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我爱京都
陈泉璧
一到京都,就想起了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名画《曙光》。它描绘了京都郊野的黎明:高高的比睿山被朦胧的晨雾所笼罩,层峦叠翠,郁郁葱葱,似明似暗,影影绰绰,给人以梦幻般的神秘感。今日身临其境,时值暮春四月,这个古刹林立的友邦故都,正是绿遍红透,光彩夺目,好似披上一身新装,更加逗人喜爱。
在京都那晚,我们下榻碧云山下的粟田山庄。那是一家不大的旅馆,庭舍幽静,掩映在绿树丛中。我们到达时已是黄昏时分,暮霭重重,林中的夜莺不停地鸣唱,好似特为欢迎我们这些远来的客人。在听过关于京都的介绍后,主人邀请我们穿上日本和服去参加为我们举行的日式筵席,但见满座宽衣广袖,一时难以分辨主人客人。我们盘膝而坐,品尝着日本的名肴珍馐“天麸罗”、“夏补夏补”、“赤出”。酒过三巡,歌姬石之助弹起三味弦,唱起京都最著名的歌曲《祗园小唱》。歌声缠绵,悱恻动人。歌姬君香伴舞,如燕飞翔,舞扇飘香。主人们击节唱和:
月儿呀,你朦胧地映出东山,
篝火象霞光一样终夜伴我身边,
是在梦中吗,山樱花象火一样鲜艳?
恋人呀,你拂起长袖
还有那长长的腰带儿起舞翩翩。
怎能不使人怀念
我沉醉的祗园……
祗园是日本歌姬聚会的地方,也是人们游乐的场所。那里经常表演着日本许多传统的节目,如狂言、能乐、琴乐、雅乐、文乐等。日本的骚人墨客欣赏祗园景色,认为它是幽雅、娴静、高洁和情思的代表。《祗园小唱》创作于50年前,为日本民间文学家长田干彦所作。在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蔓延,鼓吹侵略扩张,深为日本人民所痛恶。《祗园小唱》之所以为日本人民喜爱和传唱,据说也是他们留恋和平和安定生活的一种反映。
在京都的第二天,我们游览了修学院离宫。这是一座江户时代由后水尾上皇修建的离宫,是京都最著名的三大宫殿建筑之一。它在比睿山下,原是供日本天皇巡幸时饮茶用的。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日本时也来参观过。一进宫门,并无荒凉颓败的感觉。相反,数百年来,历史几经兴废,王朝数度变易,离宫却仍保存和修葺得很好,足证日本对古代历史文物的重视和保护。这里有著名的10个风景点,保存着17世纪景观的面貌,亭台楼阁,树墙花径,小桥流水,安排得十分匀称雅致。我们沿西浜堤道盘旋而上,穿过寿月观,登上邻云亭,纵目四顾,近处是浴龙池波光粼粼,池畔枫树成行,垂柳轻飏,殷红的石南花、粉色的山樱花、淡紫色的杜鹃花,吐蕊争妍,交相辉映;远处是比睿山、鞍马山、爱宕山蜿蜒起伏,莽莽苍苍。整个京都盆地在阳光下斑斑斓斓,闪闪烁烁。置身名园,面对奇景,怎能不为这千年古都而陶醉、赞美!
但是,更使我们陶醉和赞美的,是京都人对中国的友谊。来日本前就听说,京都人总爱告诉中国朋友,他们对中国怀有特殊深厚的感情,并以同中国的悠久友谊而自豪。我们驱车到岚山。岚山,如今已成为中国人民极其亲切、惦念和崇敬的地方。因为那里有着纪念我们最尊敬的周总理的诗碑。龟山公园的一隅,苍松翠柏,夹着几株樱。大堰河水平静如镜,渡月桥头车水马龙。尽管有许多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写过不少关于岚山的热情洋溢的文章和诗篇,但我们见到诗碑时还是抑制不住心潮澎湃,激情满怀,有倾吐不尽的衷愫。我们伫立在诗碑前,默诵着《雨中岚山》,一个伟大的革命前辈光辉的一生,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一幕幕闪现在我的脑际。在龟山公园岚亭延命阁进午餐时,主人谐趣地说,凡是在延命阁进餐的,定会延年益寿,百岁到老。在延命阁我们看到廖承志同志写的关于岚山的诗篇:“天高江户正秋风,烟雨京都叶未红,大堰河边人越艳,岚山楼阁看新枫”。廖承志同志是1978年10月到这里的,那时枫叶未红。现在正是春天,当然更见不到满山红叶的美景了。
在京都期间,我们还参观了京都最大的寺院西本愿寺。这个寺属净土宗,是大乘教的一派。西本愿寺的住持前年来过中国,和中国佛教协会的赵朴初居士结谊。记得幼时曾读过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极言南朝佛教之盛和后来的逐渐衰微。而在日本,据说光是净土宗的寺院就有9,000所之多。而且,这个作为净土宗代表的西本愿寺修得宏伟富丽,金碧辉煌。由于佛教是从中国传入的,西本愿寺的建筑还保存着许多盛唐和宋元时代的色彩。例如这个寺被指定为“国宝”的“唐门”,正面就雕饰有唐代风格的狮子,侧面雕刻有中国古代尧舜禅让、许由颖川洗耳的故事。这个寺的虎溪庭完全是按照江西庐山虎溪的造型建筑的。主人引导我们参观这个寺的黑书院、白书院、招贤殿和对面所。在这些所谓的秘室和秘宝中,我们欣赏了他们珍藏的许多中国古画。一些画是中国画家画后送给日本僧人的,另外一些画是日本画家以中国古代故事作背景绘制的。陶渊明虽是佛教的坚决反对者,但寺内却绘制着大幅陶渊明饮酒图。日本朋友告诉我们,日本有许多寺院,是根据中国寺院的造型建筑起来的,大觉寺嵯峨离宫的苑池就是按中国洞庭湖的景色修建的。泉涌寺的杨贵妃像,据传是根据唐玄宗画稿的手笔塑造的。
我们在京都虽仅半天一晚,只能说是浮光掠影,走马看花,但京都给我们的印象确是深刻的。它不仅是个美丽的城市,山川秀丽,而且是个历史古都,文物众多。京都现存的每一件和中国有关的历史文物,都是中日两国千百年来亲密交往的见证,是两国人民共同谱写的优美乐章和史诗。日本人民和政府对这些文物的珍视和爱护,也就是对中日两国人民渊源久远的世代友好情谊的珍视和爱护。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爱京都,京都深深地镌刻在我心里。(附图片)
〔下图:京都岚山小景〕


第7版()
专栏:

白诗在日本
我国唐代诗歌,曾对日本文化发生过重大影响。就中影响最大的,当推白居易的诗。白诗在日本奈良、平安两朝传播甚广。日本具平亲王曾作诗指出:“韵古潘与谢,调新白将元”,强调了白诗在改变日本旧“齐梁体”格调中所起的作用。他还在另一首诗中自注:“我朝词人才子,以白氏文集为规摹。”醍醐天皇也说过:“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五卷是也。”被誉为日本“三笔”之一的嵯峨天皇更是爱慕和精谙白诗。据说有一次他将白诗“闭阁唯闻朝暮鼓,上楼空望往来船”录出,将“空”字改为“遥”字,作为御制诗给侍臣小野篁鉴赏。小野篁看后说,可惜“遥”字欠妥,如改为“空”字就更好了。嵯峨天皇因此更加钦佩白居易的诗才和小野篁的眼力。在他大力提倡下,白诗甚至成为贵族、文士一种文学修养的标志。著名诗人大江朝纲和菅原文时在进谒村上天皇时,共论白诗。天皇让他俩各自归家,披阅白氏文集,各录其中最优者再一道进谒。次日,两人选出的白诗竟不约而同,都是《送萧处士游黔南》一首。
白诗在日本妇女中也很有影响。在“后宫文学”中享有盛名的女才子清水纳言的雅号,就是采用白诗“庐山夜雨草庵中”的“草庵”两字。有一次,皇后突然问:“香炉峰雪不知如何了?”清水纳言即起身将殿前的御帘掀起,皇后与女官、宫女们都赞许地笑起来,因为白诗有“香炉峰雪拨帘看”句。由此可见清水纳言的巧用和皇宫内对白诗的普遍熟悉。至于民间,因袭香山,摭拾章句的更多。当时流行的一本《和汉朝朗咏集》收中国诗文作者八十家五百八十多篇作品,而白居易一人的作品就占了四分之一。
巍然 毓方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漫谈

垃圾——废物不废
季娜
城市人口集中,每天排出的垃圾、废物很多,有的城市因垃圾日益增加而造成公害。如何处理大量垃圾、把它变为有用之物,这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问题。
西欧各国、美国、日本等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把垃圾、废物变作能源。有人认为,从大量垃圾、废物中回收再生资源,是80年代“不容忽视的”、“用之不竭的”资源。
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日本每年有3亿吨废物,其中城市垃圾为4,000万吨,产业废物为 26,000万吨,相当于一年进口资源量的40%。如能把这样大量的废弃物有效利用,既解决了垃圾增多的公害问题,又变废为利,节约资源。
1965年日本大阪西淀清扫工场安装了用焚烧垃圾发电的装置,发电量虽然不大,却是个成功创举。东京葛饰清扫工场安装的目前规模最大的垃圾发电装置为12,000千瓦。东京都江东清扫工场要改建15,000千瓦的垃圾发电设备。有人计算,如果日本全国各清扫工场都装备这种垃圾发电设备,则其发电量可达全国年总电力消耗量的10%。在石油涨价,能源多样化的今天,利用垃圾发电确是很有希望的。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生产和科研的发展,城市垃圾结构也有变化。例如塑料制品广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优质塑料制品虽深受欢迎,可是一旦变为废物就很难对付。因为它们不腐烂,不适于掩埋,焚烧会产生高温,弄得不好还会损坏熔炉和排出有毒气体。现已研究出将废塑料加热溶化,加工成型,重新用来作为固体燃料等再生资源。又如由于汽车增多,大量的废轮胎变成较难处理的废物。除了研究用废轮胎制造再生胶、再生轮胎外,现又采取焚烧废轮胎的方法以利用热能。据测定,废轮胎在特制的炉里焚烧时每公斤可得7,000至8,000千卡的热量。这足够利用来把相当数量的水加热,为浴室、游泳池、旅馆、温室、畜牧、水产专业提供温热用水。至于工业的废炉渣,欧美等国已利用了绝大部分,日本则50%用于道路建筑材料,其次用作水泥、混凝土材料。
最近日本新试验垃圾的再生资源技术,引起了广泛重视。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院设计的“星形垃圾处理设备”,是一座专门从垃圾中回收资源的试验工厂。它设在横滨市金泽区幸浦町。试验工厂面积为将来实用工厂面积的十分之一。它在8小时内能处理100吨垃圾,即相当10万人口城市每天的垃圾量。这个试验厂由预备厂和加工厂组成。垃圾先经预备厂机械拣选,把垃圾分类为厨房废物、纸张、塑料、金属等,再分别送至加工厂。经过再加工,厨房废物变成混合肥料,塑料变成燃料,纸张变成纸浆,金属则还原为金属屑。据计算,100吨垃圾可回收混合肥料25吨,纸浆30吨,可燃气体6,200立方米,金属屑3吨。试验厂技术先进,不发生污染,焚烧时只产生少量硫和氧化氮。这项垃圾资源再生新技术已引起许多国家注意,纷纷派人前往参观。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斗牛
周爱群
竞技场上,一个或几个慓悍的青年,或骑马,或徒步,身着彩装,手持红巾,挑逗迎面而立的公牛;被激怒了的公牛低头竖角,直冲过来;青年轻巧地左闪右避,让公牛一次又一次地扑空……。人山人海的观众怀着紧张、好奇的心情注视着,不时发出惊呼……。这便是流行于伊比利亚半岛上有名的斗牛。
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南部,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斗牛被认为是西班牙的“国技”,但它并非起源于西班牙。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希腊,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罗马。因为,据说两千多年前的凯撒大帝就曾在罗马的圆形剧场里表演过骑马斗牛。
从17世纪起,西班牙就有专门的牧场培育供斗牛用的牛。这种牛到牧场后3年内,要经过多次严格挑选,只有慓悍勇猛、体态健美、毛色光亮的牛才能入选。对牛的体重身高、牛角造型和冲击姿势也很讲究。据说最上乘的牛,每年在西班牙被斗死的数以千计。
西班牙的斗牛士分3类:骑马持矛者、徒步带勾枪者和单人持剑者,但主要是后者。只有“斗牛学校”出身的人,才能获得“名牌斗牛士”称号。徒步斗牛士手持短剑;骑马斗牛士手执短矛。
斗牛场面是十分壮观的。当斗牛士在斗牛场威武地巡行一圈后,斗牛节目即开始。一般分三个回合。第一回合多为骑马斗牛。几个斗牛士横矛立马,马眼通常是遮蔽着的。牛舍门一打开,悍牛冲出,斗牛士以矛迎战。每当悍牛怒冲时,马腹往往被牛角刺破,紧张惊险。待多数战马受伤,斗牛士纷纷坠马时,第一回合便在喇叭声中收场。第二回合是徒步斗牛。斗牛士两手各提一根18英寸长的勾枪,用种种姿势逗牛,当牛冲来时,便巧妙地腾挪闪避,相机将枪猛插牛颈。这时,牛在痛苦中团团乱转。假如牛显出任何懦弱的神态,就用鞭炮来吓唬它,务期使这一回合能在牛颈上刺中二至四枪。音乐再起,第三回合开始。但见斗牛士单人徒步登场,左手持巾,右手持帽,面向观众,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抛帽仗剑,挺身而斗。他用红巾将牛挑逗引近,捕捉战机,挥剑刺牛。据说这根剑必须从牛颈插入,至其心肺,才能致牛于死地。但通常总是一击不中,要多次才能成功。在一场斗牛赛中,死在牛角尖上的斗牛士也常有之。
每年3月至10月是西班牙的斗牛季节。大城市通常每星期有两场表演;在小村镇,斗牛只在庆祝守护神节的那个星期内举行。
西班牙斗牛的方法毕竟过于残酷了,往往造成人为的悲剧,因而始终未能在欧洲其他国家传开。葡萄牙则有改良的斗牛,即把牛角尖锯去,将余下部分裹以柔软物。这种斗牛既可博取观众喝采,又不伤害生命,其结果总是喜剧,因而人们把它称为“文明斗牛”。
葡萄牙的斗牛士一般是单枪匹马出战,与西班牙的几个斗牛士合战一牛不同。公牛面对牛师的舞枪挑战,拚命追逐;牛师却用灵巧的步伐和敏捷的动作躲避公牛的袭击,把它挑逗得近乎发狂,使其力气急速消耗。这样,不需几个回合,公牛便告败北了。
葡萄牙还有几种斗牛方式。比如:一群臂力过人的斗牛士赤手空拳,或握牛角,或拽牛尾,或顶牛腹,直至公牛招架不住,被推倒在地,四脚朝天,才算终场。
葡萄牙的斗牛士身着黑衣,白衬衫,系红领结,一般戴宽边黑绒帽,间或也有戴18世纪的三角帽的。这与西班牙斗牛士绚丽夺目的装束相比,虽然欠缺光彩,但也清新别致,别具一格。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漫话国外博物馆
吴明
一些技术先进国家的博物馆已经大为改观,它们不单纯是传统的陈列场所,而是普及文化知识和进行科技活动的中心了。
在加拿大安大略的一个科学博物馆,当无害的电流通过你的全身时,你会感到头发根竖立起来。在纽约市立艺术博物馆,你可以看到17世纪使用的乐器,同时也能听到用它们奏出的音乐。在瑞典的现代博物馆,你可以穿戴上斯德哥尔摩歌剧院提供的服饰。在纽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你可以把一块块骨头连接起来,恢复恐龙骨骼的原貌。
这些事例表明,博物馆面向新的观众,特别面向青年,为他们提供知识和进行科技实验的设备。这一来博物馆的观众与日俱增。
博物馆并不是把它保存的全部东西同时拿出展览,而是留出一片空地让观众自己研究,也有时把博物馆中各部门保存的东西集中陈列在一起,把一个地区、一个历史时期或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提供给观众,以便对那个局部地区或者一个历史时期,乃至一个民族的生活全貌,有个概括的鲜明印象。
在许多科学博物馆里,并不设有导游。他们鼓励观众自己去摸摸、听听、看看,动手操作,进行实验,让观众自己去发现科学原理。观众可以得到操纵一架宇宙飞船或一台电子计算机的体验。他们可以进行吹玻璃和造纸的实验。博物馆的目的不单是要引起观众的兴趣,而且要帮助观众在科学世界里不感到陌生或彷徨失措。这种作法的理论根据是,从心理上看,不了解科学的人往往对科学的复杂仪器缩手缩脚,有畏惧感;怀有害怕心理的人是不会使用仪器的。
许多博物馆现在都提供教育服务工作,设立儿童部。除一般陈列品外,还放映一些影片,甚至提供舞蹈节目。因此博物馆几乎也是一个娱乐场所。
博物馆给人以实习和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个特点,正在日益发展。仅在美国和加拿大,现有博物馆就在6,000座以上,几乎为25年前的一倍,其中一半是历史博物馆,另一半则是艺术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根据美国博物馆协会统计,每年去博物馆的人数约在700万以上。目前在美国,博物馆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教育力量。有人说,要走遍北美现有的博物馆,需要18年时间,不过从现在到18年以后,不知又将兴建多少座新的博物馆。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也好,对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简单实验的普及也好,博物馆的确在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正因此,它深受各国人民的重视和关心。


第7版()
专栏:

世界国家地理之最
△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摩纳哥公国,位于法国东南港口城市尼斯以东,面积一点五一平方公里,但人口密度不小,一九七六年统计全国共三万人。摩纳哥是欧洲的游览胜地,一九七六年游客约十八万多人。它大量发行精美邮票,有“邮票国”之称。
△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被称作“千岛之国”。有人定居的岛屿有九百九十二个,连同无人居住的,总共一万三千多个。
△世界最低的国家——荷兰,又称它
“尼德兰”,意即“低洼之国”,位于欧洲西部。全境大部分为低洼平原,三分之一的面积海拔约一米,近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平面。
△世界土地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丹麦,位于欧洲北部,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潮湿,适合农作物生长,全国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其余大部分为牧场和森林。
殿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