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外报综述

俄国佬在阿富汗陷入困境
苏联装甲部队开进阿富汗一年之后,大约已有120万阿富汗人通过山隘逃到巴基斯坦,寻求避难。苏联有近九个满员师的兵力分散在阿富汗各地。在乌浒河对岸的苏联境内,还驻有三个师在待命。这些部队装备有2,450辆坦克,3,150辆装甲运兵车和320架战斗机,包括六个米格24型直升飞机中队。
然而,庞大的苏联军事存在并未能压服阿富汗人民。除主要城市和公路外,阿富汗大部分地区仍然控制在反抗组织手中。英勇抗击苏联侵略的阿富汗游击队越来越有信心去取得最后的胜利。一位伊斯兰抵抗组织的成员称,“我们同一个超级大国作战已经把它挡住了12个月。”除了从国外获得一些小型武器和食品供应外,抵抗力量是靠苏联占领军和残余阿富汗政府军的物品来供养的。
苏联的目标是想控制主要的城镇以及连接这些城镇的公路,但是根据赫拉特及库纳尔河谷的报告,虽然最近几个月,俄国人曾部分地进攻几个主要游击区,但是很少地方能完全由政府控制。有位西方军事分析家认为,“阿富汗游击队比俄国人来时更强大了”。
一年的战争证明它们目前在阿富汗的近九万军队要很快制服抵抗是远不够的。
一位去年10月去过阿富汗的英国记者福雷德·哈利德报道说,在喀布尔的苏联官员也不能不承认伦敦战略研究所的估计:“苏联如果想有效地控制阿富汗”,须有30万苏联军队。
目前,苏联还在兴师动众,准备继续在阿富汗呆下去。在阿富汗中北部的普利胡姆里,正在修建一个很大的燃料和军需材料仓库。苏联正在向这个地区铺设一条大型石油管道。另外,还加长了阿富汗境内四个空军基地的跑道,修筑了巨大的飞机库,盖起了新的住宅,建立了七个师级的地区军事司令部。
然而,苏联侵略军是永远不可能征服阿富汗的。他们在阿富汗将越陷越深,前景肯定不会是美妙的。(封雄 张亮)(附图片)
阿富汗游击战士自豪地说:“我们打击着一个超级大国,并把它挡住了十二个月。”
图为阿富汗游击战士站在击落的苏军直升飞机戏骸上,欢呼胜利。


第7版()
专栏:

蛟龙深潜地中海
——记赴法国训练的中国潜水员勇创世界纪录
黄代培
1980年11月5日,法国朋友在地中海畔尼斯城的维尔弗朗什港设宴,欢庆中法两国潜水员共同创造205米出入深潜器饱和潜水世界纪录。
按照法国当地风俗,在最欢乐的时刻要把年青人抬起来扔下海助兴。法国潜水训练部门的工作人员阿旺和皮尔,被朋友们抬起来扔到海里去了;中国的潜水技师李勇、潜机驾驶员赵富强也被法国朋友抬起来扔到海里去了。有的法国小伙子甚至不等人去抬他,自己便纵身跳下海去……人们唱啊,笑啊,跳啊,欢呼中法潜水员共创世界纪录的胜利!
奋斗精神
欧洲国家,有“美不过地中海”之说。地中海确实美!海水碧蓝碧蓝,海风清爽温柔。水下,嫩绿、深绿、青紫的海草婀娜婆娑,红的、白的、花的鱼儿穿梭嬉戏。
中国的潜水员们来到这儿却不是为了欣赏水下大自然的美,他们是来专注于驾驭一种新的潜水技术。它的名称叫“出入深潜器饱和潜水”。使用深潜器这种先进科学装备潜水,对于开发海底资源、深海打捞、水下科学试验、水下工程建设,都有着广泛而重要的意义。根据中法签订的协议,中国潜水员于1980年初赴法接受十个月左右的训练,在攻下了潜水理论课程之后,他们便循序渐进地进行着紧张而艰苦的水下训练。
中国潜水员们一个个象古代的武士一样,戴盔披甲在深水里进行水下安装、水下电视摄象、水下氧乙炔切割、水下电焊等项目的工程潜水作业。他们各自忙碌不停,好似在协力赶造一座宏伟的水下大厦。这一切自然不象陆地建设那样容易。他们时刻处于苦和险的包围之中。冬天,冒着严寒进行水下作业,冻得直打牙鼓;夏天,穿着密封的潜水装具训练,汗水积成洼。稍有操作不当,甚至上下的速度掌握不好,就有生命危险。他们总是乐呵呵地说:“为了祖国的四化建设,苦点累点算不了什么!”
青年潜水员张宁,因为连续的水下训练,潜水面具的胶皮引起他面部皮肤过敏,脸红肿得象硕大的面包,好比无数支针扎着一般难受,连牙龈也肿了起来,钻心似地疼痛。但是,无论同志们怎样相劝,他硬是一天也不肯休息,一课也不肯缺席。他说:祖国人民把我送出国培养,困难再大,我也应当克服。他那掷地有声的话语,坚韧不拔的行动,不仅鼓舞了同伴,也感染了朋友。法国潜校校长鲍埃霍赛说:“从中国潜水员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奋斗精神。”
友谊之花
水下摄影师,请你快来摄下这个感人的镜头:在五、六十米深处。维系着潜水员生命的呼吸器,在两个潜水员之间来回传递着。你呼吸两口递给我,我呼吸两口又传递给你。在这样的互助中,两人的生命都得到了保全。他俩是谁呢?出了水面,取下面具,人们认出来了,原来是法国朋友库隆和中国潜水员房英畏。他们在进行水下互相救生训练。望着他俩水下传递呼吸器的动作,不禁使人联想到“同呼吸,共命运”这几个字来。
中国潜水员进行60米深二级潜水训练时,要求每人迅速潜到海底抓取石子、泥沙。潜校副校长德罕克斯先生,在一旁观察中国潜水员的动作,当他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时,立即将西装一脱,换上潜水装具,亲自下水,手把手地施教。
中国潜水员赵军健,在训练中遇到意外,受到窒息生命的威胁。教员德拉法克先生劈波斩浪,奋不顾身营救中国朋友。赵军健脱险了,德拉法克先生的耳膜却让海水压力击穿。中国潜水员前去对德拉法克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慰问,他热情地答道:“用不着谢,中法两国人民是亲密的朋友!”
世界纪录
中国潜水员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全部顺利通过了120米深的三级潜水训练。
法国曾先后训练过苏联、美国、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八百多名外国潜水员。法方对于前来受训的人在理论、技术的掌握上,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水下操作技能不到家,不仅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还可能危及同伴的安全,因而他们对受训者实行了不留情面的淘汰制。有的国家潜水员,淘汰率竟高达50%左右,而一个都不被淘汰的情况,还从未有过。英姿勃发的中国潜水员,硬是以顽强刻苦之精神,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在法国朋友的帮助下,胜利征服了一道道难关,任何一人都没被拉下。法方对此非常满意,副校长德罕克斯先生赞誉道:“中国潜水员百分之百地训练合格,这是创纪录的。”
中国潜水员们并没有以此为满足。他们胸怀壮志,准备迎接更严峻的考验,向世界纪录进击。
项目是“出入深潜器饱和潜水”,深度是“205米”。水越深压力越大。为了在205米深度进出深潜器,在水中回游作业,潜水员们在20个大气压的压力舱内生活了八天七夜。
探海的时刻到了。中国潜水员刘海涛、车跃进、张宁、殷晓宝、王民山和法国潜水员阿莱克斯、乌瑞斯,分两批出得深潜器,在205米深处回游一圈,然后进到深潜器里。
潜水员们相继胜利地回到深潜器,感觉正常!深潜器渐渐升至水面,一切顺利!
创纪录成功了!中法两国潜水员这一壮举,将光荣地载入世界潜水史册!


第7版()
专栏:

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模型
高洁
在日本福岛县一个小镇上,“伊达物产株式会社”的大字招牌吸引了我们。这是一家中小企业——肉鸡加工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日本通过专业化协作的方式,把许多企业象蛛网一样严密地组织在一起的经济联合,看到了日本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模型。
这个工厂是一幢不大的楼房,占地面积只有一千二百多平方米,共有职工220名,日加工24,000只肉鸡,年加工720万只。可是,在这个小厂周围却有一系列企业同它签订合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和销售系统。其中,有附近农户办的77个养鸡场;有三个孵小鸡的育雏场,还有按合同承包的运输公司,提供鸡饲料的三个饲料公司,把鸡从养鸡场抓进笼子的“抓鸡公司”,清扫鸡舍的清扫公司,处理鸡粪的肥料公司,以及处理鸡毛、鸡血、鸡内脏的专业公司。
至于销售系统,它同东京伊藤忠商事的肉鸡公司挂钩,按时供货。这个厂加工的肉鸡合乎卫生、新鲜、质量好,在东京市场上取得了信誉。围绕这个公司的所有生产、运输、销售系统,都是各自独立经营的企业。透过这个小工厂,我们好象看到了一台大机器,相互协作的零部件,按照经济合同,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有秩序地在高速运转。
走进伊达物产株式会社加工厂的头道工序的工作场地,只听到一片鸡的惊叫声。工人们熟练地抓住它们,把两只鸡爪挂在一条长长的链条钩子上,被倒悬的肥鸡扑打着翅膀,象流水一样送进了屠宰车间。我们顺序参观,从活鸡上架、宰鸡、烫鸡、拔毛到分肢解体,一环扣一环,最后加工成用塑料袋包装好的各种规格的鸡肉,整个工序显得紧凑而有条理。今天宰杀的鸡,明天清晨就出现在东京市场上。
这个厂引为骄傲的是他们的卫生工作制度非常严格。厂里设有检疫室,一位身穿白大褂的中年技师,是福岛县专门派来对成品进行检验的。工厂负责人说,这位技师发现了问题,有权决定不让肉鸡出厂。
伊达物产株式会社依靠高度的社会化生产和专业分工,以协调的均衡生产,每天向东京市场供应二万多只新鲜肉鸡,77家农户办的养鸡场,少的一户养2,000只,多的养六万只。公司指定三个有合同关系的育雏场,提供速成养育的良种幼鸡。为了保证肉鸡供应,公司派出了11名指导员经常对养鸡场进行技术指导,以保证80天内育成2.5公斤的肥鸡,交货时间都预先规定好。
领我们参观的伊达物产株式会社负责人说,办好肉鸡加工厂,基础是农户。假如有一家农户发生意外事故,就会影响整个工厂的生产。因此,他们采取各种措施来稳定农户的生产,还经常召开养鸡户的技术交流会,每年评奖四次。如果那一户连续四次得奖,公司免费让他到香港旅游一次。公司和农户的这种关系,他们叫它“命运共同体”。但是,如果真的不行,公司还是要把农民抛弃,另选条件好的农户来养鸡。
伊达物产株式会社的肉鸡加工厂规模不大,人员也不多,它采取专业分工方式,把一系列有关的企业组织在生产和流通系统内,展开了高效能的社会化大生产。这种方式,周密灵活,各个同类企业展开了竞争,表现出旺盛的活力。


第7版()
专栏:

“英国病”的争论
任毓骏 黄晴
英国的失业队伍眼下已突破220万,高达劳动力总数的9.8%,创造了40年来的最高纪录。由于紧缩通货,大幅度提高银行利率,投资减少,数以千计的中小型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七十年代以来英国经济就“走走停停”,被人们称之为“英国病”。
英国的严重经济现状究竟是有人所说的黎明前的黑暗,还是撒切尔夫人所执行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可逆转的恶果?对此,英国朝野两党和各界人士,甚至在执政的保守党内部,争论甚烈。
撒切尔夫人内阁执政以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削减公共开支和所得税;提高增殖税及银行利率。二、减少国家干预,把部分国有化企业出售给私人经营,卖掉一些政府控制的石油、航空等工业部门的股票,鼓励私人发展企业,鼓励自由竞争。宗旨是要使英国经济重新获得活力,加强国际竞争能力。但是,由于银行利率过高,造成中小企业破产,大企业利润下降,大量工人失业。由于削减公共开支,减少了社会福利,遭到许多人反对。通货膨胀也难以控制,依然是两位数。
在野的工党当然不会放过攻击对手的好机会,他们说今年的失业人数肯定要超过300万,英国经济要走入死胡同,这是撒切尔夫人上台一年半“经济政策的彻底破产”。保守党内部本来对撒切尔的政策有不同的意见。随着英国经济的恶化,这种背后的嘀嘀咕咕演变成了公开的分歧。在去年的一次议会辩论中,前首相希思强烈敦促政府采取降低银行利率和英镑汇率的措施,他说:“否则的话,失业人数不断增加会导致政府垮台。人们会把保守党叫做失业党。”英国工业界也猛烈抨击撒切尔夫人为复兴经济而制订的吝啬的货币主义政策,并警告说:“这种药将会害死人。”英国工业联合会主席彭诺克坚决反对政府提高增殖税给企业所加的新负担,他说:“如果你们把灯芯拧得太小了,灯就要熄了。”
然而为撒切尔夫人推行的经济政策充当辩护士的也大有人在。预测经济的权威机构伦敦商学院最新的经济展望认为,今年的通货膨胀将会下降到一位数,但失业队伍还会增大,产量仍会降低。这以后,前景会光明起来,1982年投资将会增加,产量和出口都会有大幅度上升。
一名长期研究英国经济的美国分析家认为,英国拥有尖端的技术,很高的生产力基础。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不仅能使英国今天在国际收支中有顺差,而且能使英国在20年内处于西欧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地位。他认为,“英国病”的原因之一是英国的工业设备已过时未能稳妥而迅速地转入新工业。现在劳动力价格高昂,企业竞争激烈,资方就会被迫花钱买新技术应用新技术。这样,一旦经济衰退一过去,英国工业基础将大为改观,其竞争能力会大为提高,现在正是忍痛更新的好机会。
在这种纷纭的意见中,撒切尔夫人坚持执行原来的政策。她认为作为经济复兴的代价,英国的生活水平必须降低。她说:“我们是可以得到长期成功作补偿的。如果我们为了得到稍好一些的名声而牺牲今后稳定和繁荣的全部希望,这将是本政府对英国人民最严重的背叛。”


第7版()
专栏:

靠死人赚钱的行业
法国殡葬企业对死人家属敲诈勒索,并且相互之间争夺死人生意,手段无奇不有。社会舆论要求议会讨论,实行殡葬立法以制止对死人的投机活动
据巴黎《费加罗报》不久前报道,由于包揽殡葬事宜的企业实行敲诈勒索,法国社会上的死人殡葬问题已闹到国民议会里去了。
法国共有六十家承办殡葬事宜的公司。法国一般家庭如遇丧事,从安排殡仪活动到提供丧事物品,都得由这些企业承包。狡猾的殡仪商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诱使死者家属破费更多的钱财为死者厚葬。有两个青年给父亲办理丧事,耗资两万法郎,因而背上了债务,不得不中断学业,流落街头。
目前,一个一般的殡仪馆每年营业额往往达一百万法郎。它们被人称为靠死人发财的企业。殡仪企业兜售买卖的手段无奇不有。它们跟警察、旅馆看门人、医院的护士等等挂上钩。不管是自杀、病故,只要有人死亡,殡仪单位就能立即接到来自各方的电话。有些家属还是从登门提供殡仪服务项目的人那里,才惊悉亲人的噩耗的。有的殡仪馆备有外形跟救护车一样、装着无线电话的汽车,一直停在医院附近。一听到有人死亡的风声,司机便立刻通知公司赶紧与死者家属联系。
殡仪馆之间为了抢生意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两年前,贝尔比涅一家殡仪馆办公室的天花板上,被竞争对手装上了窃听器。这面还在和顾客谈判,那面已把快到手的生意抢走了。在摩扎克有四名青年因飞机失事丧生,市政府要将尸体运往他们的故乡默兹。可是,尸体竟被一家私人公司盗走并很快运到了默兹。当然,运费也由一万法郎变成了二万二千法郎。
殡葬费用的上涨和殡仪企业的敲诈手段,引起了公众强烈不满。所以有人要求议会制定法律,禁止医生和警察插手殡葬事宜,并限制殡仪商人的盘剥。还有建议设立城市公墓和推广火葬。(王彦芬)


第7版()
专栏:

新兴的钻石之国——博茨瓦纳
陈才林
七十年代以来,非洲大陆一个新兴的钻石生产国逐渐为世人瞩目,这就是位于南部非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博茨瓦纳。1979年,这个面积五十七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八十多万的国家,钻石产量达四百三十九万多克拉,居世界第四位。
可喜的发现
历史上,畜牧国博茨瓦纳被西方殖民主义者视为“贫矿之国”。1959年,在这个国家境内的莫特路策河上游发现了三颗钻石:一颗工业钻石重0.02克拉,两颗首饰钻分别重0.27克拉和0.14克拉。尽管这三颗钻石都不大,但是这三颗钻石的发现为在这个国家寻找钻石矿提供了线索。
1966年,博茨瓦纳获得了独立。就在博茨瓦纳独立的第二年,在卡拉哈迪沙漠东部边缘发现了巨大的管状钻石矿脉。这个矿长约1,500米,平均宽约650米,最宽处约950米,面积约110万平方米,是仅次于坦桑尼亚威廉森钻石矿(已开采完)的世界第二大矿。这个矿的钻石蕴藏量居世界的前列。
迅速发展的采矿业
奥拉帕钻石矿建于1970年,1971年正式投产,是博茨瓦纳第一个钻石矿,也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一个现代化矿。这个矿露天开采,年产能力240万克拉。1979年初,这个矿的扩建工程完工,年产能力提高到420万克拉。
1976年,博茨瓦纳又在奥拉帕附近的莱特拉卡内兴建第二个钻石矿,这个矿当年建成投产。该矿年产能力虽然只有32万克拉,但是钻石质量高,可供首饰用的宝石占80%。1979年5月,这个矿扩建工程完毕,年产能力提高到40万克拉。随着这两个矿的兴建和扩建,博茨瓦纳迅速成为世界上主要的钻石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
经济发展的动力
1966年独立时,博茨瓦纳是个非常贫穷的国家,全国五分之一人口靠国际组织救济,国家靠英国财政补贴维持最低限度的行政管理。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只有40普拉(1普拉约合1.3美元)。博茨瓦纳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贫穷的25个国家之一。
迅速发展的钻石业成为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1977年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到3.3亿普拉,比独立时增加八倍。随着钻石业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出口钻石的收入已超过畜产品,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从1972—1973财政年度开始,博茨瓦纳就不再需要英国财政补贴,并且有了盈余。1980—1981年度政府财政收入将比1971—1972年度增加11倍。1976年以来,外汇储备也逐年增多,1979年底达二亿多普拉,三年里增加了两倍。博茨瓦纳经济如此迅速发展,在非洲国家中尚不多见。
博茨瓦纳的钻石业有着极其美好的前景。预计到八十年代中期,博茨瓦纳钻石年产量可达约1,100万克拉,占世界总产量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最大的钻石生产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