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南斯拉夫的“元老院”
新华社记者 丁翔起
为了发挥老同志们的作用,并合理地安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南斯拉夫根据铁托同志的倡议创建了一个常设的咨询性和荣誉性的机构,叫做“联邦会议”。联邦会议成员都是一些老同志,其中大多是久经考验的革命家或者是科学、文化和其他方面的知名人士。因此,人们通常以尊敬的口气把联邦会议称之谓“元老院”。
第一届联邦会议是1963年成立的。当时,成员只有69名。1979年底选出的第四届联邦会议,成员增加到135名。根据1974年通过的《联邦会议法》,会议成员都不兼任其他任何行政职务。
联邦会议的任务是什么?会议成员的日常工作是怎样进行的?他们的生活待遇又是怎样安排的?最近,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访问了这个“元老院”,听取了联邦会议秘书长拉·乌多维茨基同志热情而详尽的介绍。
联邦会议成员是根据联邦主席团的提名,经过联邦议会选举产生的。成员的任期为5年,可以连选连任。《联邦会议法》规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工作中“独立地做出了或正在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的社会政治工作者、科学文化工作者和其他知名人士可当选为联邦会议成员”。
本届联邦会议成员几乎全都获得过“游击队纪念章”,其中有81位是人民英雄,25人是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勋章的获得者。联邦会议成员中有不少人曾担任过党政军的重要职务,如: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联邦议会主席、联邦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南人民军总参谋长、各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等等。因此,联邦会议首先是一个崇高的荣誉性的机构。同时,它又是一个政治咨询机构,而不是某种行政权力的执行机关。它的任务是“根据总统或联邦主席团的要求,单独地或在联邦议会的会议上讨论联邦职权范围内的全面性政策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总统和联邦主席团可以授权联邦会议的某些成员,在对内和对外关系中代表总统、联邦主席团和联邦执行委员会”。
联邦会议成员的日常工作怎样安排呢?
在联邦执行委员会大厦中有40个专供联邦会议成员使用的办公室。联邦会议还有专门的阅览室,这里有一切必要的文件和材料,可供会议成员自由选阅。如果某个成员对某个具体问题感兴趣,他还可以通过阅览室从有关部门获得他所需要的材料。
联邦会议为了了解各方面的形势,有时邀请党和政府的一些负责干部前来介绍情况。铁托同志就曾亲自向联邦会议成员介绍过国内外的形势。
目前,联邦会议的大部分成员都在写回忆录。乌多维茨基同志说:“这里有人民英雄、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专家,他们的经历是丰富的,把他们的经验纪录下来,这也是人民斗争的宝贵财富。”
现在,南斯拉夫各共和国和自治省也都建立了相应的“共和国会议”或“自治省会议”。全国共有大约近千名老同志被选为这些会议的成员。这对安置不再能担任现职工作的老同志,使他们安心地发挥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谈到委员们的生活待遇,乌多维茨基同志说:没有什么特殊待遇。在个人收入方面,原则上保持他们各自已有的最高水平,不再降低。他们的个人收入是根据全国职工的平均个人收入计算的。一般是平均个人收入的3.6倍到4.8倍,最高不得超过4.8倍。此外,加上自己的工龄补贴,但最高工龄补贴不得超过收入的15%。
法律规定:“联邦会议成员履行职务时有权获得补贴费,有权免费或以优惠价格乘坐规定的公共交通工具。”因年老不能自己开车的成员,联邦会议可以为他们的私人汽车提供一名专业司机,司机的工资由联邦会议支付。联邦会议成员平时都没有警卫员、厨师、护士。他们都有舒适的住房,但需要自己交付房租。
“目前,联邦会议成员中年纪最轻的是60岁,最老的是88岁。可是他们的精神并不老,有的人大清早就来上班了,谁也没法阻拦他们。” ——乌多维茨基同志一边说,一边对这些“元老们”发出赞许的笑声。


第7版()
专栏:

《灯花》照亮了北岛的心
孙东民
在日本风景优美的伊豆半岛上,一位年轻的母亲因家庭破裂而感到人世间的无情,曾下决心离开这个世界。但一篇古老的中国民间故事,却使她放弃了轻生绝望的念头,在生活之路上继续迈步前进。
这位34岁的妇女名叫北岛岁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婚后因家庭不和,四年前与丈夫离了婚。精神上的打击使她痛苦难耐,她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留给孩子的遗言,北岛想起自己在孩提时代读过的题为《灯花》的民间故事,想抄录在日记上,希望她的两个幼小的孩子从中寻找幸福。
《灯花》是一篇中国的民间故事,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勤勉的年轻人流下的汗水在一块石头上长成一棵雪白的百合花。他把花带回家中,百合花唱出优美的歌声,伴随他在灯下夜作。一天晚上,面前的百合花突然消失,闪亮的灯花变做一朵大红花,花里走下一位美丽的姑娘,两人结为伴侣。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但当他家的日子越过越富裕后,年轻人却变得又懒又馋,整日挥霍浪费。有一天晚上,灯花忽然又变做一朵大红花,里面飞出一只孔雀,伤心的姑娘骑孔雀飞去。后来小伙子改正了错误,贤良的姑娘又回到他的身边。
北岛在当时抄录这篇故事时,一种无可名状的感动使她中途缀笔。因为她领悟到这篇故事不光对孩子,也给自己指出一条幸福路:“只要勤奋劳动,一定会有好报;生活富裕了,也要戒侈从俭;只有每天在平凡中生活才会有真正的幸福。”这样,这篇民间故事将她从歧途中拉回。从此,北岛一家就以这篇故事作为精神的依托,相信“只要勤奋努力,一定会叩开幸福之门”。在辛勤中过着充实的生活。
事情很凑巧,这件事传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使馆同志把北岛一家请到使馆做客,勉励尚在小学读书的明子、高广姐弟用功学习,尊重妈妈。鼓励北岛岁江好好抚育孩子,坚强地生活下去。使馆的同志还作诗一首,书赠北岛:“人间勤勉幸福来,灯花喜为勤勉开。莫道巾帼无大志,孟岳贤母育英才。”符浩大使还特意把一册载有这篇故事的图书送给北岛一家留作纪念。
一则古老的民间故事,挽救了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一个没有父亲的“母子家庭”,“其精神依托是中国的民间故事”。这件事在伊东市传为美谈。在地震频发的伊豆半岛从事地震云研究的辻村年雄先生听说后,曾为寻找这篇故事而奔走;秦野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放弃了星期天休息,从八万册图书中终于找到了这本书。
中国朋友同她一家的交往,使北岛女士及其周围的人大为感动。不久前华总理访日时,北岛岁江、辻村年雄、以及教明子、高广姐弟学习的田中次惠老师,特意将一只精心制作的木船模型托中国大使馆转送给华总理。木船上写着“中日友好,海渡不灭”八个汉字,祝愿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
7月20日,北岛女士给《人民日报》编辑部寄来一封感谢信,并附有她们一家与中国朋友在一起的彩色照片。她说:“中国朋友真挚的温暖人心的行动,在伊东市民中引起了共鸣。对肩负着未来的孩子们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在与中国朋友的交往中,使我更进一步感受到中国的伟大和她悠久的历史。”北岛女士切望早日访问她为之憧憬的中国,并希望报社能代她转达她对中国朋友的感谢。(附图片)
中国朋友赠给北岛一家的书
北岛母子三人在读书


第7版()
专栏:

绚丽多彩的艺术盛会
——记第三届南太平洋艺术节
新华社记者 于杭 林青
6月30日清晨,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向莫尔斯比港阳光灿烂的伊拉海滩。九点多钟,几点彩色的帆影出现在远处的海面上,……彩色的风帆越来越多,越来越近。霎时间,一支由一百多艘来自太平洋许多岛屿的独木舟组成的五彩缤纷的船队出现在人们眼前。一艘艘独木舟,随着太平洋上的劲风和浪花,飞速地向伊拉海滩驶来。这时,天空升起了两颗红色的信号弹,等待在海滩上的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全国各地的舞蹈队跳起了传统的舞蹈,海滩上一片歌声、鼓声、欢乐声……。
第三届南太平洋艺术节开始了。
“庆祝太平洋的觉醒”
四年一度的南太平洋艺术节从6月30日到7月12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斯比港举行。这是太平洋各岛屿人民一次绚丽多彩的艺术盛会。
第一次艺术节是1972年在刚独立不久的斐济首都苏瓦举行的,参加的南太平洋国家和岛群有16个。四年之后,在新西兰毛利族人民的集居地罗特鲁阿举行第二次艺术节时,参加的国家和岛群已增加到19个。这次参加的又增加到24个国家和岛群。除南太平洋各群岛,赤道以北的许多岛屿也都来参加了。
这次艺术节组织委员会负责人、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马利·沃伊在阐述艺术节的宗旨时说:举办艺术节的目的是“鼓励太平洋传统文化的保存和新生”,同时“在整个太平洋加强团结”。“庆祝太平洋的觉醒”,就是本届组织委员会为这次艺术节提出的一个主要口号。
独木舟和艺术节
以五彩缤纷的独木舟船队的到达揭开艺术节活动的序幕,是这次艺术节活动的一个特点,也是艺术节组织者独出心裁的安排。
千百年来,独木舟同太平洋岛屿人民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成为他们文化艺术发展的一部分。人们说,太平洋岛屿人民生活的三大要素是:太阳、海洋和独木舟。太阳带来生命,海洋提供食物,而独木舟则是人们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工具。本届艺术节的徽章图案就是由太阳、海洋和独木舟三者组成的。
艺术节期间还举行了两次规模盛大的独木舟划船竞赛。数以百计的独木舟集中于伊拉海滩,接着,一队一队扬帆出海,到达指定地点后又折回海滩,返回时船只如离弦之箭,船上的风帆犹如彩色的旗帜迎风飘扬,景色美丽。它们的激烈竞赛,激起了观众的热烈欢呼和鼓掌。
灿烂的太平洋艺术之花
艺术节期间,在莫尔斯比港的许多露天场地上,在绿树成荫的草地上,来自太平洋各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全国各省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几十个艺术团体和数以千计的表演者载歌载舞,日日夜夜地进行演出。演出的节目,绝大多数是表现各岛屿人民的生活、劳动、爱情和神话的传统歌舞。他们的服饰丰富多彩,舞姿活泼热情、音乐悦耳动听,充分表现了分布在辽阔的太平洋上各岛群的艺术特色,形成了一次蔚为壮观的文艺会演。
在各演出场地上,东道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歌舞表演以其多样化引人注目。巴新的舞蹈队来自全国二十个省,共有一千四百多人参加,是这次艺术节上代表美拉尼西亚传统艺术的一支主力军。其中,来自马努斯岛的舞蹈演员们受到普遍的热烈欢迎。马努斯人以善于击鼓而闻名于南太平洋。他们的鼓是用一段完整的树干挖空后制成的,长短大小不一,因而发出不同的声音。当舞蹈者随着急促的鼓点不断跳跃时,往往在观众中引起十分高昂激动的情绪。
在艺术节期间还举行了音乐演奏和诗歌朗诵会,放映了比较真实地反映南太平洋各岛人民生活的影片,展出了书籍、雕刻、绘画、手工艺品、邮票、珍贵的贝壳、蝴蝶以及其它动物标本。这些活动反映出太平洋各岛屿人民对自己古老民族文化艺术的珍视及其蓬勃发展的新气象,给各国来访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这次艺术节的圆满成功,应该归功于巴新政府和第三届南太平洋艺术节组织委员会的努力,应该归功于热情好客的巴新人民。
当我们在艺术节结束后再次飞越南太平洋上空时,俯瞰那浩瀚的洋面上的一簇簇绿宝石般的岛群,回忆起在莫尔斯比看到的一切,实在使人留恋难忘。


第7版()
专栏:摩洛哥通讯

劫后二十年
——访在废墟上重建的摩洛哥旅游胜地阿加迪尔城
新华社记者 陆成哲
1960年2月29日夜间,摩洛哥南部的海滨城市——阿加迪尔发生了强烈地震。一夜之间,这座古老而繁华的渔港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三万多居民中有近两万人遇难。整整20年过去了,阿加迪尔现在怎么样了?
记者怀着惦念的心情走访了这座城市。
登上城北上阿特拉斯山余脉远眺,一片高矮不等的白色建筑物掩映在绿树丛中,纵横交错的街道,象棋盘一样整齐。进入城区,犹如到了一个大花园,使人不觉心旷神怡,只见贯通南北的林荫大道上车水马龙,路旁的树木业已成荫,枝叶茂密,路中花坛里百花盛放,色彩鲜艳。路西沿大西洋岸边是旅馆群,有的高达十多层,有的是阿拉伯式的小楼房,一家紧挨一家,绵延几公里。路东是商业区,布满了各具风格的商店。市中心是广场,广场附近有一座建筑物,内设大型综合商场,各种商店、服务性店铺应有俱有;金融企业和各公司对外办事机构也都设在这里,而工业区则离城较远。使人感到城市的布局井井有序,合理方便,环境优雅。
一位亲身经历阿加迪尔变迁的摩洛哥朋友介绍说,新城完全是按照事先设计的图纸建筑的,是建筑师们精心构思的一幅美丽的图画。
地震后的第四天,政府就发出了重建阿加迪尔的号召,成立了一个负责重建阿加迪尔市的高级委员会,并制定了一项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吸取各国建筑艺术的规划。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清整废墟,运走的瓦砾就达100万吨以上。从1961年起,调集人力、物力开始大规模的重建工程,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建成了一个占地24平方公里、人口达五万的新城。
阿加迪尔得天独厚使人神往的天然美景使它成了摩洛哥南部的旅游胜地。它的对面是烟波浩渺的大西洋,背后有富饶的苏斯平原,往南不远就是世界闻名的撒哈拉大沙漠,东、南两面的前阿特拉斯山和上阿特拉斯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把大沙漠的阵阵热浪挡住,形成了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骄阳当空象一轮火球,但射到身上却令你感到温柔舒适。大西洋岸边金色的细沙软滩是最好的天然四季游泳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既能到海滩游泳,又能前去观赏大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再有兴趣,还可以去阿特拉斯山登高眺望。
在重建过程中,摩洛哥政府利用阿加迪尔的优美的自然条件,把它建成南部的经济活动中心和旅游中心。据旅游部门的官员介绍,从1963年建成只有20多个房间的第一座旅馆开始,到去年就发展到34座,其中有别墅式旅馆,也有海滨旅游村,还有一种经济实惠,称作“单间公寓”的旅馆,每套房间里都有小厨房和炊事用具,以适应家庭旅游的需要。旅游部门还把撒哈拉沙漠中邻近有特色的一些地区辟为游览区,在一些沙漠绿洲的村镇里举办联欢节、民间歌舞节、蜜蜂节、杏花节、手工艺展览会等,以吸引游客。
随着城市的发展,文化和医疗事业也相应发展,兴办了医院和学校,并设立了工业、教育、卫生、航海、手工业、旅游等六个职业培训中心。这里开办的一所旅馆学校,跟普通的学校不一样,其设备和编制完全象一个旅馆,学生平时既是旅客又是厨师和服务员,因此教学效果很好。从1974年开办到现在已向旅游部门输送了200多名毕业生。
阿加迪尔是一个传统的渔港和农产品输出港口。港口设施在地震时受到严重破坏。现在的货运码头、渔船码头以及港区内的各种建筑物看上去都是新的,大部是地震后陆续修复和新建的。
这里还是盛产沙丁鱼的渔港。全市加工鱼罐头、冻鱼、鱼粉、鱼油的工厂有35家之多,产品运销世界许多国家。(附图片)
在阿加迪尔省的半沙漠地区,有一片面积达十四万公顷的阿勒干树林,当地牧民在这里放养着四十余万只小山羊,小山羊常爬上树梢去吃树叶,这种奇观,吸引着许多旅游者。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资料

巴基斯坦农业喜丰收
巴基斯坦近一年来国民经济取得新成就。1979—1980年度(巴基斯坦财政年度从7月到来年6月)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上一年度的5.9%提高到6.2%。农业增长6% (上一年度为4.2%),工业增长8.1%(上一年度为4.8%);商业方面增长6.7%(上一年度是4.4%),其中出口增长50%(上一年度为30.4%)。
巴基斯坦是农业国。主要农作物为小麦、棉花、大米等。
本年度的小麦产量比上一年度提高约9.3%,达1,080多万吨,棉花产量为420万包,创历史最高纪录。
农业在巴基斯坦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巴基斯坦政府对小麦、棉花、大米等几种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提供了一定的资助。为帮助农民购买化肥、农药、打机井等,政府拿出20多亿卢比做为补贴,并向小农经营者提供无息贷款,适当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提供优良品种等。除此之外,并大力提倡农民实行科学种田,为发展粮食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扩大耕地面积和灌溉面积,培育推广良种等等。
近几年来,巴基斯坦把培育和推广良种作为主要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巴基斯坦有十五个农业科研机构。这些机构培育和引进的良种,都经过严格的鉴定。它们把从外国引进的高产品种,在国内划分了十二个种植地带进行试种,经过选择,加以推广。
棉花是巴基斯坦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主要出口项目。旁遮普省的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70%。
巴基斯坦本年度棉花产量的剧增,是由于引进高产棉花品种,并采取向棉农提供无息贷款以购置肥料、种子和农药等措施;除此之外,本年度还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从上年度的189万公顷扩大到200万公顷。上年度,由于价格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棉花产量只有266万包。
修 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