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欧洲处在十字路口
  新华社记者 郭萍
一个新口号震动了西欧社会,它关系到西欧的今天,更关系到它的明天,这就是“建立一个强大的独立的欧洲”。
这口号是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提出来的。他在7月上旬访问波恩时,呼吁建立法国—西德轴心,让欧洲“独立自主地生存”,让人们在世界事务中能够听到“欧洲的声音”。这个口号对于赞同者和反对者具有同等魅力。
欧洲“独立”的提出即使不说是必然的,至少也不是偶然的。它是70年代国际关系演变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一个经济上日益强大的西欧,要求在政治上拥有平等的一席,是不奇怪的。有两个基本因素不能不看到,一个同西欧本身的发展有关,一个同美苏力量对比的变化有关。
西欧早已成为资本主义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到70年代末,西欧共同体的国民生产总值、黄金外汇储备和对外贸易都已超过美国。西欧不仅在经济上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在政治上要求跟美国平起平坐、享有独立的发言权,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在过去十几年中,苏美军事力量对比变得对后者明显不利起来。一方面,苏联加强了对西欧的战略包抄和正面威胁;另一方面,美国在苏联的战略攻势面前节节后退,在捍卫西方利益的能力上表现力不从心。在欧洲本土,由于苏联占有绝对军事优势,并且两阶段美苏核谈都没有对苏联的SS—20中程核武器施加限制,使西欧对美国“核保护伞”的可靠性提出怀疑。在欧洲以外,由于美国对苏联从非洲之角到阿富汗的一系列侵略扩张行径反应不力,西欧对美国在世界各地、尤其在波斯湾地区保卫西方利益的能力也表示忧虑。在这种情况下,西欧改变“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依赖思想,要自强自立,是合乎逻辑的。美国在单独对抗苏联方面感到吃力的情况下,也希望西欧特别在防务问题上多承担一些义务。
问题似乎不在口号本身,而在它的实质,即“独立”的含义是什么?西欧各国,包括法国和西德,在理解上不尽相同。如果它指的是在欧美联盟范围内、在维护共同战略利益的基础上保持策略上的灵活和相对独立,持相反意见的似乎不多;如果它意味跟美国闹不和甚至最后导致决裂,那末对这种前景表示担忧和反对的就大有人在。事实上,欧洲人对于法国、英国、西德等加强防务的努力和共同体通过南—北对话、欧—阿对话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关系,尽管有时跟美国步调不一,也是广泛赞赏和支持的。西欧和美国舆论界流露出的真正忧虑在于,在西欧最有影响的一级,确实有人往往用自己的善良愿望去衡量苏联,认为只要同它搞“缓和”,不惹俄国熊发怒,就能维护欧洲安全。殊不知,安抚虽然能使俄国熊暂时装出老实的样子,但却改变不了它那贪婪的本性。这里有一个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界限问题。如果幻想用对美国显示“独立”的办法来换取同苏联的永久“缓和”,不仅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是十分危险的。毕竟,欧美是盟友之间的关系,是同命运的关系,而西欧与苏联则是敌手之间的关系,你死我活的关系。归根到底,生与死的选择不会在欧美之间发生,而只能在美欧与苏联之间发生。
欧洲最现实的威胁来自何处?欧洲的真正敌人是谁?这是不言自明的。西欧舆论指出,欧洲与美国面临的挑战是共同的,是全球性的,应战也应该是共同的,全球性的。现实表明,无论美国,还是西欧,都没有能力单独对付苏联的挑战,即使欧美联合还显得力量不足。比利时《最后一点钟报》说,“大西洋联盟的问题是不能轻率地谈论的,更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拯救本来可以联合起来的欧洲的一切都要通过与美国保持有机的联合才能实现”。意大利外长科隆博指出,这不是一个只涉及巴黎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或西德的“东方政策”的问题,“同东方对话是涉及整个西方的一种方针,而不是一个双边问题”。一点不错,大敌当前,第一位的当然是共同利益、共同的战略目标。离开了这个大局,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欧洲利益,别说“独立”靠不住,想“中立”大概也难。一个强大而有全球野心的敌人,是不怕一个“独立的欧洲”的,甚至也不怕一个松散的世界。苏联巴不得在欧美之间打进楔子,分化孤立,各个击破。欧洲人,美国人,并非看不到这一点,但仅仅看到是不够的。关键是,如撒切尔夫人强调的,不给苏联以可乘之机。
西欧和美国由于各自所处地位和条件的不同,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分歧是自然的,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还能起相互切磋、互为补充的积极作用。问题是如何对待、如何处理。这既取决于美国方面,也取决于西欧方面。如果双方从战略全局出发,平等协商、相互照顾,求同存异,不仅有利于西方的团结合作,也有利于建设一个真正“强大而又独立的欧洲”的理想的实现。
西欧正在开展的这场辩论,关系到欧洲的前途和命运,它可能决定欧洲将向何处去。从这个意义上看,西欧目前处在十字路口。


第7版()
专栏:塞舌尔通讯

  精雕细刻见友情
  ——记塞舌尔手工艺品展览会
  朱赛施
印度洋西部的非洲年轻岛国塞舌尔,景色绮丽,气候宜人,还有种种珍奇的动、植物。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有人把它称为“空中花园”、“贝类学者的天堂”或“鸟类学的奇迹”。
自1976年独立以来,塞舌尔人民不仅继续发展传统的旅游业,而且重视发展农业和渔业。他们还利用当地资源,生产手工艺品。
今年7月下旬在首都维多利亚手工艺中心举行的手工艺品展览会,展出了300多件椰雕和竹雕手工艺品。其中小巧玲珑的烟灰缸、雅致的花瓶、茶具、美观大方的糖果盒、首饰盒,是塞舌尔手工艺学员同中国政府根据两国协定派到当地工作的三位椰雕、竹雕专家密切合作的结晶。
在观众当中,塞舌尔学员的家长特别兴奋。他们仔细观赏这些造型新颖、各具特色的工艺品,上面雕刻的各种山水、花鸟、动物和金鱼等图样,栩栩如生。一位学员的父亲紧紧握住中国专家的手激动地说:“你们不仅为我们培养出第一代雕刻艺人,也大大提高了塞舌尔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塞舌尔学员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十分聪明,接受能力很强。一位名叫莉莎的16岁姑娘,本来是手工艺中心编织组的学员。她对竹雕艺术也很感兴趣。当中国专家传授竹雕技术时,她在一旁偷偷地学。中国专家发现她的爱好和才能,就向艺术中心的负责人作了推荐,把她收作竹雕小组的旁听生。她学习比别人开始得晚,就利用工余休息时间补学,晚间在家里还继续苦练。结业时,她以良好成绩取得了结业证书。她制作出来的竹雕首饰盒,刀法利索、线条流畅、做工精细。
中国专家从教会学员磨刀、操刀入手,帮助学员掌握绘画、造型、雕刻、装修、看色、上油等工艺流程。他们认真、耐心地教学,受到了学员和手工艺中心负责人的好评。
在展出的手工艺品当中,利用当地特产海底椰子制作的产品引人注目。海底椰子是椰子的一种,它的树干高达五、六米,最高有30米,果实有小脸盆那么大,果壳坚硬。7月29日塞舌尔总统勒内在手工艺中心接见中国专家时,高度赞扬了他们的工作。中国专家把一个用海底椰子刻制的孔雀瓶赠给了勒内。这是中国专家花了3个多月的业余时间,采用了园雕、沉雕和嵌贝相结合的手法制成的。瓶的顶部并立着一对孔雀,瓶的正面是塞舌尔的国徽和中国传统的龙飞凤舞图案。这个精美的手工艺品,凝聚着中塞两国人民之间的诚挚友谊。(新华社)


第7版()
专栏:

  罗马尼亚旅游业见闻
  穆扬 张何平
在罗马尼亚访问时,国家旅游部经理同志告诉我们,这个2,200万人口的国家,去年共接待外国游人600万,外汇收入15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收入总额的8%。15年来,罗马尼亚的旅游业每年以15%的高速递增,超过国际旅游业平均增长率的一倍。
“要让游人满意,首先自己要不满意”
罗马尼亚同志总是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他们对我们说:“在我们这个部门有这么一种不满意的气氛:要让人家满意,我们在工作中就要对自己总是不满意。要使人家很满意,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就要很高,很严格。”对此,我们深有感触。
给我们的突出印象是他们为培养旅游人才下了很大的功夫。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培训服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如要求旅行社经理、饭店经理必须是经济学院毕业生,还必须经过高级党校学习。导游、餐厅主任、服务员、厨师起码是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并经过旅游培训中心的培训。在罗马尼亚还有这样一条制度,无论你做什么工作,每5年必须进修一次,而旅游业现有18,000名职工正在参加各种轮训,占全部职工的30%。有6,000人是在拥有最现代化的电化教学设备的旅游培训中心学习。这里,既是学校,又是旅馆,设备先进,教员水平比较高,从游客进店到吃、住、行各个环节,都有模拟课堂。学生上课期间,除了学两门外语以外,招待、烹饪、管理等都分专业进行训练。联合国旅游组织对这个培训中心评价也很高。
“太阳、山水和好客精神”
罗马尼亚有山有水,有发展旅游的丰富资源,在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方面,罗马尼亚同志很有经验。
罗马尼亚东部濒临黑海,海滨地区是重要的旅游区。境内有山,喀尔巴阡山占全国面积的30%。布拉索夫旅游区恬静幽雅,风光绮丽。被称为“欧洲最大的自然博物馆”的多瑙河三角洲,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各国游人。政府花费很大力量来发展这些地区的旅游。投资、接待计划、吸收外汇的金额等重要经济指标,都由部长会议决定,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平均每一个5年计划,国家给旅游部用来盖旅馆、饭店的投资40亿列伊。另外,给一部分外汇,用以对外宣传,进口设备和租用外国交通工具等项。
在海滨地区的南、北埃福里亚,一幢幢旅馆、饭店错落在花团锦簇之中,整个旅游区鸟语花香,宛若一个大花园。罗马尼亚同志告诉我们,这一带过去是渔村,这些楼房都是近15年盖的,整个海滨地区有780座这样的建筑,拥有12万张床位。这里,海滩宽阔,街道清洁,商店、影剧院、游艺场比比皆是。
海滨是这样,山区亦是如此。近年来罗马尼亚政府在发展山区旅游上特别下了力量。与海滨相比,这里条件更优越。在海滨搞旅游一年不过4个月;山区却是夏登山,冬滑雪,四季兴旺。我们游览了被称为“太阳森林”的布亚那布拉索夫。这地方象个火山底,任何方向都能受太阳光照射。旅行社在“林中空地”架设电缆,在山腰盖饭店、旅馆,修游泳池,辟滑雪场,凡是能够招徕游客的招数都想到了。从半山腰乘电缆车或坐电梯到山顶,俯瞰山区秀丽景色,别有风趣。
旅游部的同志对我们说:“搞旅游非常合算,收外汇不付外汇,投资不投外汇,除了必要的建筑材料和日用消费品以外,更多的是太阳、山水和我国人民好客精神的投资。”
“为人民提供良好的休假条件”
谈罗马尼亚旅游业,不能不提及国内旅游。占全国人口一半的1,100万人都享受旅游的乐趣,一方面说明了罗马尼亚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给国内旅游者提供各种方便。每年假期,国家还组织一些学生免费旅游和疗养。
罗马尼亚国内旅游价格低廉,为外国游人的五分之一。这是国内旅游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20年来,工资提了六、七次,而旅游费用一直未变。这也反映出罗马尼亚党和政府对人民生活福利的高度重视吧。(附图片)
图为罗马尼亚普列德阿勒的冬、夏两季旅游胜地。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马耳他——利比亚关系紧张
  丹林
据报道,8月30日马耳他向联合国秘书长提出召开安理会紧急会议讨论利比亚与马耳他关系的要求。一向保持友好关系的马耳他与利比亚因在有争议的海域勘探石油爆发争吵,导致了两国关系的急剧恶化。
面积仅316平方公里、人口三十余万的岛国马耳他位于地中海的中南部,与利比亚相距不到200海里。70年代以来,在维护地中海安全、反对超级大国控制的斗争中,两国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利比亚向马耳他提供经济援助,以低于世界市场价格的优惠价格向马耳他供应石油,并为马耳他武装部队提供装备和顾问。据报道,今年4月,两国间还签订了一项临时性的防务协定。两国政府领导人为促进友好关系的发展曾多次互访。
然而,两国之间也存在着分歧。连接两国的大陆架被认为可能有巨大的石油蕴藏。一向依靠进口石油的马耳他希望有自己的能源基地。1973年马耳他政府授权几家国际石油公司,在位于马耳他东南68英里的麦迪纳滩勘探石油。但是,马耳他和利比亚在大陆架划分问题上产生了分歧。马耳他主张按中线划分领海,而利比亚认为两国之间的水域三分之二应属于利比亚。几经谈判,两国终于在1976年5月把争端提交海牙国际法院仲裁达成协议。
据报道,今年4月,利比亚曾通知马耳他,利比亚人民代表大会将于6月批准这一协议。然而,代表大会迄今仍未批准。
今年3月,马耳他总理明托夫宣布,利比亚已通知,从7月起将不再按优惠价格向马耳他供应石油,因此马耳他今年进口石油的费用将猛增一倍。鉴于近年来马耳他旅游事业发展很快,石油需要量增加,政府加快了勘探石油的步伐。据报道,马耳他驻联合国大使在致联合国秘书长的信中说,1979年11月,马耳他曾通知利比亚,它打算开始钻探,利比亚对此“没有提出书面反对”。但是,8月20日,利比亚的舰只却包围了在麦迪纳海滩进行钻探的一座德士古石油公司的钻井台,以武力威胁迫使钻探活动于22日停了下来,马耳他政府对此作出了强烈反应,宣布它不会屈服于恐吓。5天后,马耳他政府驱逐了37名利比亚军事专家,接着又要求利比亚削减其驻瓦莱塔使馆的工作人员。目前,马耳他武装部队已进入戒备状态。
马耳他与利比亚间的这场争吵能否在短期内得到平息,目前还难以预料。


第7版()
专栏:连载

  捡到一亿日元之后
  冬明
  (三)
一夜之间,银座地区拣到1亿日元巨款的消息,成了东京人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银座三丁目昭和街上低矮栏杆一端的那根立柱,也突然被戴上了“东京新名胜”的桂冠。
从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起,这一带变得格外的拥挤。行人总要以热切的眼光向立柱溜上一眼。有的带着全家前去参观,青年男女成双成对地跑去“拍照留念”。那几天恰逢东京举行“中央赛马会”,彩票售票处就在昭和街附近。“赛马迷”们在买彩票前,纷纷以乞求的心情抚摸着立柱自言自语:“也让我得到1亿日元吧!”更有甚者,竟然有人面对立柱双手合十,念念有词地在那里祈祷。
不用讲,平常在这一带回收垃圾废品的人,更是多了一份复杂的心思。有的遗憾地嘟囔着,惋惜自己“地盘”内如此贵重的“废品”,竟被别人拣去。据说栏杆对面大楼的一位守卫,那天下午5点多曾看到那个包袱,当时他闪过一个念头:“包得好仔细的垃圾哪”。第二天他得知那是一包巨款时,对自己坐失良机感到“万分揪心”。
自然,也有人对一些人的可笑举动报以苦笑。一个住在附近的家庭主妇牢骚满腹地说:“又是电台的人带着女演员前来拍片,又是各报记者前来热心采访,太闹腾了。这里是我家放垃圾的地方,那么多人围在那里,我连倒垃圾都不好意思去了。”
警察当局的反应却不同。他们在为寻找失主煞费苦心。本所警察署认为,把1亿日元现金作为单纯的丢失物品,疑点很多。
第一,捡拾地点是交通频繁、行人不断的闹市,时间是公司下班的高峰时刻。它使人感到“丢失者”是利用行人造成的一道“屏障”,有意放置的。因为行人众多容易造成“死角”;使用旧包袱,放在垃圾筒旁,不易引起注意;在便于停车的地方,不易引起行人的怀疑。
第二,这个8开纸大小、约10厘米厚的包袱,放在立柱顶端,不易保持平衡。很难设想二、三十斤重的包袱会自然停在立柱上。
第三,按一般惯例,物品愈贵重,失者希望物归原主的心情愈强烈,报案率也就愈高。据警察部门统计,100万日元以上贵重物品的认领率几乎达到100%。从认领时间上看,东京都丢失高额现金的几大事例,报案都未超过3天。现在这一“历史上金额最高的丢失物”尽管新闻传播媒介大肆报道,失主却迟迟没有露面。
警察当局推断,这1亿日元巨款并不是公司、企业或个人在无意中丢失的,而是与背后的某种犯罪活动有关。东京警视厅应本所警察署的请求,通过警察厅向全国有关机构发出给予协助的通报,同时开始搜寻这位不寻常的“失物者”。(附图片)
图为本所警察署的警官在现场向行人打听情况。


第7版()
专栏:

  奇特的热沙浴
日本九州萨摩半岛的东南端,有一处依山傍海的观光地——指宿镇。这里花木繁盛,风景优雅,前面是蔚蓝的大海,背后是高耸的火山,一年四季游客不绝。
如果在夏日来到指宿镇的海滩,会看到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排排五颜六色的太阳伞的下面,服务人员正把烫手的热沙,一铲铲地盖在游客身上;游客身体被埋在黑褐色的沙子里,只有头部露在外面,蹲在一旁的同伴为他轻轻拭去头上的汗水。原来,这些把身体埋在沙子里的人,正在作被叫做“砂蒸”的热沙浴。
指宿镇地处火山地带,这里地下温泉多,地表温热,海滩上的细沙被蒸得热气腾腾,因而成为日本天然的热沙浴场。前来作热沙浴的人只须换件游泳衣,头部包上围巾,身体放松,躺进挖好了的一个浅沟里。服务人员把发烫的细沙,给他从脚部一直盖到颈部,再把一把阳伞插在他头旁,以遮挡刺眼的阳光。如果你觉得热不可当,服务人员可从你身上减沙,如果觉得热度不够,就给你增沙加温。作热沙浴的人在这里可以尽情地享受从地下冒出的阵阵热气,任它浸透肌肤,一天的疲劳顿告消失。
据说,热沙浴不仅能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对风湿病、神经痛以及脊椎病症也有一定疗效。 徐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