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深厚的友谊
高常筠 周国铭
最近我们走访了几位曾在苏丹长期工作过、或刚从苏丹访问归来的同志。他们热情而朴实,都曾为发展中国和苏丹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他们在苏丹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大量反映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动人事迹,有些虽是几年前的事了,但仍一件件、一桩桩留在他们心里,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当年有支中国勘探队在苏丹东南部英格萨那山区寻找铬矿,那里山高路险,雨季时道路泥泞,交通中断,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勘探队员们发现当地人民吃水困难,就在探矿的同时,打井找水,帮助当地人民解决了吃水的大难题。
在瓦德迈达尼—加达里夫公路组工作的同志们也是如此。海牙里村的一户人家房子失火,大火危及四邻,全村受到威胁,中国筑路队的队员闻讯赶到,迅速扑灭了这场火灾。但大火已经吞噬了这座房屋,他们又为受灾户新建了一座新屋。这件事象插了翅膀似地传遍邻村,在许多苏丹人中间一时传为佳话。
这些事迹已被苏丹人民载入友谊的史册。当时苏丹的报刊纷纷撰文称赞中国、苏丹两国人民的这种真挚情谊。这里是摘录的两段:奥斯曼·阿吉利在苏丹《新闻报》上写道:“村子里的姑娘们第一次把甘甜的井水带给家里人,那一天,全村人一直生活在欢乐之中,村子里的百姓们同中国专家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有一天,优素福·穆罕默德·图姆的家着了火,全村600多户人家受到大火的威胁,当人们招呼中国人的时候,他们及时赶到,很快,水车、灭火器材也运到现场,几分钟就把大火扑灭了。村里人一再说:‘谢谢’‘谢谢’。当中国专家发现被火烧掉房子的那家人坐在树荫下发愁时,立即决定替那家人盖座新房,并征求他们喜欢什么式样的房子?受灾户说喜欢中国式的房子。中国专家说:‘我们的房子是长方形的,你们的房子是圆形’。受灾户表示要建中国式的,还要求新屋上写‘中国’二字。这个故事是我从村子的老乡那里听来的。”
几天前从苏丹访问回来的朋友说,她在旅馆餐厅遇见一位苏丹青年,他主动前来打招呼:“你们是中国人吧?”他自我介绍说:“我在上海医学院学习过,中国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请你们回国后,一定转达我对上海外国留学生办公室的中国朋友们的问候和良好祝愿”。她在苏丹参加了一次晚会,由在中国学习过的苏丹杂技演员表演杂技。他们用中文报幕,每个节目都演得同中国杂技演员一样,真象是坐在中国的一家剧场看演出似的。她那激动的语调,显出她还浸沉在苏丹人民对中国热情友好的感情之中。
采访结束后,我们走在路上,凛冽的寒风阵阵袭来,但我们的心里热呼呼的。同志们关于中国—苏丹两国人民友谊的谈话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附图片)
图为苏丹《新闻报》介绍中国专页的版面,标题是:《中国——改革之风》。


第7版()
专栏:综述

从《巴拿马协议》到《巴拿马声明》
李志明 姚春涛
11月30日至12月1日,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在巴拿马城举行了第一次部长级协商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拉美国家同美国的经济关系。与会的27个成员国的代表通过二天的讨论和协商,签署了一项表述他们共同立场的《巴拿马声明》,还同意就“拉丁美洲在同美国谈判中制定共同战略应采取的准则和行动”达成一项协议。这次会议表现了拉美国家在维护民族权益方面的决心和愿望,反映出这个地区性组织在协调成员国采取团结一致的行动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拉丁美洲经济体系,是在墨西哥前总统路易斯·埃切维里亚和委内瑞拉前总统卡洛斯·安德烈斯·佩雷斯的倡议下,于1975年10月正式成立的。当时23个拉美国家的代表也在巴拿马城举行会议,并签署了著名的《巴拿马协议》。这项协议宣告:“拉美经济体系是本地区一个进行协商、协调、合作和共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常设性机构”。它的基本宗旨是:“促进本地区内的合作,以加速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促成一种协商和协调的制度,以便在国际机构和会议中以及在第三国和其他国家集团面前就经济和社会问题采取共同的立场和战略。”
六年来,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在促进地区性经济合作以及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进行斗争等方面,都作出了许多努力。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在委内瑞拉设立了总部,同时还在墨西哥、巴拿马、厄瓜多尔、秘鲁、乌拉圭等国成立各种行动委员会,以推动成员国的经济和福利事业的发展。拉美经济体系同拉美其他地区性组织保持着经常联系,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拉美一体化事业的进程。目前拉美经济体系组织的成员国已从原来的23个增加到27个,拉丁美洲的主要国家都参加了这一组织。
拉丁美洲经济体系的这次部长级协商会议,正是在坎昆举行的关于促进南北合作与发展的国际会议闭幕之后不久召开的。与会各国联合一致,在对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上采取共同的立场,为第三世界各国争取在平等基础上发展南美关系,反对超级大国的垄断和剥削方面跨出了新的一步。这次会议一致通过的声明说,拉美制定一个指导其对外经济关系,特别是对美国的共同战略,是发展中国家确定它们在南—北关系方面的谈判战略的组成部分。
拉美国家在同美国的经济交往中,长期以来处于无权地位,受到买卖不公和高利盘剥的损害。近十多年来,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美国,1964年美国生产总值是拉丁美洲的6.3倍,到了1978年,就降到了4.3倍。拉美国家由于经济增长加强了同美国的谈判能力;同时,由于实行市场多样化的政策,也减少了对美国的依赖。但是美国仍然是拉丁美洲最大的买主和卖主,也是最大的投资者。拉美国家同美国之间历史上形成的不平等经济关系仍然存在。例如,最近几年,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实行保护主义,用提高关税和制定进口限额等非关税壁垒的办法,减少从拉美进口,同时利用跨国公司绕过关税壁垒向拉美倾销产品,使拉美国家对美国的贸易逆差达150亿美元。在农产品及初级产品市场上,美国依仗其传统势力,操纵价格,使拉美出口国蒙受损失。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关系,正如《巴拿马声明》中指出的那样,有利于美国,损害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
这次拉丁美洲经济体系部长级协商会议再次重申需要改变拉美国家同美国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并且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关系的原则和立场,制定了一项跟美国谈判的共同纲领,这是拉美经济体系成立六年来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因而受到了各方面的重望。


第7版()
专栏:

天堂里的泪水
梁丽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不久前在不显眼的地位登了一条既寻常却又古怪的新闻。
说它寻常,因为讲的是一起关于要求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的纠纷,涉及的面也不广。说它古怪,因为这条新闻的主角是一群童话和动画片里的“动物”:米老鼠、大狗普鲁多、熊大哥、狐狸弟弟、毛驴哎唷、小胖猪……等等。
这些“动物”是世界最大综合游艺场、美国迪斯尼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日他们一个个毛茸茸、笑呵呵,摇头晃脑地在彩车上跳舞,在园内遛跶,与游人交谈逗乐。有了他们,迪斯尼世界才显得更象是远离尘世的仙境,使游人能感受幻梦般的奇趣。既然职业要求是扮好这些动物,游客们熟悉的也是这些动物的形象,这些扮演者的姓名也就没有、也毋须为人们所知晓了。
可惜的是他们毕竟不是幻境里的无忧无虑的动物,而是还得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他们同样为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所烦恼。在迪斯尼世界的“神奇王国”里,有125个不同的动物角色,由200个人分别扮演。他们分8小时一班工作,每小时工资4.1美元到5.2美元,旅游旺季时还要加班。虽说是穿着笨重的演出服工作半小时后,可以干半小时不穿演出服的活,但是他们的工资过低,工作服过分厚重。更主要的是他们的工作没有保障,合同只订两年,期满后再由公司决定是否留用。
在迪斯尼世界所在的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地方政府的表决权按单位占地面积分配,因此占地1.09万多公顷的迪斯尼世界最有权势,成了当地一霸。这家娱乐场早就严格规定过,工作人员不得罢工,也不许未经批准与报界接触。
为了迎接今年10月1日的建园10周年,这群“动物”天天加班加点排练节目。他们终于忍受不了而结伴造起“反”来。9月中,米老鼠和另外几个人向当地报纸揭露了他们的工作境况。马上迪斯尼世界的娱乐部主任就警告说“公司方面不允许雇员未经批准接受报界采访”,还说这是为了不让儿童及其他人知道这些动物原来竟是人扮演的,而破坏了他们心目中原来的形象。
其后一些“动物”又在一家小旅馆里开会诉苦。好些“动物”抱怨演出服过重,压得他们腰背疼痛、手臂麻木。比如,一个驴头就重35磅,戴上后既看不见,又不能呼吸。熊皮底下的温度高达摄氏55度,热得头昏脑胀,在高温天气时更是受罪。好些“头具里的金属架顶得脑袋痛”,“金属部件多的服装在雷雨天象避雷针一样怕人”。许多服装里还有臭虫。大家希望工作能有保障、能增加工资、在天气恶劣时能缩短穿演出服的时间。
公司的发言人对这些大都已工作了7到9年的“动物”作了强硬的回答,不仅表示毫无改进必要,而且威胁说“这些工作不需要专业知识,什么人都干得了。只要是个能走动的人,经过短期训练就行”。“本来就不是永久性的工作”。这些被“动物”化了的人的要求看来难以得到满足,他们即使今后忍气吞声再干下去,待到合同期满是否还能续聘也就很难说了。
旅游手册里形容迪斯尼世界是人间天堂,但是在天堂里用笑脸接待游客的这群“动物”,眼里却含着痛苦的泪水。这是对天堂的讽刺,然而它令人心酸。(附图片)
方成 绘


第7版()
专栏:

匈牙利农业中的工业化生产体系
辛颖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匈牙利的农业面临劳动力不足和自然资源缺乏,急需提高农业生产,出口农产品换取石油和其他原料。于是寻找更好的、新的合作形式以改善农业生产,因此,农工联合体、生产协作体、农业联合企业以及工业化生产体系等等都应运而生,其中尤以工业化生产体系发展最快。
工业化生产体系是新的合作形式之一,特点是用工业化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有利于采用现代化的农业工艺、高效率的科学技术。由于生产体系规模较大,而且一般只从事一种农作物的生产,这种单一的经营有助于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实现农业的大企业生产和专业化。目前,匈牙利已有74个生产体系,全国共有86%的国营农场和78%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参加。
生产体系先由一个先进的国营农场和合作社负责筹建,称作主体社。主体社根据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出一种农作物或牲畜的一套完整、严格的生产工艺,经过多次试验取得成果后,将这种生产工艺作为类似工业生产中的发明写成书面材料上报,经农业和食品工业部长批准后,即可吸收其他国营农场和合作社(即成员社)参加。一个国营农场和合作社可同时参加几个生产体系。生产体系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有几百个成员社,土地达几十万公顷,小的有几十个成员社,占地几万公顷。主体社和成员社签订合同,各自承担义务。主体社负责向成员社传授生产工艺,进行专业指导和技术培训,检查遵守工艺规定的情况;帮助成员社购买机器,并负责维修,供应零件;向成员社提供高产种子、种畜(禽)、化肥、农药和饲料等。成员社必须严格按照生产工艺的规定进行生产,并以不同的形式向主体社支付报酬,例如用现金支付主体社提供的劳务、增产部分提成和交纳种植面积费等。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是增产部分提成。生产体系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合同制生产体系,另一种是联合企业式的生产体系,这种体系有共同的计划、投资和资金,生产资料归生产体系集体所有。这种联合形式很接近于农工联合体,所不同的是,农工联合体包括各种经营活动,而生产体系只是从事一种作物或牲畜的种植或饲养。
国家积极支持发展农业中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在贷款、进口良种和化肥等方面向生产体系提供各种优惠,同时又加强对生产体系的领导和监督。经过审查合格的生产体系国家给予正式承认,对于不合格的,则撤销对它的承认,这样的体系就得解散。匈牙利认为,工业化生产体系是农业上的一种好的合作形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如1977年,参加生产体系的农业企业同参加前相比,小麦每公顷产量增长21%,玉米增长55%,每头奶牛的产奶量增加13%,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产量。由于推广工业化生产体系,机械化程度、劳动效率也普遍提高。现在,匈牙利正在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发展生产体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