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巴基斯坦通讯

阿富汗是不可征服的
新华社记者 沈毓强 李家声
苏联出兵干涉阿富汗已经超过半年,阿富汗当前形势究竟如何?阿富汗伊斯兰协会主席拉巴尼教授最近向本社记者发表谈话认为,苏联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它征服阿富汗的计划开始走向破产。
拉巴尼也是解放阿富汗伊斯兰联盟的领导成员。他的估价具有代表性。
去年12月苏联大规模入侵阿富汗时,本来期望利用突然袭击一举控制和占领整个阿富汗。阿富汗全国面积647,000平方公里,共分为28个省。苏联能控制的首先是重兵把守的首都喀布尔,其次是28个省会,此外还有公路干线。当然,这些点和线也不是平安无事的。在这些点和线之外的广大的农村和山区,以及一部分中小城镇,正逐渐成为阿富汗自由战士的日益扩大的天地。中部地区的一些省份,已基本上处于自由战士控制之下。象靠近东北部的巴格兰省,苏军始终未能加以控制,它委派的省长整天躲在省政府里,不敢外出。最近,北部的法里亚布省和巴尔赫省的绝大部分地区,也先后落入自由战士之手。自由战士在他们控制的地区,建立地方政权,任命自己的指挥官、行政官和法官。
首都喀布尔和坎大哈、赫拉特、贾拉拉巴德等由苏联控制的城市,不但郊区有战斗,市区也不安宁。罢工、罢市、罢课和示威游行屡有发生。7月上旬,在戒备森严的喀布尔“主席府”的墙上出现了阿富汗穆斯林游击队领导人的照片,弄得“主席府”人心惶惶。喀布尔的小学生都唱歌反对卡尔迈勒政权。
阿富汗人民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承担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据估计,被苏军杀害的阿富汗人已达50万人。还有一百多万人流离失所,逃亡国外。阿富汗成了苏联新武器的试验场。苏联侵略者甚至制造玩具炸弹屠杀阿富汗儿童。
阿富汗抵抗运动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他们缺乏物资,特别是武器弹药。自由战士手中最好的武器,都是从苏军和政府军缴获来的。解放阿富汗伊斯兰联盟主席萨亚夫有一次向记者指出,阿富汗自由战士没有现代化武器,虽有困难,还是能够抵抗苏联侵略的。他强调说:“不管如何,我们是要抵抗到底的!”
近来有一种传说,认为苏联为了平息各国对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在奥运会期间将放松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准备在奥运会以后再大举进攻。萨亚夫对这种看法作了澄清。他问道:苏联为什么要等到奥运会以后呢?他说,现在打得就够厉害的了,不过苏联不声不响就是了。拉巴尼说,自由战士也准备苏联以后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我们将面对现实,加强团结和战斗。”
阿富汗抵抗运动的团结,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在抵抗运动内部,有许多不同的派别和组织。它们有的已经联合起来,今年早些时候,总部设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的5个穆斯林组织联合组成了解放阿富汗伊斯兰联盟,总部设在伊朗的十个穆斯林组织成立了阿富汗革命阵线,有的还是独树一帜。据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它们在战场上是采取联合行动的。它们的共同立场是:苏联军队必须撤出阿富汗。
自由战士对斗争的胜利是充满信心的。一谈到外族入侵,他们就自豪地讲起阿富汗人民三次打败英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一位阿富汗伊斯兰党人士说,现在阿富汗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在反对苏联扩张主义。“ 苏联在阿富汗已经声名狼藉,这也是它在全世界声名狼藉的开始。”
对阿富汗的情况进行过实地观察的外国人士也有同感。前几天,有一位外国人在阿富汗的洛加尔省观察了1个月后来到巴基斯坦。他向记者明确指出,苏联不可能征服阿富汗。他说:“因为95%的阿富汗人支持自由战士。为苏联效劳的人只有百分之二、三。”


第7版()
专栏:

突尼斯经济建设的成就
旭光
突尼斯,就其面积和人口来说,不过是非洲的一个较小的国家,1956年独立时,它经济十分落后,完全是一个农牧业国家。然而,到1976年,突尼斯的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了840美元,在世界130个国家中居于第57位,在非洲名列前茅。据估计,1979年它的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已达1,000美元左右,在非洲仅次于盛产石油的利比亚,而与阿尔及利亚、象牙海岸、加蓬等国并驾齐驱了。突尼斯经济建设的成就,特别是在整个非洲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的70年代保持了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这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突尼斯的经济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独立初期,突尼斯政府以巩固国家独立,实行“非殖民化”为中心,采取了一系列削弱殖民主义经济势力、维护和发展民族经济的措施,通过赎买和国有化,收回了外国人占有的土地和工商企业,加强和改组了一些经济部门,建立了一些轻工企业,为发展经济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60年代,突尼斯政府推行“萨拉赫计划”,在城市重点发展大型国营企业,在农村推行农业合作化,并由政府控制对外贸易,走上了“国营、合作社和私营部门共存”的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不适当地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大型企业,以及在农业和商业部门推行“合作化”中的强制性做法,挫伤了农民和私营商业的积极性,引起群众的不满,执政党内也因此产生尖锐的矛盾,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农业生产的挫折最为明显,50年代突尼斯粮食平均年产量为70多万吨,而在60年代则降为50—60万吨。
70年代初,突尼斯政府调整经济政策,采取了有限制的“自由经济政策”,重申“尊重三种生产部门共存的原则”,在农业中实行自愿合作化的方针,允许农民退社;在积极吸收外国资本的同时,鼓励和支持民族私人资本的发展。在发展出口工业和轻工业,改进企业管理,发展国民教育,提高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做出了努力。近几年来,突尼斯政府进一步强调发展农业和中小企业,使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变化”,加快了在突尼斯建成“中等社会”的步伐。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突尼斯的经济得以较高速度持续发展。据统计,1970至1976年期间,突尼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8.6%,其中工业年增长率为10.1%,农业年增长率为4%,这样的发展速度,在非洲国家中是罕见的。
目前,突尼斯已拥有采矿、食品、纺织、化学、钢铁、水泥等共一千多个工矿企业。1975年的工业产值为5.14亿第纳尔,为独立时的6倍。1978年,突尼斯的磷酸盐产量达375万吨,居世界第5位,石油产量为484万吨,居非洲第6位。
突尼斯政府一直强调农业是“突尼斯经济的基本支柱”。近几年来,突尼斯政府除实行自愿合作化的原则外,还通过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扩大种植面积、兴修水利、向小农提供特别信贷、推广先进技术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76年,突尼斯的粮食产量约115万吨,接近自给,农业产值达2.05亿第纳尔,比1956年增长了1.1倍。另外,突尼斯政府还注意因地制宜,在不宜种植粮食作物的地区大力发展橄榄和水果生产,以供出口。目前,突尼斯的橄榄业发展很快,在世界橄榄油生产国中居第4。
近几年来,突尼斯政府还十分重视发展旅游事业。到1977年底,它对旅游业的投资共达1.7亿第纳尔,而1977年一年的旅游收入则达3.3亿美元,比1962年增加了15倍,成为国家外汇的第二大来源,占整个外汇收入的20%以上。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突尼斯政府采取了提高工资、实行物价补贴、减免低收入者税金、大规模建造民用住宅、扩大社会福利等措施,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69—1974年期间,职工的平均工资增加了61.2%,扣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实际收入增长了25.3%,并且使低收入的职工人数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而中等收入以上的职工人数所占比例则有所增加。
当然,突尼斯的经济还是有其弱点的。它在较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向西方发达国家输出初级产品和从那里输入制成品,因此,每当西方发达国家转嫁经济危机时,突尼斯的经济便深受其害。此外,突尼斯的外债额不断增长,每年要偿还的到期债款和利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国家财政平衡中的沉重负担。然而,从总体看来,突尼斯经济发展的成就还是值得赞赏的。(附图片)
葡萄是突尼斯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每年可酿葡萄酒二十多万公担。这是妇女们在葡萄园摘葡萄。 新华社记者 刘作文摄


第7版()
专栏:

前进中的毛里求斯
魏玉琴
在普通的地图上,毛里求斯只是非洲东面的一个小小的黑点。然而,就其地理位置来说,它是南亚和非洲之间的一座桥梁,也是打开印度洋上门户的“一把钥匙”。它象“一颗珍珠”镶嵌在碧波浩渺的印度洋广阔的洋面上。
这是一个美丽的岛国。中央为几条山脉组成的高原,呈放射状向沿岸伸展,高原平地突起,山坡峰谷陡峻。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海岸平原,沿岸有雪白的海滩,周围为珊瑚礁所环绕。在高山幽谷中,有飞泻的瀑布,湍急的河流,四溢的清泉,奇丽的小块“五色土”,风景十分秀丽。这里草木四季长青,棕榈树、蔗林和香蕉林掩映着近代化城市。
然而,毛里求斯人民成为这里主人的历史并不长。1505年,葡萄牙人马斯克林到此,把该岛取名为“蝙蝠岛”。1598年,荷兰人来此,以荷兰王子之名为该岛取名为“毛里求斯”。1715年,该岛又为法国占领,易名为“法兰西岛”。1810年,该岛又为英国占领,重用“毛里求斯”之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毛里求斯人民坚持独立斗争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毛里求斯在1967年8月实现“内部自治”。1968年3月12日,毛里求斯正式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的成员国。
12年来,毛里求斯人民在西·拉姆古兰总理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大进步。
这个被火山熔岩覆盖的岛国有含较多矿物质的肥沃土壤。勤劳的毛里求斯人民,在这多石的土地上,拣除一块块石头,开出一片片耕地。据说,每开垦一公顷耕地,就要清理出二、三千吨的石块。今天,凡已开垦的山坡谷地都已种上了甘蔗。这里种植甘蔗已有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仅蔗田的面积就占耕地的92%。近两年,蔗糖年产已近70万吨,每人平均达七百多公斤,蔗糖和糖蜜的出口占商品总额的94%,全国有现代化糖厂21家。制糖业占国民经济收入的60%。制糖业是该岛的主要工业,因之,它又有“甜岛”之称。近年来,因为国际糖价下跌,使财政收入受到一些影响。
为了改变单一的经济状况,经济多样化一直是毛里求斯人民奋斗的目标。为了改变粮食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多年来,政府一直鼓励人们种植粮食作物,试验引种水稻、玉米。经过努力,目前土豆已能自给。政府和人民还设法种植茶叶、烟草、棉花、橡胶、咖啡、可可等,相应地发展了这方面的工业项目。
在国际事务中,毛里求斯作为非洲统一组织的一员,奉行积极的中立政策和坚持不结盟原则,实行同一切国家和一切意识形态一律共处和合作的政策,它努力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的关系。作为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它“主要关心的是维护印度洋地区的和平”,支持联合国与此有关的印度洋和平区的建议。
早在70年代初,拉姆古兰总理就曾主张印度洋“应该保持没有大国的对抗”,坚持“反对任何在印度洋穷兵黩武的企图”。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苏美加紧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部署,毛里求斯反对苏联干涉阿富汗,也反对美国在迪戈加西亚的集结。据报刊消息,毛里求斯考虑将不延长今年到期的毛里求斯和苏联的渔业协定。这个协定早在1970年签订,其内容包括有允许苏联的拖网渔船在毛里求斯诸港口停泊权,和苏联运送替换渔船船员的飞机在毛里求斯机场的着陆权。
现在,独立了的毛里求斯人民正在努力地建设自己的国家,满怀信心地面对未来。


第7版()
专栏:在外国报刊上

阿富汗人民反对苏军占领的情绪日增
阿富汗的学生、商人、教授已经和穆斯林“圣战者”一起投入反对苏联占领军的战斗。日益扩展的民众反抗情绪使克里姆林宫领导人感到头痛,面临棘手的选择。与此同时,阿富汗游击队正卓有成效地展开战斗。
据最近曾在阿富汗采访的美联社记者伊迪丝·莱德勒报道,在喀布尔尘土飞扬的集市上和挤满人群的茶馆里,中产阶级商人和学生在窃窃私语,谈论放弃工作和学习、拿起武器反对苏联占领军的事。
到过离喀布尔不到24公里的阿富汗游击队营地的目击者说,少数学生、商人和教授已经同穆斯林“圣战者”一道战斗——有的人甚至从喀布尔前去游击队隐藏地。
一位中年机关工作人员希拉加说:“俄国人得撤退。否则,他们将全部死光。阿富汗人是非常顽强的人民。我们是坚强的战士。若说我国有1,600万人民,那么,他们就需要3,200万军人来同我们战斗。”
当阿富汗人看到俄国人时,通常是发出“鲁西亚”或“舒拉夫”(即苏联人之意)的叫声和嘘声。有时还推一下、捅一下或向他们掷石子。有一个小男孩,正在古老的市场附近的一个公园里玩,他把一个西方人错当成俄国人,他一面叫着“舒拉夫”,一面用他的身子象一颗鱼雷似地朝这个西方人撞去,差点把她撞倒。
事实证明,这里日益增长的民众反抗情绪将使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感到头痛和尴尬。这也使他们面临着棘手的抉择。
现状是俄国人控制大城市和公路,阿富汗游击队不断进行进攻。
消息灵通人士计算了在苏联运送伤员的飞机要起飞时、抵达机场的苏军车辆的数字,他们估计每天被打死的苏军大约有25人以上。
美联社的报道还说,阿富汗游击队目前比苏联去年12月军事干涉阿富汗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有战斗力,但是极需反坦克和防空武器。
据阿富汗游击队说,在过去的两周中,在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南面延伸到帕克蒂亚省的两座山之间的一个35公里长的山谷里打死了25名至30名俄国兵。游击队发言人还说,上周,他们在喀布尔北面大约72公里的潘杰希尔击落了一些武装直升飞机和至少一架安东诺夫运输机。
这些人士说,穆斯林分子正在卓有成效地展开战斗,因为数以千计的阿富汗正规军倒向他们,给他们带去了苏联制造的先进轻武器,并对他们进行了极需的军事训练。
英国路透社援引一位印度商人的话说,游击队的一支大部队已经汇集到这个地区距阿富汗首都不到20英里(32公里)的古达拉村周围。他说,“在过去几天里,其他部队也已经进入喀布尔周围各地。喀布尔的人十分惊慌。”
这位印度人一些年来一直在喀布尔经商。(附图片)
图为倒戈加入游击队的阿富汗政府军士兵


第7版()
专栏:时事综述

波兰罢工事件的前后
方萱
波兰《人民论坛报》7月19日就当前波兰某些地区工人罢工问题发表一篇编辑部文章,要求罢工的工人进行“平静的和具体的对话”,“边生产,边讨论”,而不要“造成生产中断和停顿”。文章指出,“导致某些工厂里停工”的原因有暂时的,也有长期积累形成的原因;而直接导致罢工的原因是在肉的供应和价格上“未能避免官僚主义的错误和组织上的毛病”。
波兰最近的罢工事件,是由7月1日提高部分肉类和家禽的零售价格引起的。波兰报纸在7月3日发表评论,说明“提高肉价的必要性”,电视台也请食品供销总社副主任回答有关肉类供应问题。但是,工人们显然没有被这些解释所说服。据外国通讯社报道,肉价上涨后,华沙地区的工人本月初开始罢工,扩及波兰的其他地方,然后波及多伦、格但斯克等一些城市。7月16日,波兰东南部靠近波苏边境的卢布林市铁路和市内交通运输系统职工罢工,使全市陷于瘫痪状态。通往苏联的铁路运输也告中断。政府不得不临时调动军警来运输牛奶和面包。
据卢布林《人民旗帜报》说,该市的“经济生活将失去成百万的兹罗提,每天会出现许多混乱现象”。
波兰当局采取不少措施来平息这次罢工事件。波兰电视台转播了波兰党中央书记盖莱克亲自主持召开的中央经济干部会议实况,盖莱克在会上讲话,表示政府的政策应限制“生活费用的上涨”,完全消除上涨是不可能的,但允诺要“部分地降低生活费用的上涨”。其后,波兰当局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讨论工人“最合理、最迫切的需要”。他们对卢布林市的工厂、城市企业和铁路枢纽站的罢工表示关注,并说已批准了最近其他工厂罢工者提高工资的要求,保证卢布林市工人们提出的要求将提交政府处理。据外电报道,一些罢工的工厂企业负责人同工人协商,增加10%至15%的工资以抵销肉价上涨。据报道,19日卢布林市内交通已经恢复,20日铁路工人也开始复工。
肉价是波兰长期未得解决的一个问题。1970年和1976年,波兰曾两次因食品涨价而引起群众不满。因此,波兰政府多年来不得不采取冻结食品价格,包括肉类价格的政策。由于生产费用不断上涨,虽对肉类进行补贴,仍使肉类供应日趋紧张。波兰当局为了缓和市场的压力,决定从7月1日起再次提高肉价。这又成为这次罢工事件的导火线。


第7版()
专栏:

日本的百岁老人
日本老人泉重千代六月二十九日在极好的精神状态中度过了他一百一十五岁生日。泉重千代家住鹿儿岛县大岛伊仙町。英国出版的《吉尼斯年鉴》最新版本将他列为世界上最年长的老人。日本旅游公司把访问这位老人列入观光节目,到他家访问的游客最多时一天可达二百人。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