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安定·团结·进步
——访问罗马尼亚观感
中国记协访罗代表团
作为中国记者协会恢复活动后第一个出国访问的代表团,我们一踏上美丽富饶的罗马尼亚土地,就沉浸在友谊的海洋之中。热情友好的主人,先后安排我们参观了罗马尼亚灿烂的历史文化遗迹,游览了布加勒斯特、蒂米什瓦拉和康斯坦察等城市的市容。那整齐宽敞的大街,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个个的新市区、新住宅区,赫然耸立。在风景如画的黑海之滨,在那昔日的黄沙海滩上,如今,一栋栋的高楼拔地而起。所有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更加令我们难忘的是,罗马尼亚工农业生产飞快发展的速度。据主人介绍,从1965年以来,工业生产平均每年递增11%。特别是1965年以来,整个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解放初期,全国39个县中60%的县没有工业,如今,县县有工业,产值最低的也都超过了100亿列伊。在农业方面,1950年粮食产量平均每人只有316公斤,去年达到了九百多公斤。罗马尼亚解放前同我国一样,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50年代国民收入平均每人也不过一百多美元,而现在他们早已超过了1,000美元。当然,所有这些,都是同罗国内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分不开的。
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来考虑,也就是说,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罗马尼亚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根本方针,也是我们在访问过程中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点。我们曾访问了工人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的家庭。这些家庭都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之类的家庭电器设备,有的还有小汽车。为我们开车的司机同志,他本人月工资2,600列伊,老伴在集体单位当理发员,儿子在印刷厂当青工,全家月工资收入共计六千多列伊。我们所访问的农业合作社,农户平均年收入大都在5万列伊以上。据说,山区不少农户年收入更高。
人民的收入多了,除了吃的、穿的,需求趋势一是买房子,二是买汽车。布加勒斯特25万辆小汽车中,私人所有的占15万辆。三是旅游。去年全国2,200万人口中,有1,100万人出外旅游,其中出国旅游的140万人。
自然,在前进中,他们也不断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和克服困难立足点也还是在于相信人民和依靠人民。例如,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怎么办?当我们参观了布加勒斯特一年一度的消费品样品展览会之后,我们对于罗马尼亚的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的,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这个展览会,在展品中,从最小的日用品到小汽车,无一不跟人民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展品有的已投放市场,大部分则是准备于明年上市的。然而,他们首先拿来展出,听听消费者的意见,然后再加以改进。这样就把消费者、生产者和商业工作者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生产出来的东西受到群众的欢迎。
罗马尼亚的很多干部,都年富力强并同人民群众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在蒂米什瓦拉市,我们参观了约有5,000名工人的自控仪表厂。这个厂是个新建厂,职工平均年龄只不过二十多岁。在领导班子中,厂长45岁,党委书记30岁,至于工会主席、青年团书记就更年青了。这个厂,自从建成投产以来,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每年都被评为先进生产单位,并荣获了国家的勋章。接待我们的党委书记安杰尔·达玛拉是一位女工程师,三年前被选为不脱产的党委书记。在生产上,她是个里手行家。她虽是领导者,却没有架子。工人们都热情地同她打招呼。在参观的过程中,她突然记起当天是某某女工的生日,便上前主动去向那位女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把那位女工介绍给中国同志。透过这位女党委书记,使我们看到了罗马尼亚党的工作者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
我们在访问期间,正值庆祝达契亚中央集权国家成立2,050周年和罗马尼亚祖国解放36周年。因此,我们有机会分享战友们节日的欢乐,同时,也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罗马尼亚人民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的,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罗马尼亚人民曾遭受到形形色色的外来势力的侵略。但是,罗马尼亚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今天,罗马尼亚人民更是百倍地警惕着。齐奥塞斯库同志在今年1月曾经指出:“我们将继续加强国家的防御能力,对现代化的训练我国武装力量给予特别的重视,以便随时准备保卫社会主义罗马尼亚的革命成果、独立和主权。”在庆祝祖国解放36周年的游行队伍中,我们看到由工人、干部和学生组成的爱国卫队、青年军训队、红十字救护队以及少先队员保卫祖国训练队等,列队通过广场。他们手持钢枪,精神抖擞,充分体现了罗马尼亚人民保卫祖国的防御能力,以及他们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和社会主义成果,反对外来侵略干涉的坚强决心。
罗马尼亚的高速发展令人获得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祝愿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附图片)
布加勒斯特市中心一角,图中高楼是洲际饭店。


第7版()
专栏:

世界淡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
新华社记者
目前世界淡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饮水问题尤其突出。据最近出席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三次水源分配会议的专家估计,现在世界上有20亿人没有安全的饮水。许多国家正在开发水源,保护水质,节约用水等方面,采取补救措施,有关国际机构也在积极努力,为解决世界性的水源危机作出贡献。
地球是一个富水的天体,71%的表面是海洋。据统计,地球的总储水量约为14.5亿立方公里。
然而可用的淡水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充裕。根据联合国的估计,在地球水的总储量中,海水占了97.5%,淡水只占2.5%,而淡水中的70%却是冰。除去空气和土壤里的水分外,真正可以利用的江河水量不超过地球总储水量的0.0001%。
淡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以及降雨量在季节上和气候异常造成的年际变化极大等原因,加剧了淡水资源的不足和供应的不稳定。例如在世界淡水的总储量中,苏联和加拿大就占有其中的一半。90%的冰位于南极洲。
有些地区在夏季或雨季几乎整天是泡在雨水里,而非洲等地一些沙漠地区则几乎终年无雨,致使河流干涸以及庄稼和牲畜大量死亡。
目前世界淡水资源污染严重,这又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且不说人口稠密的工业区,甚至连无人居住的南极大陆、北冰洋等地的冰雪也难以幸免。以地中海为例,据瑞典科学院的材料称,它是今日世界上最脏的海,每平方公里的海面上有500公升焦油。每年流入地中海的污染物有:洗涤剂6万吨、汞100吨、铅3,800吨、有机氯杀虫剂90万吨、氮、磷110万吨、放射性元素2,500居里。一位法国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惊呼,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制止污染,地中海的所有海洋生物将在50年内死光。
淡水资源的污染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据有关部门最近统计,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能使用安全饮水的居民的比例仅占20%左右。由于饮水不卫生而引起的各类疾病每年竟高达6亿多人次。其中患住吸血虫病的有两亿人,丝虫病的有2.5亿人,患疟疾的约有1.6亿人。由于饮水不合卫生标准引起疾病造成死亡者每天约有25,000人。据联合国的专家估计,如果有安全的饮水,那么世界婴儿的死亡率会减少一半。
据科学家计算,地球上最近地质时代的水的总储量是不变的。
但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扩大以及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对水的消耗量与日俱增。据联合国的估计,在今后的25年里,人类对水的需要量还要增加一倍。仅人口增长一项,就使世界几乎一半的地区水的需要量增加一倍。工农业用水的情况则更令人吃惊。据计算,生产1辆汽车需要40万公升水、生产1公斤钢要150公升水、1公斤纸要700公升水、1公斤合成橡胶要2,000公升水。这些工业生产还易造成水源污染。在农业上生产1公斤菠菜要用50公升水、1公斤小麦1,500公升水、1公斤大米4,500公升水、1公斤鲜牛肉3万公升水。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重视淡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采取了许多补救措施,如增加投资,建立水源保护法,开发地下水,加强人工降雨和海水淡化的研究工作等。建立的研究机构已有一百多个,海水淡化装置也有数百个,有的工作已经取得了成效。近几年里有关水源的国际会议也时常举行,以便相互交流经验,协调步伐。今年11月联合国将发起一个有关饮水和用水处理的10年规划运动,准备为解决世界性的水源危机作出新的贡献。


第7版()
专栏:巴黎通讯

在法国航空母舰“克莱蒙梭”号上
姚云
9月16日上午9时,法国航空母舰“克莱蒙梭”号从法国南部的土伦海军基地开航,驶向地中海进行训练演习。应法国国防部的邀请,30多名外国记者从巴黎前来,登舰出海参观。
在舰上的会议室里,主人向记者们介绍了这艘巨舰的概况:3万吨的“克莱蒙梭”号是法国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舰,从1955年12月起动工,在1961年11月开始服役,至今已有19年的历史。这艘军舰可载飞机35至40架,其中包括可以携带战术核武器的“超军旗式”全天候攻击、截击机。舰上还有8座100毫米口径的自动炮塔。海军新闻官说:“这是一艘有进攻能力、有威慑作用的军舰。”这样的航空母舰,法国共有两艘,另一舰是“福熙”号,现正在改造之中。
航空母舰威武地驶出港口。舰长德·拉福尔加德海军上校坐在指挥台上,沉着地指挥全舰的行动。在他的周围,领航作图、通讯联络、飞机指挥等各部分的军官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地工作。突然,两架海上救援用的“云雀式”直升飞机从陆上基地飞来,降落在母舰上,它们是为今天的飞机起降训练作准备的。
11时,从几个海军基地起飞的战斗飞机飞临母舰上空。先下降的是用于反潜艇和防卫的“信风式”战斗机以及“十字军式”截击机。机声隆隆,震人耳膜。它们降落之后,迅速折起机翼,由两架升降机送到甲板下的机库。最后降落的是“超军旗式”攻击、截击机。怎样使飞机在母舰上的200多米长的飞行甲板上迅速停下来呢?舰上装着4套助降制动设备,当飞机降落甲板开始滑行时,横跨跑道、有伸缩性的钢索自动拉住飞机尾部伸出的挂钩,帮助飞机降低速度,使它能在短短的跑道上及时停下来。
午饭后,举行飞机从航空母舰起飞的训练,这是今天演习的高潮。拖拉机把4架“超军旗式”飞机牵引到甲板跑道上。这时,航空母舰以每小时25海里的速度向南急驶,飞机迎风起飞,它们借助弹射设备,迅猛地奔离甲板,冲向天空。随后,这4架飞机又飞回母舰上空,并作了不同的演习:有的下降后在飞行甲板滑行一段随即升空,有的低空掠过母舰甲板,有的降落后再重新起飞。飞行员的动作都十分熟练精确。据说,驾驶舰载“超军旗式”机的飞行员需要经过七、八年的严格训练,每人需要2,000小时的飞行才能胜任。
参观完毕,记者们披上救生背心,乘“美洲狮式”直升飞机回土伦。“克莱蒙梭”号继续鼓浪向地中海远处驶去。
地中海接近中东、红海、波斯湾,海上军舰密集,特别是苏联霸权主义加紧扩张,兴风作浪,使地中海更加动荡不安。法国地中海舰队司令阿加里海军中将在会见记者们时说,法国海军的任务是:“保护法国领土及海上通道,支持政府的对外政策、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为公众服务。”


第7版()
专栏:读者之声

编者按:本报9月11日第七版发表美国友人理查·罗伯逊和加拿大华侨张汉卿的来信之后,收到不少读者来信。他们对我国一些商业、旅游和服务设施以接待外宾为理由而对国内群众进行隔离的做法,很有意见,提出批评。现摘发3封来信于下,以反映广大群众的共同看法,希望引起有关单位的注意。
“优待”与“禁区”
9月11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两则外宾来信,读后颇有感触。
接待外宾要讲究礼貌,为外宾谋求方便,予以适当优惠照顾,乃是理所当然,无可非议。因为他们是客人。但是优待要有原则,要讲分寸。倘若离开恰如其分这个尺度,可能会把优待搞成特权;把团结友好搞成分裂歧视。报上登的两则来信表明客人对我们的某些过分做法和特殊优待引起了不安,并提出了严正批评。
据说,中国这样的“禁区”,即使在第三世界也是罕见的。
现在,我们在奔向四化的前进道路上,各方面都在破各种过时的、不合理的条条框框。这种因为要“优待”外国人而歧视中国人的“禁区”不是也应该予以突破和废除吗? 北京 傅相臣


第7版()
专栏:读者之声

主人不如客人
最近有个亲戚从国外来探望我,我陪她游览首都名胜古迹,看到各地旅游事业发展,很高兴,但看到有些地方只允许外国人进去,中国人不让进的做法,我们很反感。例如北海、中山公园、故宫、香山都设有外宾服务部,销售金银首饰、工艺品等,但只准外宾和华侨进去,国内群众出于好奇常常挤在门口或隔着玻璃窗张望,影响很坏。我是在国内土生土长的,我亲戚多年在国外生活,照说她回来探亲,我是主人,应当是我领着她走,但事实是在这些地方我这个主人反而不如客人,只有她领着我才能进去,岂非咄咄怪事?
前不久我曾经到欧美几个国家去过一趟,在那里我们是外国人,但人家没有把我们另眼看待,参观游览都和当地群众一样,该排队就排队,该买票就买票,一视同仁。为什么回到自己的社会主义祖国以后,反而享受不到与外国人的同等待遇呢?请旅游部门和搞外事接待的负责同志好好想想:这样做的结果在国内和国外会产生什么影响?难道不应该马上改变吗?
北京 路嘉


第7版()
专栏:读者之声

实在令人反感
九月十一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两封国外来信,问题提得尖锐、中肯,读后很受启发。
记得去年有个朋友去北京,好不容易搞到了一张展览会的参观券。正在兴趣盎然地观看时,突然讲解中断,服务员宣布凡参观人员一律退出展览大厅。究其原因,原来是有外宾要来参观。我们欢迎外国朋友来参观,可是为什么他们来,非得把中国人都赶出去呢?大家对这种做法非常反感。
接待外宾热情周到,给予方便,这是我国人民好客的一种表现,也是我们对待朋友应有的态度。但是我们切莫做的太过分,更不能本末倒置,只看到客人而忘了主人。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广大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他们生活在自己亲手建设的国家里,理应享受自己创造的一切。然而一些接待外宾的部门却忘记了这个简单的道理,他们把自己管辖的部门变成了外国人的“租界”,中国人的“禁区”,这种媚外歧内的做法,实在令人痛心。
徐州 杨达武


第7版()
专栏:

美国孪生婴儿罗宾·特里萨(左)和雷内·玛利的出世日期竟前后相隔28天。这在医学上是很罕见的。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

名画历险记
连载
(三)近在咫尺
7月15日,在雷贝克打了那个紧要的电话后不到24小时,布萨姆的警察根据荷兰国际警察组织总部转达法兰克福当局的要求,对“文森特”的住所进行了彻底的搜查。但是他们连伦勃朗作品的影子也没看见。
“文森特”告诉警官,几天前的一个早上,雷贝克和一个年青的德国人带到他房子来一包东西。可是他们在那天下午又把它取走了。他还说,雷贝克昨天刚从法兰克福打来电话告诉他,他的德国同伙因为出售几张偷来的油画被捕了。
警官想,由于有那个电话的警告,即使“文森特”真的保存过“拉比”,也有足够时间来转移。他没有想到,“拉比”离他们站着的地方不过200码,就埋在附近一片空地之下3英尺深处。
对正在伦敦的菲迪特来说,自从雷贝克把那几张油画带来到他的公寓后不久,恶运就开始了。在荷兰南部一个小村,菲迪特的几个主要主顾和供应人之间发生了枪战。警察从幸存者口中知道他的名字。5天后,阿姆斯特丹的禁毒侦探登门检查。当时“拉比”已被雷贝克存进了阿莫洛银行。警察详细审问了菲迪特,以后又对他进行监视。6月23日,他到伦敦去干毒品买卖,同时躲避荷兰警察。他在那儿听到了雷贝克的遭遇。7月底的一天下午,“文森特”发现一台推土机正在挖掘“拉比”藏在其下的那片空地,因而当夜就掘出了油画。
在伦敦的菲迪特马上做出安排,把油画转移到他在阿姆斯特丹的女伴的住所里。由于雷贝克不在,“拉比”已经属于菲迪特了。
8月12日左右,有人告诉菲迪特说警察又搜查了他的住所,这次是来查找伦勃朗名画的。很明显,雷贝克企图向警察提供有关线索,以期获释。菲迪特感到继续呆在伦敦或阿姆斯特丹都太危险,决定渡过大西洋前往加拿大温哥华。他从伦敦通知在阿姆斯特丹的那个女伴,他将在10月8日出发前往加拿大,让她带上那幅画混过加拿大海关。就这样,“拉比”被夹在两张胶合板之间,成了一个装放精致的瓷制饰物的盒子的一部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