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象英雄们那样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出版而作
傅钟
记叙对越自卫还击战英雄模范事迹的《新一代最可爱的人》一书,最近由解放军文艺社编辑出版了,读后感到十分欣喜。更令人欣喜的是,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等同志,亲笔为本书题了辞,号召大家向英雄们学习。这是对参战部队和民兵的极大鼓舞和关怀,也是对为四化而日夜奋斗的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激励和期望。
这本报告文学集,大都写得朴实简练,生动感人,真实地记叙了英雄们不朽的业绩,歌颂了他们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及其高贵品质。一年多以前,正当我国亿万人民沿着党的指引,开始新长征的时候,越南黎笋集团却秉承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旨意,在我国南方边境寻衅滋事,破坏边疆人民的和平与安宁,我们不得不发起了正义的自卫还击。参战的边防部队指战员和民兵,绝大部分是第一次上战场。有的年纪很轻,甚至当兵不足三月。然而,“祖国的需要就是我最大的志愿”。他们高喊着“保卫祖国,保卫四化”的战斗誓言,胸怀着“为党笑洒满腔血”、“战火之中献青春”的崇高意愿和必胜信念,走上前线,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浴血奋战,严惩了越南地区霸权主义者,为祖国扬眉,为人民吐气。《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这本书中所记叙的英雄模范们,正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英雄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一条,是他们高尚的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思想,即他们那种美好的革命人生观。
战场上,环境险恶,斗争激烈,随时都有流血甚至牺牲性命的可能。苦与乐、生与死的矛盾异常尖锐。为集体牺牲,还是自我苟活,这是对人生观的最严峻的考验。看看书中的英雄们是怎样做的吧!关键时刻,有我无敌,吴建国宁可和敌人抱在一起滚下悬崖,也决不让凶恶的敌人讨半点便宜,李水波宁愿拉响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也决不让一个坏家伙逃生;在决定战斗胜负的千钧一发之际,梁英瑞、李成文、陶少文、姜利民以革命大局为最高生命,可以奋不顾身炸敌堡,让战友们踏着自己的身躯把红旗插上胜利的高峰;当死亡威胁着大多数同志安全的时候,杨建章、莫尤直向死亡冲,以自己的牺牲换来数以百计阶级兄弟的生命安全。……每一个英雄的事迹都是一首诗,一首催人泪下的革命人生观的颂诗;都是一曲歌,一曲感人肺腑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凯歌。
人生观决定一个人的思想言行,不能不与理想、愿望和要求密切相联。假如是为革命、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活着,他就不会庸庸碌碌、了此一生,而是有所作为,把革命和集体看成为高于一切的目标,在平时会成为一个很出色的先进工作者或劳动模范,在紧要关头,会成为为真理而捐躯的杰出英雄。就象战斗英雄梁英瑞说的那样:“平时要象钢铁一样,——不怕千锤百炼。战时就象出膛的子弹一样,——永远冲锋在前。”梁英瑞等英雄们之所以平时能成为各项工作的积极分子,战时能够慨然献身,就因为他们把自己当成一颗“革命的良种”,一块投放进熔炉、时刻锻造的钢铁,一发随时准备出膛献身的子弹。假如一个人是为自己活着,一切都围绕追逐个人私利的这个渺小的目标,其结果就迥然而异了。象这样的人,特别在十年浩劫之后,在生活中还是屡见不鲜的。他们胸无大志,思想情趣很低,或是单纯追求个人利益,或是盲目地崇拜和模仿西方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还有的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发生怀疑和动摇。出现这种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一条,则是这些人在“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这些根本的原则问题上,没有搞清是非,或者态度根本就错了。要改变这种情况,当务之急就是进行革命人生观的宣传教育,使青年们树立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这本书,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生动教材。
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就必须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本书所描写的英雄大多有过成长的过程。他们经历了林彪、“四人帮”为祸的十年,或多或少地受了内伤和外伤,有的亲人和自己蒙受过耻辱,遭到过不幸;有的家在农村,由于过去极左政策影响,家里有实际困难;也有的受林彪、“四人帮”的毒害,或是不求上进、贪图享受,或是搞“自由化”、无政府主义。他们有些抱怨、发发牢骚,也无可厚非;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也不足怪。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截然相反。他们小资产阶级的不良习气很快就被部队那严密的组织纪律所征服,原有的消沉委靡的状态,经沸腾军营生活的熔炼,就为昂扬、振奋的情绪所替代。就这样,一面焕发精神,医治着创伤,一面奋斗着,前进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轻装上阵,团结对敌。终于成了优秀战士,为人民立了功。可见,通过政治思想工作,树立革命人生观是多么重要。在我们的社会里,虽然已没有了剥削阶级,但阶级斗争还存在,特别是思想意识领域里的阶级斗争,更不是一个短时期所能结束的。因此,发扬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侵袭,就成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内,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革命化军队必不可少的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本是我们无产阶级改造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可是,多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不仅抛弃了人生观的教育,而且让剥削阶级的形形色色的思想意识大肆泛滥,败坏社会风气,毒害青年。最近,由于中央领导同志的亲自提倡,今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又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年们谈论的一个中心话题了,这是令人十分可喜的事情。部队和地方的青年同志们,积极行动起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树立革命人生观的教育。我们要学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英雄们,学习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把自己培养成为无产阶级的新人,建设四化、保卫四化的坚强战士,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第5版()
专栏:

英雄垂青史 壮歌撼心弦
——读《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戴明
打开《新一代最可爱的人》,一阵阵硝烟扑面而来,一尊尊英雄塑像昂首矗立……这本感人肺腑的报告文学集,是解放军文艺社受总政治部委托,在大规模的“自卫还击保卫边疆英雄赞”征文的基础上,从军内外许多业余、专业作家撰写的大量报告文学中精选编辑的。
书中向读者介绍的,都是功勋卓著的英雄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英雄集体如春花开放,其中有穿插如利箭、进攻如猛虎的战斗连队,也有在炮火硝烟中送弹药、抬担架,支前立功的民兵集体。英雄模范灿若群星,其中有歼敌数以十计的智勇双全的英雄,也有负伤垂危仍然英勇杀敌的钢铁战士;有在危急关头以身殉国的壮烈之士,也有在平凡的岗位上建立功勋的支前女民兵……
他们的事迹各不相同,但其崇高精神是相同的,伟大气概是共同的,那就是赤诚的爱国主义和有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请看,坦克驾驶员何相孟怎样在周身负伤二百多处之后,仍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坚持战斗;陈书利等三个战士护着四个伤员在身陷重围时,怎样视死如归,力敌群魔……。英雄的事迹,象团团烈火,燃烧着我们的心灵,象声声雷霆,震荡着我们的肺腑。他们壮烈的行为和不朽的业绩,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激励。“文以人传”,新一代英雄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本身,即使用最朴素的文字实录下来,也足以令人感动、崇敬。何况,《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在艺术上也是富有特色的好作品。我以为,它具有激越、深刻、生动、丰富的特色。
首先,它是激情洋溢的。《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作者,有富有创作经验的军内外的专业作家、记者,而更多的是亲自参加了这场战争的部队业余作者,他们本身就是指挥员、战斗员,有的还是为人民荣立战功的功臣。他们曾经在硝烟弥漫的战壕里,用压缩干粮包装纸、罐头标签纸,用从敌人手里缴获的文具,写下火辣辣的诗篇和战地快报;现在,他们又响应总政的号召,以真挚的激情,心血凝成的文字,热情地来讴歌战场上的一代新人。亲手毙敌六名的二等功臣、《没有写完的歌》的作者之一李继光,便是他笔下主人公张春才烈士生前的亲密战友。从这些激情洋溢于每一字里行间的文章中,读者可以想象得出,作者们是怎样含着眼泪、蘸着激情写出这些作品的。正如鲁迅所说的:“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用真挚的激情写成的文字,即使再质朴,也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其次,这些作品,具有荡涤胸怀和启迪思想的艺术力量。它们所记叙的故事是扣人心弦的,而最能发人深思的,莫过于在生死考验面前的这些年轻战士的命运了。他们经历了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动荡的年代,一方面,林彪、江青一伙为害十年,他们受了内伤和外伤;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对党有感情,热爱祖国和人民。两方面的影响集于一身,两方面的影响不断斗争着,消极的克服了,积极的发扬了,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优势。这种特征,在《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典型人物身上有着较好的体现。《从悬崖到坦途》中的机枪手刘勇,本是一个自尊要强的正在健康成长的孩子,突然间爸爸成了“假党员、叛徒”,他幼小纯洁的心灵经受不住这个打击,希望破灭了,于是他抽烟、喝酒,打架……但是,贫下中农的感化教育,和部队大熔炉的淬火冶炼,使他又焕发了青春,在火与血的考验下成了一名英勇的战士。《将门虎子》中的兰方虎,父亲是位战斗英雄,就因为在文化大革命中不肯随波逐流而惨遭迫害。临终时,他嘱咐妻子,暂时不要把事情真象告诉孩子,以免给孩子的心灵留下过深的创伤。父亲的良苦用心产生了良好的结果,兰方虎顶着风雨健康地成长,最后,象他父亲一样也成了战斗英雄。刘勇和兰方虎成长的道路有所不同,前者受社会影响较大,后者受家庭的教育较深,作品有选择地写了这么两种类型,不仅真实地反映了青年一代所走过来的道路,而且给人以力量和希望。这是这些作品之所以引起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激动和思索的主要原因。
集子里许多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以他们正确对待生死、荣誉、理想、友谊、爱情的高尚行为而给人以深刻启示。当祖国召唤的时候,梁英瑞告别了蜜月中的新婚妻子,不久后便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了(《踏着英雄的足迹》);卫生员吕志经身负七处重伤,肠子流出半尺多,在垂危时刻,他没有自救,而是为负伤的战友打完绷带上的最后一个结(《灵芝菌》);莫尤烈士的妻子周智莲,怀着对莫尤挚爱的缅怀与崇敬,不怕对自己的未来将会带来多大困难,毅然为烈士生下一个遗腹子,取名“卫国”(《他的爱》)……这些感人的高尚行为在读者中引起了激动和反响,许多青年给英雄、烈士遗属写信,表示向英雄学习的决心。周智莲一年多来收到寄自全国各地的许多慰问信、现金、粮票和小孩衣物。窥一斑而见全豹,《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所收入的文章对人们的启示,是十分广泛而深刻的。
第三,作者们以传神的笔墨,塑造出一批性格各不相同的英雄雕像。“文学就是人学”,作者们紧紧把握住了这一点,没有把笔墨过多地耗费在战斗过程的叙述上,而是集中在对英雄人物独特的行动与心理活动的刻画上。来自四川山区的小战士徐泽贵,刚入伍时“不哼不哈,只晓得笑,首长问他姓名,他笑;班长替他铺床,他笑;连老战士整队集合,他也笑。一笑两个酒窝”,静如处子,天真可爱。战斗中,在机枪弹尽时刻,他象一只猛虎,冲进敌群,夺下一挺机枪继续战斗,直至献出了生命(《爱唱山歌的小伙子》)。腼腆的性格与无畏的行动形成强烈的对比,形象十分鲜明。再看看民兵卢必丰。战斗中一手捂着打出来的肠子,一手拔出手榴弹,嘴里不住愤愤叨念着:“老子也得砸它个灵魂出窍!”捂着肚子在敌阵中冲杀五华里,何等英勇!后来在医院中谈起这件事时,他说:罗通盘肠大战有点笨,“扯出肠不更碍手碍脚?所以,我一直把它压进去”。虎得令人惊叹的小伙子真是跃然纸上。
第四个特点是丰富,绚丽多采。作者们从各个侧面,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广阔的战争画卷。打开这本书,可以看到我们的战士在炮火之中怎样突破敌人阵线,穿山越岭,斩关夺隘,穿插纵深,怎样攻山头、守阵地、搜山洞、剿残敌,怎样团结互助、生死与共,怎样以宽阔的胸怀,做好异国群众的工作……多采多姿,使人如临其境。这些文章在风格上也各有特色:有的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也有的刻意匠心,如玉雕石刻;有的粗犷质朴,如旷原牧笛;也有的细腻委婉,如月夜悠歌……多种多样的风格,给人以琳琅满目之感。
这本报告文学集不仅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而且为我国军事题材的文学创作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写战争,写战争中的人,许多人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敢不敢“写真实”——战争的真实:激烈与艰苦,即能不能写所谓“残酷性”的问题;我方的真实:战士的思想斗争与成长,即能不能写所谓性格的缺点和内心的复杂性的问题;敌人的真实,即除了写他们的愚蠢、不义之外,如何写他们顽固而又狡诈的另一面的问题。本书的作者用他们的作品对这些问题作了某些探索。
首先,在塑造英雄人物上,摒弃了我们的英雄都是高而又高,大而又大,全而又全的神化人物的荒谬模式。以《从悬崖到坦途》为例,试想,作者如果不破“英雄没有缺点”的框框,怎能独具慧眼,从刘勇的经历中提炼出“从悬崖到坦途”这一主题思想,并选择一个恰当的表现方式——现身说法,把一个耿直坦率,大胆细心,嫉恶如仇,谈笑风生的小伙子表现得活灵活现呢?如果作者们不敢解放思想,勇于接触“十年动乱”,怎能把英雄写得这样真实可信,而令人深思呢?
其次,写生死搏斗的战争,没有回避其残酷的一面,写敌人,没有漫画化,而是如实地写出自诩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敌人对地形熟,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有苦心经营多年的工事,有长期丛林作战经验。而我们的战士都是初上战场的新手,有的只有十几岁,有的参军也不过几十天。于是,才产生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在战斗中,有断粮缺水,有掉队,有失掉联系,也有受挫、伤亡、牺牲……所有这些都让人感到真实。唯真实才可信,可信才能感人。
这些作品写战争中的“人”,着力于写“情”——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在生死考验面前的战士,感情丰富、真挚而强烈,请看作家们笔下的战士怎样在艰难困苦之中,遥想着正在从事四化建设的父母兄弟们和千千万万同胞,怎样在枪声未停的堑壕里默想着爱人深情的叮咛,在牺牲之前怎样憧憬着祖国美好的未来……其中写得较多的是英雄和英雄的爱人,怎样对待爱情。战争,不仅考验英雄本人,也考验着亲人,特别是那些没有过门的姑娘。“战场救护模范”谢君生,在抢救战友时失去了右腿,他不愿拖累自己所爱的人,于是写信解除婚约。姑娘接到信落泪了,不是痛苦,而是委屈,她坐火车来到医院。谢君生说:“我现在只有一条腿……”姑娘说:“你太小看人了,你为祖国和战友流血,我为你流一点汗也感到幸福!”终身大事就这样决定了。双方都把对方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而不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这样的爱情何等高尚感人,这样的英雄比之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加倍地令人景仰而折服,倍感亲切而可效。
这本集子中有些作品还存在思想不够深刻、或艺术构思不够精巧、或文笔不够娴熟的弱点。但作为对自卫还击战这场正义之战的忠实记录,对英雄模范非凡业绩的热情讴歌,作为对我国军事题材文学创作的一次有益探索,它必将以其丰富多采的内容、真切感人的艺术魅力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第5版()
专栏:

关于《今夜星光灿烂》
陈沂
作为一个老兵,我对电影《今夜星光灿烂》说几句话。我现在虽然不在军队,我对军队仍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对于反映军队的影片,我总是尽早去观看的。
我承认影片作者、导演对军队同我一样也是怀有深厚的感情的,他们也是满腔热忱地在想歌颂我们的军队,通过影片反映军队的历史,以教育我们的后代,让他们从这里了解什么,从而学习什么。
但这显然没有成功,或者说没有完全成功。
淮海战役是我军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而淮海战役又是摧毁蒋家王朝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大战役。尽管有人说,人们已经看厌了那些烟火纷飞的影片,但它仍然是我们军事题材应该反映而又未反映的重大题材。当然,今天也有人连重大题材这样的字眼都是不太喜欢的。然而我感到,如果我们作家、导演真能把淮海战役搬上银幕,就是火药味浓一点,我看在我们国家今天南北都还有敌情的情况下,仍然是十分必要的。让我国人民在紧张地进行四化工作中,能有所警惕,也是很有意义的。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不要题材多样化,多样化的题材仍是我们要十分提倡的,但提倡多样化并不排斥重大题材。
《今夜星光灿烂》被人赞美的,恰恰不是这点,而是说这个影片写了人,写了几个活生生的人,通过几个人表现了诗情画意。随着岁月的增进,我这个对艺术不太懂的人,也稍懂得一点任何艺术品,特别是戏剧电影,应该着重写人,写人的精神境界。但是这个被写的人不能是处在真空,不能是不从生活中来。
《今夜星光灿烂》一开始的场面,使我想起影片《血碑》,那不也是父女到南京告状惨死的吗?这些镜头何其相象乃尔?!紧接着杨玉香上吊自杀,战士小于救了她,并把她背回战壕(请注意这是战壕),姑娘醒来,就坚决表示要嫁他。观众都感到这是一个多么奇的奇迹。我也只能承认这是一个奇迹!在战争中,我们军队拯救过多少受苦的人,其中也有妇女,但是我们军队从没有在两军对垒、生死搏斗中把一个救下来的妇女——阶级姐妹就留在战壕,谈情说爱,互相开玩笑,然后参加战勤,以至战役胜利。我不知道我们许多当兵的同志们,从你们的戎马生活中曾否遇见过这样的事。这样的事件对我们这个战斗队将产生什么影响?是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还是……
这中间就有一个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问题,就有一个能否鼓舞士气和提高战斗力的问题。而这点,影片的作者、导演比我知道得还多。
我特别不了解作者的意图,也可以说是特别不喜欢贫农女儿杨玉香作梦竟凤冠霞帔,战士小于竟戴着礼帽、大红花结婚,还有解放军在场主持婚礼。有人说这是影片表现得最成功的地方,并代影片回答说这个贫农女儿出门走路周围不过十里,她所能见到的就是这个。我们这些人都是生长在农村的,地主家的儿女结婚,哪能允许贫农的女儿靠近边去。如果我们是写的几百年前的农村,贫农女儿有这么一点幻想还有几分可能,然而影片写的是淮海战役时期的农村,据当时参加过淮海战役的同志说,那些战场,好多地方都是根据地或根据地的边沿,不可能那个贫农的女儿连一点什么都不懂,甚至于“同志”两个字听起来都很稀奇,她怎么能梦一个凤冠霞帔、礼帽、红花的婚礼呢?就是说有,今天反映在银幕上又让我们的战士,我们的青年去学习什么呢?我在上海讲青少年问题时,讲了这个问题,我说你们反对某些影片出现拥抱接吻的镜头,这是不必要的。青年人恋爱,就要拥抱接吻,不要拿我们老头子们心肠去对80年代的青年,只要注意点地方、场合就行了,比起《今夜星光灿烂》中那个凤冠霞帔、头戴礼帽、挂大红花要好得多,健康得多。在场的人听了哈哈大笑。
在上海,新四军的老同志很多,看了这影片,他们反映特别强烈。他们都说,这个影片不真实,是离开现实生活编的,一点也没有写出淮海战役是为了什么,干了什么。我对此也有同感。影片中写了进攻,还出现炸坦克那样的场面,然而没有一句话,让观众知道,这是消灭蒋家王朝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大战役。影片写了那个接电话线的战士,一直把电话线接到敌人的师部,并身挂一排手榴弹威逼敌师长同我军纵队司令员通电话;以后敌师长出来投降,战士以身殉职。壮烈诚然壮烈,奇迹确是奇迹,但不真实。也把敌人——两军对垒的战壕描写得太轻松了。至于那个在战壕中一边同上级通电话,一边又逗鸟,轻快诚然轻快,但对严肃的——生死搏斗的庄严时刻,又是对上级,行吗?在军中能这样提倡吗?这是误解我军的革命乐观主义。还有那个平时列队吹冲锋号的镜头,说这是连长在世时兴的。部队平时列队能吹冲锋号吗?所有当兵的人都能回答:“否”。就是战时也不是随便可以吹冲锋号的。不能把军中的号令随便用来表现艺术。至于那些血淋淋的镜头,那些陈尸多具的镜头,据说已经剪了一些,我们承认在战争的实际中都是有的,也许比这还多,但如何反映确值得注意。过去我对写战争的场面曾表示过这样一些意见:要吗一个人不死,要吗满台死尸,对这两者我都觉得不好。今天我仍然觉得我的这个意见有参考之处。
鉴于这些,我认为《今夜星光灿烂》并不灿烂,至少是没有写好我们的军队。作者,我曾劝过他,希望他多去生活,就是对过去的生活也要好好研究一下,不然生活是要枯竭的。这影片,是否可以作为生活枯竭的产物的借鉴呢?
我近来常常想,百花齐放,如果没有百家争鸣,是放不起来的。一个作品只能让人家说好,不能说坏——甚至只提了点不同的意见,就受不了。我们都深受林彪、“四人帮”的迫害,挂牌子,关牛棚,受尽了人身污辱。听一点不同意见对我们来说应该是十分正常的,不能说是棍子。作家有写作权利,写出让人家看,人家也有发表一点看后感的起码权利。这同样是很正常的。我就是本着这个意思写了这篇文章,不知对否?
编后附记:影片《今夜星光灿烂》上映以来和本报在6月18日发表了《灿烂的星光》、《真善美的蓓蕾迎风绽开》两篇文章以后,我们陆续收到一些读者来信、来稿,其中大多称赞《今夜星光灿烂》是部好影片,赞成和补充了上述两篇文章对影片的一些看法。一部分来稿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为了在影评园地贯彻“双百”方针,这里选登了陈沂同志的文章。


第5版()
专栏:

一朵带刺的玫瑰
——有感于漫画深受欢迎而作
韩尚义
上海美协办了1980年漫画展,参观者日达五千,男女老少络绎不断有二十天之久。人们也对报刊上发表的漫画争相传阅评议,发出一阵阵会心的微笑……这是因为漫画及时而有趣地触及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所以深受欢迎。漫画以幽默夸张的手法进行讽刺和歌颂,泼辣锐利地刺痛形形色色的愚蠢者,也诙谐有趣地歌颂新人新事物,从而起到宣传教育作用。有人称它是一朵玫瑰,它绚丽多采,却要刺人;也有人说它是一面“镜子”,它会照出你、我、他的缺点,谁脸上有污,就不能怪“镜子”把它丑化。
无论什么艺术都需要夸张,没有夸张就没有艺术。漫画不夸张就不能成为漫画,夸张是为了更深刻、风趣地揭露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醒人们及时地克服缺点。
有人说漫画家象莎士比亚剧中的丑角,他会唱会笑会逗乐,他有一颗火热的心,三言两语地提醒人们要防什么,他大智若愚地在诙谐嬉笑间道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漫画家们也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在观察思索,以自己幽默诙谐的讽刺武器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漫画是用笑来战斗的艺术,画家在作内部讽刺时,他外表的幽默风趣和内在的苦口婆心应该是统一的。正如鲁迅说的:“因为发芽于诚实的心,所以那结果也不会仅是嬉皮笑脸。”
不能说幽默漫画没有思想性,只是“笑笑而已”。许多优秀的幽默画,都以含蓄的手法表达出人生的哲理。漫画艺术中的幽默,来自人们生活中的幽默;画家的爱憎,也往往反映着欣赏者的是非观。因此,巧妙地用幽默感来揭露事物内在的矛盾,会使读者在会心的微笑中领会其中积极的意义。
本来批评人是谁都会的,可是运用幽默来评论事物,却既要聪明,又要有艺术功力。


第5版()
专栏:文艺动态

《文学评论》载文探讨形象思维问题
今年以来,《文学评论》连续发表了几篇论形象思维的文章。第二期上,王先霈、范际燕的《形象思维过程中艺术与政治的关系》,第三期上,李泽厚的《形象思维再续谈》,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形象思维问题进行了探索。
第四期的《文学评论》又发表了刘雪苇同志的《论形象思维问题》。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全文分“形象思维也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什么是形象思维”、“回顾”等五个部分。作者在论证“艺术思维或形象思维,‘百分之百’也是逻辑思维”时指出,“既然讲的是思维,不论这上边有什么不同的分类,都是逻辑的,离开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推理判断等等,就不成其为思维。”作者举例说明,从作品主题、故事情节的形成,乃至在文学造句上,“都处处表现出作家的逻辑思考和语言的逻辑力量”。
作者认为,形象思维不是和逻辑思维相区别,而是和抽象思维相区别。作者通过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进行构思、艺术概括,写出成品等三个阶段的详细分析,对比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不同,得出结论:“虽然两者都运用逻辑、使用抽象,即都是在思维着”,可是,“艺术思维是形象化的,科学思维却是抽象化的”。同时,作者又通过许多例子说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能扩大为人的区别”,“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间没有难越的界线”,“艺术作品里必然要有‘抽象思维’的(非形象的)组成成分,它对艺术作品的形象性并不破坏,相反还有加强作用”。
在该文中,作者还回顾了“形象思维”这一术语提出的过程,探讨了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看作根本上对立的这一观点形成的历史背景。作者认为,艺术创作过程是一个作家“十分清醒和高度集中的思维劳动阶段”,“作家生产出来的艺术形象,完全是充分目的意识地、运用思维精雕细琢出来的高级品”。在创作过程中,作家“绝不是”存在于“‘不自觉’的状况”中。“作品越逼真,在读者那里越有‘感性’越成功;但越要做到这点,将越付出高度思维也就是高度理性的劳动代价。”
(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