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让人们永远珍视和怀念
  ——祝贺舞剧《文成公主》百场演出
  杨东生(藏族)
中国歌剧舞剧院创编的历史舞剧《文成公主》,自去年10月公演以来,已上演百多场,观众达十万余人次,轰动了首都舞台。人们喜爱舞剧《文成公主》,固然离不开技艺精湛的舞蹈表演,更重要的是重视民族团结和睦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因为描写文成公主和藏王松赞干布的美满婚姻,表彰他们的历史功绩,也就是歌颂藏、汉两大民族间的团结。
在历史上,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给我国各族人民带来了几代人的和平,同时还加强了藏、汉两大民族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谱写了藏、汉人民团结友爱的篇章。舞剧中的文成公主是位富有胆略、文武兼备、善良美丽、机智聪慧的巾帼英雄。她接受唐太宗交给她“利乐吐蕃”的神圣使命,带着中原汉族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不畏艰难,献身于民族团结和睦事业,为汉、藏两族的团结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舞剧也成功地塑造了松赞干布这位武艺高超、文才过人、英勇果断、顾全大局、功勋显赫的吐蕃英主的艺术形象。剧中写他在文成阁前幻想的一场戏,妙趣横生,形象化地展现了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的想象。他不顾主战派的挑拨,决意迎娶公主,从而体现了松赞干布对汉、藏团结的诚挚之情。
总之,舞剧精心描绘了以文成公主入藏而创建的藏、汉两大民族的友好关系,以及为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所树立的丰功伟绩。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如今,在青藏高原上还有着许多有关文成公主的动人的优美传说,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艺术形式把它们反映出来,让人们永远珍视和怀念这位为藏、汉民族团结和睦作出贡献的汉族人民的好女儿,以激励各族人民更自觉地执行我们党的民族政策,人人都做加强民族团结的模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第8版()
专栏:

  相逢在天涯
  ——云南京剧团在西欧与台湾同胞的亲切交往
  张作为
最近,中国云南京剧团赴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等5国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历时91天,演出68场。所到之处,不仅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高度赞扬,而且和旅欧台湾同胞有着亲切的交往,增进了台湾海峡两岸骨肉兄弟的情谊。
怀念老师 难分难舍
当云南京剧团在巴黎议会大厦紧张地演出了21场之后,演员们结伴去巴黎东郊动物园参观游览,路上遇到了一群青年男女,他们操着带有浓重广东口音的中国话,口口声声一定要见一见著名的京剧艺术家关肃霜。关肃霜闻声相迎,问他们是否华侨,有什么事?青年们立即把她围住,自我介绍是从台湾来的,七嘴八舌地询问关肃霜:为什么扮演《盗库银》中的青儿能达到体态轻盈、天真烂漫,宛如豆蔻年华的少女?扮演《战洪州》中的穆桂英,又怎样做到气宇轩昂、武功娴熟,俨然是威风凛凛的将军?在演唱、表演和武打中,又怎样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前后映照、浑然一体,成为唱、做、念、打样样精通的卓越的全才?关肃霜一听说是来自台湾的骨肉同胞,格外高兴,倍感亲切,谦逊地一一作答。末了,她十分激动地说:“这要感谢我的老师。我14岁拜师学艺,今年52岁,艺龄已近40年了。我今天之所以能够表演京剧,这与我的老师戴绮霞的耐心教导分不开。戴老师现在台湾,你们是台湾来的,不知你们听说过她没有?我和她已经30年没有见面了,我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她呵!”青年们都为关肃霜怀念老师的真挚感情所感动,便把所知道的有关戴老师在台湾的近况一一作了介绍,彼此顿成莫逆,难分难舍,互相照相留念。他们热情表示,一定要把关肃霜对老师戴绮霞的亲切问候带回台湾。“你们欢迎,我们就去!”
6月的维也纳,正是这个号称奥地利“音乐之乡”的一年一度的文化节。云南京剧团到这里演出了8场。有一天,几位台湾同胞来到百乐宫门口,跟演员们交谈起来,大家都为能在异国相逢而感到高兴。他们有询问家乡风光的,有介绍台湾情况的,也有交流学习心得和议论形势的,大家越谈越融洽。有一位台湾青年感慨地说:我对大陆情况很不了解,没想到你们竟是这样英武健壮,才华横溢的呵!他的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演员们不约而同地说:“百闻不如一见,欢迎你们到大陆去看看。”一位台湾同胞说:“我们盼着探望家乡,也希望你们到台湾参观!”一位青年演员高兴地大声说:“只要你们欢迎,我们就去!”
要说明书 留做纪念
誉满西欧的中国云南京剧团,每当演完一场之后,观众总是要蜂拥到后台来,观赏着,赞叹着,久久不愿离去。有的要看千姿百态的脸谱,有的要着古色古香的服装,有的要耍各种各样的刀枪,更多的是要找有卓越技巧的艺术家们签名留念。有一天,在维也纳市政大厅后台,一位中国脸型的年轻人,非要一份说明书不可。演员们深感奇怪:“说明书不是发过了吗?”这位年轻人激动地说:“那是外文的,我从台湾来,要中文说明书,做纪念!”大家都被这位骨肉同胞的诚挚要求所激动,立即东寻西找,最后还是秘书长吴枫从行李袋中,找到了出国时顺手带来的仅有的一份中文说明书。这位青年感激万分,并打听京剧在国内是否这样演出,人民大众是否喜欢看等等。最后,他紧紧地握了握吴枫的手,如获至宝地捧着中文说明书走了。
酒店深情 盼观长城
6月27日,云南京剧团从瓦杜兹出发去伯尔尼,途经瑞士的琉森市,在一个精致幽雅而又热闹非凡的酒店里进午餐。酒店乐队里的一位女演奏员,提议在此进餐的不同国籍的游客,上台同她合唱当地民歌。她首先邀请京剧团的李保忠和陈文华登台,紧接着又邀请了美、英、法、墨西哥和西班牙等国的朋友们参加,最后她宣布邀请一位台湾同胞上台,引起了整个京剧团的注意。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位台湾同胞泰然自若地走上台去,就象他乡遇故知,立即和李保忠、陈文华热烈握手问好,亲切地站在一起,共同歌唱瑞士民歌。合唱完毕,他跑到京剧团的餐桌前,激动地振臂高呼:“同胞们,你们好呀!”演员们向他敬酒,他说,他是一个生在台湾的28岁的青年,日想夜梦,盼着能有一天去看一看天安门和长城呢!
演员赵小玲和杨昆福从酒店出来,突然有个50来岁的妇女问赵小玲:“你们是不是日本人?”“不是,我们是中国人。”她惊喜异常地说:“噢,是大陆的,中国同胞!你们是出来旅游的么?”她说她是从台湾来的,并接二连三地问起大陆的情况。这时,旁边有个男子,看样子是她的丈夫,拿出一枚很亮的硬币说:“送给你们做个纪念。”杨昆福也拿出一枚出土文物纪念章转送给他,他立即戴上眼镜,仔细地看了又看,连声赞道:“很好,很有纪念意义!”
小鼓精采 自有知音
在风景如画的日内瓦湖滨,中国云南京剧团在新建的卡西诺大剧院举行了3场公演。首场公演,一位自称是台湾官员的人来到后台,说他自小喜爱京剧,在美国还有他自己组织的票房。这几天为了买到一张京剧团演出的戏票,他已经计穷力竭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前来请求给他一个角落,那怕只是听一听也行。岂料这一天剧院已经卖了不少加座和站票,连个能听的角落也不好找。于是,秘书长吴枫就把他安排在乐队后边观看。正当观众们在铿锵的锣鼓声中,被演员们高超的出手技巧和精采的武打场面弄得眼花缭乱的时候,突然乐队后边响起了一声兴奋的呼喊:“打得好,精采极了!”这喊声把乐师们吓了一跳,循声一看,原来是那位台湾官员情不自禁发出的。事后他解释说:“我是学打小鼓的,你们的小鼓打得太好了,使我惊奇。”紧接着在日内瓦举行的两场公演中,他场场都到乐队后边来观看演出,并带了5位朋友同来。他激情满怀地说:“看了你们的精采表演,使我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我以能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第8版()
专栏:文艺动态

  “矿工乐园”
  侯文歌 王云辉
在枣庄煤矿办公楼周围,每天从早到晚,欢乐的人们熙熙攘攘。紧张劳动后的矿工们来到这里,按照各自的爱好,度过愉快的业余生活。广大职工亲切地把这里称为“矿工乐园”。
林彪、“四人帮”横行时,职工的业余生活无人过问。许多青年工人下班后,不是睡大觉,喝闷酒,就是逛马路,惹是生非,有的甚至被坏人腐蚀,赌博偷盗,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粉碎“四人帮”以后,矿党委大力支持矿工会抓好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在矿办公楼周围,开辟活动场所。目前,这里已有体育、游艺、曲艺、图书、电视5个场地,17种文化娱乐项目。体育爱好者,来这里打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康乐球,练练武术;图书阅览室里上万册书报刊物,可提供“书迷”和“革新迷”们的学习需要;曲艺场的相声、快书、评词、故事、琴书,电视站的电视,则紧紧地吸引着家属老太太、娃娃们和退休老工人。这里,还办有扫盲、数学、外语、机械制图、音乐、美术等专项业余学习班。全矿八千多职工,每天来这里活动的平均在千人以上。


第8版()
专栏:

  花嘴媒婆 沈天呈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希望电影队常到林区来
林业工人常年战斗在深山密林,生产分散,工作艰苦,除生活和日用品供应不足外,文化生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拿看电影来说吧,我县林业局电影队每年下来一、两次,只在场部放映一场就走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青年工人不大安心林区工作。希望林业主管部门更多地关心我们的业余生活,更希望电影队常来林区放映电影。
陕西陇县咸宜关林场 王虎元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拍摄地方语影片应该加上字幕
我国地域广大,且不说少数民族的语言,就以汉语而论,南方和北方在口音上差别相当大。尤其北方人听南方人说话很困难。可是有些以南方的地方语音拍成的戏剧片和故事片,只把唱词印上银幕,而对话则没有,北方人看起来只能一边看一边猜测里边的意思。以越剧《红楼梦》为例,在人物对话时,北方人就傻了眼。在这方面,香港影片《怪客》和湖南花鼓戏影片《打铜锣》做得较好,对话和唱词都打上了字幕,观众听得清楚,看得明白。电影制片厂拍制一部影片,不可能只在一个地区放映。所以,建议拍摄地方语影片的时候,无论唱词或对话,最好一律都加上字幕。
河北石家庄市 陈树勤“


第8版()
专栏:文艺随笔

  入木三分骂亦精”
  梁光弟
以画、诗、书“三绝”著称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意思是:赞扬我的文章,如果说不到点子上,那有什么用;骂我的文章,只要鞭辟入里,抓到要害,那也是很好的。
1931年,日本研究鲁迅的学者增田涉来到我国上海,向鲁迅请教,在谈到他要写的《鲁迅论》的腹稿时,鲁迅就把郑板桥这副对联写给了他。领略一下鲁迅引的郑板桥这副对联的用意,学一学这种包含着辩证法的观点,对我们今天开展文艺批评,是有所裨益的。
当前,文艺评论中搔痒不着的赞扬文章屡见不鲜。对于这种文章,议论之声可闻,而被赞扬者出来著文指明其赞而无益的,似乎并不多见。另一方面,入木三分的批评文章比较少见,而被批评者闻过则喜,为其“精”处所倾倒的,则更是凤毛麟角。
大家都觉得百家争鸣的气氛不浓,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不是有些领导者、作者、评论者,少了一点郑板桥这种对待“赞”和“骂”的态度呢?
有的人,读到一篇力砭时弊的小说、诗歌、漫画,看到一部揭露矛盾的戏剧、电影作品,总有一种“对号入座”的癖好:或认为作品中的人物是影射某某,或提出作品的背景涉及本地局势。于是乎停演,停映,停止发行,自扰自困,紧张起来。
有的作者,听到一点批评意见,不问批评得对不对,一概都把它当成打棍子。有的以你过去支持过我,今天你竟然批评我,就认为人家转向了,被招安了,成为“风派”了。
有的评论家,写起批评文章来,蜻蜓点水,吞吞吐吐,东边说了一句,赶快从西边补上一声。左顾右盼,四平八稳,探其苦衷,盖有避棍子之嫌。
凡此种种,很难说是正确的态度。我想,如果懂得了文艺批评中赞可以无益,骂可以有精的辩证法,特别是懂得“入木三分骂亦精”的道理,这种情况想必是会有所改进的。
批评是不是打棍子,主要不在立论是否深刻尖锐,言词是否激烈严厉,而在于对被批评者有无真心爱护的意愿。批评就要力求入木三分,这样才能叫人口服心服。打棍子和拿着棍子要打的现象,对文艺创作和评论求全责备、横加干涉的现象,今天并没有绝迹,需要引起注意。但把一切不同意见都视为“棍子”,看不到入木三分的批评中精当之所在,或因为怕被说成“棍子”而悸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也是不利于创作和评论的。
为了百花齐放更绚烂,百家争鸣更活跃,值得提倡一下这种豁达大度、实事求是地对待“赞”和“骂”的精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