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关于教育工作的讨论

为青年开辟多种学习门路
魏久明
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无论体制和结构上,还是数量和质量上,都不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也满足不了广大青年学习的要求。许多青年人反映:“现在的教育为我们开的门太小,只有百分之几的人能够升大学。”
由于学制过分单一,造成青少年把读小学——中学——大学,当作就业、成才的唯一道路。家长也都盲目地赶着青少年非升大学不可,否则就认为“没有出路”。结果,造成青少年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朝着大学的“小门”挤,学习的压力非常大。本来,学生学习的好、中、差,是正常的现象。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社会风气,当青少年学生一旦感到自己没有升大学的希望,一些人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轻生厌世。有些当干部的家长,甚至不惜冒着被撤职、开除党籍、受刑事处分的风险,采取各种不法手段,企图把自己的子女塞进大学的
“小门”。这种情况,不仅表明了现在的教育体制,因中等专业、职业、技工、农业学校办得太少,不能因人制宜,培养造就各类人才,使青年们人尽其才,各得其所,而且反映了我国人口多,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少,短期内又不可能大量发展,满足不了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为青年开辟多种学习门路,便成为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
这里,且不讲三十岁左右的青年,甚至成年人、广大干部,也很需要补上文化科学技术知识这一课,就拿近四亿人口的青少年来说,如果再不广开学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四化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是不可能的。现在许多高、初中毕业生走向社会时,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生产技能和职业的训练,很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对已经就业的广大青年来说,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学习和深造,以适应现代化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为青年广开学路,无论从那方面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要广开学路,必须对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进行改革。除了办好现有的全日制学校(要办好也得改革),多办一些中等专业、职业、技工学校外,还要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和广大青少年的需要,因地因人制宜地积极创办各种类型的学校。其办学形式是:
第一,利用现有普通高等学校的基础,多办一些分校,尽可能多招走读生;同时,大办函授大学、夜大学。办这类学校,国家投资少,一般不需要新建校舍,又能充分调动地方和部门办学的积极性。特别是函授大学和夜大学,待业青年和在职青年可以在家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六百三十三所,多数可以办分校、函授大学和夜大学。这样,一校可以变二校、三校、四校,可以招收比现有在校学生多三、四倍甚至五、六倍的学生。这种又多又省地培养大学生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继续办好和扩大广播电视大学以及各种形式的职工业余大学。
第三,积极恢复和发展半工(农)半读的学校。在农村,开办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培养农林技术员、医务卫生员、畜牧兽医员、生产管理员和各种农业机械手。在城市,可以根据工业、交通、财贸、服务等行业的需要,开办各种类型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以及半工半读的专科大学。
第四,进一步办好各行业、各工种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的夜校,把学习文化和技术培训结合起来,有计划地提高在职青工和青年农民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
第五,在城镇街道大办各种文化补习班、外语学习班和职业、技术学习班等,根据实际情况,社会需要什么、缺什么,就学什么、补什么。
第六,大力提倡各行各业的专家、技师和老师傅,通过带助手、教徒弟的方法,给青年传授技术,特别是我国传统的工艺技术。
为青年开辟多种学习途径,充分调动并巩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有正确的政策作保证。现在,工农业战线上由于贯彻执行了按劳分配等政策,解决了劳动好和劳动不好一个样的问题,调动了广大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样,在学习这个问题上,也要解决学习和不学习、学习好和学习差一个样的问题。国家要订出政策,无论是读函授学校、电视广播学校、夜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自学和跟师学习,经过学校或地方严格的考试,都要承认他们应有的学历,颁发文凭;在工作分配、工资定级、升级、定技术职称上,要参考这些学历。就是说,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完成中专、大学的课程的,经过考试,证明达到中专、大学毕业水平的,就承认他是中专生、大学生。真正做到这一点,青年人就不会感觉到“没有出路”,就不会考虑非读全日制普通大学不可,就可以解决目前高考紧张、升大学难的局面,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地开发我国青年智力的丰富资源,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巨大优越性。为了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凡是超过规定的工作量和业余授课或传授技术,国家、集体、个人,应给予一定的津贴或报酬,以体现“多教多得”。
广开学路,大力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是全党、全民的事业。各级党委要大力抓,依靠群众积极办学。发展生产可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一齐上,开发人才资源,办教育事业,也可以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一齐上的办法,既鼓励集体办学,也允许退休教师、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办学(如办学习班)。尽管国家有困难,也要下决心拨出一定的经费,满足发展这项事业的要求。从开发智力资源的战略眼光考虑,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


第4版()
专栏:

走多种形式办学的道路
——访中国教育工会副主席方明
最近,记者就如何尽快地发展教育事业的问题走访了中国教育工会副主席方明同志。他认为,用多种教学形式满足广大青少年,包括壮年受教育的要求,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方明同志说,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教育事业已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但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矛盾是,国家办的正规学校远远适应不了四化建设的需要,满足不了广大群众求学的迫切愿望。如果只把希望寄托在国家大量增加教育经费,是不现实的。因此,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广开学路是势在必行的,尤其应该注意挖掘现有各级各类学校的潜力,少花钱,多办事。不要一讲发展教育就摆出一副办正规大学的架势来,结果筹建数年,花了几百万,还招不了生。广大教工群众对此都感到十分着急。长春市教育工会组织教师到农村参观,看到了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工作两个文件公布后,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说明党的政策对了头,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们说,希望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到农村去看看,也能制订出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政策来办好教育。
方明同志认为,教育工会应该而且也可能在广开学路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他列举了各地已创造的几个多种形式办学的例子。
一种是高等学校工会,发挥本校教师的优势,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有以本校教职工为对象,提高外语和文化、业务水平的业余学习;有面向社会的各种专业学习班或函授教育;也有以本校教职工子女中的知识青年为对象的高中或大专程度的学习班。这种由群众团体举办的学习组织,适应群众的迫切需要,不用国家另拨经费,形式灵活多样,办学和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够多快好省地为四化培养人才。
另一种是全日制中学办职工业余学校。如北京市九十中学行政和工会联合创办业余学校,招收附近工厂、商店、机关的职工入学,很受欢迎,说这真是雪中送炭。教师们说办好职工业余学校是四化的需要,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沈阳等地也办起了这样的学校。此外,举办高中补习班的单位,为数更多。
目前国家还没有能力使全部学龄前儿童进入幼儿园。小学办幼儿班是一个途径。旅大市沙河口区刘家桥小学工会自办幼儿班,发挥小学的潜力,受到家长们的欢迎,对提高小学教育质量也有好处。
方明同志说: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好办法,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贯彻了党的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路线。虽然看起来不大正规,但是它见效快,能解决问题。而且,把尽可能多的青年组织起来学习,不仅造就更多的人才,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对于群众创造的各种办学形式,领导部门要积极支持,因势利导,对于不够完善或出现的问题,要积极研究,帮助解决,不要泼冷水。形势发展得很快,我们应该适应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创造新经验,采取新措施。不要墨守陈规,被老的条条框框束缚了手脚。要有一些具体的政策,调动起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办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去办学。要形成这样的社会风气:人人可为教育事业效力,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把教育办成人民大众自己的事业。
有人说,这种因陋就简办起来的学校质量低。我们认为质量和数量是辩证的关系。没有数量,何来质量?多种办学形式吸收了很多本来没有学习机会的学生,这些学生都会珍惜这样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在他们当中,一定会涌现出大批人才的。当然,搞多种办学形式要讲求质量,避免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要保证各类学校学生的质量,关键在于国家要建立合理的考试制度,来验收学生。不管哪类学校的毕业生,甚至个人自学的,凡是通过考试合格的就应发给毕业证书。机关、企业也应量才录用。
有人把千方百计积极办学的同志说成有
“职业病”。这种热心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职业病”有什么不好?我们现在有这样职业病的人实在还不够。解放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努力办教育,对各种有才能的儿童,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造就了不少人才。他的办学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方明同志再三表示,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各级教育工会的同志们,都来为八十年代教育事业大发展献计、献宝、献身,为四化造就千千万万人才立功劳。
本报记者 柏生 本报通讯员 立祥


第4版()
专栏:

评抓典型中的形而上学
杨柳榭
抓住典型,推动全面,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艺术,也是我们党在几十年工作实践中创造的一条带根本性的经验。在向四化进军的今天,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领导者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应该下苦功夫抓好典型,取得经验,用以打破保守思想,开阔人们的视野,鼓舞人们干四化的信心。
然而,要抓好一个先进典型并非易事。特别是前些年“四害”横行,形而上学猖獗,在抓典型的问题上出了不少偏颇(农业学大寨运动就是最突出的一个例子),使得我党这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似乎不那么灵了。看来,不彻底打破形而上学的观点,要抓出令人信服的典型是不可能的。
在典型问题上的形而上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追求所谓“高大完美”。高大者,如同鹤立鸡群,谁都不能跟它比翼;完美者,如同白璧无瑕,谁也不敢同它争辉。不那么高大吗?那就不惜一切代价,用大量的金钱、物资进行“培养”,开小灶,吃偏饭,甚至搞移花接木,把别人的经验拿来为典型增光;不那么完美吗?那就厚厚地涂上一层粉,再用“立场”、“态度”来封住别人的口,谁都不准讲它的缺点,自然也就“完美”了。如此“高大完美”的典型,与其说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倒不如说是让人们供养的“神像”。其结果,一个本来还不错的先进典型,却成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典型。不仅没有给人多少指导和鼓舞,反而使人望“典”生畏,感到高不可攀,能看不能学。
其实,世界上哪有完美无缺的事物?所谓典型,无非是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先进一些,代表着一个时期前进的方向,不可能样样都好。作为领导者,能够实事求是地把典型单位的先进经验总结出来,用以指导一般,就很不错了。如果硬要追求那种根本不存在的“高大完美”,势必弄虚作假,“成绩不多信口说,经验不够笔下凑,境界不高报上抄”。这种人为地制造、拼凑出来的典型,看起来巍巍壮观,讲起来娓娓动听,只可惜,它已经脱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群众信都不信,还谈什么向它学习呢?
当典型被树起来以后,有些同志的思想和眼界,又装进了一个凝固不变的框子里:典型应该是永恒的。不管形势怎样发展,典型有了怎样的变化,对工作还有没有指导作用,他们依然抓住不放,让人们去学习。为了保住典型的地位,他们只提学先进,赶先进,而不准超先进。即使有的单位已经走在典型的前面,他们也视而不见,不予承认。更有甚者,他们还把“上边”的精神强加在典型的头上,让典型的脸谱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显而易见,这些同志不是用典型来指导工作,而是为保住典型去做工作。这不就失去了抓典型的本来意义了吗?其实,典型同任何事物一样,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可能永远走在别人的前头,保持它的示范地位。一个好的典型,由于主观努力不够或客观条件的变化,变得落后了,就应该用新的典型去代替它,而不能靠换标签来保它。这样才不致于使我们的思想僵化,失去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也才能不断加强典型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看到,评价一个典型作用的大小,就是要看它唤起了多少单位的奋起直追,调动起多少人的积极性。可以说,赶上和超过它的单位越多,这个典型的作用便越大。我们抓典型的目的,就是为了“一花引来百花开”,而绝不是“我花开后百花杀”,更不是为哪个人树立一座永远不倒的丰碑。懂得了这一点,就不会把典型问题上的新老更替看作是一种悲剧。
把典型当作“万宝囊”,也是一种形而上学。当一个典型出名之后,各个部门便带着大口袋蜂拥而至,要经验,要汇报,要材料,要好人好事。福州部队政治部曾作了一个统计:某团党委被授予“空军航空兵一师党委式领导班子”后,十个月间,上级领导机关去工作组八十四个,平均四天多就去一个工作组,向这个团要经验材料四十七个,并相继召开了贯彻条令、连队一日生活条令化、营房管理和武器装备管理等现场会。这种现象在其他一些地区和部门也并不少见。某个典型本来是一个农业方面的典型,一旦出名之后,教育的典型经验也让它出,开展文化活动的经验也让它出,就连计划生育的经验也非在它这儿总结不可。其实并非典型样样都出经验,而是领导把它当成了无所不有的“万宝囊”,需要什么就到那儿去掏,掏来掏去,只能把典型掏成腹中空。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典型的实际,也不符合辩证法。任何典型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特点也就不成其为典型。领导者如果不是靠自己艰苦的劳动,根据典型的特点,去总结它固有的经验,而以为不管经验好坏,只要挂上典型的牌子,群众就会信服,那就错了。群众从来不看牌子响不响,而看经验是否实在管用。因此,我们在总结典型经验的时候,还是要实际一些,典型有什么经验就总结什么经验。如果工作确实需要其它方面的经验,那就把功夫下在创造各种类型的先进典型上去吧。
搞模式化,是形而上学观点在运用和推广典型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的眼里,抓典型就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为群众构造一种模式,让大家如法炮制,照着葫芦画瓢。回顾前几年学大寨的一些做法,这方面的教训是很深刻的。本来有些做法只适用于典型本身,却当作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加以推广。典型有的东西,其它单位也必须有;典型所没有的东西,其他地方也不允许存在。甚至,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也得按照典型的工作程序来,做得不够不行,越雷池一步也不行。如果有谁对此提出异议,或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稍加更改,便有“反红旗”之嫌,于是人们也只好硬着头皮去效仿。这样拿着一个模式到处硬套的结果是:绿树成荫的山坡偏要毁林造“平原”,牛羊成群的草原却当成了荒地来开垦。丰富多采的经济生活越搞越单一,路子越走越窄。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做法给人们的思想套上了一个无形的“紧箍咒”,泯灭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们只能跟着典型亦步亦趋。这样讲,并不是说一个方面的先进典型,就没有值得其他行业学习、借鉴的地方,而是说领导在推广典型经验的时候,应该引导大家结合各自的情况灵活运用,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做那种削足适履的蠢事。这样才能使典型的种子植根于广阔的沃土之中,开花、结果。中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应该提倡各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百花竞放,决不能再搞一刀切了。
粉碎“四人帮”之后,我们在许多方面都作了一些很好的肃流毒工作。在抓典型问题上,也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了。应该说还缺乏认真的研究。我们发了这么一篇议论,无非是提醒大家,要肃清形而上学的影响,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到抓典型的实践中去,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先进典型,把我们的工作搞得更加有生气。


第4版()
专栏:

全国女排锦标赛、少年体操比赛结束
八一队获女排成年组冠军北京队获女排青年组冠军邝显耀、朱洁亚分别获得少年体操男、女全能冠军
据新华社哈尔滨7月12日电 1980年全国女子排球锦标赛,经过9轮90场的激烈争夺,今天在哈尔滨结束。八一队获女子成年组冠军,北京队获女子青年组冠军。
参加这次比赛的有成年组和青年组各10个队。比赛集中了全国女排强队。
获得成年组前三名的是:八一队、江苏队、四川队;获得青年组前三名的是:北京队、黑龙江队、上海队。国家青年联队虽然成绩最佳,但只参加比赛,不计名次。
据新华社广州7月9日电 1980年全国少年体操比赛于8日结束。广东队邝显耀、浙江队朱洁亚分别获得男、女全能冠军。
获得单项第一名的,男子跳马:天津队吕明;双杠:广东队戴勇;广东队邝显耀获得自由体操、鞍马、吊环、单杠四个单项的第一名。女子跳马和平衡木:浙江队朱洁亚;高低杠:浙江队徐惊雷;自由体操:广东队钟妍碧。


第4版()
专栏: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七月十三日会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万里会见美国植物保护代表团
据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以美国植物病理学家和生物化学家贝尔·特威迪博士为团长的美国植物保护代表团。代表团是应中国农学会的邀请前来我国访问、讲学,于7月7日到达北京的。


第4版()
专栏:

吴波宴请世界银行代表团
据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 财政部部长、世界银行中国理事吴波,今天晚上设宴招待以夏希·侯赛因为首的世界银行代表团。夏希·侯赛因是世界银行主管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副行长。


第4版()
专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团访问我国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 由亚洲部主任助理奈斯率领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团6月29日至7月12日访问了我国。这是我国恢复在该组织代表权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代表团。
代表团在京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理事李葆华,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副局长兼中国银行副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副理事王伟才,分别会见了代表团。


第4版()
专栏:

我国民族工作考察团离京赴南
据新华社北京电 以国家民委副主任杨东生(藏族)为团长的中国民族工作考察团一行9人,7月9日上午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南斯拉夫。考察团的副团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马信(回族)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国家民委副主任铁木尔·达瓦买提(维吾尔族)。


第4版()
专栏:

中国田径队离京赴美
新华社北京七月十二日电 以中国田径协会秘书长曲治全为领队的中国田径队一行三十一人,今天下午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美国参加在费城举行的田径邀请赛。这项活动是美国田径大会举办的。比赛将于七月十六日至十七日举行。参加这次邀请赛的有加拿大、埃及、西德、意大利、肯尼亚、新西兰、挪威、瑞士、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的田径选手。


第4版()
专栏:

东北三省积极解决干部中夫妻分居问题
新疆一千多名科技人员夫妻不再分居两地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 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按国家规定积极解决干部中夫妻分居两地的问题。据最近召开的东北三省夫妻分居干部调整会议上反映,黑龙江省从去年到今年5月份,已为7,700多名干部解决了夫妻分居两地的问题,占全省夫妻两地分居干部总数的55.2%;吉林省在最近两年内,已为13,800多名干部解决了夫妻分居两地问题,占全省夫妻两地分居干部总数的65%;辽宁省在近三年内,已为32,000多名干部解决了夫妻分居两地的问题,占全省夫妻两地分居干部总数的77%。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13日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两年里帮助1,100多名科技人员解决了夫妻分居问题。


返回顶部