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不能给小水电抹黑”
孙后礼
生活中的辩证法无处不在,好事变成坏事便是如此。好主意,好榜样,乃至好政策,如果不按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办事,弄不好就会走到反面。如大寨的变化以及学大寨运动,教训何等深刻。一言堂、一阵风、一边倒、一刀切,从政治、思想到经济,二三十年来习以为常,苦头真是吃够了。这方面,报纸和宣传部门也有一份“功劳”。不过,由于一言堂作怪,尤其十年浩劫时期,确也不能责怪报纸。近几年,特别是三中全会之后,报纸作风大变,文风大变,大兴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上述“四个一”的风气少见了,但远没有绝迹。
这里举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作例,即小水电在全国的成就和作用的问题。直到最近,新华社、报纸、电台连篇报道,有事实,有统计,还有现身说法,全是一边倒。全国小水电装机达到多少百万千瓦呀,有多少个县靠小水电供电呀,等等。但就是不见这样的事实和统计:经济实效如何,与大水电相比其投资效果如何,小水电应按什么方针发展,等等。穷乡僻壤的山村大放光明,小水电所起的巨大作用,当然应该肯定,无庸赘述。问题在于我们这个好搞“四个一”的国家,有些领导、干部和习惯势力,常常把好事变成坏事。笔者最近碰到一位参加全国电力工作会议的广东朋友,他说广东小水电办得不错,但如说全省有四十个县靠小水电供电,那是吹牛。汕头地区最近同大电网联网了,汕头人民称之为“第二次解放”。汕头是侨乡,小水电发达,但每到枯水季节,连市区都要点汽灯、油灯,因此很难吸引外资,多年来苦恼之至。
广东朋友给我讲了点行话:小水电绝大多数靠天然流量发电,没有水库调节,年利用小时多在1,000至2,000之间(一年8,760小时),如果不同大电网相连,供电就无保证。但是同电网相连,往往变成重复建设,以小挤大,以落后挤先进。丰水时小水电向大电网输电,而大电网中的大水电这时还要弃水,它并不需要这种锦上添花,可又非受不可,还被索取高价;一到枯水季节,大电网电力紧张,实在难以向小水电供电区雪中送炭,又非送不可,且强求低售。这真可谓小鱼吃大鱼,一进一出,挖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无怪乎不少地方把小水电当作“摇钱树”、“聚宝盆”。据说南方小水电发达的几个省矛盾更大,问题成堆;为此上下左右之间,争吵得很厉害。热衷于在电网内以小挤大的人,一面挤电网、靠电网、吃电网,一面又恨电网、骂电网、告电网:可谓小水电扬眉吐气,大电网垂头丧气。按那位广东朋友的话,这是由于“不能给小水电抹黑”。
据说过去两年小水电和大水电全年基建投资相近,而经济效益相差几倍。当然,小水电的情况比较复杂,笔者建议新闻界就小水电的问题展开一次讨论。这也是当前经济大调整题中应有之议。


第8版()
专栏:闻者足戒

问路
蒋若鲁
前些日,我到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办的小水泥厂去采访。从县城到这个厂,没有公共汽车,只好徒步走着去。出了县城,行约三里许,走到一个岔路口,不知往哪条路走好。正巧,迎面来了一位五十岁上下的农村妇女,我上前去问去水泥厂的路,她上下打量了我一番,冷冰冰地说了声“不知道”,头也不抬走了!我站在岔路口,拿不定主意。忽然看见不远的田头有个壮汉,我便小跑着去向他问路,他似理不睬地随便一指:“就是那条路。”我不知他指的是哪条道,再问一下,他好象没听见,扛着农具迳自走了!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向群众问过无数次的路,每次得到的都是火一般的热情帮助。有时被敌人包围,是依靠群众冒死带路突出;有时行军迷途,是依靠群众指引走到目的地。如果向群众问路,一定会得到热情指点。时隔三四十年,为什么这次问路得到的却是冰霜般的冷遇呢?
举目四顾,路上别无行人可问。我便盲目地朝着一条自以为是的路走去。趱了一程,心里没底,便跑到附近的一个小山村再找人问路。在村头遇见一位同志,正是公社水泥厂的职工,他叫我跟他走。原来我是走错了,跟他走了一段回头路,才走上去水泥厂的正道。路上,他问我到水泥厂干啥?我说是来取经的。他说:“取什么经!每次来人取经,都要刮我们厂里一层油!”我问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他说:“来一次人取经,厂里都要设宴招待,书记、厂长、科长陪席,一年要花几千块,还不都是工人流汗劳动挣来的钱!”他越说越气愤。“过去,共产党的干部和群众是鱼水关系。自从林彪、‘四人帮’捣乱破坏,干部和群众搞成了油水关系!”接着,他对油水关系作了令人痛心的精辟解释:“我看到一些干部,不深入群众,象油一样漂在水上;吃吃喝喝,满嘴是油;走的时候还要揩油,带些土特产回去。所以,当地群众对这些取经人总是冷眼相看。”听了这番话,我明白了刚才问路时群众对我所以那样冷淡的道理了。


第8版()
专栏:

新疆龟兹壁画艺术
孙秉山
在我国新疆的库车、拜城县内,有几处闻名中外的艺术宝库,即: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拉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克孜尔朵哈千佛洞。它们犹如一颗颗珍贵的明珠,在这千里戈壁上放射着奇异的光彩。由于这几处千佛洞在古代均属古龟兹境内,所以我们一般统称其为龟兹的壁画艺术。
龟兹石窟经过了千余年的漫长岁月,遭受了自然的和人为的损毁,尤其是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分子的多次盗窃、破坏,把无数精美的壁画盗运国外,致使现今的石窟残破不堪,疮痍满目。在这四处石窟群中,幸存下来的共计四百多个洞窟,其中仅有一百三十八个尚有残余壁画,而完整的画面几乎无一复存。但是就从这些残破壁画上,我们仍不难看出古代龟兹艺人们那高超的艺术才能。
洞窟壁画的题材,尽管都是些佛教内容,包括释迦牟尼诸菩萨,比丘阿难众弟子,本生、佛传众故事,以及伎乐、飞天、供养人等等,但无论这些神佛故事与现实生活相去多远,它总是现实生活的反射。古龟兹艺人们正是巧妙地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爱和憎,生动地反映在那些佛教故事的画面中,把神奇的佛教内容世俗化了,把神佛人格化了。克孜尔、森木塞姆一些洞窟的供养人,他们身着双领对襟大衣,腰束宽带,足登筒靴,有的还头戴类似维族的小帽,手捧哈密瓜,是典型的龟兹人打扮。又如森木塞姆千佛洞第二十二和二十六窟的天王,他们头戴的不是那些金盔、佛冠,而是古代猎人们常戴的用虎皮做的帽子,看上去完全是一个个英勇的猎人形象。致于各窟均有的那众多的菩萨,都被描绘得或雍容端庄、温文慈祥,或婀娜多姿,生动感人,充满着世间的人情味,使人感到她决不是毫无感情,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善良女性形象。如果说那震荡了整个中原的古龟兹乐,没有给我们留下动人心弦的音响,而克孜尔第三十八窟前室两壁上的伎乐图,却给我们留下了生动的演奏现场。两壁上现在可以看出的有四十余人,各持不同的乐器正在合奏,乐器不同,姿态各异,但从总体看去又是那样的合谐,各种不同的生动姿态又都统一在一个统一的旋律中,难怪有人曾把它命名为“器乐合奏窟”。库车一带不愧为歌舞之乡,古代那曾经轰动了唐王朝的古龟兹舞,我们今天已难看到了,而克孜尔第一○一窟前室右壁上那翩翩起舞的《舞神》,却给我们留下了矫健生动而优美的舞蹈形象。“舞神”的眼部被损,但仍不难看出她的脸型丰满,鼻如悬胆,唇如含丹,体态轻盈,全然是位龟兹少女,大有呼之欲出之感。
另外,还应一提的是表现大自然的山水、花鸟、走兽等众多的画幅,这类题材在森木塞姆千佛洞尤为突出。有些洞主要是以孔雀、凤凰、猴子、大头羊等二十余种动物所组成,千姿百态,生动可爱。总之,这些壁画上所反映的人物的风貌衣装,那些道具的结构形状,那动人的舞姿以及劳动场面,都为我们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和艺术成就,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料。


第8版()
专栏: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供养人 邓尔威 摄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邮笛
何永康
那笛声总是准时向我们工地传来……
我们的工地在万山丛中,是一个大型水库的一段主干渠。震耳欲聋的开山炮声,杭育杭育的劳动号子声,锤击钎碰的叮当声,人们的歌声笑声,自然使这儿呈现出一派沸腾景象;然而只要那笛声一传来,人们总会屏息静听。
那不是牛背牧童在吹短笛,那是我们的“绿衣信使”——邮递员在向我们报到,致意,因此有人给那笛声取了一个别致的名字——邮笛。
公路还未修到这里,邮递员得每天背上一大包邮件翻山越岭,过河涉水步行到工地。这个调皮而又乐观的小伙子真有趣,他每次总要停在那一块大石头上,用笛音呼唤我们。当然,他还另有用意。这不,老连长“休息”二字还未说完,那浑身野气的“假小子”小燕就奔笛声去了。两条长辫在身后飞舞,真象一只燕子!一会儿,她就背着大邮包引着小伙子走来了,脸上还荡漾着羞涩而又幸福的微笑,一定是又说了几句悄悄知心话吧!我们顾不得取笑他们,便一拥而上,抓书拿报,收信取物。一会儿工夫,邮包就空了。这时,年轻的邮递员才能长吐一口气,分享他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和幸福。在大家的请求下,他会眉飞色舞谈谈城里的新闻,讲几段笑话。不过,我们最喜欢听的,还是他那一腔笛韵:婉转悠扬的山歌小曲,朴素诙谐的爬山调。
歇息一会儿,小伙子又忙着干活了:收信,汇兑,订书报。如果有人临时要写封信,小伙子就会接替他,抡起大锤或掌住钢钎干上一气。待这一切都停当了,他就会一口气喝完小燕早就为他泡浓了的茶水,大口大口地啃着自带的烧饼踏上归途了。
他就这样天天往返奔波于山谷之间。小路,被他踏宽了;鞋底,被路磨穿了;山花,被他的汗水浇艳了;人心,被他的笛声吹醉了!
听呵,那邮笛又响起来了,象阵阵清风,轻轻拂过我们耳畔,象股股流泉,淙淙流过我们心间,象支支牧歌,在把新生活赞颂……


第8版()
专栏:

绿叶集
山西太原 马晋乾
一风儿呀,你是否知道,为什么吹不淡花儿的香气?
二热情的熏风摇晃着麦棵的身躯:“恭喜恭喜!恭喜恭喜!你真是天赋之才呀,不到秋天就献上果实……”麦棵不语。它想:“熏风呵,你知道我有多么庞大的根系。”
三桂花盼风,它要传送自己的香郁;蒲公英盼风,它的种子要寻找新居……只有那些枯叶才怕风呢,它们怕从高处跌下来,从此一蹶不起!
四深秋,谷穗摇金,棉花铺白,
高粱喷火……想起逝去的绿色生命,我心中升起一支歌——绿色的生命呵,你们只生存了几个月的时间呀,竟创造了如此丰硕的成果!(我赞美它们,其实,也是在问我。)
五过早在枝头披红的果子,是因为心里有了虫子。
六红果子和青果子,挤在同一条树枝,它俩都承认:“我们是亲兄弟”。


第8版()
专栏:

罪恶的弹洞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文仓
林彪反革命集团杀害毛泽东主席、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罪恶阴谋败露后,林彪、叶群、林立果等于1971年9月13日凌晨驾机出逃。同日三时许,林彪死党周宇驰、于新野、李伟信三人秉承主子的旨意将大量国家机密和外汇运上直升飞机,欺骗驾驶员陈修文同志驾机起飞,追随林彪外逃。在飞行中陈修文同志发觉了反革命分子周宇驰等三人的叛逃阴谋,他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保护国家机密,机智地制造了罗盘故障,使直升飞机在张家口附近掉头返回北京。坐在前舱的反革命分子周宇驰发现后,穷凶极恶地拔出手枪对陈修文同志进行威胁,陈修文同志奋不顾身地与其搏斗,不幸被周宇驰开枪杀害。罪恶的子弹,击穿了陈修文同志的胸部,在直升飞机座舱的有机玻璃上留下了四个弹孔。这两块带有弹孔的有机玻璃(见图),成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叛国投敌的铁的罪证,同时也是陈修文烈士与敌人进行英勇搏斗的历史见证。(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