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从邢台市郊李村大队四桩新事看
农民提出的新课题
新鲜事
前些日子,到河北省邢台市郊李村大队访问,发现四桩新鲜事儿。
蔬菜专业队的女队员王香梅,去年她的小儿子刚满一周岁,就托到外村保育了。除带口粮、衣服鞋帽外,每月出10元保育费。过去,只见过城里的妈妈到农村给孩子雇保姆,谁见过农村的妈妈到外村找人给看孩子?现在,在李村除了王香梅,给孩子雇保姆的还有邓凤书、蔡双花、王素梅、王东娥等,一共30多人。
我们来到老木匠李树梓家里。屋里院里正支着摊子做家具,3个年轻的木匠都是从外乡雇的,管吃饭,给加工费。李树梓在机电专业组看水泵,只是下班回来参谋参谋。李村共有3位老木匠,近二年社员做家具,全雇的外村木匠。这些老师傅都专心致志地在专业队干活。常言说,“入行容易扔行难”,这木匠雇木匠的事儿,你可曾见过?
多年来,这里兴“一户盖房,百户帮忙”。可去年近百户人家盖了450间房,一户也没请街坊帮忙,都是从外乡雇的建筑队。5间卧砖到顶的房,只出200元建筑费。连泥瓦匠老朱章家盖房,也不再自己“领做”和请街坊帮忙了。
我们到朱胜明家串门。5间新北房窗明几净,家具摆放得井井有条,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唯一使人感到不舒服的是那台上海“51”牌缝纫机,摆放在西南角的水缸旁边。主人大概发现了我们疑惑的眼色,忙解释道:“唉,旧了,只能当桌子用。”大队长朱鸿彦接上话茬说:“旧的当桌子,新的当摆设品,俺村200多台缝纫机,都不用来做衣服了,不是买料雇裁缝做,就是买成衣。”
新形势
说来也巧,四桩事儿都带着一个“雇”字。
我们问王香梅为啥要到外村找人给看孩子,她不假思索地说:“为啥?因为这么做合算嘛。”去年她所在的专业队劳动日值达到2.21元,她一年做了240个工,合530元,给孩子雇保姆,保育费一年不过120元。她说:“过去谁愿花钱扔下孩子去下地?如今工夫值钱了,咋办好,得合计合计。”老朱章是木匠、泥瓦匠、编匠、皮匠,又是种菜把势,是李村有名的“百样能”,“万事不求人”的信条信奉了多年。谁知,到了八十年代,他居然抛弃了这个信条。闺女出嫁做家具,他没动斧锯,雇了木匠;儿子盖房,他没动瓦刀,雇了建筑队。这变化也是“合计”出来的。
“如今工夫值钱了”,要雇人。这是实行责任制的结果。1978年,这个大队劳动日值只有1.3元。1979年建立起14个专业队,实行了专业承包联系收入计酬的责任制,劳动日值当年增到1.5元,去年又增到2元。工夫一值钱,农民一打算盘,发现过去搞“小而全”、“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太傻了。于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在向小生产者的心理告别了,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了,生产专业化逐步走向社会化了。
新要求
李村出现的新鲜事儿说明,农民在向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将军”了。
我们曾问年轻的妈妈们,把孩子托到外村舍得舍不得?她们回答说:“村里只有招收4岁以上儿童的育红班,没有托儿所呀!”如果帮助象李村这样的大队办个托儿所,妈妈工间可以回来喂奶,晚上把孩子抱到自己身边,那这30位妈妈不是会很欢迎吗?
现在,农民盖房负担日益加重,请人帮忙吃喝越来越讲究。1979年李村的大队长朱鸿彦请人盖了5间房,吃饭吸烟喝酒花了300余元,比雇建筑队多花100余元,真是“户里费,乡亲累,集体亏(影响生产)”。县、社、队如果通过组织建筑队的办法,或象一些先进队采取户盖队助的办法,减轻农民盖房的负担,不是很好吗?
象李村这样的大队,普遍雇人做家具了。但雇人做家具,买木料,做饭,找住处,也很麻烦。农民也希望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家具。这又给有关部门提出了新课题。谈到农民穿衣问题,农民抱怨说:“买布料难,有了布料排号长,十天半月做不成。”我们问:“那买成衣不行吗?”他们说:做成衣的考虑城里人多,考虑农民少;考虑女青年多,考虑男青年少;考虑中年老年农民更少。这又向服装加工部门和商业供应部门“将”了一“军”。
农村里新事多,新课题也多,农民许多自发的积极举动,都在“将”领导的“军”。作为领导者,不能光在新鲜事面前“赞叹不已”,应当对新课题“钻研不止”才是。
陈根才 米保广


第2版()
专栏:

联系农村实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龙潭一队队长田开玉运用群众看得见的具体事例,教育社员热爱党,热爱国家和集体。社员觉悟提高,积极售余粮,多为国家作贡献
本报讯 据《湖北日报》报道:湖北省鹤峰土家族自治县太平公社龙潭一队队长田开玉,在今年丰收以后,针对农民思想实际,运用大伙看得见的具体事例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个队今年实行“大包干”以后,粮食总产达到20.3万多斤,比三中全会前最高年产量翻了五番。全队19户,共向国家交售粮食9.4万多斤;生猪、烟叶、茶叶、油菜籽都超额完成了国家派购任务;社员收入也是成倍增加。田开玉认为,丰收以后不抓紧向社员进行教育,丰收就会变成“包袱”。
他和社员们一起回忆对比,丰收不忘党的领导。这个队解放前家家种租田,帮长工,大都住的“狗叉棚”和岩洞,现在户户住上了新瓦房,全队私人存款共15,000多元。通过对比,大家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他引导社员对比平均主义的苦头,丰收不忘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政策好。社员们说:“同样的人,同样的地,为什么三中全会以前富不起来?就是吃了多劳不多得的苦”。
田开玉还通过大讲本队面貌的变化,使大家丰收不忘国家的支援,不忘集体给群众带来的好处。过去公路只通到大队,离他们队还有上10里,物资运进送出,全靠肩挑背扛。现在公路通到了他们队。社员们说:“要不是国家扶持,光靠我们自己,到现在也通不了公路”。这个队过去用水贵如油,连晴一个星期,就要到五六里外的地方挑水吃;靠集体的力量兴建了两个大水池,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大家说:“要不是靠集体,我们哪有现在这么好的生产条件?哪有这么大的集体家业”?
通过教育,大家争为国家作贡献,卖万斤粮的就有4户,集体财产人人注意爱护,2,000亩山林管理完好。


第2版()
专栏:

责任田到了户 贫困户也能富
建设大队做好扶贫工作社员全面增收
本报讯 据《湖南日报》报道:湖南零陵县建设大队认真做好扶持贫困户的工作,出现了社员收入全面上升的新局面。今年这个大队的12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90元,同全大队水平线的差距已由去年的50元缩小到15元。
今年春上,建设大队各生产队相继推行了多种形式的联产责任制。大队党支部针对12户贫困户无资金、缺劳力、又不懂技术,立即着手制订干部包干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方案。他们立足于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具体办法,一是帮助开辟生产门路。根据贫困户人多劳少的特点,把26口阳光充足、水源较好的山塘和10头公有私养猪优先安排给他们承包,并且帮助他们积极发展家庭副业。二是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大队从队办企业上交利润中拿出1,500多元贷给贫困户买回化肥、农药、小型农具。大队信用社也借出900元,帮助他们买小猪、鱼苗、鸭子。三是组织生产互助。经大队出面穿针引线,仅春耕、双抢两个阶段,全大队就给贫困户帮工、代工53个,换工100多个,还组织牛力进行了互助。四是在技术上辅导。除生产队实行统一看水治虫外,支委坚持分户辅导贫困户学技术。
经过将近一年的扶贫工作,这12户贫困户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六队社员李中现一家5口,家底薄。今年他家承包队上10.5亩责任田,队上一次借给他200元资金,帮他买回上千斤化肥。党支部副书记廖松青多次登门传技术,从浸种、育秧、追肥、中耕到管水治虫,手把手地教。今年他的责任田产粮1.2万多斤,除了征购和提留,可得奖励粮2,800多斤,加上集体分粮5,000斤,全家粮食比去年增收3,600多斤。


第2版()
专栏:

密云县民政局扶贫有办法
用救济款帮助困难户发展家庭副业
据新华社北京电 新华社记者阎振国报道:北京市密云县民政局从去年6月开始,把向困难户发放救济款改变为用救济款购买种兔、雏鸡等发给困难户,帮助他们发展家庭饲养业。全县已向11,700多个困难户发放种兔19,700多只,雏鸡83,000多只,山羊1,200多只,仔猪303头,牛58头,总计合款18万元。
困难户发展家庭饲养业后,有的穷队、穷户一年就改变了贫困面貌。番字牌公社前火岭生产队共有70户、335口人,去年每人平均分配45元,是密云县有名的穷队。去年6月,县民政局发给这个队每户两只母兔、3户1只公兔,帮助他们发展家庭养兔业,到今年9月已繁殖成活3,200只,先后出售成兔、仔兔2,600多只,收入10,200元,每户平均收入146元。


第2版()
专栏:

用经济办法取代行政手段 农技站和社员户签订合同
墨玉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搞得好
本报讯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墨玉县农技站,今年同一批社队签订农业新技术推广合同,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联产责任制,收效显著。
墨玉县农技站今年在4,000余亩丰产示范田中,和83个生产队以联产计酬的形式,签订了13项新技术推广合同,调动了社队干部、社员用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五一公社18大队5队几户社员承包玉米区域试验等项目。农技站的同志严格指导他们实行既定技术措施,试验的几个品种和玉米棒子的大小远远超过周围其它品种。其他社队也纷纷和承包户联系,要求兑换种籽,有些还邀请农技站明年到他们的地里搞试验。现在,主动找农业技术人员指导种地的多了。县农机站今年举办50多期农业技术现场短训班。


第2版()
专栏:

培训农民技术员 建立科技辅导网
林县多种经营迅速发展
本报讯 河南省林县培训技术人员,建立科学技术辅导网,及时指导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种经营生产。今年10月底,多种经营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14%,出口产品由42种增加到53种,社员收入增加40%。
林县重点抓了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工作。目前,全县公社以上的技术骨干有1,900余人,大队、生产队多种经营技术员有5,800人,他们坚持给群众上技术辅导课,并经常深入社员家庭解决发展多种经营中的疑难问题。山楂树栽培在这里有悠久的历史,但过去不讲科学管理,树势衰落。1978年以来,县供销社土产公司技术员八次到现场办训练班,使社队技术员提高了管树技术。1979年以来全县修剪山楂树8.5万棵,1980年山楂总产由1978年的278万斤提高到370万斤。这县还注意向农民技术员传授新技术,广开多种经营门路。1979年以来,全县的多种经营由55项增加到97项。


第2版()
专栏:

江苏人工养殖对虾丰收
江苏省人工养殖对虾喜获丰收,总产量达一千一百三十三吨,比去年增产百分之五十七点七。
对虾在国内外市场上很畅销。目前这省的对虾养殖面积已达四万亩,成为沿海重要的副业项目。


第2版()
专栏:

南丰蜜桔增产六百万斤
江西省著名的南丰蜜桔今年获得大丰收,总产量突破一千五百万斤,比去年增产六百万斤。
今年蜜桔大丰收,使南丰县桔农平均每人增加收入二十元以上。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万载三黄鸡迅速发展
本报讯 素以“皮薄肉嫩、味鲜汤甜”而驰名中外的江西万载三黄鸡,今年获得大发展。据万载县志记载,晋朝大康元年,武帝司马炎曾将万载三黄鸡列为“贡鸡”。三黄鸡一直畅销海外。
近年来,万载县委、县人民政府除鼓励农村社员户户饲养外,还拨出专款建立了十三个饲养三黄鸡基地。今年,全县三黄鸡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六。


第2版()
专栏:农民学科学

社员联合组织农科组
山西省平鲁县郭家窑公社败虎大队部分社员,今年在退休还乡的县科委干部靳元卿的指导下,在包产田里对当地三种主要作物莜麦、山药、小麦分别进行多项科学种植、管理试验,秋后都夺得好收成,引起了更多人对科学种田的热心。社员们纷纷登门拜访这些“农科户”和他们的技术指导靳元卿,询问各式各样的技术问题,索要技术资料,调换籽种,还有人提出联合组织农科组的要求。
10月9日,这个大队的8户社员自愿联合组成了一个农科组,大家选举靳元卿担任组长兼技术指导,科研组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散分项试验的原则,采用定期集中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个别具体指导的方法开展科学种田活动。他们准备首先在自己的包产田里进行试验,取得经验后推广到全队。
现在,这个科研组已开始了明年科学种田试验的准备工作,集资500多元购买了必需的一些生产资料,调换了良种,初步确定了对莜麦、葫麻、山药等6种作物进行品种对比、良种繁育、栽培管理等20多个项目的试验。 穆林 解沛


第2版()
专栏:农民学科学

老农种起实验田
河南省沈丘县纸店公社赵楼大队有一块小麦优良品种实验田,这是56岁的社员刘体仁用自己承包的责任田种下的。他在二分地里共种了12个品种。
去年种麦时,赵楼大队头一次引进了“百农3217”良种,刘体仁的女儿劝父亲多种点这个新品种,老人却舍不得丢原来的阿夫麦,只种了8分地。今年一收打,阿夫亩产500多斤,而“百农3217”亩产竟有900斤。他想:种啥品种对产量高低关系多大呀!有没有比“百农”还要好的品种呢?于是他决心来个对比实验,让女儿从外地弄来10种小麦良种,选了一块好地,施足底肥,深耕细耙,细心点种,每个品种编上号,并作了记录。
小小实验田拴住了这位老农的心。下种以后,他一有空就去看看。有人和他开玩笑说:“‘人过四十不学艺’,你五六十岁了,还想当农业科学家吗?”他乐呵呵地说:“今年搞个实验,明年咱心里就更有谱了。” 孙冠德 李同良


第2版()
专栏:农民学科学

农民需要这样的支持
我是一位青年社员,今年承包了近五亩责任田。我想在茬口安排上实行油稻稻三熟制,可是我又为我们这个地方的油菜种子混杂不纯影响产量而忧虑,于是我找来了有关农技方面的书籍阅读,看到一九七五年第八期《科学种田》杂志上面介绍了江苏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制的优良油菜种子“宁油五号”,我很想引进,在本地推广,为家乡作出一点贡献。我怀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江苏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写了一封信,请求支援帮助。没想到,我很快就收到了该所邮来的四两油菜籽和栽培技术资料。他们这种有求必应,助人为乐,认真负责的精神,多么可贵啊!在当前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中,我们农民十分需要科研部门的支持。
湖北省红安县高桥公社占店大队 吴光明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别具风味的“西施舌”
林斯定
去年5月间的一天,一批外国驻华记者在福州华侨大厦尝到别有风味的“闽江蚌”时,无不交口称赞。在客人的要求下,餐桌上展出闽江蚌。那蚌的两片贝壳,略呈三角形;壳顶在中央稍前方,腹缘圆型。活蚌的壳表黄褐而光亮,顶部为淡紫色。如果无人干扰,它就悄悄地伸出一部分身子,形似人的舌头。
闽江蚌的学名叫“西施舌”,群众习惯叫海蚌,产于闽江口长乐县漳港。说来也怪,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只有漳港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的一片浅海沙滩上最适合它生长。对于这种现象,民间一些人用传说加以解释。他们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巨龙游到长乐海面,感到这儿温暖如春,咸淡适宜,便留连忘返了。后因退潮搁浅,挣逃之中丢下一只龙眼。经过千百年的浪打沙磨,“龙眼”便成了现在这块沙滩。“龙眼”变成的沙滩当然是个好地方,因而能够生长味道鲜美的西施舌。有科学头脑的人则认为:漳港一带之所以出产品质优良的闽江蚌,主要是因为这儿有一个好的天然环境:闽江水把大量泥沙注入东海,经过海潮顶托、筛洗后的细沙,再回到港内,从而形成一段较为平坦的浅海细沙滩,有利于西施舌栖息。同时,滚滚的淡水与起起落落的咸水在这儿交汇,水质特别肥沃,饵料异常丰富,为它提供了终年吃不完的浮游硅藻。
西施舌壳薄肉嫩,味美香甜。去年,福州市厨师赴香港表演,出自烹饪世家的能手强曲曲,按闽菜烹调法制作的“鸡汤海蚌”,成为香港人士评价最高的名菜之一。这碗汤菜,香港一家报纸称为“实在使人叹为观止”。其实,海蚌名香,不自今日始。相传早在明朝,曾列为给皇帝的贡品。解放前,海蚌是用专机运抵南京的,扬名五湖。解放后,以它不可取代的独特风味,上了国宴。海蚌除食用外,还可入药。李时珍视之为“润肺脏、益精补阴要药”,对肺病、痰咳、气喘、耳鸣和妇科病等,也有一定的疗效。(附图片)
(李锡武插图)


第2版()
专栏:农民学科学

湖北省当阳县三星寺水库临时工杨梅(中),勤奋学习科学养兔知识,掌握了喂养方法和一般常见病治疗技术,今年已为集体盈利约1,500元。他们的兔场已被定为宜昌地区种兔场。
陈斌 朱正明摄


第2版()
专栏:图片新闻

利用沼气种蘑菇
浙江省建德县淞溪大队,在实现沼气化后,解决了社员的燃料、肥料和动力需要的能源,同时还利用沼气种蘑菇。他们用沼气灯作蘑菇房的照明灯,既安全又节电,用沼气池的沉渣、浮渣和水肥种植蘑菇,增产也省料,并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该大队社员杨柏和家种植蘑菇400多平方尺。图为他家的人正在收摘用沼气池的沉渣、浮渣和水肥种植的蘑菇。陈若珏 方弘 摄影报道(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聊城地区临清县中型油棉厂加工的大批皮棉,正在装车外运,支援大城市的纺织工业。 本报记者 时盘棋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