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顺应历史潮流 促进祖国统一
一年来全国人民为台湾归回祖国作了大量工作
本报讯 1980年以来,全国人民为推进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了大量工作。
在这一年里,全国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座谈会、联欢会。与会人士畅谈对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心愿,抒发对台湾同胞的怀念之情。一些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负责人还撰写文章或发表讲话,希望台湾当局审时度势,消除疑虑,顺应历史潮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朝着祖国统一的伟大目标不断前进。呼吁双方建立联系,增加接触,为实现祖国统一共同努力。
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报道了台湾同胞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的一些新成果,以及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对大陆家乡亲人的怀念。对台湾同胞要求民主、要求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正义斗争,给予了热情支持。出版部门陆续出版发行了一批台湾题材的书籍,其中《台湾小说选》、《台湾散文选》、《台湾诗选》是直接从台湾出版的书籍和杂志上选编的。这是三十年来,大陆第一次把台湾文艺作品介绍给广大读者。去年8月5日,中国作家协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总部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行座谈会,纪念台湾著名作家钟理和逝世20周年。一位到会的台湾同胞在发言中说,某些台湾作家的作品受到大陆同胞如此重视,充分反映了祖国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骨肉深情。
一年来,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又新建了一批接待台湾渔民的接待站,接待了许多海上遇难的台湾渔民兄弟,为他们修船补网,补充食品、淡水。有些台湾渔民还在当地政府安排下参观游览了名胜古迹,会见了在大陆的亲人。各地人民政府还接待安置了一些从台湾辗转归来的台湾同胞,他们当中有年近八十的老人,也有二、三十岁的青年;有的单身一人,也有的是全家定居。现在,他们当中有的人在安度晚年,有的人投身到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
为了使大陆与台湾之间尽早实现通商、通邮、通航,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制定了一些具体政策,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去年4月,我海关总署发言人宣布,为了便于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通商,海关给予各种方便,并规定对台湾产品不征收进口关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的一些商店里,开始出售标明“产地:台湾”的商品。其中有电视机、电风扇、录音机、手表等。
一年来,台湾同胞和大陆人民一样,对实现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统一大业越来越关心。据台湾报纸报道,和平统一祖国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许多有识之士,不仅在私下谈论,而且在社会上、报刊上公开阐述实现祖国统一的意义,探索实现统一的途径,敦促台湾当局要从国家前途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考虑中国的统一问题。
此外,大陆的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科技人员和运动员、海员等各界人士,一年来,同台湾的有关人士,交往越来越多,相互交流了情况,增进了感情,加强了统一祖国的愿望。


第3版()
专栏:

祖国啊!台湾儿女想念你!
林庄
祖国,对于台湾儿女来说,是多么崇高、亲切的字眼!百余年来,尽管历尽风霜,饱经忧患,但台湾儿女对祖国的热爱,却始终不渝,与日俱增;三十多年来音讯隔绝,物换星移,但台湾儿女对祖国的眷恋,却历久弥深。一位台湾诗人曾写道:“祖国啊!终究我只有爱你,更深地爱你,因为我的血管里也只有你的血液!”
“故土祖地是我们的根”
近来,在台湾常听到一个名词:“根”。台湾社会上出现了一片“寻根热”。寻根觅源的文章比比皆是,以“根”为主题的文艺作品犹如雨后春笋。人们从文化、艺术、考古、地质等各个方面去寻找自己的“根”。去年6月,鹿港镇的居民自筹经费,举办了规模巨大的“第三届鹿港民俗才艺周”,各界人士从四面八方涌到鹿港,从富有大陆民间特色的鹿港文化中去寻找和了解台湾扎在大陆的“根”。台北《新生报》发表评论说:“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是我们的根,故土祖地是我们的根,祖先父母所生活的社会是我们的根,重新找回它,是我们的责任。”不久前,台湾著名学者林衡道就台湾卑南新近出土的巨石文化文物发表文章,阐明台湾同大陆之间的血缘、地缘关系,并指出,台湾山地居民的文身、父子连名、崇奉家谱等习俗,与大陆南方古老的“越濮族”相似,说明台湾山胞的根也在大陆。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台湾同胞离开“根”的时间越长,怀乡思亲、认同回归的愿望也越强烈。正如台北《自立晚报》所说,如今,在台湾每个人心里,乡愁已成为浓得化不开的情怀。
我隔着迢遥的山河,
去看望祖国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迹,
我用我游子的乡愁……
台湾民谣作家李双泽这首脍炙人口的思乡曲,是台湾儿女对祖国一往情深、万般眷念的生动写照。原籍湖南的画家王三庆画了一幅《桂林山水》,抒发他对祖国河山的思念;原籍北京的作家沙铮为了寄托对家乡的情思,写了一本回忆故乡风貌的散文集,名为《故都风情画》,受到公众的好评,获台湾去年的文艺散文奖。去年,在台北举办的“戏剧季”里,上演了一大批地方戏,有昆曲、湘剧、汉剧、秦腔等等,人们争相观看,听那一台台家乡戏,借缕缕乡音,慰藉那无尽的乡愁与乡思。
如果说,过去,那澈骨的乡思只是埋在人们心底的话,那么,今天,它已成为人们冲口而出的呼喊。“亲情骨肉愁离散”的煎熬,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一片乡心关不住”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有如旭日临空,把海峡上空的阴霾驱散,为祖国的统一、亲人的团聚,带来了希望。人们欢呼:雪尽了,草儿绿了,绿叶也已上了枝头,该是回家的时候了!重回祖国的怀抱,这是台湾儿女梦寐以求的心愿。正是:“一片乡心关不住,万缕情牵在乡关”。人们热烈要求了解大陆的真情,以前所未有的注意力关注着大陆取得的每一个成就。近几个月来,台湾报纸也开始有限度地选登新华社的消息,报道大陆在文化、艺术、科学、考古等方面的新发展。台北“中国电视公司”连续播映由外国记者在大陆拍摄的影片,介绍长城风光、敦煌壁画、天山美景、上海近况等等。大陆锦绣河山的一草一木,透过电视屏幕,抚慰了无数游子的心。台北居民顾屏可在播映的影片中,见到了居住在上海的老父顾松岩和哥哥顾屏江,引出了一段电视认亲的佳话。“中视”节目制作人说,台湾电视播映介绍大陆景况的影片,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近几个月来,台湾报刊陆续透露一些离散的亲人恢复联系的消息:去年5月,《中国时报》在纪念“母亲节”的专刊上,刊登了致大陆母亲的信。其中一封描述一双母子在音书断绝三十余年后恢复书信往来的悲喜交加的心情。信中说道,三十多年来,儿子总是在一片漆黑里,幻想着母亲的形象,如今,母子音讯得通,该多么高兴!儿子多么希望好好看看自己亲爱的母亲。
去年8月29日,台湾《中华日报》刊登“中山女高”学生陆积华写的怀念在大陆的祖母的文章谈到,前年底,父亲得知八十四岁高龄的祖母尚在人世,欣喜异常,他把祖母的照片高挂堂前,每天必躬身行礼。此情此景,令人感慨万千。
去年9月20日,台湾《联合报》发表台湾喜剧演员葛小宝到香港会见从南京来的母亲的传真照片和专电,报道说,葛小宝一见到母亲,喊了一声:“妈”,便跪倒在地,母子抱头痛哭。
去年12月2日,《联合报》登载了台湾海员高新德和从大陆到埃及的女儿高云英越洋通话,互诉骨肉情谊的专电和照片。高新德在电话中亲切呼唤女儿的小名“花开”,女儿在电话的另一端,一边啜泣,一边喊“爸爸”!
一篇篇催人泪下的报道,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面,是台湾人心所向的真实写照。但是,台湾当局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尽快结束目前这种不幸分离的局面的建议,一直没有作出积极的响应,它承认统一祖国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时又设置重重障碍,阻止海峡两岸人民自由来往。这种举棋不定、缺乏诚意的态度,引起了海内外许多有识之士的不满。
“我终究要回去!”
台湾出路究竟何在?希望又何在?这已成了台湾同胞经常议论的题目。台湾名作家李庆荣曾在报上公开发表文章说,和平的途径是统一祖国的最好途径,好处很多,比如不伤元气,不对消力量,不损害人民利益,不影响国家前途等等。国民党当局为此把他逮捕判刑。但是,在各种场合,在海内外学人参加的“国建会”上,在报纸组织的座谈会上,人们仍不顾当局的阻挠,纷纷陈述自己主张祖国统一的见解。有的从中华民族的长期生存以及台湾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阐明中国必须走向统一;有的从应付苏联的威胁着想,强调中国人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有的从分析目前国内外形势着手,论述今天台湾没有南晋、南朝、南宋那样的条件,不容许长期偏安一隅,中国只有走向统一。有的直截了当地表示,中共提出的和平解决台湾的建议是“堂皇而合理”的,台湾当局的态度太“固板、僵化,消极而被动”。去年6月,旅美台湾学者梁容若在报上公开质问国民党当局,为什么一定要禁止夫妻、父子、祖孙之间自由通信?
有人曾在报上公开批评台湾当局“太不了解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往和期望”,太不了解台湾人民。一位台湾作家说得好:“我们和大陆双方究竟是五千年之久的同胞,我们回到大陆,正该如流亡的子女回到大家庭一般。”一位台湾著名诗人深情地对祖国表示:“总有一天,我们这群背井离乡的游子,将重新投入你的怀抱!”另一位台湾诗人说:“我要回去!我终究是要回去的!”
“我终究要回去”!台湾要回到祖国的怀抱!这就是台湾儿女发自心底的呼喊!这是从玉山、阿里山奔腾而下的激流,是五千年割不断的历史延续,是任凭什么力量也遏制不住的大海浪涛。我们坚信,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儿女这美如长江、壮如黄河的理想,一定会变为现实。一个富强、统一的中国,将会如同一轮朝日,升起在海峡上空,以它辉煌的光焰,照耀着世界的东方。


第3版()
专栏:

山东省民政厅发出通知
要求在年终分配中认真落实优抚政策
本报讯 最近山东省民政厅向各地、市、县民政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在年终分配中认真落实优抚政策,切实解决优抚工作中的新问题,以保障优抚对象的生产和生活。
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广泛宣传优抚政策,进一步提高认识,保证优抚政策的落实兑现。要根据生产管理和收益分配的新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优待办法,切实保证优抚对象的生活不低于或稍高于社员平均生活水平;并将年终对军属的优待分配情况,通知军人所在部队。


第3版()
专栏:

台湾省籍妇女在首都的一次联欢会上。 尹文摄


第3版()
专栏:

既教马列主义 又教专业知识
海林县委党校改革教学内容
本报讯 中共黑龙江省海林县委党校以专业化需要为中心改革教学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去年4月,海林县委党校开始试办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训练县属副厂长以上的企业领导干部。参加学习的干部,工农出身的比重大,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搞四化的热情,但大都缺乏企业管理知识。因此,党校在安排学习内容上,除政治经济学和党的基本知识外,主要课程是经济管理,改变了党校只教马列主义,不教专业知识的作法。
海林县委党校为了保证学员质量,按照党校的培训对象,与有关部门共同商定学员名单,由主管部门指名抽调,优先选送年富力强、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参加学习。为了使学员在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两方面都得到提高,他们在三个月的学习时间中,政治理论课安排一个月,专业课安排两个月。讲课时注意两方面内容互相衔接、互相渗透。讲理论课注意尽量联系专业知识;讲专业课注意用经济理论论证。党校还十分注意学习书本知识同学习实践经验结合,引导学员利用学过的知识,总结自己的工作,研究一些问题,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设想。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这个试点班收效较好,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县啤酒厂厂长关玉文同志,学习后回到厂里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厂里存在的问题,在主持清理和销售积压物资的工作中,改变了资金周转不灵的局面。他还抽出一部分勤杂工充实到车间去,解决了三班倒人员不够、劳动力使用不合理的问题。试点班的成功,对领导干部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纷纷要求参加第二期学习,有些同志工作实在离不开,也要求参加旁听。


第3版()
专栏:

义县五间房大队为烈军属做了五件好事
烈军属生活满意 现役军人服役安心
本报讯 辽宁省义县冷家沟公社五间房大队,在建立联系产量计算报酬的生产责任制以后,认真落实党的优抚政策,对烈军属的生活给以照顾,做到了烈军属生活满意,现役军人服役安心。
五间房大队现有烈属一户,军属六户。为了使现役军人安心部队工作,更好地保卫祖国,大队采取了五条具体措施,保证烈军属的生活标准达到本大队中上等水平。他们的做法是:
一、落实优抚工分。给烈军属的优抚工分,不仅有分值,还带粮和其他农副产品。军属林景和一家五口人,本人身体不好,顶半个劳力。大队按照林景和所在生产队的社员生活水平,给予4,000工分补助,使林景和一家的生活水平略高于一般社员的生活水平。
二、适当安排老弱病残的烈军属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军属唐占奎的手,因公伤致残,生产队除负担医疗、生活费和误工补贴外,在他伤愈后,又安排他在生产队搞粮食加工,入秋又让他护秋护场,挣较高的工分。为了保证他家的生活不低于一般社员的生活水平,去年大队又给他优待工分1,200分。
三、扶持发展家庭副业。这个大队利用卖猪还本的方法,扶持烈军属发展养殖业,秋收时,还给烈军属安排了上山采集土特产的时间。大队还给烈军属一些方便,让他们编筐编篓卖。去年这个大队的七户烈军属,每个家庭副业收入都在80元以上。
四、无论是春天整地或者夏季中耕,大队、生产队都优先安排畜力和犁杖、车辆等,帮助烈军属种好自留地;还给他们串换优良种籽。
五、经常走访烈军属,及时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军属陈广成,因盖了四间房子,生活暂时有困难,大队就不定期给予补助。入秋换季有困难,大队又及时给他以救济。 喻建民 张义


第3版()
专栏:

他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道德风尚
——记南京部队某部参谋刘付林正确对待母亲被撞死亡事件
去年8月19日清晨,江苏省丹徒县蒋桥公社桥家门大队女社员、南京部队某部参谋刘付林的母亲,提着篮子上街买菜,刚走到一座桥头,突然被一辆从桥上冲下来的自行车撞倒在地上。骑车的是镇江刀剪厂工人徐新民。他急忙上前去扶。老人吃力地摆摆手,表示没事,让他走。可是就在她支撑着站起来时,一个踉跄,又重重地摔倒了。徐新民在慌忙中立即把老人送往医院。经医生诊断为脑溢血,于当天中午去世。
一连两封加急电报发往刘老太的儿子刘付林所在的部队。偏巧刘付林到福建出差,等他赶到家时,母亲的遗体已火化了。刘付林禁不住泪如泉涌,悲痛万分!亲友们一边安慰他,一边告诉他,家里正准备同徐新民打官司,并且催他赶快到法院起诉。
怎样处理这件事呢?悲痛中的刘付林竭力克制着自己。他首先想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处理这件事一定要慎重。他认为母亲的死是徐新民造成的,肇事者理应受到处罚。但是,他了解到徐新民是个诚实质朴的青年,这次车祸完全是无意的。小徐父母年迈有病,弟妹还小,而且他自己在不久前因公左臂负伤,那天就是由于左手麻木抓不牢煞车而闯祸的。事情发生后,他日夜守在医院。他们一家如同大祸临头,忧心如焚。刘付林想,如果去打“官司”,必定给徐家带来不幸。想到这些,他意识到,这样的“官司”不该打。这天晚上,他把自己的想法谈了出来,可一家人怎么也不答应。刘付林仍耐心地说服了家人。有人又提出,老人住院的医药费和处理后事的费用怎么办?刘付林说,徐新民一家经济也很困难,不要使徐家为难了。他决定自己全部承担这笔开支。事后,刘付林还托人带信给徐新民,让他安心养伤,努力工作。
就这样,一场风波很快平息了。徐新民含泪对人说:“刘付林宽宏大量,咱全家一辈子也忘不了他!”
杜建仁 杨兆峰


第3版()
专栏: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三中街街道办事处举办了青年之家、科学文化知识补习班等活动场所,使待业青年们“待而不闲”,不断增长文化知识。这是待业青年在青年之家排练节目,准备参加市里的文艺会演。
新华社记者 陆金发摄


第3版()
专栏:资料

中国佛教和中国佛教协会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中,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悉达多·乔答摩的称号,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者”。
佛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一般认为是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史书记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大月氏王使尹存到长安,口授佛经给博士弟子景卢。东汉明帝曾派人去西域访求佛法,并在洛阳创建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公元四世纪,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流传。隋唐时期,中国佛教鼎盛,形成了中国色彩的各种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密宗和法相宗等。
我国的藏语系佛教,开始于公元七世纪中叶。当时的松赞干布王,在唐文成公主和尼伯尔公主布尔库提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法。公元八世纪时,莲华生由印度入藏,佛教得到传播。之后由西藏地区传到蒙古族地区和远东一些地方。我国巴利语系佛教,是公元十三世纪从缅甸传入我国南部的,主要为云南的傣、布朗、崩龙和佤等兄弟民族所信奉。
佛教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以至人们的习俗,都有很大影响。解放前,我国信佛的人较多,但确切的佛教徒人数很难统计。
解放初,佛教界一些人士提出了改革佛教的主张,废除了佛教中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各地寺庙相继组织了生产劳动。1953年,我国佛教界发起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佛教徒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1957年、1962年先后召开了中国佛教协会第二、第三届全国代表会议。最近,在北京召开了佛协第四届全国代表会议。
中国佛教协会是中国各民族佛教徒的联合组织。该会自成立以来,在团结各民族佛教徒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政策,培养佛学人才,研究佛教历史和教理,保护和整理佛教文物、维修名山大寺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该会还加强与各国佛教徒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先后同二十多个国家的佛教团体和个人建立了联系。
四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