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在校学生逐年减少 教学条件显著改善
计划生育给长沙的小学带来新气象
据新华社长沙1月29日电 在长沙市,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同志已经直接体会到计划生育的好处。近六年内,在校学生逐年减少,学校的事情越来越好办。
过去,一些家长常常为孩子差一两天满七岁不能入学的问题对学校有意见。现在,学校再也不用把年龄限得这么死了;有66所小学还办了121个学前班。入学年龄的提前,为及早开发儿童的智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条件随着在校学生的减少得到了显著改善。一些原来学生过多不得不实行两部制的学校,现在改成全日制了。学校还利用一些宽余的房子开设了阅览室、科技活动室、电化教学室等;操场也显得宽敞多了。
每个班的学生名额也减少了。教师们组织教学,了解学生思想状况,都不象过去那样吃力了,还可以有比较多的余力加强个别辅导和教育。教师还可以轮流脱产业务训练。


第4版()
专栏:

在本世纪末把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
陈慕华发表广播讲话强调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据新华社北京1月30日电国务院副总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长陈慕华今天就计划生育问题发表广播讲话说,计划生育是一个关系到我们每家每户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大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她说,建国31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人口也增加很多,31年来全国净增人口四亿四千多万。目前每年净增一千一百多万,每年必须增产几十亿斤粮食,才能保证新增人口的口粮需要。每年还有二千万左右的人口要求我们提供入学、就业的机会。因为人口增长过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都受到相应的限制;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受到影响。
陈慕华说,我们希望能够逐步改变人口增长过快的状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今年开始实行的新婚姻法的规定,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
她说,党中央十分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发出了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号召去做,努力完成在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这样一个战略任务。
在谈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中提倡适当晚婚晚育和少生、优生时,她说,青年时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适当推迟婚期和生育时间,有利于把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期用到学习和工作上去,用到建设四化的事业中去。从医学卫生角度来看,一般青年男女到23岁才发育成熟,25岁至30岁才是最好的生育年龄。只有自己发育成熟了,才能生育出健康的下一代。从整个民族来说,如果20岁生育,一百年是五代人,25岁生育,一百年是四代人,恰好减少一代人。少生,就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实有符合政策的实际困难,可以同意他们生育两个孩子,但是不能生三个孩子。
陈慕华说,优生也是计划生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要再生身体不健康的、智力发育不健全的下一代,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延误国家、延误民族。
她说,计划生育工作首先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要采用各种形式,表扬先进典型,全面、广泛地宣传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优生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好处和意义,宣传节制生育的科学知识。党团员和干部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老同志要教育好子女实行计划生育。
她说,要把计划生育工作做好,还必须和各方面的工作密切结合。要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使得母健儿壮;要重视托儿所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使孩子的智力从小得到健全发展,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还希望能够不断改善婴幼儿的食品供应,使他们得到必要的营养,健康地发育成长。


第4版()
专栏:

驻京部队领导同志访问北京市、铁道部和民政部
共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大计
据新华社北京1月30日电 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和北京部队的领导同志最近与北京市党政机关亲切座谈,共叙鱼水情谊,共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大计。
几天前,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和北京部队的领导同志迟浩田、颜金生、胥光义、吴岱等,出席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举行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座谈会,受到段君毅、焦若愚、贾庭三、叶林等北京市领导同志的欢迎。他们畅谈首都军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条战线出现的大好形势,检查了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公约的贯彻落实情况。
贾庭三代表北京市党和政府感谢驻京部队对地方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说,过去的一年,首都在市政建设、工农业生产、维护社会治安以及防病治病、抢险救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都与子弟兵的大力支援分不开。段君毅在会上说,今后军政之间要经常加强联系,互通情报,交流情况,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落实好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市工作的四点指示。
军队的领导同志感谢北京市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在接收安置转业干部、复员军人,保障部队物资供应,安排随军家属子女就业、上学,优待烈军属等方面,给予部队的热情关怀和照顾。军政双方本着有利于团结的精神,开诚布公地交换了意见。
1月17日、24日,副总参谋长何正文先后走访了铁道部和民政部。他对于铁路部门全力以赴地为部队完成运输任务;对于民政部门在优抚和复退军人安置等方面做的大量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4版()
专栏:

何素琴侍候瘫痪婆婆十九年
太原市第十八中学女教师何素琴(左)侍候瘫痪的婆婆,耐心周到,十九年如一日,在邻里中间传为佳话。
新华社记者 周树铭 摄


第4版()
专栏:

北京部队领导同志看望离休干部和伤病员
秦基伟说每个单位每个同志都要发扬为国家分担困难的精神
本报讯 1月28日,北京部队司令员秦基伟、副司令员傅崇碧等领导同志到该部队北京干部离休处看望了二百多名离职休养干部,到医院慰问了住院干部。
上午9时,部队领导同志来到干休处,受到全体离休干部、烈属以及干休处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秦司令员代表部队领导和司政后机关向全体离休干部表示亲切的问候。他说,今天我们来看望大家,学习中央新年茶话会的榜样,不摆香烟、花生等干鲜果品,只有一杯清茶。这是我们党延安时期的老作风。我们送旧迎新,也要树立新的风气,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接着,秦司令员向大家讲了中央工作会议的精神。
秦司令员高度赞扬了董其武同志为国家分担困难的精神。董其武同志的住房许多年没有修理了,部队党委原来决定今年给他修一下。但他给部队党委写信,说国家困难很多,要求不要给他修房子,部队党委同意了他的要求。秦司令员说,我们每个单位、每个同志,都要有这种为国家分担困难的精神,能对付的就对付,能不花的钱就不花,不要向组织上提过高的要求,帮助国家度过困难。
董其武同志代表离休干部,感谢部队领导对老干部的关怀,表示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好中央工作会议的文件,跟上中央的步伐。
下午3时,部队领导同志来到军区总医院。傅崇碧同志给伤病员讲了话。


第4版()
专栏:特写

三姐妹回娘家
双辽县郑家屯镇吉兴五队女社员张玉珍、张玉莲和王秀荣,娘家都在山东省聊城县。她们嫁到这儿二十来年,一直盼望能回关里娘家串个门儿,可是,队里生产没搞好,日值才三四角钱,年吃年用都不够,哪有钱回娘家!
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开花结果。吉兴五队在搞好蔬菜生产的同时,开展了多种经营,各项生产都落实了责任制,年成一年胜过一年,人均收入提高到近二百元。张玉珍家去年从队里分了三千多元。张玉珍这回真要回娘家了,她和丈夫商量,拿出300元钱作路费。儿子在一旁说:“娘,18年没回老家了,老亲少友的,哪一家不都得串个门,就再带100元钱吧!”
一听张玉珍要回娘家,张玉莲和王秀荣找上门来,要搭伴一起回去。张玉莲说:“我出来17年没回去过,四年前,我爹去世时,俺哥来电报催我回去,可那时日子过得太紧巴,连个路费钱都凑不足,眼巴巴地就是回不去。这回手头宽裕了,再不用为路费发愁了。”王秀荣说:“去年,孩子他爹到队里小洪炉上,重操铁匠手艺,一年就挣一千多元,过去钱少,回娘家怕人笑话。这回呀,咱姐仨多带点关外的特产,用俺劳动得来的钱风光风光。”就这样,三姐妹带上了葵花籽、叶子烟、粮食、酒……大包小包的,把一辆送站的毛驴车装得满满登登的,乐颠颠地登上了进关的车。
三姐妹结束旅程,下车一看,呵,老家也大变样了!张玉珍见到18年没见过面的哥哥以后,兄妹喜泪同流,齐夸党的政策好。王秀荣和爹妈唠得更亲热。娘拉着闺女的手说:“妮呀,现在关里日子好过了,你跟你丈夫商量商量,全家搬来吧,省得娘想你心难受!”闺女说:“娘,我来时,跟你姑爷合计好了,这次我就是来接爹和娘到关外过好日子去。”唠到这里,娘俩就开始比起关里关外哪块富裕,都想劝说对方服从自己,后来,女儿说:“娘啊,我看如今关里关外都一样,俺农民的日子都开始红火了,咱娘俩谁也别搬家折腾了。以后,我年年回来一趟探望您。”
梁东升 于振波
(原载1月23日《吉林日报》)


第4版()
专栏:

孩子们不只是“六·一”才看电影
从中央到地方人们都在呼吁:为孩子们创作,为孩子们写电影,为孩子们写戏,为孩子们出版各种形式的读物,多给孩子们一些精神食粮。
可是,现在情况并不是这样。以电影为例,从去年底到1981年春节期间,没有安排一部新的儿童影片上映。是没有拍摄出儿童片吗?不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早在去年10月份就已拍完彩色儿童故事片《苗苗》,并早已送审批准,拷贝也已洗印出。
问题究竟在哪里呢?据说是主管电影发行的有关同志,非要等到1981年“六·一”儿童节才准《苗苗》发行。这就怪了,难道孩子们只有到了“六·一”才能看一场儿童电影吗?
我希望贵报能为孩子们呼吁:孩子们不只是“六·一”才看电影,他们要求经常看到反映儿童生活的片子。
北京 一丁


第4版()
专栏:

童装式样陈旧,色彩单调
不久前出差到北京,想给孩子买件衣服,先后跑了王府井和前门的“儿童用品商店”,那儿时髦的成人服装倒是不少,儿童服装却式样陈旧,色彩单调。
据说生产童装不如生产成人服装销路好、利润高,故服装厂不愿生产童装。不知是否如此。驻吉林解放军某部 王清超


第4版()
专栏:

许多城市买不到儿童棉鞋
我回山东休假,战友托我从内地给他两个小孩买两双童棉鞋,13码的一双,16码的一双。我从去年8月至12月,经过青岛、北京、济南、宝鸡、成都等地,一双也没有买到。
西藏拉萨警备区某连 刘建国


第4版()
专栏:

婴儿用毛巾被一年多没货了
我的一个同事生了小孩,我要送小孩一条毛巾被,可是,跑遍了北京市的一些大商场,又托人跑了一些乡下商店,都没有买到。我向售货员打听,她们说,这种婴儿用的毛巾被有一年多没货了。
北京通县农业局 韩德林


第4版()
专栏:

蔡桥公社办起28所青少年之家
目前,江苏省滨海县蔡桥公社,除少数大队受挑河治水影响,暂时没有建立青少年活动阵地外,大部分大队办起了青少年之家。
他们的活动经费是怎么解决的呢?这个公社的团委发动青年们利用本地资源,向“海、陆、空”进军,跟大自然要钱。一是充分利用河沟港汊种菱栽藕,种植水生作物;二是发动青年开垦荒地,补种四边,大搞“青年田”,全社已有“青年田”215亩;三是千方百计找门路,见缝插针搞副业。有了这几条经济措施,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青少年之家的活动经费。
另外,他们针对少数大队干部对创办青少年之家存有办不办关系不大的思想,采取抓典型、促全面的方法,在青少年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四层大队搞试点,让他们谈抓青少年工作的体会,讲青少年之家创办前后的不同情况,介绍青年们在生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通过看、听、比,调动了大家对创办青少年之家的积极性。现在,全公社35个团支部,已筹建28所青少年之家,修建30个篮球场,制作15张乒乓球桌,购买图书近万册,办黑板报35块;除大汛大队现有一台电视机外,已有七个大队团支部已备足资金准备购买。公社团委还定期组织开展各种球赛、歌咏赛、故事会、影评、书评等活动。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立,弥补了青少年们在劳动学习之余的空余时间,促进了团的工作的开展,全公社青少年犯罪率比过去有了明显下降。
江苏滨海县蔡桥公社四层大队 郁文洲


第4版()
专栏:

独生子女的妈妈的“三笑”
江苏省淮安县无线电厂对独生子女实行“三免”:免费入托、免费幼教、免费就医。“三免”给孩子妈妈带来了“三笑”:她们一笑孩子不愁没人照料,二笑孩子得到了启蒙教育,三笑孩子不怕三病两痛。女工韶桂兰的爱人在清江市工作,公婆又不在一处,过去,上班时把孩子锁在家里,下班回家,孩子不是摔在地上,就是满身屎尿,因此,常常是人在厂里心在家,生产任务完成得不好。去年十月孩子进了托儿所,不花钱,照料好,她一心一意搞生产,不但完成生产任务好,还领到超产奖。女工陈月华的孩子患了急病,她很着急,怕用钱太多。实行免费就医消除了她的顾虑。孩子住院期间,厂党支部还派人去看望,送去10元钱的营养费。
“三免”,不仅孩子妈妈高兴,新婚夫妇也欢迎。女工吴佩凤、韩兰英婚后初孕,她们说服公婆和爱人,主动到厂部领取独生子女证。现在,淮安县无线电厂54名领独生子女证的人,对只生一胎,思想更坚定,参加生产的劲头更足了。
江苏淮安县 王保营


第4版()
专栏:

遵守社会公德 提倡精神文明
沈阳市铁西区普遍制订居民公约
本报讯 据《辽宁日报》报道:沈阳市铁西区委在全区居民委中,组织居民制订《居民公约》,建立居民自己约定的道德规范,恢复了五十年代居民工作的老传统。
铁西区委在研究如何加强街道思想政治工作时,感到林彪、“四人帮”十年浩劫,败坏了社会公德,践踏了社会主义文明,在街道居民中反映比较突出。他们回顾五十年代居民工作的老传统,决定在全区组织居民制订《居民公约》。到目前,全区十一万多户居民,已有95%以上《公约》进户上墙。
《居民公约》的内容大都反映了居民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和遵守的社会公德。不少居民把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好、治安防范好、教育子女好、计划生育好、卫生清洁好、家庭和睦好、邻里互助好、拥军优属好、勤俭节约好、移风易俗好等项列为公约的内容。为了保证履行公约,还选举了一批在群众中比较有威信的退休职工和居民委、组义务干部,组成检查评比小组,每季度搞一次检查评比,表彰先进,督促后进。
《居民公约》制订后,使居民有了共同遵守的公德规范,维护了正常的生活秩序。过去一些走廊、院庭的卫生无人过问,垃圾、污水遍地;现在,大部分建立了轮流清扫制,使这些地方清洁整齐;过去因为几户共用一个厨房、一块电表、一块煤气表而闹纠纷的居民,现在成了团结互助的好邻居。现在各居民委,邻里互助、家庭和睦、教育子女、喜事新办、计划生育、讲究卫生等已开始形成风气。去年末全区评选出“五好之家”一万八千多户,“五好”院、楼、组607 个。


第4版()
专栏:

不图安逸不为钱
退休军医屈永怀自愿当义务医生
据新华社合肥1月30日电 退休军医屈永怀不图安逸不为钱,主动当义务医生,受到群众的赞扬。
今年49岁的屈永怀,原是沈阳部队某部军医,从事医务工作30年,因身患慢性疾病,被批准提前退休。1978年7月,他和爱人、孩子一起来到安徽省滁县安了家。
屈永怀退休不久,感到在家闲不住,仍想为人民尽一份力。于是,他请求当一名不要任何报酬的义务医生。经有关部门同意,1978年11月,屈永怀来到了滁县肉类加工厂。
屈永怀医疗技术娴熟、全面,尤其擅长针灸,能治疗腰腿痛、头痛、面部神经麻痹、偏瘫等二十多种常见病和疑难病症,服务态度又热情、认真,职工有病都喜欢找他看。常常是下班时间过了好久,他还在给人看病。在家里他也经常要接待许多上门求诊的病人,有时夜晚还出诊。两年多来,屈永怀先后为二千多人治好了病,没有要过分文报酬。


第4版()
专栏:

《大观园》建筑工艺模型在沪展出
温州民间艺人叶其龙父子破费万余元创作的红楼梦《大观园》部分园林建筑工艺模型,在杭州、温州和上海市虹口公园展出后,引起轰动,观众已达三十多万人次。有关学者专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组精巧绝伦的展品,不仅为研究《红楼梦》提供了形象化的材料,而且为我国工艺综合美术开拓了新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大家希望作者能早日将其余部分完工。但叶家因耗资巨大,已负债三千,无法继续进行创作,呼吁有关部门给予资助。


第4版()
专栏:

陕西国画院成立
陕西国画院最近在西安成立。国画家欢聚一堂,探讨发展国画创作问题。二百多位国画家和美术工作者参加了陕西国画院成立大会。与会同志在两天的学术座谈和笔会活动中,对如何进一步发展陕西省的国画艺术事业,提出好的建议。


第4版()
专栏:

民族文化宫举办《迎春画展》
民族文化宫举办的《迎春画展——历代暨民族书画展览》一月三十日在民族文化宫正式展出。
这次展出的展品有二百多件,其中有自元朝以来的历代书画名作一百余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