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发挥原工商业者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孙起孟
人才不足,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尖锐的矛盾。为着解决这个矛盾,除了广开学路、加速培养人才以外,还要广开才路,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这方面,原工商业者包括其中的知识分子,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应当把这部分力量充分调动起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成功地通过和平改造的途径消灭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并且把民族资产阶级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这一改造工作,是把企业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进行的。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原工商业者不仅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而且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现在,充分发挥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他们的愿望,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的责任。
在旧社会,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他们中间靠“剪息票”为生的人极少,基本上都参加企业管理。不少人还懂得生产技术或粗通生产技术。在管理中小企业,特别是经营某些传统产品或传统服务项目方面,有他们的特长。他们中一些当过资本家代理人的知识分子或技术人员,更是一批可用之材。
不可否认,原工商业者管理企业的经验,有落后的、陈旧的一面,特别是那些带有封建性质的东西,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东西,我们完全应当予以否定。但是,民族资产阶级的管理经验,却有许多对我们是有用的。我国民族工商业是在中国条件下土生土长的,一般是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重重压迫的夹缝中生存过来的,因此它们保留了我们民族经济许多好的传统:一、它们对群众生活的需要,对国内市场的动向,具有较敏锐的观察力,懂得怎样因时、因地、因产品制宜办企业;二、它们和官商不同,有较好的服务态度和灵活的经营方法,能够随机应变地打开生产、交换和流通的门路,把生意做活;三、它们具有精打细算、修旧利废、拾遗补缺、讲究实效等经营作风和传统;四、它们一般能够兢兢业业地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努力为自己创造“名牌”,有些代代相传的经营轻工业、手工业或服务事业的老字号,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有的还积累了自己的“绝招”。这些具有明显的中国特征的经营管理经验,是我们民族经济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没有理由把它扔掉,而应当把它继承下来,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能不能说原工商业者管理中小企业的经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派不上用场了呢?不能这样说。我国现有30多万个工业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我们国家搞现代化,要建设一批大型的、技术水平先进的骨干企业,但是,更多地还是要建设中小企业,特别是某些劳动力密集的企业。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一项基本的要求。搞现代化并不一定要求多办大厂子。现在日本、西德、美国的工厂绝大多数也是中小企业。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更应当重视中小企业。以为搞现代化就是多办大厂,这是误解。我国民族工商业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经验,不仅对于中小企业,就是对于大型企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原工商业者中的有些人,同港、澳、台湾,以及美、英、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一些国家有着某种经济的联系,对于那里的经济界、工程技术界的情况有所了解。有些人的家属、亲友至今还在那里经营着各种经济事业。这种联系渠道,我们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对于我们了解国外市场和科技动态,引进技术设备和资金,以及开展进出口贸易,都能发挥有益的作用。
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明确宣布作为阶级的资本家阶级已不存在,并且制订了一系列与职工一视同仁的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这使原工商业者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们说:“地位变了,责任也就重了”;“党和人民称我们为自己人,我们就要以自己人的身分献身四化。”在他们当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贡献给社会主义事业,并且做出了新的成绩。应当说,近几年来,对原工商业者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思想认识、政策落实和组织管理方面,也都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解决。
在思想认识方面,主要是进一步肃清极左路线的流毒和影响问题。在对待原工商业者问题上,部分干部中,极左路线的影响仍然很深。目前,仍然有一些同志对党中央关于这个方面的理论和政策,抱着怀疑以至抵触的态度。他们认为,宣称资本家阶级不再存在,“可能右了”。有的同志看到报纸上公开肯定原工商业者是自己人,内心接受不了,认为这不过是调动原工商业者积极性的一种手段。应当向这些同志讲清楚,党中央对待原工商业者的政策,是建立在对社会阶级状况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过深思熟虑所采取的一项有原则的政策,它完全符合我国阶级状况变化的历史和现实。要向这些同志反复进行关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教育、党的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的教育。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企业基层党政领导是关键的环节,因此,应当把这项宣传教育工作一直做到基层,把宣传教育工作和帮助基层很好地安排使用原工商业者和搞好同他们的关系密切结合起来。
在落实政策方面,就当前的情况看,抓好安排使用政策的落实,还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目前这方面政策的落实情况,主流是好的,但还有问题,发展不平衡。就原工商业者中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比,后一类人落实得不如前一类人;就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和一般人员对比,前一类人落实得较好;就他们所在单位对比,基层单位一般地不如上级领导部门。一些有条件担任行政管理职务或技术职务的人仍然让他们干体力活;或者虽然给以职称,但是有职无权,形同摆设;或者工作照做,责任要负,但是长期不定职称;或者不是同他们实行同志式的合作共事关系,而是加以歧视和冷遇。这种情况必须迅速加以改变。
目前,对原工商业者的安排使用问题所以解决得不够好,除了上面所说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也还因为一些领导干部对原工商业者的专长和其它条件缺乏了解,对安排使用上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心中无数,因而提不出切实的解决办法。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参照1956年公私合营时采取过的办法,由原工商业者和民建会、工商联酝酿协商,提出安排使用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协助有关部门、单位研究解决。
现在,原工商业者普遍要求和工人或干部一视同仁,凡是当干部的就不要放在党和政府的干部政策之外。他们的这个要求是合理的。以前,我们虽然也讲过一视同仁,但那时的“一视同仁”是“视同”。今天,原工商业者的绝大多数人已经走到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行列里来了,工人和干部受到什么对待,他们就应当受到什么对待。党和政府的干部政策和管理干部的措施,也适用于他们,从政策的指导思想上说,是变“视同”为一致。今后,固然仍要抓好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的落实,但是这毕竟已成为过渡性的工作。更加重要的是,把党和政府的干部政策、职工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原工商业者这一部分劳动者的身上,同时适当照顾历史情况和某些特点。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原工商业者、特别是与年俱增的退休的原工商业者的积极作用,要注意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各地有关领导部门、政协组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可以按照行业或工种,经常组织本地区的原工商业者,就经济建设中的专业性问题共同研究,提出建议或改革方案。有些退休的原工商业者积极要求为现代化出力,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把他们组织起来。对于这部分劳动力,不仅要善于利用,而且要注意保护。
最近,上海等地党政领导推动民建会、工商联,先后在退休的原工商业者中,成立了“四化服务组”,有的还按专业、按街道编成小组,为中小企业或街道集体企业献计献策,改革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有的还协助街道兴办集体经济事业,安置待业青年。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有些地区采取多种形式组织退休的原工商业者,把他们积累起来的专业技能和“绝招”传给后辈,使一些宝贵的民族工艺传统后继有人。这些做法受到了当地经济组织和退休的原工商业者的欢迎。为了实现现代化,我们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他们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第5版()
专栏:书评

以人为鉴,可以知短长
——介绍《美国怎样培养企业管理人才》
靳龚 高宏凡
去年10月,中国工商行政管理代表团访问美国,考察美国管理教育,写成了《美国怎样培养企业管理人才》一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管理学院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育方法、科学研究和教师、学生等情况,并有专章介绍美国公司对管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在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人才的同时,培养大批经济管理人才。不久前,中央书记处提出要“大力发展培养经济管理人员的学科”,现在教育界正在热烈讨论高等教育改革,落实中央指示。在这样的时刻,了解一下美国这方面的情况和经验,是不无裨益的。
第一,管理和管理教育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美国管理教育发展得比较早,宾州大学的沃顿管理学院创建于1881年,到现在已有100年的历史。现在美国有600所大学设有管理学院或系科,本科学生70万人,研究生10万人,二者合计占全部在校大学生总数80%。管理教育在美国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管理教育的重要性,是由管理的重要性决定的。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更是矛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美国经济还能有所发展呢?应当指出,这是同他们重视管理,努力改进管理分不开的。管理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缓和阶级矛盾。他们通过改进管理,想方设法缓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美国流行的所谓“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就是主张采用各种办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二)缓和单个企业有组织的生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例如美国企业用以销定产等办法,努力使自己的生产适应于市场的需要。(三)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美国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是比较高的,这除了由于科学技术发达,也是由于管理工作搞得好。
分析管理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管理和管理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较之于资本主义经济有巨大的优越性,但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存在着种种矛盾,例如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企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衔接问题,人力、物力、财力的结合问题等等,都要通过管理来调节和解决。为了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管理和管理教育。
第二,美国是怎样使管理教育和管理实践密切结合的。
美国管理教育所以能起较大的作用,是由于它同管理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的。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美国管理教育和管理实践结合起来的经验。这方面的经验主要有:(一)企业和公共机构需要什么管理人才,管理学院就培养这种人才;(二)为了培养管理人才,努力培养能够培养这种人才的教师;(三)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把工程技术教育和经济管理教育结合起来;(四)通过案例教学、座谈访问、管理对策演习等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使管理教育和管理科学研究工作密切结合,管理科学着重研究管理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六)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联系,管理学院教授普遍接受公司咨询任务,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教课。这些经验,都可供我们借鉴。
第三,美国是怎样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管理人才的。
美国管理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多样性。这使他们能够培养出各方面所需要的管理人才,而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较多的人才。根据该书的介绍,这种多样性有种种表现。(一)举办单位的多样性。美国不仅有专门的管理学院,大公司还设有“管理人员训练中心”。现在美国已形成了一个管理教育网。他们以大学的管理院系为经,以大公司所设的培训中心为纬,三分之二的管理学院还办有在职人员进修班和专题讲习班,有关的管理科学学会和研究团体也举办短期训练班和专题讲习班。(二)学制的多样性。有大学本科、硕士学位研究生班、博士学位研究生班等等。学生毕业后工作一段时间,还可再到学校补课,选修需要的课程。(三)课程的多样性。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规定选听,同一课程的教材也不求统一。各校可以根据本校条件,发挥自己的特长。(四)勤工俭学的多样性。美国大学的学费很贵,因此半工半读的大学生很多,勤工俭学已经形成一种风气。不少家庭经济情况很好的学生,为了不依赖父母而自立,也愿意一边劳动一边读书。与这种勤工俭学制度相配合的,是各大学所实行的灵活的学分制,学生读完规定的学分就能毕业,不限定期限。
该书认为,同美国管理专业的多样性相比较,我国的教育是过分的“标准化”了。我国的管理教育体系应该规定一些必要的统一标准,也应该允许各校发展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行的教育制度不改变,是很难培养出大量高质量的经济管理人才的。
第四,经济管理人才既要会管理,又要会经营。
该书对美国管理科学、管理教育的历史发展作了介绍和分析。通过这些介绍,可以看到美国公司和企业愈来愈重视经营问题。我们通常把经营和管理看成是一回事,实际上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现在美国管理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一级的高级管理人员,这些人员不仅要能够协调公司内部各方面的活动,而且要能够提出规划,作出决策,应付国内国际环境及市场变化,他们对美国大公司的经营好坏起着决定的作用。
该书还分析了美国管理教育的阶级局限性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有分析地学习美国管理教育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我们不能由于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和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在性质上的差别,而忽视学习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经验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也不能由于学习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中对我们有用的经验,而忽视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和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在性质上的区别。该书还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并参照美国管理教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在我国加快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具体建议。这对我国发展管理教育,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5版()
专栏:

这笔帐算得过
孙连成
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国家和集体应该拿出一笔钱来奖励终身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妇,对老人特别是无子女老人或独生子女老人举办社会保险,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生产和供应高效安全避孕药具,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幼儿、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等等。
花这样一笔钱合算吗?下面从几个方面介绍几笔帐。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为劳动力,国家或集体要为之支出保健、医疗、教育、住宅及各种城市建设投资,还要提供食物、衣着及各种生活消费的物质保证。据有关部门估算,从孕妇怀孕起到小孩成长到16岁止,培育费大城市为6,970元,小城镇为4,830元,农村为1,630元。国家支出的费用:城市为2,218元,占32%;城镇为974元,占20%;农村为434元,占27%。如果培养到大学毕业,每个劳动力还需增加6,000元(每年1,500元,按4年计算)。据统计,从1953年到1978年,国家用于16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培育费,占整个国民收入四分之一以上。有的部门估算,如果城市每年少生100万人口,16年内国家可节省开支22.2亿元,家庭少负担47亿元,而同期国家所花的奖励独生子女费仅几亿元。
由于生育的减少,妇女可以腾出孕期、产假、抚养孩子等所占去的很多时间,为国家和集体创造社会财富,增加国家和集体的收入。上海第十二棉纺厂1979年初曾经算过一笔帐,该厂每个职工平均每天要为国家创造净产值近29元,如果育龄妇女多生一个孩子,就会因产假56天和怀孕、喂奶期间照顾公休累计43天,而少给国家创造净产值2,871元。相反,少生一个孩子,就给国家创造净产值2,871元。如果全国职工每年少生100万孩子,为国家增加的收入是很可观的。
由于提倡和奖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作为家庭来说,既免除多子女的抚育费(劳动力的培养费,家庭支出按70%计算,城市独生子女家庭16年内可节省子女培育费4,689元,平均每年减省293元;农村独生子女家庭16年内可节省子女培育费1,196元,平均每年减省75元),又获得一定的独生子女的保健费(城市独生子女费每人每月按5元计算,每年可增加60元)。这就有利于提高独生子女的营养、健康水平,改善家庭物质文化生活。
由于提高了独生子女的比重,人口相对减少,国家可以相对地减少消费资料的投资,扩大生产性的投资和人的智力投资。
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关系到国家、集体、个人的物质利益,三者有互相一致的一面,也有互相冲突的一面。既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和说服教育工作,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照顾到群众的经济利益。为此,国家拿出一笔钱作为投资是需要的、合算的。


第5版()
专栏:

全民所有制企业自负盈亏的讨论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5月召开了一次全民所有制企业自负盈亏问题讨论会。
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自负盈亏是不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数同志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自负盈亏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改大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因为:第一,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非只是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的范畴,而是商品经济通行的经济原则。全民所有制企业是具有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商品生产者,它在经营管理上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第二,我省试点经验证明,扩大企业自主权给整个经济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现行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办法还不完善,企业得到的经济利益是不够充分的,给企业提供的自主权与扩大再生产能力是不完全的,企业所负的经济责任也是有限的,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统收统支、“吃大锅饭”的框框,因而还不能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最充分地发挥企业的积极性。这就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在企业扩大自主权上停步不前,必然要进一步发展到自负盈亏。第三,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自负盈亏以后,把上缴利润改为向国家交纳税金,这就把国家同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向国家交税以后用纯利建立起来的生产发展基金、福利基金、工资奖励基金和后备基金等,可以用来发展生产,增加职工福利。这样,就使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三者的利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全民所有制企业就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有的同志认为,目前就讲全民所有制企业自负盈亏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还为时过早。需要经过试点,经过实践,才能作出定论。
有的同志还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向国家缴纳税金,盈亏由自己负责的办法,与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自负盈亏是不同的。是否用自负盈亏这个概念来概括、反映全民所有制企业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实际情况,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自负盈亏会不会改变全民所有制的性质?
有的同志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自负盈亏,不仅不会改变而且更加适合于现阶段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其理由有四:(一)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自负盈亏是属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内容,而管理体制与所有制二者虽有联系,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一般说来,所有制形式具有稳定性,而经营管理形式则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决不意味着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转移。(二)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自负盈亏,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和法令,保证全面完成国家计划和执行经济合同,按规定缴纳税款,严格遵守财务纪律。企业占用的固定资产由国家征收固定资产税,企业以生产发展基金增添的生产资料仍属全民所有。(三)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实际上有两重性。一方面,企业以收抵支,取得盈利;另一方面,作为生产资料全民所有者的代表——国家,也参与了核算和利润分配。(四)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有部分占有权和使用权,有自己的经济利益,这种部分占有权和使用权与职工的利益联系起来,就会大大激发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有的同志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有可能变成企业所有制:①从企业的生产资金来看,当国家拨给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完了,企业用自有资金更新固定资产后,如果国家不再就固定资产征税或提取折旧,在此条件下,固定资产即变为企业所有;②当基本建设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企业向建设银行贷款、支付利息时,企业分期还清基建贷款后,固定资产就属于企业所有;③对企业统一征工商税、所得税等以后,纯利的分配完全变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经济关系,如果国家不参预其间,在此条件下,全民所有制就有可能变为企业所有制。
有的同志认为,全民所有制的性质是否改变,有两条客观标准:一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对生产资料只有部分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企业必须保证全面完成国家计划;二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生产的剩余产品,大部分归全民所有(无论是上缴利润还是纳税)。符合这两条标准,就保证了全民所有制的性质,违背了这两条标准,尽管名义上叫全民所有制,实际上也改变了全民所有制的性质。
(肖述祖 李培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