就坦率地谈到他们在完成新的五年计划所面临的许多障碍和困难。但是,我们看到罗马尼亚人民充满着排除万难的决心和信心。我们记得,苏恰瓦县马可维木器加工厂的老厂长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是能够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我们深信,罗马尼亚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取得新成就。 (待续)


第7版()
专栏:

伊里斯瓷器厂彩绘车间中的画工在紧张工作。
本报记者 方荣萱摄


第7版()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记中国青年参加义务劳动营
本报记者 黄炳钧
一辆白色旅行轿车奔驰在波斯尼亚北部的群山间,经过一段崎岖陡峭的盘山公路,来到科查拉青年义务劳动营。营地总指挥,一个23岁的大学生约维察·贝罗维奇出来迎接来自遥远中国的5名青年。他们是到这里同南斯拉夫青年一起参加义务劳动的。
营地入口处,南斯拉夫国旗和青盟的旗帜迎风招展。穿着草绿色游击队制服的男女青年忙着各自的事情。总指挥陪同中国客人参观营地。一幢幢木结构平房是指挥部、食堂、医务所、会议室等,队员住的木房排列在山坡上。这一切连同道路和几个篮球场,都是1974年建营以来兴建的。往下走两个山坡,是正在施工的一个足球田径场。这里还要建旅馆、电影厅、露天剧场等。
我团中央机关团委负责人王京治等5人赶上今年劳动营的第3期。这期有11个大队。中国青年编在来自贝尔格莱德市老城区的大队里。但各队邀请中国朋友轮流到各队去劳动,于是,每天出工前,总有一位队长把他们带走。
劳动生活是紧张的。清晨4点起床,早饭之后,各队排着队,打着旗,唱着歌,喊着口号,相继出工。南斯拉夫青年体力好,干活不惜力。一块大的石头,几铁锤硬是砸个粉碎,装满碴土的独轮小推车,推起来飞跑。
我国的青年中有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的瓦工班长田琦、上海自行车三厂的电工袁定发、天津市天津饭店客房服务员李克强,都是全国闻名的新长征突击手、学雷锋青年标兵。他们年轻,体力也不错,但一天干下来,累得精疲力尽,双手打泡。南斯拉夫青年,大多是中学生,有部分大学生和青年工人,同样累,手也打泡,但他们很能吃苦耐劳,这是出人意料的。他们放弃舒适的家庭生活,也不去海边或国外度夏,而来参加义务劳动。是什么力量支持他们的呢?
我们的青年发觉,这首先是一种荣誉感,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荣誉感。科查拉劳动营是联邦一级的,今年全国有36个这样的劳动营。参加这样的劳动营,是要经过一番竞争的。贝尔格莱德市老城区社会主义青年联盟组织在组队时,有150人提出申请,最后要了不到50人。
当我国青年站在科查拉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面时,更体会到在这里参加义务劳动又是青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一种形式。科查拉人民在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牺牲。纪念碑一侧的墙上刻着姓名的1万名烈士中,很大部分是青年。这里有这样两句诗句:啊,科查拉,你再也不用雨水来浇灌,烈士们已用鲜血将你浸满。
一个劳动队员在结束劳动时能得到的最高奖赏是一枚突击队员章。总指挥向我国5名青年发奖章时,表彰了他们勤劳刻苦的精神,也称赞他们为加深中南青年的友谊做出了贡献。确实,南斯拉夫青年热情、懂礼貌、知识广博等特点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青年纯朴、好学、谦虚的精神也将印在南斯拉夫青年的心中。他们在相互交往中克服语言的障碍,一点头一扬手都在尽量表达各自的友好情谊。中国共青团团徽成了最好的纪念品。许多人的制服上写下了用中文书写的姓名、笔记本上留下了通信地址。离别的时刻到了,握不完的一双双粗糙而又热情的手,也擦不尽这夺眶而出的惜别之泪。两国青年相约在今后的义务劳动中再会。(附图片)
中南两国青年在义务劳动营劳动
黄炳钧摄


第7版()
专栏:

海底捞金
陈东
潜水员罗西竭尽全力下潜到240米深处,摸索着进入三十九年前沉入海底一艘英国军舰的弹药库中。在充满污泥和未使用过的炮弹堆中,他的手触到一块长方形的硬物,他立刻忘掉了疲倦和使他感到痛苦的水压,大声地通过电话向水面作业船报告:“我发现黄金了!”
事情要追溯到1942年4月28日,英国万吨巡洋舰爱丁堡号率领13只货轮的船队从苏联摩尔曼斯克驶向英国。军舰的弹药库里存放了一些木箱,里面装着465块金砖,是苏联用来偿付盟国军火费。两天后船队航行到距摩尔曼斯克250英里的地方,被德国潜艇的鱼雷击中,爱丁堡号巡洋舰急忙退向摩尔曼斯克。接着希特勒又派三艘驱逐舰赶来对爱丁堡号炮轰,在危急关头,护送船队的一艘英国驱逐舰担心爱丁堡号上的财物被德国人劫去,便将已受重伤的爱丁堡号击沉。
爱丁堡号三十九年来静静地侧身躺在冰冷的巴伦支海海底,金砖、弹药和60具尸体一同随军舰水葬了。英国政府曾将那块水域定为海底的“坟墓”。
几年来曾有苏联、英国、德国和挪威的打捞公司企图将爱丁堡号捞起来,结果连沉舰的确切地点都测不出来,只得作罢。
一位名叫捷索普的英国深海潜水员也一直在打这艘沉船的主意。但人们都认为从这种深度的海底捞东西目前根本不可能。捷索普并不死心,他在今年夏天得到英国政府的许可,联合几个投资者,租了一条1,400吨的潜水作业船,利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准确地测定了沉舰的位置。
捷索普雇了一些潜水员(前面所说的罗西就是其中之一),经过短期深水适应训练,包括承受每立方英尺350磅的压力和克服疲倦和昏睡,但是进行正式作业时,仍然要经受许多艰难困苦,例如海底水温在摄氏零度以下,潜水服要连接一根水管,由作业船每分钟压入12加仑热水使潜水员不致冻僵。潜水员在潜水服中就象泡在温水澡盆中似的,但行动时就很费力。
到目前为止,海底金砖已有92%被捞出来。全部金砖总重5.5吨,价值8,100万美元。据英苏两国政府和捷索普三方达成协议,待全部黄金捞出后,捷索普和与他联合的几个投资者将分得总数的45%,值3,500万美元(他应缴90%的所得税)。苏联方面将分得所余55%的三分之二,约值3,000万美元,剩下三分之一归英国政府,因为苏英两国曾付过保险费。美国方面则因早已从保险公司得到赔偿,所以不能参加分享这笔意外之财。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会听话的机器”
日本一家计算机制造公司研制出一种能听懂日本话,并能把听到的话打印出来的机器,叫作SR200型声音辨别装置。当把SR200型连接到一部语言处理机上时,它能将用稍慢于正常讲话速度说出的日本话,按音节转换成文字形式。当与一台自动翻译机相连时,SR200型可将听到的日语翻译成外语。这套装置能识别68个不同的日语音节。
要操纵这部机器,使用者必须在开始说话之前,把他(她)的声音录制在磁带上。当SR200型识别了这种语音图型后,使用者便可以用稍慢于普通的速度讲话,并注意在每一音节后停顿一下,该装置即可将声波转换为句子显示在壁式电视荧光屏上。无论讲话人是男或女,是否讲方言,这套装置都能正常工作。 (鲁)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省电长明灯泡
菲利浦公司研制出一种可省电七成半、发光经久五倍长的新型SL式长明灯。
新灯泡光度与白炽灯相等,而耗电量只有25%,它对现有通用灯泡是一大革新,而且装置无需改进。新灯泡省电耐用,特别适用于整天开灯的地铁等建筑场所。SL灯泡利用荧光原理由强弱调节器增减其光度,仍用白炽灯罩。调节器安装于灯泡之内。
这种灯泡的光量扩散较慢,电通量强度也省一成半。白炽泡的光度只有75流明及60流明。
(徐)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新的警察侦破手段
英国警察由于使用新的技术手段来侦破案件,破案率明显增加。他们使用的雷射光可以看到地毯上留下的肉眼看不见的鞋印,还可以看到带着手套留下的手印。他们乘直升飞机在荒野的上空,用一种新的测热器探测地面上的温度,就能找到埋在泥土中的尸体,因为尸体发腐时是会产生热量的。他们还通过一种新的验血方法,从血液中判断一个人的年龄、性别和其他特征。(本栏除署名外均为新华社稿)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图为日本第一艘“深海2000”号探测船正在下水。这艘探测船长9米,重25吨,能下潜到深海2,000米,航行速度3节,里面可容纳3名乘员。
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太阳能摩托车
斯里兰卡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用太阳能发动的摩托车。
这种摩托车的结构是在普通自行车上安装一个小型发动机和一个用太阳能发电以后充电的电池组。它平均每小时可行驶三十五英里。它的造价低于用汽油作能源的摩托车。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新型燃料
奥地利维森堡农业试验所的科学家最近研究出一种通过化学反应使植物油脂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型燃料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燃料可代替柴油,在拖拉机和小汽车中使用。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使结构复杂的植物油的分子分裂成微粒,因而可以在发动机中应用。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节能汽车
自能源供应紧张以来,世界各国汽车制造厂不惜巨资,千方百计研制节能汽车。一位美国工程师研制成功一种至今据说是世界上最节约汽油的汽车,一加仑汽油可行驶一百五十五公里。试验表明:驾驶这种汽车从美国洛杉矶至旧金山仅用油一点四九八升,平均时速为八十八公里。
(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