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控制水土流失有了新路子
——山西省吉县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地处吕梁山南端的山西省吉县,沟壑峁梁交错,植被稀少,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前些年,人们对控制水土流失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尝试。但多半是投工大,见效少,治来治去,水土流失没有制止。由于水土大量流失,使许多水利工程淤积严重。1978年以前,国家在吉县投资二百六十多万元,社员投工一千九百多万个,修了145处水利工程,总共只扩大水浇地九千多亩。
在吉县这样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上,究竟应该怎样控制水土流失,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吉县组织了普查队伍摸清本县的自然特点和资源。他们在调查中发现,位于马家河流域沟头的中垛公社山后大队,近十几年中坚持在宜林宜牧的坡地造林种草,坡上有了林、有了草,沟底打坝也保险了,人们精耕细作种植沟坝地,全大队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由每亩56斤提高到194斤,总产增加两倍多。城关公社东方红大队的小府河流域,两面山坡上栽满洋槐和牧草,下面是一块块成方的沟坝地。一个小流域内,有坡、有塬、有沟、有川,按照不同地形、条件,有的种树,有的种草,有的种庄稼。这种情况说明,一个小流域不进行治理,水土可能大量流失,如果改造好了,就会成为发展农林牧生产的一个经济区域。
吉县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有191万亩,其中宜农面积占20%,宜林面积占50%,宜牧面积占30%。过去重视修地多,而对同时造林种草注意不够,水土流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吉县有两华里以上的流域293条。县委、县革委分析了后山大队、东方红大队等典型经验和全县情况,认为抓住一条一条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从农林牧副多方面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就可以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全面发展农业生产,一步步地实现全县规划,为根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走出一条新路。1979年上半年,吉县在根据山区自然特点提出全县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规划的同时,下决心集中资金、人力、物力,按小流域综合治山治水。
全县确定以柳沟流域为重点,进行全流域的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柳沟流域全长45华里,全流域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治理前进行了实地勘察,本着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因害设防的原则,制订了全流域治理规划。在流域两边的山梁上,大造油松、刺槐混交林,使一座座山头戴上帽子;在两岸的塬地上,建设方田林网,搞好基本农田;在塬边沟圈种植槐条和桑条,搞好沟头防护;在大梁缓坡上,大种核桃和苹果等经济林木;在陡坡上整修水平阶和鱼鳞坑,栽种刺槐和其他灌木,建设牧坡林;在支毛沟底栽种杨树、柳树、泡桐等速生丰产林;在主沟和几条干沟底打坝建库淤地,建设高产的沟坝地。从1979年7月动工,他们在柳沟流域一次就栽种核桃约12万株;荒坡整修水平阶,栽刺槐一万多亩;种草7,200亩,种植5米宽的拧条带40华里,打土坝8条,淤地二百多亩,固塬整地打椽帮堰600亩。由于上下游统一集中治理,水保工程和植树种草等生物防护措施紧密结合,水林农牧各项工程配了套,工程发挥效益快,水保作用明显增强。据水文观测记载,日降雨30毫米的情况下,塬面方田、缓坡核桃地,基本上可以全拦全蓄,陡坡刺槐地径流减少30%左右,牧草地径流也减少25%。这一事实生动地证明,每条沟壑虽是一个自然的水土流失单位,只要针对一个小流域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和危害的具体情况,在一个流域内采取从上到下,由坡到沟,因害设防,合理安排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层层拦蓄山洪、泥沙,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泥不出沟,水尽其用,收到减少水土流失的效益。
1979年,吉县运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法,初步治理了清水河、听水河两个水系的八个小流域。在生物措施上,采取造林、种草;在工程措施上,采取垣面建方田,坡面修水平阶,挖鱼鳞坑,沟底打坝、造沟坝地。全县初步治理面积达到三十三万多亩,占到水土流失面积的26%。由于大地保持水土能力增加,给发展农林牧副提供了有利条件,去年这个县的粮食总产比最高的1978年增长18%,进行小流域治理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吉县在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注意把社队当前生产和长远利益很好结合起来,对近期受益的措施提前做出安排,发展大面积的核桃、苹果、桑条等经济林木,实行林粮、林草间作,大搞人工牧草,兴办牛场,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为长期建设积累财富,减轻社员负担,因而深受群众欢迎。他们贯彻了“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注意使流域内每个生产队都能不同程度地受益。并且重视管理工作,每治完一片,就由流域内的社队组织起管理委员会,订立管理制度,由各队按受益大小抽调管理人员,认真维护。这样水土保持工程就能办成一处管好一处。
本报通讯员 陈凤鸣 本报记者 杜虹


第3版()
专栏:

喜看清水入黄河
六月十五日,在山西省西北部紧靠黄河的兴县降了一次雨,从黎明一直持续到下午三时才停止。黄土丘陵地区下这样一场雨,要是在过去,即使不发生山洪暴发,冲毁农田、房屋,至少也会有不少泥龙窜入黄河。可是,第二天一早,当我随同中共兴县县委书记白普同志察看雨情,乘车顺着兴县第一大河——蔚汾河畔直奔黄河渡口,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一路上只见河里供行人跳渡的砸石,大都被上涨的河水淹没。但是,来到渡口黑峪口,只见渡船悠悠,不见泥浪滚滚。顺岸南行三、五里,便见一道白浪从石壁上奔腾而出,这就是具有两千多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蔚汾河归入黄河之处。雨后的河水,竟会如此清亮,使我感到惊奇。县委书记解释说:在这条河的上游,筑有大小十几个水库,能把洪峰锁住;山坡上修梯田,沟沟叉叉打坝淤地,能叫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在部分山坡上植树造林,扩大了植被面积,因而近几年来即使在汛期,也很少发生山洪暴发、泥沙横流的事。
山西省吕梁地区有九个县分布于黄河东岸。兴县十几条直接入黄的河流,都经过了类似蔚汾河一般的治理。另八个靠近黄河的县,也都程度不同地进行着这样的治理。
据吕梁地区有关部门的资料统计,过去每年从这个地区注入黄河的泥沙,占全省注入黄河泥沙总量的三分之一,现在已大大减少。根据从吕梁地区最大河流三川河实测的数据,从这条河流入黄河的泥沙,已经减少百分之三十五左右。伴随着黄土高原从单一农业向林牧业为主的转化,黄河的面貌将逐渐改变。
王生明


第3版()
专栏:短评

综合治理的办法好
水土保持是治理江河,减少水旱灾害,保障农、林、牧各业生产稳定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改造自然、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近几年来,各地总结过去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摸出一条按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路子,效果显著。这是水土保持工作的一个新发展。它是经过长期摸索,付出相当代价才取得的。
过去,有的地方只重视治沟,轻视治坡,坡面的大量洪水泥沙不能拦蓄,沟谷修建的工程、坝地也很不保险,一些水库淤积严重;有的只强调工程措施,忽视造林种草,因而修建的工程不好巩固,自然面貌改变很少;有的强调种树种草,但不是有计划地逐步退耕坡地,使农业受到影响,种的树和草也保不住;还有的这里修梯田,那里种草,东沟打坝,西沟造林,单项措施,分散治理,效果很不理想。而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各方面的矛盾就可以比较妥善地得到解决。
我国山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林、牧业和农业生产潜力很大。过去许多地方不注意搞多种经营,大面积荒山荒沟没有利用,水土流失严重,山区优势不能发挥,以致群众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搞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对于控制山区水土流失,推动山区多种经营的发展,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3版()
专栏:

河北抓紧雨季造林
全省支援社队造林资金超过往年
据新华社石家庄电 河北省抓紧雨季造林。目前,各地所需树种和物资已调运完毕,支援社队造林资金超过往年。
河北省荒山平原宜林面积广阔,雨季造林约占全年任务的三分之一。雨季前,省人民政府就发出通知,重申了党的有关林业政策。各行政专署也专门召集会议或下通知,明确肯定了那些适合本地情况、受到群众拥护的具体政策和规定。张家口地区根据当地荒山多,群众缺柴烧的情况,在不影响集体林业发展的原则下,把13万亩荒山作为自留山分给社员造林。衡水地区将绝大部分集体无力经营的闲散地分给社员种树,规定林权永远归社员所有。
各地重视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地安排造林计划,选择栽植手段。雨季造林重点是山区,主要是营造用材林。盐山县1974年以来利用盐碱地种植紫穗槐收到显著经济效益。这个县的经验在占全省耕地三分之一的低洼盐碱的黑龙港地区,具有典型意义。今年,这个地区准备在雨季大面积种植紫穗槐。这个地区46个县已购进上百万斤紫穗槐种子。
为了提前做好资金、种苗、劳力组织等各项准备工作,今年省人民政府从支援人民公社资金中拨出650万元发展林业,比去年增加73%,其中有相当部分要用于今年雨季造林。各地还注意纠正过去“一窝蜂”大兵团作战的劳动组织办法,普遍采取“三包一奖”(包栽、包活、包成林、奖励)的责任制。


第3版()
专栏:

湖南建成第一条河川枢纽型鱼道
据新华社长沙电 湖南省第一条河川枢纽型鱼道——衡东县洋塘河坝鱼道交付使用两个多月来,运行情况良好。据头19天观测,共通过银镯鱼、草鱼、鲤鱼等36万多尾。其中有的鱼长达90厘米。
洋塘河坝位于湘江主要支流之一的洣水下游,是一座具有灌溉、发电、航运综合效益的河川枢纽工程。为了解决湘江的鱼类回游到洣水上游索饵、产卵和越冬等问题,衡东县水电局在1977年兴建河坝枢纽工程时,就把鱼道作为组成部分,实行统一规划。
这条鱼道是根据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的试验成果进行设计的,由集鱼渠、补水系统、会合池、鱼道、观察室等部分组成。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运行灵活,适应当地鱼类回游的生活习性。它还利用水轮泵和水轮机运转时的尾水诱鱼,使鱼进入集鱼渠。鱼道全长317.2米。


第3版()
专栏:

宁夏鼓励社员植树造林
据新华社银川电 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大力发展社队集体林业生产的同时,积极鼓励社员个人植树造林。今年春季,全区完成的四旁植树中,社员个人植树占29%。全区春季造林达39万多亩。
去年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明确宣布:各社队可以统一规划,划出一部分荒山荒地给社员营造薪炭林,林权归造林者所有。这一规定调动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隆德县林业部门给社员颁发了林权证书,写明社员在房前屋后的种树范围、种树的荒山地点和面积,并规定任何人不准平调或砍伐。今年,这个县已超额完成春季造林任务。
为了扶助集体和社员多种树、种好树,宁夏各地还调运了大批树苗,使一些缺少树苗的社员户都种上了树。


第3版()
专栏:

全国卫生模范村——山西稷山县太阳公社太阳村大队,最近建起一座太阳能浴池,水温达到摄氏40度以上,免费供应社员洗澡。
新华社记者 董荣贵摄


第3版()
专栏:甘肃通讯

甘加草原生机勃勃
初夏的青藏高原,绿草似锦,牛羊如云。在这草原美好的季节,我来到了优质粗纤维甘加毛的产地——甘肃省夏河县甘加草原。
赶早不如赶巧。我正逢上这儿一年一度的游夏活动。藏、回、汉、撒拉等各族牧民扎下的100多顶帐房,象雪莲盛开在如茵的草坪上。到处是盈盈笑脸,到处是欢声阵阵。年轻的公社主任喇科同志,陪着我转游。不论走进谁家帐房,热情的主人马上盛来芬芳的奶茶,端上喷香的油炸果、新酥油、新糌粑,还有鲜牛肉。我问起生活情况,喇科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去年,包括几个半农半牧队,全社总收入由1977年的137万元增到160多万元,增长幅度达22%;劳动日值由1.5元提高到1.7元;现金收入由人均203元增加到325元;全社社员储蓄达28万余元。今年的生产形势也特别好,仔畜繁殖成活率比历史上最好的年份还要好,成畜更不用说了,春乏关已经度过,一个丰收年看来有八九分把握!
在社员尕巴才旦的热炕上,我和他谈起牧区的形势,他说:
“现在,我们牧民是三好:心情好、生活好、牲畜好。有六不愁,不愁没钱花,分配一年比一年好;不愁没马骑,除了放牧员,生产队给每户也分了一匹乘马骑,走那里方便多了;不愁没奶喝,一人一头自留奶牛,还可以从外地买,老人娃娃想喝奶茶、吃窝奶,随时都能办得到;不愁没肉吃,队里给每人分了一只绵羊,还带着羊羔,来个远亲有个事,不愁没应急的肉;不愁自己当不了家,队里的事队里能定,不象过去上面说,下面干,百姓有气无处吭;还有个不愁,中央说再不搞政治运动了,我们牧民再也不用提心吊胆过日子了,可以一心抓生产,走富裕道了。”他说,你不妨到各处转转,看看牧民们的情绪到底如何?
我来到了公社大院,上千名藏族群众正熙熙攘攘,有说有笑,等着观看藏戏演出。再从鏖战激烈的篮球赛场、拔河场地,转游到举重场、摔跤场,最后到了赛马场,处处都是欢乐的笑颜和歌声,这儿的形势果真喜人!
在甘加工作了18年的生产干事卓玛才旦说:“现在基层有了自主权,这就好比给我们插上了金翅膀,能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了。这3年,全社围栏能灌水、土质好的牧草场四万五千多亩,又播种了适合当地气候、土质的优良牧草5,000亩,还着手进行畜种改良,为提高当地羊的质量开辟新的路子。由于许多措施都是对症下药,生产自然上得快,各类牲畜达到了二十三万多头。”
喇科接过话茬说:“过去,我们当领导的担心生产上不去,总嫌社员不卖力,就下命令,搞强制。结果生产还是原样子。三中全会后,以‘三定一奖’为主的生产责任制更加完善,超产者奖,社员积极性一下起来了。当然,形势这样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许多德科(全国劳动模范)这样的模范人物带领群众辛勤劳动,才使草原变得生机勃勃。”
本报通讯员 尕藏才旦


第3版()
专栏:采方札记

要正确对待农民
——四川农村采访札记
在十年的政治动乱期间,曾是“天府之国”的四川一度变成了“饥饿之乡”,要靠调进粮食来解决吃饭问题。为什么如此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了“四人帮”极左路线和唯心主义阶级估量的影响:在理论上承认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可靠同盟军,但在实践上无视他们蕴藏着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甚至荒谬地把他们当成“产生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在政治上压倒,在经济上限制,以致从根本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陷入停滞不前的灾难性的局面。
近几年来,四川农村形势出现的巨大转机,正是从深批极左路线,纠正对农民群众的错误认识开始的。以大邑县为例,历届县委的一些领导同志,都认为农民群众会“每日每时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因而“运动”年年搞,“斗争”天天抓,全县一万多名基层干部中,半数以上都挨过整;社员群众中被加上“反社会主义分子”、“富裕农民代表”、“暴发户”等罪名的达三万多人。在生产上,三千多个核算单位从种植计划、技术措施到分配方案,全部由上级党委一手包办。甚至连社员家庭副业和自留地上能种什么、不能种什么,也要由县上统一规定。社员反映说:“县委书记也真辛苦,给我们把队长和家长都当了!”这种事无巨细包办代替的结果,就把党的领导变成了对群众的束缚,对生产的阻碍,以致党委越管越多,越多越死,而群众的积极性越来越小,生产的路子越走越窄。群众长期尝不到社会主义的甜头,有时连基本生活条件都得不到保证,岂能不对领导对集体丧失了信心?
粉碎“四人帮”以后,大邑县委清醒过来,清算了极左路线对农民群众的唯心的阶级估量,摒弃了过去对农民实行“批”、“整”、“压”的错误作法,围绕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调动农民社会主义积极性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长期存在的那种几十万人“动手”、十几个人“动脑”,多数人“下力”、少数人“定计”的局面彻底改变了,上上下下都在为加快生产建设步伐出谋献策,许多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都用起来了。在最近三年时间中,全县粮食平均亩产每年递增98斤,总产量增长的幅度超过了粉碎“四人帮”之前20年的总和,其他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也突飞猛进,给国家的贡献成倍增长。
四川各地的事实同样表明,相信不相信广大农民群众会在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承认不承认他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这是党在农村各方面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四川省委着重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把尊重和保护基本核算单位的所有权与自主权,作为加强和改善党对农业领导的一项大政策来抓,全省主要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
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过去农村基层干部大都由上级指定,有时也采用选举的形式,但只是走走过场,社员群众无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或罢免基层干部。最近三年来,全省五十多万个生产队广泛实行了民主选举生产队长的制度,干群关系开始呈现“一条心”、“一股劲”的新局面。
二、充分保证农民群众行使经营自主权,生产队自己的事情,由生产队自己决定。多年存在的那种统得过死、管得太细、强迫命令、“瞎指挥”的现象逐渐减少了。在绝大多数生产队,农业生产计划包括生产、经营、管理和分配,都要经社员群众讨论,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协商制定。在部分地县,还试行了这样一种领导方法:上级只下达产量指标和收购任务,至于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采取什么组织形式,实行什么奖励措施,如何分配产品,完全交社员群众讨论决定,由生产队自己作主。
三、实事求是地调整粮食征购任务,使农民群众得以休养生息。农村长期紧张异常的“吃饭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各地集体实际储粮增加了七亿多斤,国家从农村征购的粮食不仅没有减少,由于向农村的返销粮食大幅度下降,国家又用议价方式收购一部分,粮食库存情况比前几年还好。
本报记者 郭超人 刘宗棠


第3版()
专栏:

广开生产门路 提供就业机会
连江县渔区重视安排剩余劳力
据新华社福州7月17日电 福建省连江县广开生产门路,为渔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一年多来,这个县渔区已安排剩余劳动力14,000多人,占剩余劳动力总数的75%。
连江县是福建省主要渔区之一。渔业产量占全省八分之一,渔业收入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一半。多年来,由于近海水产资源的日趋枯竭,渔业生产所需用的劳动力减少,而人口又急剧增加,使得劳动力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去年以来,连江县委和渔区有关社队在调整渔区经济政策的过程中,采取了这样两项措施,为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
一、今年,全县养殖紫菜、海带、蛏、蛤、蛎、贻贝、扇贝等藻贝类总面积达到3.5万多亩,仅此一项,就安排了7,000多名剩余劳动力。
二、全县渔区八个公社,社员自筹资金共118万元,新办起92个厂(场),改变了渔区社队企业发展缓慢的状况,安排了4,640多个剩余劳动力。
政策给连江县渔区带来了生机,渔民生活开始好转。去年,全县海产品总产量突破了百万担关;今年春汛虾皮、海蜇皮又获丰收。


第3版()
专栏:

富平县推广井旁修池
新华社西安电 在今年干旱严重的时候,地下水贫乏的陕西省富平县不少社、队,清澈的流水仍然顺着如织的渠道浇灌着绿色的田野。这种喜人景象,是这个县在井边修建了蓄水池以后才出现的。到目前为止,全县已修建井边池四百余座,总容水量为五十三万多立方米,相当于修建一座小水库,扩大保灌面积一万一千亩,为黄土高原贫水地区扩大浇灌面积和养鱼业开辟了一条新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