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消灭天花的启示
谢柯
据报道,第33届世界卫生大会在日内瓦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天花,已在全世界彻底消灭了。只要我们在记忆的海洋里仔细地搜寻一下,就会深切地感到,在全世界彻底消灭天花,是多么不容易!
多少年代以来,人们怀着一种坚强的信念,在寻求一种免疫方法来战胜天花。我国的劳动人民是世界最早的人痘接种方法的创造者。当我国还处在封建的中世纪初期时,天花十分猖獗,人民在朴素的自然免疫现象的启示下,创造了人痘的接种方法,开始了预防天花。在17世纪末,这种方法传到俄国和土耳其,进而传到英国、欧洲和美洲等地。从1788年起,伟大的乡村医生琴纳学习了中国人这种种人痘的接种方法去接种牛痘,经过八年的反复观察和试验,终于取得了种牛痘预防天花的伟大创造。这个方法很快就在全世界范围推广,逐步取得了消灭天花的伟大奇迹。
鲁迅先生早在四十多年前,就曾满怀激情地写到过琴纳:“我们看看自己的臂膊,大抵总有几个疤,这就是种过牛痘的痕迹,是使我们脱离了天花的危症的。自从有这种牛痘法以来,在世界上真不知救活了多少孩子,……但我们有谁记得这发明者隋那(现译为琴纳)的名字呢?”(《拿破仑与隋那》)的确,当天花绝迹的喜讯在世界传播的时候,人们怎能不深切地感念琴纳呢?但是,人们由此又会联想到中国的人痘接种法给予琴纳的启示。我国古代在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发明: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的科学文化。当时,这些“科学的尖端”,外国是十分珍视的,他们研究、发展,再研究、再发展,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这也正象人类从人痘到牛痘一样,从开始到今天,有一个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今天,在祖国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时刻,我们从全世界彻底消灭天花中得到一点启示:我们伟大的祖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科学领域,曾有过多少闪光的珠宝,而发掘开拓这些珠宝的科学巨人,有的是我们伟大的祖先,而有的却是外国的科学家,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呵!我们要从祖国浩瀚的科学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吸取丰富的知识和力量;我们也要象外国人善于接受和发展我国的技术成果那样,去学习、接受发展别国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努力攀登世界科学文化的高峰!


第8版()
专栏:科学漫笔

政治与科学家
石工
现在介绍科学家的作品多起来了,这是好事,说明社会上对科学开始重视起来。可是在有的同志的笔下,却喜欢把科学家描写成只知搞科学,不问政治,口不言钱,呆头呆脑的“怪人”。这是很大的误解。
其实许多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都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钻研科学,为科学而科学者是很少的。即如古希腊时代叙拉古的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得,按照有的文章介绍,似乎是一个脑袋掉了还不知道怎么掉的呆子,据说当入侵的罗马士兵要杀死他之前,他还要求等一等,让他把一条几何定理证完。这位大科学家果真呆到如此程度吗?查一查历史,原来阿基米得是一个积极参加保卫乡土的爱国者。公元前214年罗马军队入侵叙拉古,面对强大的罗马军队,叙拉古能够坚守两年之久,就颇得力于阿基米得创制的多种防御机械;历史上还曾留下他教妇女们手持镜子将阳光聚焦反射焚毁了罗马舰队的传说;还有的记载说:在罗马士兵突然闯入时,他并不是乞求慢一点杀他,让他把定理证完,而是大声斥责敌人“不许动我的圆”(当时他正在沙上画图)!
科学家不管有多么高的科学水平,他终究是一个人,一个社会的人,因而总是脱离不了政治的。当然科学家是通过自己的科学活动去干预政治,理解政治。过去有些时候要求科学家,尤其是党员科学家去担负许多非业务性的工作,参加许多政治活动,特别是一次又一次地搞大运动,耽误了许多时间,这种情况不能重演了。另一方面,在我们的科学活动中,又只有始终牢记我们的政治目标,是共产主义的理想,才会有最大的毅力,大踏步地前进!


第8版()
专栏:

云岭春晓〔国画〕 杨逸塘


第8版()
专栏:

草原盐泉
冯文超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有着闻名全国的茶卡盐湖和柯柯盐池,它们产盐多,含盐量丰富,有着“盐海”的美称。比起它们来,座落在江河源头的玉树州草原的盐场,真是小得可怜,它不过是一眼从地下冒出的清凌凌的盐泉。虽然小,却独具风格,是草原人民的一宝。
我来到这里采访,正赶上刮盐时候。盐场是座落在草原上的一个盆形地,一个连一个的盐池整齐规律地从平地一直延伸到两边的山坡上。这些盐池都是用木头围成,里边晒满了白花花的盐,远望去,象是一盆盆白银,又象是普降瑞雪。一个个藏族女盐工拿着带长柄的薄木片做成的“盐刮”,把这些“白银”刮成一堆,然后装进红柳条编的小篓里,倒进仓库。整个盐场,一派喜气洋洋的丰收景象。
陪我参观的盐场经理是位藏族干部,叫多杰。多杰经理带着我去看盐泉。平地盐池边的中间有一座小瓦房,盐泉就在里边。他把我领进瓦房里,这里有一个大盐池,上边安着一台抽水机,长长的皮管伸进到盐池边的渠道里。他告诉我:“这是一口最近由地质队的同志协助勘探出的一口新井,这里冒出的盐泉水盛,含盐量大。”他又解释说:“这里的地下盐泉虽然很多,但不能一见地面冒出盐水就乱挖一气。如果淡水混入,就会把整个盐泉破坏。地质队的同志可以勘探出哪个地方盐泉可挖,又不出淡水。以前我们用的那口井,就是解放前的老盐井,井壁只用破石头砌了砌,盐泉水顺着井壁的土壤跑掉了不少,淡水也趁机涌进来不少。产的一点可怜的‘红盐’,含土量大,至多喝茶放点而不能炒菜用。解放后虽然改善了劳动工具,井壁用红胶土粘死。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改进。”
这时,一个个藏族女盐工,挽起藏袍,露出条条红毛裤,提着山羊皮做成的“接花”〔注〕到皮管口接满盐水,添补到各个盐池里,象一个个红腿鸟儿,飞舞在水塘边,又象是一把把梭子,编织着一幅彩锦。
我有些惊奇地问多杰经理:“你们盐场的工人怎么都是女的?”
他幽默地说:“其实我是光杆司令,告诉你,整个盐场只有我和会计两人。”他的脸色暗淡下来,沉思了一下说:“因为男的要出去放牧,这件事便多由妇女担任。她们都是附近生产队来的,当盐工只是她们的副业,由队上给她们记工分。她们自幼在盐泉边长大,对搞盐的技术相当精通。这对生产队和盐场来说都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离开盐场时,多杰经理送我一小包雪白的盐和一瓶盐泉水。每逢我看到这两样东西,就更加思念草原盐泉!
人们总爱用甜蜜两个字来形容我们的生活,可是甜蜜的生活也是离不开这晶亮、晶亮的盐粒的,自然也离不开那些普普通通的盐工们!
〔注〕:“接花”是藏语盛水的袋子的意思。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叙事诗丛刊》出版
路拾
河南人民出版社编辑的《叙事诗丛刊》第一期已经出版。
这是我国目前为止的第一本叙事诗丛刊,栏目与内容都还比较丰富,作者中新老诗人都有,尤其是有不少新人的新作,值得一看。丛刊的内容既有历史题材的长卷,也有写今天现实生活的诗作。其中,“名诗欣赏”及“叙事诗知识讲座”两栏中,编者着意介绍了优秀诗作和一些青年诗作者十分需要的写作知识,使得这本丛刊的内容更加丰富了。
叙事诗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古往今来有不少名篇流传。但,较之于抒情诗的创作,总显得不太活跃,有所建树的诗人也不多。希望这一本丛刊的出版,对叙事诗、对整个新诗的进一步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这一期丛刊共有六个栏目:叙事长诗,小叙事诗,民间传说,儿童诗,名诗欣赏和叙事诗知识讲座。


第8版()
专栏:革命文物

朱总司令关怀机车工人
罗宪章
1949年6月4日,天气特别晴朗,唐山机厂(又名南厂,即现在的机车车辆工厂)的全体职工,正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生产,支援前线,使全国早日获得解放而忘我地劳动。早晨刚上班不久,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朱总司令来厂视察!”我自从参加八路军,直到1949年2月转业到机厂工作,还从来没机会见到我们的总司令哩!所以,我很早就站到厂门口迎候,不一会儿,忽然开来一辆小轿车,在厂门口停下来,第一个走下车的就是我们敬爱的朱总司令。我见他身穿灰布军装,脚穿布底鞋,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但精神非常饱满,走起路来很稳健。随同来的有聂荣臻司令员,黄敬市长,还有唐山市委书记吴德同志。这时,厂领导走上前去和朱总司令等领导同志一一握手,表示热烈欢迎。我也走上前去和朱总司令握了手。厂长刘伟、副厂长魏振全等,陪同朱总司令到了会客室,朱总司令听了厂领导同志的汇报,详细询问了厂里生产和职工生活情况,然后就视察各主要车间。总司令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工人们眉开眼笑,欢呼跳跃。最后,朱总司令一行来到工厂的图书室,稍坐休息。我趁这个机会拿来笔墨砚台,和一个白报纸本递到朱总司令面前,请朱总司令题字留念,我说:“总司令!请您给题个字吧!”朱总司令笑了笑,便挥笔写了“努力工作完成二十万里铁道的任务”。朱总司令的视察和亲笔题字,极大地鼓舞了全厂职工的劳动热情,到1950年9月,我离开该厂时,都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风呵,恋着绿
(外一首)
铁道兵某部 李武兵初进戈壁,心儿跳得咚咚,噢,是怯呢,还是高原反应!难言的心绪,总想掩着、盖着,却被漠风抖露了隐情——早晨,踏着曙色上工,脚步儿刚刚挪出帐篷,一阵风,夺走了军帽,远天,飘着一颗绿星……班长走过来,拍着我的肩头:眸子里,蓄满两池深情:“这里的风呀,早就恋着绿哩,见顶军帽,也乐得你抢、我争……”一句话,似团火投进了胸膛,烧得我:面红、耳赤、心痛!催促我,去追赶上工的队伍,让列车唱进戈壁,驮着春天的绿色旅行……


第8版()
专栏:

盐湖的黎明晨星眨着眼睛,在远天闪烁,月牙宛如小舟,驶进了曙色。盐湖里,只听铺轨列车强大的呼吸,路基上,是一座又一座“流动的村落”。倏地,一声清脆的婴啼,——把黎明的寂静划破。哦,连长的妻子生了个小胖儿子,消息长了翅膀,扇起满车满路的欢乐……瞧,一个多健康的孩子,蹬着小小的腿,格外快活!一出世,便在列车上踢跶,长大了,准是个出色的小伙!我们的连长抱过儿子,嘴角上扬起憨厚的笑波:“同志们,给取个名字吧,把小家伙打上咱们铁道兵的印戳!”一句话,逗乐了大伙,笑声飞遍了“流动的村落”。盐湖象张金色的唱片,录下了盐湖的黎明,创业者的欢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