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专访

特级教师斯霞谈爱生
爱生,就是要把祖国的下一代教育好,使他们在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现在有些人放松德育和体育,是错误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家都要抓。教师要在道德品质上为人师表,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和言行,去影响、陶冶学生。
年已古稀的斯霞老师,从1927年走上教育岗位以来,五十多个寒暑过去了。她呕心沥血,誉满四海;如今壮志惜暮年,仍旧精神抖擞地生活在孩子们中间。
新年后的一天清晨,我来到坐落在大石桥旁的南师附小校园。这是个雪天,地面、树梢、屋上全白了,四野蒙蒙,寒气袭人……
孩子们正在出操,踏着悦耳的音乐节奏。我在整齐的队列中,发现有个身材不高,略微胖胖的老年教师,动作竟是那样的认真、合拍,一丝不苟。
广播操做完,当孩子们潮水般地涌向教室,这位老教师没有马上离开。我没有见过斯霞,然而面前的这位老教师多象我在报刊上和电视里见到过的形象!
我上前打了招呼,果然是她。
斯霞把我引进党支部办公室,一边给我冲茶,一边关切地说:“天冷,暖暖身子。”
她哪象七十一岁的老人?面部红润,额头很少皱纹。也许是整天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缘故吧!
“谈些什么呢?”她问。
“我想请您谈谈爱生的问题……”
斯霞笑了:“那不是被批判了吗!”
斯霞积几十年教育之经验,得出教师对待学生,应当象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精心哺育。人们把这总结为“童心母爱”,受到重视。可是在人妖颠倒的日子里,这却成了打倒她的一条罪状。
“那时我想不通,”斯霞说,“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爱有啥不好?老实说,能真正做到还不容易哩!”
停了一会,她接着说:“我们当教师的,苦口婆心,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祖国的下一代,希望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斯霞把话题拉了回来:
“当然,过去胡批乱扣的帽子现在都拿掉了。不过你提的问题,我看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中小学生虽说单纯,象一张白纸,一池清水,但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思想不稳定,有很大的可塑性。爱生,就是要从小把他们教育好,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有责任,全社会都有责任。
“但是,现在有些人只注意抓智育,忽视抓德育。当然这是有原因的。十年动乱期间,不谈文化,只讲‘造反’,知识质量下降了,现在还未恢复到‘文革’前的水平,智育不抓不行。但德育和体育不抓好也不行啊!现在有些家长和教育部门把升学率当作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有些人就错误地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考不出来,身体好坏也不是我的责任,因而放松了德育和体育。这种片面的做法,影响到对下一代的培养。究竟如何培养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不是小事,它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四化的成败。现在一些青少年没理想,脑子里只有‘钱’,叫人担心。老的总要死的,不培养好下一代,国家的前途在哪里?老一辈出生入死打下的江山能保住?所以,学校、家长、社会都要管。
“爱护孩子,培养好下一代,就要重视教育事业。现在不少人对大学教育比较重视了,但是对中小学和幼儿教育就不那么重视。要知道,大学的基础在中小学。特别是小学教育,是智力发展的早期环节,是一个人品德情操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抓不好,什么都是空的。我们江苏文化发达,但是苏南苏北也不平衡,有些地方老文盲未扫,新文盲又产生了。”
“是的,”我说。我想起前几天在省里看到的一个情况,告诉她,洪泽湖渔区因为穷,加上教育经费少,仅有20%的学龄儿童入学,不少生产队选不出会计。
“你看看,这多严重!”斯霞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语气里带着激动:“很显然,光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社会配合。小学教育一定要抓好。”
这时斯霞又回到座位,继续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家都要抓。因为学生一出校门就被社会包围了。目前社会风气不好,学校里对学生讲了许多话,有时被社会上的不好风气抵销了。小学生为什么听老师的话?因为老师讲话算数以身作则。孩子们模仿力强,生活需要丰富多彩。苦恼的是现在提供孩子们课外活动的场所太少了。比如学生放假哪里去?单学校是没有力量的,如果社会上能够搞点少年宫、图书阅览室以及游玩的地方,就会把孩子们吸引去了。这件事,我已呼吁多次了。”
说到这里,斯霞想起了六十年代学雷锋的活动:“那时,我在班上一讲,孩子们就动起来了。人人争着做好事,互相帮助,而且生怕被别人知道。社会上也是这个风气。现在好象过时了,这不对。总要让孩子们有学习的好榜样。”
斯霞从切身的体会中说:“小学教师的工作确实是很辛苦的,并不象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识几个字就能当好小学教师。老师不仅要懂得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也要懂得一些天文地理和现代科学知识,还要在道德品质上为人师表,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和言行,去影响、陶冶学生。”
我凝视着这位教育战线上的老园丁,想象她带领孩子们走向那绚丽多彩的知识海洋,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与热情,内心有说不出的敬仰之情。
多么需要有更多的象斯霞老师那样的人,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啊!
本报记者 颜世贵(附图片)
斯霞和孩子在一起


第3版()
专栏:群言堂

发展文科教育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武汉大学 李进才 娄延常
我们认为发展文科教育首先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解决文科的“人源”危机问题
“人源”危机是当前发展文科教育的一个突出障碍。报考文科的考生数量很少,文科考生质量比理工科低。以我校附中为例,1980年二百余名高中毕业生,报考文科的只有四十来人,而其中对文科确有爱好、成绩较好的仅有三四名。从高考录取看,据了解,各地文科录取最低分数线,一般比理工科低十至二十分,最多的低三十多分。相差如此悬殊,不能不值得深思。
造成文科这种“人源”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文科应有的社会地位及其在“四化”中的重要作用,至今未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是根本的原因。从近几年的高考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不愿学文科,很多学生家长也不愿让孩子读文科。有些学生文科基础本来很好,而且对学文有兴趣,但家长和亲属硬把他们从对“文”的爱好扭到“理工”上去。
选苗与育材有着密切的关系,好苗才能成好材。文科的“人源”危机不解决,就不可能造就大批合格的各类文科人材。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提高文科的社会地位。要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把“轻文”的倾向从根本上扭转过来。
二、改革文科教育结构,建立和健全文科教育网
我国现行教育结构中,理工科不仅有全日制的技校、中专、高等理工科院校,而且有相当数量的职工业余学校、业余中专、业余大学以及半脱产的职工大学、电大等,学科门类也较齐全。文科却不然,除师范类文科已初步形成包括高师、中师、初师、幼师在内的教育网外,其他类科或者残缺不全,或者根本没有。这样,就不能适应四化建设对各级各类文科(包括财经、政法等)专业人才的需要。我们建议教育部会同社会科学院等有关部门,制订出长远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高等、中等以及业余文科教育,建立和健全文科教育网。
三、高等学校自身应重视文科,把文科摆到应有的地位
社会上“重理轻文”的思想也反映到高等学校内部来。一些文理科综合大学“重理轻文”也很严重。比如,在经费分配上,教育部门给学校经费是以在校学生数和规模为基数拨出的,但有些同志在具体分配时,理科系是以十万、百万计,而文科系则是以千、以万计。理工科比文科要多花一些钱是必然的,但也应有一定比例,不能忽视文科。
图书资料方面,文科的落后程度也是惊人的。学校的图书资料费,是文理科共同使用的,除此之外,理科还有实验设备费,而文科却没有相应的图书资料费。我校近二年从教学设备费中拨出少量经费给文科各系自购图书资料,深受师生欢迎,但有的同志却认为,这不合财务“规定”。
对高等学校自身重理轻文,文科师生和干部意见很大。我们建议教育部门和有关大学应从办学思想上明确文科应有的地位,为文科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在下达经费指标时,对文理科教学科研设备等费用应按一定比例分配。在基建等方面也要考虑到文科的需要。
四、文科的招生应做相应的改革
近两年来,文科学生基本上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学生年龄小,文化程度整齐,记忆力好,接受能力强,这是长处。但他们普遍缺乏社会经验,这对学文科有不利之处。
今后应适当招收一些社会经验较多、对文科学习有一定爱好和基础的在职干部。对他们的取分可略低一些,年龄可适当放宽一些。这点,“文化大革命”前已经作过,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这些学生与应届高中生在一起学习,可以发挥他们知识面较宽,理解能力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好的特点,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我们建议恢复这个好的作法。


第3版()
专栏:献身四化的人

大学生的辅导员凌均效
1979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招收了105名新生。其中最大的20岁,最小的不到16岁。组织上决定让共产党员凌均效担任他们的辅导员,负责做思想政治工作。凌均效认真地挑起了这副担子。
他首先努力熟悉自己的工作对象:新生入学前,提前抄录新生名册,翻阅新生情况登记表,访问参加招生的老师;在迎新工作中,留心观察每个学生的举止言行,揣摩他们的性格特点。这样,仅两周时间,他就能叫出全年级绝大多数学生的名字,对他们的情况也能说出个“一、二、三”。为了进一步熟悉学生,他几乎每天都到学生宿舍去看看,还主动向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表现,经常参加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利用假日进行家访。通过与学生们的广泛接触,他不仅增加了对学生的了解,而且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大家很愿意接近他,肯于讲真心话。
“思想政治工作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凌均效对自己的要求。他经常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的学生学习不够用功,他就去促膝谈心,讲清为什么上大学的道理,启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他就耐心地帮助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补救的办法。刚入学时,有些学生对体育锻炼不重视,还有不少学生偏重数学、物理,轻制图、化学。面对这些情况,凌均效感到有必要提醒大家坚持全面发展的方向,就召集全体同学开了一次谈心会。在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启发他们应当看得更远一些,要想到自己十几年、二十年以后肩负的重任,并列举事实,说明没有好身体,或者知识不全面,将来就难以胜任工作。经过这次谈心会,大家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并在行动上起了变化,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
去年5月,报刊上开展人生观问题的讨论,学生的想法很多。为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凌均效以
“和大家漫谈理想”为题,给全年级讲了一次团课。事先他做了比较多的调查研究和认真准备。讲的时候并没有谈很多大道理,只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对照一些先进人物的先进事例,结合自己的经历,谈看法。大家感到辅导员是在推心置腹地和他们讨论问题,觉得比较实在。他还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供他们思考。例如:大家希望做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这“合格”二字到底包含什么内容,怎样才算合格?入学后你有什么收获?为什么在同样条件下,有的收获大,有的收获小?这次团课讲了一个半小时,秩序很好,结束时学生们热烈鼓掌。
一年多来,凌均效有计划、有重点地找学生个别谈话达90人次,效果都比较明显。对学生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他总是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力学系七九级学生在政治思想、业务学习、道德品质、组织纪律、体育锻炼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现在,这个年级初步形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每门课程成绩优良的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群众性体育锻炼搞得生动活泼,87%以上的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去年11月,凌均效被评为“北京高等学校优秀学生政工干部”,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
本报记者 张选国


第3版()
专栏:

编者按:去年2月,国家科委发出通知,建议各地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一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里报道的山东、甘肃、河北的一些经验说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要真正收到经济实效,一是必须因地制宜,所推广的成果,一定要在当地经过试验、示范,绝对不能搞“一刀切”、强迫命令。二是要选择那些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科技成果优先推广,不能追求形式。三是要不失时机,一抓到底。四是要紧紧依靠农业科技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
山东棉花大丰收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面积推广“鲁棉一号”良种
山东省选育的棉花新品种——“鲁棉一号”,经过四年的区域试验后,1980年全省推广种植800万亩,实现全省大面积棉花品种更新。这是1980年山东棉花夺得空前丰收的重要原因之一。
山东省历来是全国重点产棉省之一,十年浩劫期间棉花产量急剧下降,1979年虽有回升,但总产不过333万担。1980年,全省1,090万亩棉田,总产1,050万担,比1979年增产两倍多。
“鲁棉一号”是山东省棉花研究所1976年采取辐射育种等技术选育出来的一个棉花新品种。从1976年到1979年,先后在全省许多地方进行区域试验,证明它具有早熟、丰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特点,一般比现有的退化棉种增产三成以上。山东省农委和科委为了做好这一良种的推广工作,1980年采取了三项有力措施:
一、真正发挥专家的作用。1980年春天,山东省科委和省农学会联合召开棉花丰产技术座谈会,邀请近百名从事棉花科技工作的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就推广“鲁棉一号”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会后,各棉区相继成立了由棉花专家、科技人员和植棉能手组成的棉花生产技术顾问团(组)。10月下旬,省农学会和省棉花研究所组织十几名专家,到10个重点产棉县进行了技术考察,并提出了持续增产的建议。
二、大力普及科学植棉技术。为了使棉区广大干部、群众掌握“鲁棉一号”良种的特性,省棉花研究所编写了《怎样种好鲁棉一号》的科普读物,由省科技出版社印刷了十几万册。各地、县也组织编写了有关科普资料。一些社、队还通过技术讲座、广播、展览等形式,大力传授种植“鲁棉一号”的技术知识。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培训植棉技术骨干16万人。
三、因地制宜地采取技术措施。全省各地土质、土壤、肥力等条件不同,在良种推广中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也各有区别。在沙壤棉田较多的聊城、德州地区,大部分采取定距摆播;在粘涝洼地较多的汶上、兖州等县,则采用直播、干播或水种包包。同时,各地根据不同的水肥条件,确定不同的植株密度。这是提高播种质量,保证棉花播种一次全苗的重要环节。


第3版()
专栏:

甘肃因地制宜地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从实际出发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坚持面向生产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推广科技成果,取得了可喜成果。
利用小试验成果,抓好中间试验,逐步扩大推广面积。甘肃省共有草原二亿零五百万亩,相当于全省耕地面积的四倍,但草场普遍退化,每年都有大批牲畜春乏死亡。因此,改良草场成为甘肃农业生产上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75年,天祝藏族自治县永丰牧场在草原改良的小试验基础上,开始中间试验,通过围栏、灌溉、灭鼠、施肥、消除毒草等措施,提高了天然草场的产草量。他们还选用无芒雀麦、老芒麦等优良牧草建立了多年生的人工草地。现在,这个县有围栏改良草场57万亩,喷灌草地7,000亩,人工草地5,000亩。甘肃省科委向全省牧区推广永丰牧场的试验成果,许多牧区草场正在进行草场改良。
坚持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成生产力。比如,在培育毛肉兼用的细毛羊新品种——甘肃高山细毛羊的过程中,把试验研究与推广紧密结合起来,除培育成五万只新品种羊外,还繁养了37万只细毛杂种羊。搞这项研究的科研补助费消耗24.3万元,而此项研究成果一年可为纺织工业提供优质毛160万斤,价值达200万元。临泽县在流动沙丘上种植梭梭、红柳、花棒等固沙植物,在全县42公里长的风沙线上,营造了31,900亩防风固沙林带,形成了一条小“绿色长城”,不仅改变了生态环境,而且为社员群众增加了财富。


第3版()
专栏:

好事做遍“科学城”
在北京“科学城”中关村执勤的某部五连,热心为科研人员做好事,受到科研人员和中国科学院的好评。
去年以来,五连开展了热爱科研事业,热爱科研单位,热爱科研人员的活动,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一个夜晚,哨兵白宗普听到器材供应仓库里有“嗞嗞”的响声,迅速叫醒仓库保管员,打开门一看,是暖气管漏水,不少包装进口仪器的木箱、纸箱已被浸湿。战士们赶快搬运,使这批价值几十万元的仪器免受损失。生物研究所为了进行一项科研,需要在猪身上试验。五连就把连队的猪提供出来,副连长吕志强和饲养员还严格按照试验要求,精心饲养这些猪。经过试验,达到了预期效果。
五连干部、战士在与科研人员的朝夕相处中,建立了深厚感情。一天深夜,战士马孝良发现一位科研人员加班后,躺在工作台上睡着了,身上只盖一件雨衣,就把自己的被子拿来给盖上。有位科研人员的母亲生病,卫生员梁如亮主动上门给大娘打针五十多天。一年来,五连为科研单位盖房、拉粮、拉煤等义务劳动一千五百人次,给科研人员和家属看病三百五十人,帮助机关、个人修理小平车、自行车四十八辆。五连收到科研人员和机关的感谢信二十多封。
翟启运 魏建国


第3版()
专栏:

河北十个县开展“农业发展研究”
投资十八万元,增收三百二十万元
1980年,河北省在不同自然类型区的十个县,因地制宜地围绕棉花、玉米、小麦、水稻、甘薯等多种作物,采用比较成熟的新技术新成果,开展了较大面积的示范试验工作,进行了多项农业发展课题的研究,试验区的粮棉作物都有较大幅度的增产。青县、霸县、故城、新城、围场等九个县试验区的五万六千九百多亩玉米,比对照田平均每亩增收130斤以上;抚宁、涿鹿试验区的14,840亩水稻,比对照田每亩增收99斤;正定县8,734亩棉花,平均每亩产皮棉187斤,比对照田每亩增收皮棉31斤。
这些发展研究课题,省和县、社总共投资18万元,由于进行科学研究而纯增的收入折款三百二十多万元,相当于投资的18倍。并进一步验证了科研成果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为使科学技术尽快地收到经济实效摸到了路子。
这十个县的农业领导部门和科研单位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建立一个行政领导与技术指导紧密配合的组织系统;二,因地制宜地选好课题,使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三,把联产计酬的责任制与技术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四、讲求经济实效;五,注意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