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省决定进一步搞好林业工作
发挥山林优势 搞活林区经济
本报讯 通讯员杜玉亭、刘长生报道:为发挥黑龙江山多林多的优势,把林区经济搞活,最近黑龙江省林业总局召开全省林业企业领导干部会议,决定把本省林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以更新造林、木材综合利用为中心,并大力发展林区集体经济。
黑龙江省林业总局在会上明确提出,林业工作在重点转移以后的主攻方向是搞好“五个转变”:由单一原木生产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以更新造林、木材综合利用为中心;由单一全民经济转到全民、集体两种所有制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由单一依靠专业队伍转到以专业队为骨干,积极组织林区知识青年、家属和社队群众参加林业生产;由单一计划调节转到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由单一行政管理转到以经济办法管理为主,把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职工群众的经济利益挂起钩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果。
这次会议强调要发展营林事业,加快更新造林速度,提高更新造林质量。认为森林资源是林业的经济基础和命脉,要千方百计抓好这一条,使林木资源的生长量跟上消耗量,才能逐步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为此,今后五年内,平均每年更新面积由153万亩增加到200万亩,全部还清更新欠账。为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搞好营林领导体制改革,全面整顿营林机构和队伍。
发展木材综合利用,是林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把林业企业搞活的关键。省林业总局决定,除锯材外,要大量利用采伐和加工剩余物,生产各种人造板,代替原木,来降低采伐量,并尽可能满足社会需要。具体措施是:充分发挥现有13个大加工厂的骨干作用,通过挖潜、革新、改造和配套,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品种;在计划调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积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为此,专门成立了林产品经销公司;搞好伐区枝丫材生产,为综合利用提供原料;改变林区用木材作燃料的状况,逐步以煤代木,节约资源。
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林区,充分利用雄厚的山产资源,大办集体经济,发展农、林、牧、副各业生产,对繁荣山区经济,安置知识青年,使林区人民变富,满足社会需要,支援国家外贸出口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决定:林区集体经济要大力发展农业,逐步实现蔬菜、饲料、口粮补助、种子四自给;大力发展养猪、养牛、养禽、养鱼、养蜂以及木耳、药材、山野菜等副业生产。并提倡全民和集体联营合资办企业,利润按股分成。鼓励职工房前屋后植树造林,谁造谁有。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考核林业企业不能忽视营林工作
目前,林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成果如何,主要是用木材生产的八项经济技术指标来衡量。至于这个林业企业的营林工作做得如何,采伐是否合理,森林更新跟上采伐没有,却很少有人过问,即使搞得再糟,也不影响得红旗,拿奖金。这种单纯用木材生产的指标来考核林业企业的做法,助长了“重采轻造”的倾向,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培育。
森林是一种既可采伐又可培育的活资源,它跟越采越少的矿区死资源不同,通过人工更新,可以培育一代新林。森林又与一年一收甚至多收的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长,往往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才能采伐利用。根据林业生产的这种特点,只有摆正当前和长远、采伐和培育的关系,把采伐放在育林的基础上,森林资源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国目前的国营林业企业的任务,不只是为国家提供木材和积累资金,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育后备森林资源,保持青山常在,森林永续利用。但是,长期套用工业上的八项经济技术指标,来考核林业企业经营成果,把营林生产排除在外,显然是脱离林业生产实际的。
在林业建设上,很早就提出了“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但并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实际上执行的是一套以原木生产为中心的计划体制和管理办法,营林工作处于从属地位,只是春季抓一阵,平时无人问,形成大木头必保,森林培育可搞可不搞的局面。这是造成不少林区森林资源越来越少,甚至面临资源枯竭,无林可采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许多林业企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希望上下一齐努力,把林业建设纳入以营林为基础,以更新造林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考核林业企业经营成果的制度,当然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不仅要看木材生产的八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的情况,而且还要看以培育森林资源为中心的营林生产搞得如何。造林的成活率、成林率以及伐区迹地更新的情况,都要进行检查,在一定的时期内,还要考核企业作业区的森林覆被率、林木生长率和森林资源利用率的高低。评定一个林业企业是否先进,也应该从木材生产和营林工作两个方面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查。为了加强林业企业的负责人对营林工作的责任感,要全面考核他在企业的工作成绩,对培育森林资源有贡献的给予奖励;对营林生产完不成任务的,要追查责任,严重失职者要给予处分。
本报记者 雷仲予 谭佩全


第2版()
专栏:

洛阳地区对深山独居社员放宽政策
实行定工定产到户或包上交任务责任制,粮食大幅度增产
据新华社郑州7月22日电 新华社记者伊心恬报道:河南省洛阳地区对散居在深山区的一万多户独居社员,实行定工定产到户或包上交任务的责任制,调动了这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去年秋粮和今年夏粮普遍获得大幅度增产,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也得到发展,过去被迫下山的独居户又大部分重新搬回山上,深山区出现了喜人的气象。7月上旬,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段君毅到洛阳地区深山区调查研究时,肯定了这种对独居户所采取的政策,赞扬了独居户在发挥山区优势中做出的贡献。
洛阳地区的卢氏、栾川、嵩县、汝阳、洛宁、临汝等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这里零星散居的孤门独户社员,由于远离村庄,参加集体生产很不方便,文化大革命中,深山区独居户被当作“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批判,大部分独居户被迫搬下山。这样,原来的近地变远地,好地变赖地,半种半荒,山林土特产也遭受很大损失。
去年春天,中共洛阳地委和山区各县县委在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两个农业文件以后,放宽了对深山区独居户的政策,让他们以户为单位搞生产,实行定工定产,定产以内统一分配,超产归己;或者包上交任务,一年向生产队交一定数量的粮油,其余归己。很多社队给独居户划了自留山和责任山,规定不准毁林开荒,交给造林、育林和护林的任务,林木收入按比例分成,或记工分参加分配。很多大队、生产队还帮助过去被迫下山的独居户在山上盖房子,给耕牛,鼓励和扶持他们重新上山独居,同时允许他们搞“两头庄”,就是劳动力上山住,老少留在山下,以便于子女上学和找对象。
政策落实了,独居户起早摸黑地种好庄稼,管好山林,搞好多种经营,去年秋粮和今年夏粮普遍增产30%以上,大部分过去缺粮的独居户已变为余粮户。栾川县重新上山独居的1,200多户社员,头一年就改变面貌,粮食普遍自给有余,平均每人产粮700—1,000斤,同时育林、护林也搞得好。今年以来,独居户向国家投售的各种山货、土特产也大大增加了。


第2版()
专栏:

平度县交售小麦超一亿斤
一季完成了全年粮食包购任务
据新华社济南7月22日电 山东省平度县今年小麦丰收,社员踊跃向国家交售夏粮。到7月15日,全县小麦入库超过一亿斤,一季完成了全年粮食包购任务。
平度县今年115万亩小麦的总产量比历史最高纪录的去年增长一成。小麦丰收的原因,是认真落实农村经济政策,普遍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克服了劳动计酬上的平均主义;同时,近几年搞了农田水利建设,改变了生产条件。去冬,寒流来的早,全县930多座小型水库和塘坝,以及配套工程大显威力,抢在封冻前浇麦89万亩;今春,全县50万亩小麦又及时浇了返青水、拔节水、灌浆水。


第2版()
专栏:

启东县蚕豆大面积丰收
今年,江苏省启东县种植的二十八万多亩蚕豆获得大面积丰收,总产量达到了一亿三千九百二十五万斤,平均亩产四百九十五点五斤,总产和亩产都创造了历史新纪录。
启东县是江苏省蚕豆的重点产区。过去,蚕豆被认为是低产作物。一九七七年这个县大面积种植“启东一号”优良品种,蚕豆平均亩产第一次闯过了三百斤大关。后来,又采用新的技术措施,一九七九年亩产超过了四百斤。(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湖南省岳阳县毛田区今年蚕茧产量比去年同期有大幅度增长。新华社记者王平摄


第2版()
专栏:

台湾同胞育成农作物良种
水稻
一种产量高、不易倒伏、适合机械收获的水稻新品种,由台湾农业试验所的科研人员和工人培育成功,被命名为“台农67号”。
这个新稻种耐粗放,可减少田间管理,棵秆稍矮且硬,抗风性强,成熟期不倒伏,适合机械收获。在各地试种期间,与其他稻种比较,第一期作物增产10.5%,第二期作物增产11.9%。
甘蔗
台湾糖业公司研究所最近又宣布培育成功一种大茎、高产量、晚熟的新品种甘蔗。这种甘蔗每年要到12月份以后糖分才开始逐渐增多,到第二年3月达到糖分高峰。这样可以避免收获季节集中,劳动力紧张,甘蔗收获后长时间放置而损耗。这种甘蔗容易栽培,在试种时很受蔗农喜爱。
这个研究所早些时候培育成功的四种甘蔗新品种,已在今年开始推广种植。这四种甘蔗具有产量丰、含糖分高、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种植地区广等特点。
新茶
“台茶1号”和“台茶5号”是台湾茶业改良场培育成功的两种新茶。这两种新茶收获量高,品质优良,而且生长适应力强。“台茶1号”在台湾北部宜兰、台北、桃园、新竹等县试种,产量都高于其他茶种,每公顷收获量最高可达一万公斤以上。
葡萄
台湾烟叶试验所经过4年研究试验,试植成功一种新品种葡萄,现已在台湾南部高雄、屏东一带推广。
这种葡萄是从外国引进的100多种葡萄中,经过试验挑选出来的。它适合在气温高、雨量稀少的台湾南部栽植。它单穗重,酸度低,含糖度高,鲜食甜美可口,是酿造红葡萄酒的好原料。
(据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


第2版()
专栏:

三江侗族自治县油茶大丰收
每个农业人口为国家提供商品油24.6斤
本报讯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传来了油茶大丰收的喜讯:6月底结束的1979—1980油茶收购年度,全县各族社员共向国家交售茶油615万斤,比原计划超额127%。全县每个农业人口为国家提供商品油24.6斤,居全区第一。
三江侗族自治县有油茶林67万亩,1957年茶油交售量曾达412万斤。其后年交售量一直徘徊在200万斤左右。近几年他们把发展农业的重点放在油、木、粮、牧上。自治区确定三江县为山区林业县,他们又制定了“以林为主,林粮结合,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山区经济”的方针,从此油茶生产逐年上升。
在确定了“以林为主”的方针以后,国家又提高了茶油的收购价格,实行换购办法,大大调动了各族社员的积极性。同时,还提高了造林、护林的补贴费和奖售标准。有64%的生产队推行联系产量的责任制,使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第2版()
专栏:农村工作小议

不当“三线”干部
近年来,党的优良作风逐渐恢复,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行面对面领导的干部越来越多了。但仍有少数同志,喜欢浮在上面听听汇报,开开会,就是下去,也是坐着车子转转。群众说他们是“三线”干部:了解情况“电话线”,布置任务“广播线”,检查工作“公路线”。群众把这种干部的工作作风叫做“三线”作风。
“三线”作风是一种官僚主义作风。染上这种作风,就不易掌握真实情况,取得指挥生产的主动权,甚至会被一些表面的、虚假的现象所迷惑,作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错误决定,搞瞎指挥。只有深入实际调查,亲自看看、听听,对实际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具体分析,才能抓住本质的东西,作出正确的判断,实行正确的领导。希望那些染上这种作风的领导干部,认真对照《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检查一下自己的工作和作风,尽快地从会议和文件中解放出来,从事务圈子里摆脱出来,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第一线”去! 王汝安


第2版()
专栏:农村工作小议

莫搞“小而全”
一位从黑龙江来的同志说,最近他们那里有的领导同志提出一个口号:“不吃辽宁苹果”,强调黑龙江自己种苹果,推广苹果树的匐伏栽培。
“不吃外地的××”这类口号,听起来好象是提倡自力更生。其实,如果不加分析,不问客观条件,一概“不吃”,这是一种不讲经济效果的主观主义。
据说黑龙江当地搞匐伏栽培的苹果,每斤成本很高。因为那里受自然条件限制,生长期短,有效积温和光照不足,结出来的苹果个头小、皮厚,又酸又硬,被喻为“木头疙瘩”。辽南苹果运到黑龙江销售,加上运费,估计价格只需黑龙江自产苹果的一半左右,个头、色泽、味道比“木头疙瘩”也好得多。在市场上一摆、一比,消费者要那个,不要那个,明明白白。
为什么农业生产不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为什么地区之间不能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而要“划地为牢”,搞小而全呢?前些年我们在农业生产上吃这类苦头还少吗?希望有这种情况的地方,早日改变这种作法。
吴景敬


第2版()
专栏:四川通讯

封山十几年 夹江绿满山
李昌鉴
初夏,我们来到“天府之国”,访问了峨眉山北麓的夹江县。进入夹江县境,顿时发觉被淹没在绿色的海洋之中。公路两旁各种乔木林立;路旁村庄被一丛丛高大的竹林和苍松翠柏环抱;星罗棋布的山丘,全部披上了绿装;犬牙交错的农田,被一层层碧绿的林带保护着,好一派林茂粮丰的迷人景色。
十几年来,夹江县委狠抓林业的恢复和发展工作,全县的宜林地已绿化98%,森林覆盖率达到35%。
惨痛的教训
夹江县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历史上是山林茂密的地方。解放以后,林业发展很快,烧柴用材自给有余,还向国家提供木材,最多的年份达二万多立方米。夹江土纸行销省内外,木竹制品应有尽有。全县风调雨顺,粮食稳步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产积极性高涨。
可是,1958年大办食堂、大办钢铁这股风吹来,使夹江县的森林遭到一场浩劫。全县除极少数高山外,几乎全部山林推了“光头”。山林破坏后,夹江县由余材县变成了缺柴县,每年由国家调进木材一、二千立方米。群众烧柴极度困难,水土流失严重,气候恶化,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很大恶果。复兴公社223个山头,全部剃了“光头”后,水源枯竭,溪沟断流,农业产量大减。据统计,1961年全县粮食产量比1958年大砍山林前减产一半。土纸等林副业生产,1961年比1958年下降了81%。昔日繁荣的木材竹器市场,变成一片萧条。
夹江县委从这场浩劫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训,在实践中积极寻求恢复和发展林业的办法。
复兴的启示
夹江县原来的山林主要是散生林,林田纵横交错,零星分散,林地分布不均匀,而且人口稠密,人畜容易损坏林木。如何较快地恢复山林呢?县委的领导同志深入社队作调查,发现复兴公社封山育林的经验很好。原来在被破坏的山林中,杂木树蔸大都有萌发能力,马尾松种子掉在林地上,大部分可以发芽生长,只要对萌发和生长的幼苗加强抚育管理,就会郁闭成林。复兴公社正是利用了林木生长的这一自然规律,从1962年开始大搞封山育林,先后只用两年时间,就使二万一千多亩被剃光了的山头重新披上绿装。
复兴公社的实践,使县委找到了恢复森林的办法,增强了恢复和发展林业的信心。县委在全县推广了这个公社的经验,对全县的残林迹地实行封山育林;并根据社队的不同情况,明确划分封山区、放牧区、打柴区,使群众打柴、放牧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他们还发动队队订制度,户户立公约。在封禁期间不准入山放牧、拣柴、割草、烧灰积肥和毁林开荒,并要做好“四防”(防火、防盗、防治病虫害、防止人畜糟踏)。封山育林区有专人看管,山口设岗哨,岔口设护林卡,有的地方还组织民兵夜间巡护。他们对封禁的山林实行轮封轮开,统一组织抚育打柴,平时不准人畜进入封山区。
由于采取有力措施,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夹江县已封山育林三十多万亩,并对林中零星小片荒山采用人工补植七万多亩,经过三、五年的管理,全部郁闭成林。
林权要稳定
山林恢复起来了,怎样把林子保住呢?夹江县的一条重要经验是要稳定林权。县委在总结1958年森林被破坏的教训时,认识到稳定林权的重要性,在全县大搞封山育林的同时,非常重视解决林权问题。县委先在马村搞林权划分的试点,然后对全县的山林,按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进行清理造册。即使在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中,他们也没有动摇稳定林权。当时,有人逼迫甘江公社界牌大队党支部书记交集体林权,他理直气壮地反驳说:“要我放弃集体山林不管,办不到!哪个敢乱砍就照章处理。”有人不听忠告砍了幼树50株。大队按规定罚了他40元,并追回了被砍树木,保护了山林资源。
尽管稳定林权的工作抓得很紧,但是乱砍滥伐的现象仍然发生。就在我们去前不久,华头公社楼房七队就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盗伐林木事件。县委及时进行了处理。事实说明,稳定林权、保护山林的工作,任何时候都放松不得。
狠抓责任制
夹江县在恢复和发展山林中,认真落实林木管理责任制,采取“集中成片专人管,零星分散到户管”的办法,对于集中成片的山林,普遍建立了专业组或确定专人管理,实行“五定一奖惩”责任制。
对于零星分散的林地,主要是划给各户社员管理。按照人多多管,人少少管和就近管理的原则,允许看管人搂树叶、扳干柴、割刺藤;不准乱砍树木,不准挖有萌发能力的树蔸,不准折活枝丫、不准私自出售树木,不准在幼树林地放牛羊;损坏、乱砍、盗卖树木要赔偿损失。这些办法,既使群众得到实惠,又有效地保护好现有山林。甘江公社界牌5队,把零星分散的50亩林木划给全队34户管理,生产队每年集中砍烧柴一至两次,按人头灶头分给社员,加上社员平时管护山林所得烧柴,烧柴都能自用有余。社员修房、盖房需用木材,按批准手续尽量满足要求。由于集体山林与群众利益联系起来,群众护林的自觉性大大提高。
对于铁路、公路两旁植树,铁路沿线由铁路部门包给附近生产队栽树管理,国家付给报酬,林权地权属国家所有;公路由交通部门出苗,社队组织社员栽管,枝丫归生产队统一分配,林权合造共有,收益按国三社七分成,调动了国家、集体、个人兴办林业的积极性。
我们感到,如果各地都能象夹江县那样,迅速恢复和发展我国林业是完全能够做到的。让更多的夹江把祖国的河山打扮得更加美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