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不怕牺牲之类
  董枫
有人用“要奋斗就要有牺牲”的话来搪塞重大伤亡事故的责任,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这句话的认真思索和加以分而析之的必要。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这句话是毛泽东同志追悼张思德同志时说的。它的确含有一定的牺牲在奋斗过程中必不可免的意思。但这句话的更深刻意思是说,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下的革命队伍,是自觉地为了人民的彻底解放,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英勇奋斗的,因此,不仅不害怕这种牺牲,而且还以能付出这种牺牲为无尚的光荣。因为,“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就比泰山还重”。这句话,集中地表达了我们整个队伍的革命意志,也是代表我们全体革命者对人民所作的庄重誓言。它作为一种观点,是我们革命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革命精神,一直是我们的宝贵优良传统之一。在为实现四化而进行的新的奋斗中,每个革命者当然会坚持这种革命的人生观,继续发扬光大这种革命传统。但是,毛泽东同志讲这句话的同时,也讲到“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既反映出了革命队伍中同志间关系的实质,也道出了全体革命者的要求和愿望。
可见,革命者对于牺牲的看法和态度,历来都是有分析,有区别的。牺牲有两种:一,不可避免的必要的牺牲。对于这种牺牲,革命者总是自觉地满腔热忱地去迎接它。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作出了这样的光辉榜样。逃避这种牺牲的,就不是一个忠诚的革命者,有的还会成为可耻的逃兵。二,应该尽量避免的不必要的牺牲。对于这一种牺牲,不仅每一个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应该尽心谋虑设法避免,而且每个同志也都应开动脑筋,献策献计以力求避免。凡是由于玩忽职守,造成这种牺牲的,都应引咎自责,改过自赎。至于把指挥失职造成事故吹嘘为英雄事迹的人,是国家和人民的罪人,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总之,革命者在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过程中,既应勇于作出牺牲,又不轻于作出牺牲。这才是革命者对于牺牲的完整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以目前而论,我以为应当实事求是地提倡这种自觉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尤其要着重在干部中提倡这种精神,因为,在我们干部中,这种精神发扬的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要反对那种脱离实际的、容易助长无谓牺牲的轻言牺牲和妄言牺牲的倾向,更要特别警惕那种为了逃避罪责靠说空话、大话妄言牺牲的人。因为多年来广大群众为此付出的不必要的牺牲够多的了。即如石油部和海洋石油勘探局的某些领导同志,他们既然实际已经背离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的原则,他们还有什么资格和权力向群众妄言“牺牲”二字呢?至于林彪、江青、康生一伙,在十年浩劫中,更是别有用心地煽动人们高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去从事“全面内战”,以致造成了那样令人触目惊心的“牺牲”,多少人因此糊里糊涂送了命。这沉痛的历史教训,是应该永远记取的。
那末,对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也同样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第8版()
专栏:

  后生可畏
  臧克家
最近期间,接二连三见到听到一些关于青少年的动人事迹,使我惊叹之余,加以严肃认真地思考。
十三岁的小女书法家,当面对我表演;八岁小女孩的诗作,令我钦佩;一位少年棋手杀败了方毅同志;美国十三岁的华裔进入大学二年级,成绩始终列在前茅……。这一件件,一桩桩,象奇迹,但是真实。
这不禁使我想起两位古代哲人、文豪的名言:
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样一些话,我少年时代读了就很佩服,今天到了老年,重读仍然为之激奋。
在几千年前能用向前看的眼光说出这般鼓舞青少年奋发精神的话,是有远见的,值得钦佩的。
在我国几千年奴隶、封建社会里,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各种条件的限制,扼杀了多少天才!埋没了多少精英!有智慧,有才干的青少年,崭露头角,象刚出土的生机勃勃的树苗,得到的不是阳光雨露,而是阴风和讽言,什么“乳臭未干”呀,“大胆妄为”呀,用嗤之以鼻的冰霜,用卑视的唾沫星子,来对待大有可为的人类的幼苗,扼之杀之而后快。
少数簪缨之族,士大夫之家,又是一种态度。他们要叫子成名,甚至成龙,但要“象我!”否则便加以罪名曰“不肖”。这就是说,只要儿子跟着老子走,亦步亦趋,循规蹈矩;不许儿子“跨皂”,胜过老子。垂死的老一辈,拉住新生的后一代,这样就一定会弄得象九斤老太太所感叹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了。
我很喜欢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他用“常带感情”的“笔锋”,为青少年大喊大叫,而且把少年和老年作了对比:“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
这一连串比喻,既动人又可爱。对老人者,已不适于今日之社会,而对少年者,则犹可取。我欣赏梁启超之就近取譬,及其热情与朝气。他的政治理想,早已成为明日黄花,意义毫无了。
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培育青少年的肥沃土壤,青少年同志呵,好自为之!
要明白我们这个新中国得来不易,听党的话,坚决跟共产党走!
要知道四化的伟大意义,立志为它的实现全力以赴!
青少年,要有顶天立地精神,坏东西压下来顶得住,邪气吹来不随着倒。
要有上下而求索的壮志,高凌太空,环游星际,深入地层,为祖国探宝。
青少年同志,要虚怀若谷。切忌成绩初著,便飘飘然,茫茫然,双眼朝天,目中无人。
古今有大成的人,都是“有若无,实若虚”,半瓶子醋才晃荡。
学海无涯,奋勉是双楫。
科学顶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高,攀劲越大。越坚,钻劲越足。
浅尝辄止,望路遥而停步者,不能成大器。
努力学习前人的成就,为了继承他,为了发扬他,为了超过他。
诚心尊重长者,不是因为他年高,而是因为他的学识、经验有可取法与借鉴之处。尊重、取法、借鉴,为了一个目的:胜过他。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青少年同志们,请三思毛泽东同志的这几句话,掂一掂它的分量,想一想它的意义,耸一耸自己的双肩,把这重担承担起来!
后生可畏。青少年同志们,我们共勉旃!共勉旃!
(1980年7月8日)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洒谷泉
  叶晓山
人说桂林风光好,我道南疆景色佳。正是秋风送爽、枫叶飘丹的日子,我来到了美丽的滇边。一条碧绿的小河,象一根玉带环绕着苍翠欲滴的青山。山上,幢幢崭新的竹楼,掩映在万绿丛中;满山的斑色花,开得象一片金;跳跃在枝头的山鹳鸟,放开了清亮的歌喉。
我惊喜地走进了景颇山寨,如入诗画一般的梦境。特别使我神往的,是那从云缝里泻下的一泓山泉,它象一匹绿色的绸子,飘到我的脚底,又飘向林荫深处……
这时,陪同我们的大队支部书记笑着说:这山泉还不一般哩,它有个动听的传说,说它是从一条黄龙嘴里吐出来的,洒到哪里,哪里就长出金色的稻谷。所以,人们都叫它洒谷泉。
说到这里,他的语调变得深沉起来:“这无非是神话!我们景颇祖祖辈辈,丢不掉刀耕火种,过着蕉叶遮身、野果充饥的苦难生活。昔日的山泉,姓富不姓穷,年年月月,流的是土司的金和银,淌的是奴隶的血和泪……”
凤尾竹林中,飞出孩子们甜蜜的笑语,打断了支部书记的回忆。他憨厚地笑了笑:那是过去的事了,今天的山寨,如花似锦,稻香果熟,牛肥马壮,新的生活就象刚启封的陈酒,香醇醉人。
走!支部书记兴致勃勃,领我们穿过芭蕉园,绕过甘蔗林,来到了大队的晒场。我们不约而同在一部新式脱谷机前停下了。只听马达一响,珍珠似的谷粒,金雨一般喷了出去,又洒了下来,落地渐渐堆成了黄灿灿的谷山。好一个丰收的景象。触景生情,我不禁想起了一首古诗:“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多美的诗意呀!只是而今时代不同了,家家变成了集体,连枷换作了机器。
突然,一位景颇族老阿爸,高兴地指着脱谷机连声赞道:“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黄龙’吗?你们看,泉水一般的金谷,洒得多欢!盼了多少世纪,想了多少年代,只有在今天,才能真正看到理想中的洒谷泉。”
他的这番话,说得大伙眉开眼笑,就象是金丝雀扑进了心里。我也被这迷人的情景所激动,禁不住流下了喜泪……
好呵,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真正站起来了,正昂首挺胸,阔步前进在四化的征途上!
此时,玫瑰色的夕阳斜挂山头,把整个晒场、景颇山寨染得一片通红。柔和的晚风,舔着景颇姑娘漂亮的衣裙。欢快的山泉,合着脱谷机转动的节拍,哼起了更加美妙的乐曲。


第8版()
专栏:

  桥的断想
  柴焘熊
1或在溪上驻足,或在沟上落户;或在河上安身,或在江上飞渡。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呵,都是一样地为人类服务!
2有的用毛竹架,有的用木料造;有的用钢铁铸,有的用水泥浇。无论你用什么造就呵,人类对于你是一样的需要!
3你是路的继续,路是你的延伸。谁说是桥归桥、路归路?你们从来就是相辅相成!没有桥的路是绝路一条,没有路的桥是断桥一顶!
4人们爱把天上的彩虹比作你,其实,它徒有璀璨夺目的外表。试想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了多少
年,彩虹啊,为什么不给他们通道?
5世上有多少人瞧不起你啊——
独木桥,都以为你是又窄又小,刚能落
脚。殊不知你是人类最好的试金
石,怯懦和勇敢在你面前顿见分
晓!


第8版()
专栏:闻者足戒

  “两全其美”
  李水去
总务科长老孙闷闷不乐地来到办公室,对会计小贺说:“昨天从家具店花四十元给家里买了一对椅子。可人家今天挂出牌子,三十元一对处理,差一天多花十元。你说倒霉不倒霉?”
小贺看着孙科长懊悔不已的样子,想了想,机灵地说:“咱办公室不是正想添两把椅子吗?你把椅子和单据送到这里来,自己另去买一对不就得了。这既省得公家派人去买,又解决了你的问题,岂不是两全其美!”


第8版()
专栏:连载

  欧陆风情
  吴祖光
  二、我爱中国
在高空飞行了15个小时以后,从北京到了巴黎。法国朋友和中国大使馆的同志们已经在戴高乐机场等着我们了。在欢迎的朋友们当中,有的是相识的,更多的是不相识的;在不相识的朋友当中,最年轻的是一个法国的男青年;当我们的行李,那7只有相当重量的皮箱从传送带送出之后,他是最忙碌的照管运送行李的一个。一直到结束了长时间的欢迎晚宴,在深夜12点半——由于北京和巴黎时差6小时,这时已是北京的第二天凌晨6时半了——抵达我们的住处时,这个年轻人依旧是精力充沛地一手拎一个衣箱送我们到各自住房的门口。这个年轻的法国青年是谁呢?他还能说一口相当流利的北京话。直到他在我屋里停下之后,我请他在我的记事本上写上他的名字,他用法文写着:“罗瑞·德罗贝。”以及他的住址;然后写上他的中国名字戴宏瑞和另外八个中国字:“中央戏剧学院毕业”。
啊!这是我们中国的学生!显然他在写这八个字时流露着一种愉快的自豪感。他告诉我,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的专业是研究“宋元南戏”,他将继续在巴黎大学写这个专题的博士论文。谈到宋元戏文中几个现存的代表作品《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熟练得如数家珍一般。但是他又说:“可惜你们留在巴黎的时间我不能再陪伴你们了。从明天起我要去工作……”他接着解释一下这个“工作”的性质:“这不是什么学术性的工作,是体力劳动,去做工;为了在这个暑假期间,挣得下学期读书的用费。开学以后我还是半工半读,在大学读中文系,同时教中文。”
他再一次和我紧紧握手,表示不能陪我的歉意,我非常感动,感谢他对中国客人的深情。他说:“我喜欢中国,我才到中国去学习;我爱中国的文化,爱中国人。我还要去中国。”
我站在房门口,看他的背影从长廊的转角隐去。在那以后,我在和许多法国朋友的接触中体会到和戴同样的爱中国的感情。此外,我还了解到法国青年在大学就读期间,大都是利用假期或其它业余时间,用各种各样的劳动来挣得学习和生活的用费学完自己的课程的。他们不习惯接受父母和家庭的供给,而以这种接济为可耻,这是西方世界的习惯。我想,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主义制度进步的地方。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