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纤夫赞
邓惠
一位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去年,他陪一位应邀来我国访问的美国摄影艺术家乘船沿长江航行,江上和两岸的雄奇壮观,美不胜收的风光景色,使这位艺术家始终处在极度的喜悦和亢奋的情绪之中,他手中的照像机不停地拍摄着。当船至川江上,有一天,艺术家的视野之内出现了一队在高亢的号子指挥之下,拉船前进的纤工,艺术家立刻被眼前的这幅画面吸引住了,他凝神地观望着,竟至于忘记了举起手中的照像机。我的朋友感觉到很奇怪——这种古老的、落后的劳动方式竟会使这位外国艺术家如此呆望吗?他发觉艺术家这时眼里闪动着晶亮的泪花,颜面上出现了一种似乎面对神圣而虔敬的表情……直到这支被拖着前进的船从视野里消失,艺术家的神情才缓缓地从冥思神往的境界中走了出来。
究竟是什么东西打动了这位外国艺术家的心呢?
当天晚上,艺术家就给我的朋友解开了这个谜。他说:拉纤虽然是落后的劳动,但我却觉得它是那样的崇高。你看,纤工们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步伐是那样的有节奏,那样的整齐一致,那样的有力,因此,尽管是这样困难,船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还是在向前进。我感觉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当代中国的形象,中国的精神。正是这种形象和精神,使我非常感动。我的国家就很少有这种可贵的精神。那里,每个人都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竞争,缺少一致的理想和目标,所以,他们常常是心神不安,忧心忡忡。……这次到中国来,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我感动,也惊奇,可我不甚明白,我一直在寻找,在思索,今天,我仿佛一下子找到了,明白了。
听了朋友的叙述,我的眼前也出现了拉纤工的身影,同时不禁陷入了沉思:
古往今来,不少的艺术家从江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中受到了感染,使他们领悟了人生,发现了真理。俄国大画家列宾的著名油画《伏尔加河纤夫》,具有着不朽的打动人心的力量。画家透过那些背负着沉重负担的痛苦的愤怒的纤夫,描绘了俄国人民对沙皇制度的仇恨和反抗,揭示了蕴藏在俄国劳动人民身上的革命火焰。画家通过他的纤夫呼唤着革命。我国优秀影片《李时珍》里,也曾反复出现李时珍激动地看着纤夫们拖着船,逆流而上的艰苦奋斗的景象,从而领悟到人生的艰辛,感慨于人世的不平,唱出“身如逆行船,心比铁石坚”的心声。拉纤,这种沉重的、集体的劳动本身,确实足以给人一种晓示和启发。这位外国摄影艺术家在江上偶然看到了纤工拉船,便陷入了长久的沉思,总结了自己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印象,又感慨了自己祖国的弱点,这件事本身就很使人感动。何况,认真一想,这位艺术家的感受,确实包含着足使我们深思的真知灼见啊!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快花嫂
——下乡札记
江西抚州地区文化站 王冰泉
队里的人都说快花嫂有一只“出工眼”。这只眼睛不是长在她那蛋圆形的脸上,而是长在她家的房墙上。
她家住在村头一幢四合砖瓦屋里。房屋坐北朝南,东墙紧傍着队里的大田畈。她嫁进这幢房屋当媳妇不久,做了件怪事:不顾乡村里禁忌房屋朝外打眼开窗的千年旧习,在东墙上掏了个箩筐一般大的圆洞。这圆洞象睁开的一只大眼,每日盯着那一片田畈。
在队里妇女劳力中,快花嫂里外活都是拔尖儿的。她手脚勤快,做事利索。比方说早晨吧,她象个陀螺似的在屋里屋外转了几转,鸡放了,猪喂了,饭熟了;她洗好了用过的碗筷,别的人家还刚刚淘米下锅呢。
此时,离出工还早着哩。快花嫂无事可做了。她端条板凳坐在那个墙洞前朝外望着,手里织着毛线衣。人们从那里经过,总看到洞口她那张清秀的脸,象墙上嵌着一张圆圆的美丽的画。等到看见社员们都上了田畈,她脚跟脚地也来了,不早也不迟,天天如此。
久而久之,大家发现了她这只“出工眼”的秘密。可是,笑她偷闲躲懒吧,她干起活来并不比别人差;怪她不先出工吧,那时计“工”不计“时”,谁给她多加工分?
如今,队里实行定额包工、多劳多得。那个洞口再也看不见快花嫂那张脸了。每天一大早就出工下田畈,干活越干越有劲儿。许多人猜测:她准会把那只再也没有作用的“出工眼”堵起来了。
果然,有一天,那只“出工眼”起了变化,不过,它并没有被砖石堵塞,反而变成了一个更大的四方形玻璃窗。
快花嫂快活地对显出惊诧神色的人们说:“为什么要堵上它呢?留着它,每天可以看看农村的新变化,还要睁着更大更亮的眼睛,看看将来的四化在这里是什么样子呢!”


第8版()
专栏:

海洋抒情诗
厉风
鹅卵石的梦光滑的鹅卵石子儿,沉睡在静静的海滩,一个永远做不完的梦把它们带到了遥远、遥远。亿万年前,它们可不是一座雄姿巍峨的大山?一次什么样的灾难,忽然降落在它的身上,它被破裂了,粉碎了,没有棱角,没有尊严!无动于海鸥的倩影,也听不见海浪的呼唤……
月 光 下月光下,海涛不停地歌唱。老船工懂得它的叮咛,对明天满怀希望;渔女懂得它的祝福,心头有朵花儿开放……我不懂它的语言,独自在岸边徘徊,怀着隐忧,寻找一只星光。
大海的女儿海鸥——大海的女儿,深情的歌,唱给每朵浪花,婀娜的丽姿,印在多彩的海面。海外,万紫千红的山,
她不羡慕;空中,轻纱般的云朵,
她不眷恋。她不嫌弃母亲
那单调的音色;她喜爱暴风中
大海的波涛。是大海每天早晨
捧出一轮红日,而到黄昏,平静的波涛
送回点点归帆。海鸥——大海的女儿,对母亲有最真挚的爱情,她永远不会见异思迁!
基 石 (外一则)
彭 达
有人惊叹高楼的雄伟,有人赞美大厦的壮观,也有人称赞红瓦,也有人歌颂红砖。可是,赞美你的却很少。
对于这些,你毫不介意。因为你知道这样一个哲理:沙滩上建不起楼房!
螺 旋 桨
翻腾的浪花,是你的欢歌笑语,回旋的激流,是你的热汗流淌。一辈子也不和旅客照面,全部的热能在水底蕴藏……
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它的生命就是海的波浪。
青春在旋转中闪光……


第8版()
专栏:

山色有无中〔国画〕 张登堂


第8版()
专栏:

满眼翠绿话根须
杨治梅
我爱盛开的鲜花,也爱丰收的硕果。
有一次,我家养的一盆仙人球同时开放了五朵花。一位研究植物的朋友闻讯跑来观看,赞美花儿质朴、素洁、庄重。当他兴致勃勃地拍了一张照片之后,突然感慨地说:“古往今来,咏赞鲜花和硕果的诗词歌赋,恐怕已经不计其数了。可是,有多少人认真注意过根须,真正懂得根须的精神呢?”接着,他又用含着敬佩的语气,给我讲了许多许多根须知识。
我被强烈地感染了。
原来,种子埋入地下,首先长出的是根须。根须吸吮大地母亲的乳汁,种子才能长出茎和叶,才能开花和结果。在植物生长的全部过程中,根须既担负着供应养料和水分的繁重劳动,又肩负着支撑茎叶花果的艰巨任务。为了无愧于自己的使命,根须在泥土里扎得很深。野地里的蒲公英只有两三寸高,根却有两三尺深;生长在沙漠的骆驼刺,是一种小灌木,根深就达十五米;非洲的巴恶巴蒲树,根竟深入地下三十米!根深蒂固和根深叶茂两个成语,借用的就是这个道理。植物的根须不仅在泥土里扎得很深,而且数量也多。一株抽穗的黑麦的根,总计有一千四百多条,如果把这些根一条条连接起来,总长就很可观了,而根上又生长着一百五十亿条根毛,如果再把这些根毛一条条连接起来,那就更加可见其长了!这么庞大的根须,在地下寻找食物,哪里有所需要的养分,它们就会伸向哪里。它们所占的面积,通常要达到枝叶覆盖面积的五至十五倍,最大甚至达到几千倍!哎呀,在广阔肥沃的大地里,该有多少根须生长着呢?!它们一生埋头在泥土里,不声不响,默默无闻,竭尽全力地工作着,才使得苍松翠柏能够傲霜斗雪,才使得大地上万紫千红,果实累累!
当然,有的根须也长出在地面上,被称做不定根。不定根挺身地面之上,既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也不是要和鲜花、硕果争荣誉、地位,而是为了更充足地供应植物养料和水分,更牢固地支撑植物的躯干,使得植物能够果实丰满,能够抵御风雨的侵袭。
待到果实成熟,喜庆丰收的时候,根须不争名,不逐利,它们欣慰含笑,把自己的尸骨毫无保留地献给大地,默默地变成腐殖质,为来年的鲜花更芬芳,果实更甘美,粉身碎骨,死而不已!
我赞美绿色。
我热爱根须。
假如我们都有根须的精神,就会有更多的绿色、更丰盛的果实!


第8版()
专栏:温故知新录

唐太宗“虽仇不弃”
天亮
魏征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手下担任太子洗马的时候,看到李世民是同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劲敌,就劝说李建成带兵打仗,笼络人才,扩充实力,早日除掉李世民。后来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做了太子,把魏征叫来问道:“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在场的人都感到魏征处境危险,魏征却不慌不忙地说道:“先太子如果早按臣的意见办,一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看来魏征并不承认自己有错误。李世民由于“素重其才”,又见他说话直率,反而以礼相待,委以官职。魏征从此忠心耿耿地辅佐李世民治理天下,到贞观七年被正式任命为宰相一级的“侍中”。魏征在世时,唐太宗当面夸奖道:“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征而已。”魏征死后,唐太宗还慨叹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保”过李建成,“打”过李世民。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仇,很有些派性味道。然而唐太宗不念旧仇,不以派系定亲疏,“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其襟怀可谓坦坦荡荡。可惜我们有些领导同志在用人方面,至今未从个人好恶和小团体、小山头的封建主义影响中解脱出来。不以才、德论人,仅以对自己的态度的好坏划线,如其“打”己,有才也弃。这就不但没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胸怀,而且连李世民这样一个封建开明君主的容人之量也没有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