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南斯拉夫重视干部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王义民
在实行社会主义自治的南斯拉夫,干部政策的特点是:重视干部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从国家最高领导机构的情况来看,本届联邦主席团的九名成员在当选时平均年龄为66岁。而本届共盟中央主席团的24名委员,当选时平均年龄则为58岁;本届联邦执行委员会的29名成员,当选时的平均年龄为52岁。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这些作为南斯拉夫党和国家以及各部委的领导人中的绝大多数,既是参加人民解放战争的老战士,又是在人民政权年代里受过高等教育的各方面的专业人材。这种情况,在联邦执行委员会里表现得最为明显。现任联邦执行委员会的29名成员中,被称作“四一式”和“四三式”(指1941和1943年参加人民解放战争)的老战士分别占19名和8名,另有两名是1944年参加人民解放战争的。在学历方面,他们全部毕业于高等院校,其中经济、农业、电气技术、机械和医学系科毕业的占19名,政治、法律系科和高等军事学院毕业的占10名。
在南共的代表大会和各级组织中,情况也是这样。据报道,出席1978年召开的南共联盟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2,091名代表中,35岁以下的有634人;36岁到45岁的有643人;46岁到55岁的有691人;56岁以上的只有123人。十一大后全国各地新选出的基层组织的书记中,34%是26岁到35岁的青年人;区一级的800个党委(510个区加上相当于区级的工厂企业、学校和部队等)书记中,36岁到45岁的占53%;6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的现有中央委员中,36岁到45岁的占38.3%。
在各级经济组织和部门的领导人中年轻的专业人材占绝大比重。在今天的南斯拉夫,企业经理大多比较年轻,而且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据了解,在首都贝尔格莱德市的约两千个企业经理中,75%都具有高等文化程度,12%的经理具有中等专业文化程度。另有一些具有高度熟练技术的工人出身的经理,他们通过业余学习和长期生产实践取得了企业领导者的资格。至于联邦、共和国和自治省主管经济工作的部委,由各方面的专业人材担任领导工作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南斯拉夫今天的干部队伍的结构,同以铁托同志为首的南共联盟深谋远虑的战略决策有直接的关系。战争结束后,南斯拉夫经过战争考验的老干部和战士约有80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成为既有革命实践又有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的领导干部。如1972年起任共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现兼任塞尔维亚共盟中央主席的蒂·弗拉什卡里奇,现年57岁,1944年参加人民解放战争,1945年加入南共联盟。战争结束后,他被选送到贝尔格莱德大学经济系学习。由于他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在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颇有成就,曾先后担任政府要职。此外,他还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先后发表了《南斯拉夫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政治经济学》等二十余种专著,并且是南“收入价格”论的创始人。黑山共和国执行委员会主席莫·采莫维奇(原任联邦财政部长)和南共联盟中央委员米·科拉奇等,都是早年参加解放战争的老干部,但经过培养和锻炼,由外行成为内行。现在,他们都是发表过许多专门著作并享有盛名的经济学家。
多年来,南斯拉夫对正在成长的青年一代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视的。为了培养热心于自治制度的青年经济工作者,大专院校的经济系一直受到重视。仅贝尔格莱德大学经济系,战争结束以来,从这个系毕业的大学生就有1万多名。到目前为止,这个系还培养了约500名经济学硕士。他们已成为经济管理方面的一支骨干力量。与此同时,南斯拉夫也培养了大批精通业务的经济研究人员。这些经济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不仅善于贯彻自治制度的经济政策,而且还能及时地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各种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所有这一切,对各级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及时地解决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少走弯路,并使经济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报道,就科研人员的数量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而言,南斯拉夫已接近某些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
此外,根据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特别是根据自治关系的发展,南斯拉夫在干部政策的具体内容上也在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并且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干部政策的实施。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例,一般规定几年考核一次,有成绩的人晋升,如果没有取得成果,则不能晋升,太差的则要“另谋高就”。这项措施对促进干部的专业化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附图片)
南斯拉夫青年经常组织起来参加义务劳动。图为来自南斯拉夫一些城市的青年,在清理首都贝尔格莱德萨瓦河河岸。 南通社稿(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

  罗马尼亚民航见闻
  张汉文
罗马尼亚的民用航空事业在近十几年来取得了很大发展。带有“塔罗姆”(罗马尼亚航空运输公司的缩写)标志的银燕在罗马尼亚锦绣河山的上空飞翔,在世界的许多机场上,也可以看到这种飞机的身影。
罗马尼亚从60年代起,开始开展国际航运业务。现在,罗马尼亚航空公司的班机来往于布加勒斯特和欧洲、北非、中东、北美的25个国家的38个城市之间,而不定期的班机开到世界上的400个机场。1974年通航的布加勒斯特至北京的航线,是罗马尼亚航空公司迄今为止所经营的最长的国际航线。现在,每年乘坐罗马尼亚国际航班的旅客已达120万人次。
罗民航的口号是:“安全、迅速和经济效果”。民航总局副局长雷因对我们说,民航局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的运输机构,十分重视成本与核算。民航局有一批受到高等教育的经济学家专门研究如何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同时也注意调查外国航空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研究它们的特点,以便找出对付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办法。
在谈到如何提高经济效果问题时,雷因认为,首先要提高飞机的利用率。他说:“经济效果产生于飞机的飞行之中”。他补充说:“当然,不是让飞机空飞,而是要载运更多的旅客。”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为每条国际航线配备较多的机组,尽量做到人停机不停。其次,还必须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作到人少办事多。
我们曾经接触过一些罗马尼亚民航总局的领导干部。这些人年富力强、精通业务、深入实际。我们从布加勒斯特出发前往参观皮特什蒂专业航空站,驾驶飞机的就是全国专业航空公司经理杰奥尔杰斯库。杰奥尔杰斯库今年45岁,有26年的飞行历史。他对全国专业航空的历史和现状了如指掌,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康斯坦察机场主任考斯塔凯在会见我们时,胡子未刮、面带倦容。他十分抱歉地说:“我昨晚刚从西德驾机回来,一夜未曾合眼。”他说:“我既是站长,又是飞行员。作为领导干部,如果嗅不到飞机跑道上的新鲜空气和汽油味,光呆在办公室里,是很难了解实际情况的。”
罗马尼亚民航的职工,必须参加定期的轮训,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民航局还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使技术干部熟悉世界航空领域中的新成就和新技术。雷因说,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要学习,“领导干部更需要学习。”
近几年,激烈的国际竞争、石油价格的猛涨以及国外机场费用的提高,给罗民航的国际业务带来了不少困难。雷因在谈到这件事时对我们说:“现在干好哪一行都不容易。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同困难作斗争。”(附图片)
罗马尼亚积极发展专业航空业务,担任救护、救灾、护林、喷洒农药等工作。图为皮特什蒂专业航空站外景。
新华社记者 张汉文摄


第7版()
专栏:

  欧洲人的医疗和卫生
  张启华
电话求医 送药上门
丹麦人生病,可以不上医院。街上设有医生巡诊队,医生们日夜在装有无线电话的汽车上值班。病人求医时,可先打电话给医院的值班医生,医生在电话查询病情后,就设法通知就近的巡诊队前往应诊。一般疾病,医生当即诊断给药。如果病情严重,巡诊医生就马上把病人送到医院去。
在西德也有类似电话求医的做法。医院在街道设立分诊所,或者指定医生在家里“值勤”。医生出诊前,先在电话上详细询问病人,然后做出处置。值班医生出门应诊时,把接替医生的姓名、地址和电话号码记录在值班室自动电话录音磁带上。求诊者可以很容易找到另一位医生。
顾客盈门 药品浪费
在欧洲城镇的街头巷尾,到处都能找到药店。法国平均每3,000居民有一家药店。药店供应的药品齐全,说明详细,使用方便,还可节约诊疗费用,所以深受病人的欢迎。据说,在欧洲有些国家,病人们乐意自己到药店寻找药品。
不过欧洲一些国家药店顾客盈门,还同这些国家普遍实行的“合作医疗”、“健康保险”等医疗制度有关。在意大利实行的“自愿健康保险”(每年从工资中扣除或直接缴纳保险费),对收入低于1,200万里拉的市民,看病不收医药费,对其他收入较高的人,也只收超过6至7万里拉的部分药品的药费。因此,有些人拿到药后并没有服用,造成很大的浪费。
据外报报道,在欧洲共同体国家中,由互助医疗机构付款的药品,只服用三分之一左右,其余都放在橱柜里,甚至没有打开而任其过期失效了。
严格挑选 精心培养
西方人开玩笑说,如果得了重病,就到英国去,因为那里的医生护士懂得自己应该做什么。人们认为,这种积极的医疗效果,基础在于学校教育。
在英国,学医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挑选学生非常严格。医科院校的考生必须提前一年就向全国招生部门送去申请书,缴纳个人履历,中学责任教师的报告书以及有关科目的成绩表。考生不凭“推荐”,完全择优录取。去年英国医生的子女80%都落选了。
医学院的教育也是很严格的。在六年就学期间,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临床教学都要逐一进行医学学士考试。如果连续再次考试不及格,就失掉了学位。而在英国,没有学位的医生是得不到社会承认的。学生毕业考试后,还有半年的实习期。必须在取得两位主治医生的正式认可之后,才能符合法律规定,向有关部门登记成为一名医生。


第7版()
专栏:

罗马尼亚积极发展专业航空业务,担任救护、救灾、护林、喷洒农药等工作。图为皮特什蒂专业航空站外景。
新华社记者 张汉文摄


第7版()
专栏:

  植物中的石油
澳大利亚生物能源学家最近发现从两种有毒的野草中可以提取石油。
这是一种叫桉叶藤和牛角瓜。从它们含碳氢化合物的茎叶中,可以提炼出白色汁液,然后再从中制取石油。它们大量生长在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生长速度很快,每周可长高约30厘米。如果人工栽培这两种野草,每公顷每年能收割几次。
据澳大利亚科学家估计,每公顷野草每年能生产65桶石油(英制每桶为36加仑)。如果在13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培植这些野草,每年就能生产20万桶石油。如果澳大利亚全国的这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就可以满足它石油需要量的一半。
由于这两种野草是多年生植物,因此不需要每年重新培植。
澳大利亚科学家目前是用溶解法从那两种野草里分离出汁液的。他们还将试验用机械法来提取汁液,以确定哪一种方法较为有利。
从植物中提取石油,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科研人员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
(据新华社)


第7版()
专栏:

  古老的乐团
今年九月十四日,是我国与瑞士建交三十周年的日子。为了庆祝中瑞两国关系史上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瑞士弗里堡“国防”吹奏乐团将到我国进行访问演出。
弗里堡“国防”吹奏乐团是一个古老的乐团,它成立于一八○四年,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悠久历史。它最初是弗里堡州的军乐团,现在已成为瑞士的国家乐队。然而,它在乐器分类、队列行进和服装方面,仍然保留着原来的特色。它是瑞士最高级的管乐队,拥有一百二十二个训练有素的乐手。乐团由前国民议员皮埃尔·格拉松博士领导,乐团团长是作曲家让·巴利萨特;副团长是阿尔贝·扎普弗,他还兼任队列行进指挥官。
这个乐团在它古老的历史上曾经参加过无数次演出,有官方的、爱国的、宗教的和地区性的音乐活动。它还经常作为瑞士的友好使者,到国外参加隆重的盛典和活动。它感到骄傲的是参加了诸如巴黎的两千年庆典、波斯帝国成立两千五百周年庆典和美国独立二百周年纪念等这样一些重要活动。它还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卢森堡和日本等国举行过多次音乐会。
瑞士是最早与我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中瑞建交三十年来,由于双方的努力,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发展。这次瑞士久负盛名的弗里堡“国防”吹奏乐团的来访,必将为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作出贡献。 辛外(附图片)
  图为弗里堡“国防”吹奏乐团在行进中。


第7版()
专栏:

  图为弗里堡“国防”吹奏乐团在行进中。


第7版()
专栏:比利时通讯

  布鲁塞尔掠影
  本报记者 辛树蕃
  “欧洲的首都”
布鲁塞尔人总是自豪地把他们的城市称作“欧洲的首都”。
从地图上看,比利时西南与法国交界,北与荷兰为邻,东与西德和卢森堡接壤,西北临北海,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可以说是西欧几个文化大国的汇集点,成了拉丁文化与日耳曼文化的一个“十字路口”。而布鲁塞尔正处在比利时的中心位置上,距巴黎、阿姆斯特丹、波恩、卢森堡和伦敦都在二、三百公里左右。这当然算是“欧洲的中心”了。
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外,布鲁塞尔还有风景如画的自然环境,方便的交通运输和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使它具备了成为“欧洲首都”的条件。
今日的布鲁塞尔,据说有大大小小五百多个国际组织的总部或办事处设在这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欧洲共同体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了。每年三次的西欧首脑会议,至少有一次在这里举行。一年两次的北约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欧洲集团国防部长会议多数在布鲁塞尔召开,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布鲁塞尔在政治上的份量。在布鲁塞尔100万人口中,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外国人,而且有82种国籍。从这些意义上来说,用“欧洲的首都”来概括布鲁塞尔,似乎并不过分。
方便城市交通的匠心
刚一到布鲁塞尔,便被这个“前地铁”名称弄糊涂了。只是在亲身体验了一下之后,方知比利时人在方便城市交通方面的匠心。
在地铁的入口处往往是两块牌子一上一下地紧挨着:上边一块写着“前地铁”,下边一块写着地铁。原来,布鲁塞尔的地铁分两层,第一层就是这里所称的“前地铁”了。
不过,这是由有轨电车来行驶;而且能上能下,在路面狭窄或交通繁忙的地段,它在地下行驶;反之,就钻出地面,成了有轨电车。第二层则是地地道道的地铁了。这样安排,为解决交通堵塞起了很大作用。这里的各种交通工具连成一线,成了一个完整的公共交通网。公共汽车站与有轨电车站、前地铁、地铁站往往是紧密相接,而且有的地铁或前地铁站就停在火车站里,你下了车就可直接上火车。
在高速公路上
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交通运输手段之一,是高速公路。而比利时的高速公路则是他们引以为豪的。
以布鲁塞尔为中心,有7条高速公路以放射形通向四面八方:北经安特卫普至荷兰、丹麦,南下蒙斯抵法国、西班牙,东路通卢森堡、西德。
这里的高速公路除了路面优良、转弯极少、立体交叉这些通常的特点外,较之其它邻国不同的一点是,在高速公路的路旁全部装有路灯。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那乳黄色的钠灯照得路面既明亮又柔和,宛如一条火龙逶迤在无尽的天际,使得那些开着小汽车驶入比利时境内的人顿觉格外舒服。据说由于这套照明设备每年可减少20%的车祸。因此,在能源紧张的今天,比利时政府还是愿意继续让这条占全国耗电量0.27%的火龙彻夜“不眠”的。
可爱的“小于莲”
在布鲁塞尔市中心古老的“大广场”旁边的一条小巷里,有一座身高只有50厘米左右的小孩铜像。布鲁塞尔人亲切地叫他“小于莲”。他的头发蓬松地微卷着,长着一只略向上翘的小鼻子,光着屁股,旁若无人地在撒尿,嘴上还挂着调皮的微笑。他的“尿”变成涓涓细水,日夜不停地淌着。
这里的人对“小于莲”有着特殊的感情,称之为“布鲁塞尔第一公民”或“年龄最大的公民”。在市中心的一座博物馆里还专门展出各国正式来访者送给“小于莲”的各式各样的服装。
布鲁塞尔人之所以这样喜爱“小于莲”不是没有原因的。相传在公元15世纪,当外国入侵者要炸毁布鲁塞尔的建筑物,已点燃起引信时,是“小于莲”挺身而出,跑上去用自己的尿浇灭了导火索,使布鲁塞尔城免遭毁灭。自“小于莲”以来的几百年中,比利时人民历尽风霜,几次遭受外来占领与蹂躏。不忘过去,警惕地防止今天的霸权主义者再次侵犯他们美丽的国家,是不是也可以说,这可能是布鲁塞尔人格外喜欢“小于莲”的原因之一呢?(附图片)
  图为布鲁塞尔的比利时议会大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