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献身四化的人

勇敢的探索
——龚锦涵和潜水医学研究
1978年,西方国家的一位潜水医学博士,向中国考察团介绍了一般潜水医学常识后,说:“今天就讲这些,其他的,等我得了诺贝尔奖金后再发表。”可是,他又按捺不住内心的自豪,继续说:“我们经常收治从欧洲及非洲直接送来的减压病人,每年大概十来例,你们呢?”中国考察团的科学家心里明白,这个国家的潜水医学在世界上比较先进,在博士眼里,中国的潜水医学根本排不上号。他简单地向博士介绍了中国治疗减压病的情况。听着,听着,这位博士坐不住了,他激动地拿出名片签名送给中国科学家;并多次表示,希望能有机会到中国访问。
这位中国科学家就是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人民解放军海军医学研究所潜水生理研究室主任龚锦涵。
龚锦涵虽然毕业于医科大学,但并没有学过潜水医学。建国初期我国也没有这门学科。龚锦涵从事潜水医学研究,并取得显著成就,是从一次事故调查开始的。
那是1953年夏天,有一位潜水员在水深40米的海底作业,出水后,突然腹痛头晕,周身难受,昏倒在地。虽然采取了各种抢救措施,但腰部以下始终不能动弹,造成终身残废。龚锦涵奉命去调查原因。这位潜水员痛苦地问他:“我怎么会得病的?”年轻的潜水员们也都问:“我们会不会这样呢?”龚锦涵回答不了这些问题。老潜水工人对他说:“在旧社会,因潜水致残和死亡的事,常常发生。”这使他强烈意识到:这种病的防治,关系着我国潜水事业的发展。他毅然向领导表示:要探索、研究潜水医学!
没有老师,也没有现成的教课书。但是,这难不倒年仅26岁的龚锦涵。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关在宿舍里埋头苦读;节假日,他照例带着干粮在图书馆里度过一整天。他终于明白了:潜水的最大困难,在于水下是一个高压环境。潜水员每下潜10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高压下呼吸的高压气体会溶于人体各种组织和血液中,就象二氧化碳在高压下溶于啤酒一样。潜水员出水时,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律,上升一段,停一停,缓慢减低水对人体的压力,以便让组织中的高压气体能从容排出体外。如果上升太快,就会象突然打开啤酒瓶盖时一样,溶于人体内的气体形成大量气泡,或压迫神经,或堵塞血管,轻者关节疼痛,重者残废甚至死亡,医学上称这种病为减压病。为了让更多的人懂得这个道理,龚锦涵利用业余时间写了20多篇潜水医学的科普文章,并结合病例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这是我国第一篇比较系统介绍减压病的论著。
龚锦涵从潜水事业的需要改变了原来的志愿,开始了新的探索。1963年,他挑起潜水探摸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沉没原因的重担。57米潜水一举成功,创造了我国在公海上大规模潜水作业的新纪录。当时,国际上空气潜水的水平是50多米,我国只能潜40米左右,还经常发病。接着,他和他的战友们又在南京长江大桥工地上,突破了潜水60米大关,最深竟达到了71米。而在当时,潜水60米还是一条没人逾越的鸿沟。许多潜水医学发达的国家规定:空气潜水的有效作业极限深度为50至60米。
探摸“跃进号”的成功和长江大桥桥墩的顺利施工,使我国空气潜水赶上和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此后,龚锦涵又继续努力探索潜水医学领域内的新课题,慢性减压病的新概念,就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1968年夏天,一个名叫庄继满的潜水员步履艰难地来到海军医学研究所。他在四年前一次潜水作业后得了减压病。研究所的接待人员摇摇头:四年!时间太长了。当时,国际潜水医学界普遍认为,减压病只有在72小时以内的急性期加压治疗才有效。庄继满只好绝望地离去。
很快,龚锦涵知道了这件事。他说:“时间不是诊断减压病的根据。我们应该给他治!”原来,龚锦涵在1963年就开始了新的探索。他曾把一个违反操作规程的潜水员送进加压舱,提高压力,延长高压下停留时间,竟然完全治好了这个潜水员两年前潜水后留下的左肩部疼痛。“是否存在慢性减压病呢?”一种科学设想在龚锦涵脑海中闪现。他继续研究,对这个潜水员进行长时间的随访观察。1964年他正式发表论文,报告了这个病例,并首次提出:减压病不仅有急性的,还有慢性的。他认为:不论发病时间多长,都有可能通过单纯加压治愈。
龚锦涵把庄继满找回来进行治疗。行动困难的庄继满根本无法自己进舱。可是,当治疗结束,他自己却从狭小的舱口钻了出来,丢开拐杖,以矫健的步伐在室内走动。
中国人提出的新概念,在严峻的考验面前站住了,并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大批被传统理论认为是不治之症的减压病人,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据报道,日本在1979年、美国在1980年,才分别治愈了三年和八天的减压病人。而龚锦涵提出明确的新概念,比他们早了十多年。
           本报记者 赵岳龙


第3版()
专栏:

  上海交大建议和台湾新竹交大等高校
  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邓旭初同志,在交大老校友座谈会上,代表学校向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等高校,提出了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四项建议:
一、欢迎台湾新竹交大等高校派教授、学者到交大参观、访问和讲学,学校将提供一切方便条件。
二、欢迎台湾新竹交大等高校派代表参加交大即将举行的小型国际学术讨论会:今年12月将举行《热机工作过程》学术讨论会;明年5月将举行《机械阻抗、模态分析与识别》学术讨论会。
三、欢迎台湾新竹交大等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代表队、大学生乐团和美术爱好者来交大访问。
四、如蒙台湾新竹交大邀请,交大将乐意派出教授和学者前往台湾访问和讲学;派出篮球队、游泳队和大学生乐团前往访问演出;派出美术教师前往举办画展。


第3版()
专栏:学校生活

  华中工学院计算机系
  抓住具体问题进行思想教育
华中工学院计算机系抓住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加强组织纪律、爱护公物的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华中工学院今年增加2,000多名新同学,新建校舍竣工后,院里决定对部分学生宿舍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表现较好,但有部分学生违反学校规定,擅自调换自习桌和床板或损坏公共财物。
计算机系党总支抓住调整宿舍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全系学生认真讨论。
同学们在讨论中,认真地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他们说:“从这次调整宿舍的情况看,我们还没有树立主人翁的思想,没有树立爱校如家的思想。”有许多同学联系平时不爱护公物,不爱惜粮食的行为作了自我批评。他们说:我们口头上也讲五讲四美,可一碰到具体问题却又做得很不美,这就是言行不一的具体表现。
通过这次讨论,许多班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订立了五讲四美公约。全系订立了《计算机系爱校如家公约》。现在,一个爱学校、爱集体、爱护公物、爱惜粮食的好风尚,正在这个系逐渐形成。


第3版()
专栏:学校生活

  上海华东师大一附中
  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
上海华东师大一附中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每天中午和放学后,常常是座无虚席,同学们都静悄悄地在浏览各种报刊杂志。师大一附中的同学,不但可以到图书馆自由地选读自己所喜爱的图书,学校还特地在教学大楼的底层腾出两大间教室,开辟了报刊和图书两个阅览室,增订了杂志307种,各类报刊30余种。为了方便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全部实行开架取阅,很受大家欢迎。开学至今未发现有人撕页、涂画等破坏书籍的现象。最近他们还计划再开辟一间外文书刊阅览室,供学生借阅外文原版书籍,并准备请外语老师适当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外文阅读能力。图书馆还定期出版“知识之泉”的黑板报,向同学们推荐新书和优秀作品。
由于学校大力引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今年暑假上海举行中学生智力竞赛,这个学校的同学代表,以较丰富的知识和敏捷的思维赢得了第一名。 徐赋葆


第3版()
专栏:学校生活

  南京大学
学生食堂饭菜花样多质量高
南京大学学生食堂,越办越好,今年被评为省高校先进食堂。
这所学校学生食堂有五千多人用膳,炊管人员一百一十多人,其中青工占一半以上。食堂党支部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放在青年人身上。通过思想教育,使青工们认识到:当好一名炊事员,也是为四化作贡献。
针对青年人好学、上进心强的特点,食堂经常举办烹调技术培训班,组织技术练兵和技术比武。还举行师徒大会,签订师徒合同,为青年工人学技术创造条件。现在绝大多数青工思想稳定,烹调技术掌握得比较好。
在食堂管理上,他们建立了岗位责任制,以及考勤考核、饭菜质量检查、经济核算制度等。除此以外,还试行了新的经济管理办法,人员定编,经费包干,节约和超额提奖。对营业额、服务态度等都有具体要求,使奖金起到了鼓励先进的作用。炊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伙食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今学生吃饭不再排长队,主副食品花样多,质量好;还增设卤菜部、售货亭等,每天课间和晚上都有点心供应。
(据《新华日报》)


第3版()
专栏:学校生活

  长沙冶金工业学校
五百多名毕业生坚决服从分配
今年暑假,长沙冶金工业学校有矿山、地质等八个专业574名毕业生。这届毕业生的特点是矿山类专业的多,占毕业生总数的54%。第二是分配地区广,单位多。500多名毕业生要分配到19个省、市、自治区。第三是去边远山区和小矿山的多。冶金部直接下达指标的26个黄金矿,多数在边疆和边远山区。各省的分配,也多是山区的中小矿山。
由于该校毕业生教育抓得早,抓得细,抓得准,并坚决按照分配原则进行分配,抵制了不正之风,大得人心,因而宣布名单后,没有一个要求改换单位的,没有遗留问题,两天之内,500多名学生全部办完离校手续,豪情满怀地奔向工作岗位。


第3版()
专栏:杂谈

  小议“科学出差”
——四谈学习彭加木
罗荣兴
何谓“科学出差”?这要从彭加木的一项建议谈起。1964年,他在几度西出玉门、南下海岛之后,深感一个有责任心、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不宜长期囿于一地。他向有关方面提出:“采取‘科学出差’的办法,组织北京、上海等地的科学家及较有经验的中级研究人员定期地、分批地、轮换地到外地工作”。
这是一项很有见地的建议,今天看来,依然显得切实可行。要使科学繁荣,就应当为科研人员深入实际、广泛交流学术思想和科学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条件。目前我国的状况,一方面是人才“单位所有”,很难打破;另一方面,一提人才流动,难免有人要从边远地区流回大城市。这真是一件左右为难的事情!彭加木当年的建议,倒不失为解决这难题的一把钥匙。“科学出差”,一年两载,户口不迁,人事关系不变,京、沪等地的同志有计划、有目的地到外地工作,外地同志也可到京、沪等地装备较好的实验室短期工作。当然,有关部门要制订相应的政策,加强领导和管理。彭加木的建议,符合我国国情,是有生命力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第3版()
专栏:为了下一代

  从工读生看家庭教育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顾问 费路路
我们对工读生的调查,发现这些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绝大部分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工读学校一次入学180人,其中140人是独生子女和末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大都占有特殊地位,受家长的溺爱娇宠。当然,在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中,单纯的溺爱是不多的,许多是按着“三部曲”进行:最初,对孩子娇惯或放任自流;后来发现孩子“坏了”,便简单粗暴地非打即骂,最后“实在管不了”,便采取赶出家门的“办法”。这种“教育”,不仅得不到良好的效果,而且造成子女与家长的疏远与对立。我们与工读生交谈,发现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和家庭的态度大都比较冷淡。这与父母对他们的溺爱形成显明的对比:在孩子的心目中,除了他自己之外,任何人——包括他的父母——都没有什么地位,这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这种不得法的教育,与家长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性格习惯、个人修养等有着直接关系。
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最初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痴心父母“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自古有之,可是如果家庭教育不得法,甚至经常给孩子以不良影响,到头来可能是事与愿违。这样“家庭教育”的结果,或者成为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直接原因,或者对孩子犯罪丧失挽救能力。
为了培养教育好下一代,做父母的应该注意教育方法,尽可能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同时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工读生犯罪的始发年龄多在12岁到14岁之间,而以14岁为最高峰。这是与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变化有直接关系的。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处于性成熟的开始阶段,身体猛长,神经系统快速发展,渴望独立活动,增多了对生活的追求,开始萌发理想。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很容易产生一些想法并表现出来,真可说是“敢想敢干”。这种敢劲如果表现在做好事上,可以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如果表现在做坏事上,也可能杀人放火,不计后果。对他们的教育如果这个时候才开始抓,那就晚了,而应当开始于这个时期以前,即抓“提前量”。因为他们在青春期开始阶段的各种表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这个阶段以前的长期教育的积累结果。正如有些家长深有体会地哀叹:“哎,这孩子小时候没管他,现在想管也管不住了。”
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孩子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最强,是他们在性格、习惯、道德上可塑性最大的时期,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在这个时期充分发挥作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第3版()
专栏:教学小议

  别让少年当“病西施”
  魏亚南
据《健康报》载:不久前,有一位12岁的女孩子,读了一份科普杂志上刊登的《婚前体型选择》的文章和插图后,以为自己是属于胖体型类,将来找对象会发生困难,便拒绝吃饭。无可奈何之下,父母把她送到医院,靠静脉点滴维持生命。经说服勉强吃一点东西,但刚吃完就拚命做剧烈运动,以防发胖。后来,这个本来健康活泼的女孩子直闹得精神恍惚,形容枯槁。经医生检查,已患多种疾病。
这是个为了追求“体型美”而自我摧残的典型事例,还有一些青少年虽然没有达到这种极端的地步,但顾影自怜,寝食不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身心健康的大有人在。一些家长在担忧的同时,对科普刊物中关于“体型美”的宣传提出了批评。
几年来,我国科普读物如雨后春笋,其内容大多是积极、健康的,这对普及科学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有的文章格调不高,有的文章以猎奇、刺激和耸人听闻来迎合某些人的不健康思想或青少年的好奇心理,有的文章偏离了科学普及工作的方向,甚至宣传了迷信的东西,产生了某些副作用,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可见,科普教育要注意社会效果,努力做到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否则,如果引导阅历不深的青少年象“东施效颦”那样追求起“体型美”来,一个个变成弱不禁风的“病西施”,就违背了科普宣传的正确方针了。


第3版()
专栏:来信

  建议为智力不发达儿童开办学校
国务院参事 郝可铭 李一平 韩钧
我国现有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3.8亿,其中学龄儿童,大部分都能受到学校教育。但是,有一部分儿童由于智力不发达,不能在普通学校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就全国来说,这部分儿童为数是可观的。他们之中少数是先天性的,大部分是后天患病造成智力发展受阻。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应当如何施教,使其不至成为社会负担呢?
上海市专门为这类儿童办了小学校,创办三年来已由一个班发展到七个班。我们建议北京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也办起这类学校。
这样做的好处是:
第一,这部分儿童智力大体相等,他们在这种学校里,智力可以得到平衡发展;不致象在普通学校,因学习赶不上进度而产生精神压力,甚至丧失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第二,既可免去普通学校对这些儿童的教学困难,又可减轻这些儿童家长的精神和物质负担,再不必为孩子年年留级而发愁。
第三,这样可以把智力不发达的儿童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至少将来不至于成为社会的负担。


第3版()
专栏:父母之友

  怎样给婴儿加辅食?
松林
不按时为婴儿增加辅食,必然要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发生贫血和营养不良。增加婴儿辅食要根据婴儿的生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家长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小孩学吃东西也和学说话、走路一样,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为婴儿增加辅食,给一次、二次不会吃,十次八次就可能会吃一点,继续坚持,慢慢地也就会吃了。增加辅食要从少到多,逐步增加,不能想给孩子吃鸡蛋,一下就给一个,这样必然会造成腹泻和停食。开始应该给蛋黄十分之一或八分之一,能够耐受后过几天再增加一点,逐渐增加到半个、一个。不仅要考虑婴儿对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三大营养物质的需要,也要照顾到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需要。如果忽略了后者,照样可以发生贫血、佝偻病和坏血病等营养缺乏症。
婴儿个体间生理功能差别很大,因此对每个婴儿辅食的增加方法也必然千差万别。一般来说,生后半个月,没条件晒太阳的婴儿应添授鱼肝油或胆维丁,以弥补乳类中维生素D之不足。生后三周加授菜水或果汁,以补充维生素C。生后4~5个月时,可以开始授以烂稀粥、烂面片、菜泥或水果泥。5~6个月可加蛋黄。6~7个月婴儿开始出牙,可以给以饼干或烤馒头片啃食。8~9个月可以添加碎菜、全鸡蛋、肝和肉松等。10~12个月在粥或面片内可以加些瘦肉末,蔬菜或豆腐。随着辅食量的增加,奶量可以随之减少。


第3版()
专栏:

  优秀团员做校外辅导员好
驻沪空军政治学校、上海城建机械厂、医用仪表厂、搪瓷机修厂和上灯三厂的20位优秀团员受聘为上海市宝山县五角场镇中心小学校外辅导员。他们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儿童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暑假期间,他们和学校老师一起参加了“少先队海岛二日夏令营”。最近,他们又为学校开办了“周末红领巾兴趣小组”。每逢星期六下午,参加各兴趣小组的少先队员们,分别在多才多艺的校外辅导员带领下,兴致勃勃地进行着各种富有乐趣的活动。校外辅导员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周宝清


第3版()
专栏: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对学生不搞“题海战术”,课余时间让学生多参加文体活动。这是学生们在做游戏。
本报记者 王景仁摄


第3版()
专栏:

  辽宁省兴城县南一小学音乐班的学生在演奏。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